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形成教案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物种、隔离的概念;

2.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物种的概念

1.概念: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判断是否同一物种的依据: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

例子:不同的人种属于同一物种;北极熊﹑大熊猫和企鹅属于不同的物种。

2.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同一物种的生物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区域,组成多个种群。

二、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

2.类型: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3.地理隔离

①概念: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②实例: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华南虎和东北虎;

4.生殖隔离

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

造成生殖隔离的原因:季节隔离、行为隔离、杂种不活、杂种不育等。

②实例:马和驴生出骡子;狮虎兽。

三、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一)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

案例1:见课件

案例2: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

资料分析,回答问题:见课件

物种形成过程:小组合作讨论

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异→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回答问题,区分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区别。

(二)物种形成的另一种方式

在自然界里还存在另一种物种形成方式,它往往只需要几代甚至一代就完成了,而且不

需经过地理隔离。例如,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就是如此。自然界里几平将近一半的被子植物和某些栽培作物就是这样形成的。

总结: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

大的种群(地理隔离)→小的种群(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殖隔离)→新物种产生

2.骤变式: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四﹑小结

1.物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概念;

2.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3.物种形成的标志?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必要条件—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五﹑作业:课后习题;课时练相应章节。

配配(不育)

(可育)

秋水仙素处例: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案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案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2班李烁 一、教学课题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第2节 二、教学课型 理论课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种”的辨别方法,让学生能够说明物种的概念,区分不同的物种, 正确率90%。 2、通过学习骡子的生殖,让学生能够说明生殖隔离的概念,正确率90%。 3、通过对比生殖隔离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理隔离的概念,正确率90%。 4、通过对13种地雀的形成的分析,让学生能够说出物种形成的过程和隔离在物 种形成的作用,正确率80%。 5、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进化理论,让学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正 确率90%。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前三部分主要内容,掌握了物种形成的原材料,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这样生物进化的过程自然而然就可以引入并学习掌握。 前面学习的内容没有经过组合处理,学生现阶段是无法对生物进化的全过

程有清晰的思路的;同时也会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产生混淆,所以教师要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内容更为清晰,并要注意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总结和对比,学生才能全面的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在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会完全掌握生物进化论理,对物种的形成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就为后面生物多样性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对比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也能在学生脑海里形成生物进化论理在不断发展的观念。 六、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作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最后一部分,讲解了物种形成的过程,在本章节的地位非常重要。首先,本节课是对进化理论的总结,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同时,理解物种形成的一般规律;其次,通过对隔离和物种形成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的必要性,并对现在一些快速形成新物种的方式有全新的认识;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习能主动收集相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资料,了解这一生物进化理论是不断发展的,为后面《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学习打好基础。 2、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物种形成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会存在偏差,与之前了解到的快速形成新物种的方法混淆,从而否定隔离是物种形成必要条件这一观点。 3、如何处理问题 教师在这里一定要主动提出这个问题,并且带领学生分析两种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和不同之处,强调一般规律的概念和特殊情况的概念。 七、教学重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用交叉相乘法,解析孟德尔二对相对性状实验结果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交叉相乘法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而在实际情况中,生物的性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当生物的多种性状综合起来的时候其遗传又有什么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 (一)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现象(参考P9图1-7) (1)杂交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种子)(种子) (植株)(植株) F1:(受精卵) 黄色、圆粒 (种子、100%) (2)F1自交: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 同植株卵子精子 F2:种子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315 108 102 32 (≈9︰3︰3︰1) 2.数据分析 (1)分析每对性状的F2:

①粒色:黄/绿=315+101/108+32≈3︰1 ②粒形:圆/皱=315+108/101+32≈3︰1 (2)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杂交:纯黄、圆X 绿、皱 P 基因型(YYRR )(yyrr ) 配子:YR yr F1:YyRr 2.F1植株自交 F1配子:♀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 ♂1/4 1/4 1/4 1/4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F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终稿讲解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中学

