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三章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303.00 KB
- 文档页数:62
中医学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专家讲座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中医学的基本理念•中医学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西医结合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维护•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01中医学的基本理念强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整体观念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强调根据不同的个体特征和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和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人的健康状况与气候、地理、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
强调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形神合一才能保持健康。
强调通过调养心神、情志、睡眠等方面来促进身体健康,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养。
02中医学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脏腑经络•五脏:心、肝、脾、肺、肾•心主血脉,藏神明•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统血•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主水•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主疏泄,助消化•胃主受纳,主