××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安排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内容之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之前,在生物进化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部分的内容共同构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教学中材料过多往往流于形式,过于凌乱,材料不足往往说理又不够充分。所以本节授课时,需要在在教材原有内容基础上增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大量图片、模型和研究材料,如何将它们有机整合到一起为教学服务就成了一个难题。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进化的实质及基因频率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有了上节课的铺垫,学生学习本节课就相对比较容易。 2、能力基础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感知能力、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及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些能力的具备使本节课的学习变得较为轻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物种概念,并举例说明;

(2)阐明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概念,并比较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3)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一般过程及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2、能力 (1)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作用的阐明; (2)使用驴和马杂交产生骡子这个实例进行分析,加深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区别与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参与“资料分析”相关问题的讨论,初步了解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在对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雀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再到形成新物种的过程; (3)在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并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的概念; (3)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与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教材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⑵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⑶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⑷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⑸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⑵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五、教学方法 此部分内容简单,前后顺序逻辑严密,框架思路清楚。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多种生物进化因素建立起来的,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因此大致思路如下:通过录像片段引入本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 4个录像片段并结合长颈鹿的进化探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自学并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点结构图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F2dd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yyrr 亲组合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高中生物《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案

高中生物《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案 www.5y kj.co m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 2.理解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环境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以及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多媒体上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图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该地区的桦尺蠖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那为什么说它们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又该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呢?以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物种的概念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找出物种的概念 之后设疑:马和驴可以交配,产生后代——骡。那么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 老师引出:生殖隔离。 多媒体展示两个池塘中的鲤鱼,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形成两个种群呢? 顺势引出:地理隔离。 过渡:我们学习了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隔离在物种形成中有什么作用呢?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的13种地雀,让同学观察他们的外形差异并且他们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分组讨论:

设想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先在两个岛屿上形成两个初级种群。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多。它们的基因频率一样吗? 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 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作用有没有差别?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这片海域只有一个小岛,还会形成这么多种地雀吗? 由于各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 组织学生回顾导入:为什么说桦尺蠖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又该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呢?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请同学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作业:你听说过狮虎兽或虎狮兽吗?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www.5y kj.co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初中生物教学--《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形成物种的过程。教材中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 地理隔离形成了差异,其实质是因为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当这一差异越来越大时,形成生殖隔离,通过分析,使学生感悟生物进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 教材中的材料可以增加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构建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 以系列的问题推进教学进程,以教师讲解、讨论、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为什么说它们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呢?什么是物种呢? 讲述: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物种的概念下的内容,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物种?与种群的关系?学生通过实例明确了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后,自然也就清楚了地理隔离。 问:为什么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 讨论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 问: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 组织学生想象教材中的两个鼠群的隔离,并进行讨论,学生会说出许多种情况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教师可进行总结说明以拓展隔离的种类。 组织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并回答书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强调,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四、板书设计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 1物种的定义 2种群与物种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隔离的种类 2物种形成与隔离 第 1 页共3 页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互交 反交 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体现在 三、杂交实验(二) 1. 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完整版)教学计划高中生物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郭玉梅 2013/2/21 新学期伊始,我继续担任4、5、6、7四个班级生物教 学任务,根据半年来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的了解,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在这学期使四个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科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喜爱这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现拟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

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 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 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

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 改进工作。 五、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经组内讨论现对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做如下安排; 第1、2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3、4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5周复习检测、 第6、7周基因的本质 第8、9周基因的表达 第10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11、第14、第17、第20、 13周 15、16 周 18、19周 21周 12 、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备考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案讲解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课题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第2节 二、教学课型 理论课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说出物种的概念,能区分不同的物种; 能够阐明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的概念; 能够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一般规律; 2、能力目标: 尝试利用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构建物种的一般形成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科学的现代生物进化观念。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前三部分主要内容,掌握了物种形成的原材料,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这样生物进化的过程自然而然就可以引入并学习掌握。 前面学习的内容没有经过组合处理,学生现阶段是无法对生物进化的全过程有清晰的思路的;同时也会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产生混淆,所以教师要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内容更为清晰,并要注意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总结和对比,学生才能全面的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在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会完全掌握生物进化论理,对物种的形成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就为后面生物多样性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对比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也能在学生脑海里形成生物进化论理在不断发展的观念。 六、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作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最后一部分,讲解了物种形成的过程,在本章节的地位非常重要。首先,本节课是对进化理论的总结,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同时,理解物种形成的一般规律;其次,通过对隔离和物种形成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的必要性,并对现在一些快速形成新物种的方式有全新的认识;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习能主动收集相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资料,了解这一生物进化理论是不断发展的,为后面《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学习打好基础。 2、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物种形成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会存在偏差,与之前了解到的快速形成新物种的方法混淆,从而否定隔离是物种形成必要条件这一观点。 3、如何处理问题 教师在这里一定要主动提出这个问题,并且带领学生分析两种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和不同之处,强调一般规律的概念和特殊情况的概念。 七、教学重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在课标中,本章节的内容就是让学生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而学生在前面学习的三个内容都是为了本节课内容打好铺垫,通过学习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从而总结出最后一个内容——隔离是物种现成的必要条件。 八、教学难点 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的概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这句话的理解,很容易让学生混淆,隔离不只是地理隔离还包括生殖隔离这一点容易被学生忽略。 九、教具 多媒体 十、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 教学过程: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 解释物种概念,明确作为同一物种的特点。 2. 阐明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概念,并比较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3. 通过隔离与物种形成的作用的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4. 通过问题引导,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探究物种形成过程的能力。 5. 通过对进化的进一步认识,体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以及一些生物进化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进化的实质。作为一名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全面的生活感知能力、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及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节课重在概念的体会和理解,通过与幻灯片、电子白板技术的融合以及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更深入认识生物进化,进而提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种、隔离的概念;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难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技术,运用小视频引入新课,通过各种多样化图片资源让学生认识分析辨别隔离的类型和物种的概念;运用白板中技术展现丰富的课程资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教师引导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活动数字化资源应用与意图 视频过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不同体色的蛾 设计问题,引入隔离与物种 的形成。 观看视频积极思考 回答进化相关的问题; 超链接技术,触控电子白板 播放小视频:不同体色的蛾 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 探索兴趣,设置悬念,引入 新课。 实例讲解, 认识物种 1、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分 析物种的特性; 2、概括认识物种的概念 观看实例积极思考 “两个实例为什么一个是 同一物种,另一个为不同物 种?” 构建作为同一物种的特性; 图层叠放、拖动、放大技术 展示实例 意图:直观有效展现实例, 便于学生提取图片信息; 图示分析, 理解隔离 1、展示图示,引导学生分 析是否为同一物种,物种与 种群关系的概括; 2、渗透引导,各个图示是 否成功进行基因交流; 3、归纳小结隔离以及隔离 分类; 4、回顾图示,区分地理隔 离和生殖隔离; 分观看实例并积极思考 “东北虎、华南虎物种和种 群区分”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 瓜三倍体西瓜形成过程,前 两是否为同一物种” 区分图示中的地理隔离与 生殖隔离。 遮屏、画笔工具的使用; 意图:遮屏引出图示问题, 画笔工具使用实现了生生 互动; 合作探究, 物种形成 1、教材小鼠引导实例分析, 引导体会在不同阶段发生 的隔离类型以及物种和种 群的判断; 2、资料分析,指导小组合 作探究; 3、归纳形成新物种的方式 4、引导分析隔离在物种形 成中的作用; 学生对照电子白板展示的 示意图,判断隔离类型和物 种种群的区分; 阅读资料,介绍达尔文环球 旅行资料; 小组合作探究资料中探讨 题,体会归纳种群要经过哪 些过程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思考物种形成的其他方式; 利用截屏技术预先将教材 中的资料,形成课程展示资 源,在电子白板上用图层叠 放技术放置; 利用拖动技术展示达尔文 环球旅行的资料,运用缩放 功能展示地雀; 意图:使课本上静态的资料 情景化,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的兴趣,实现资料分析的真 实情景化;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学案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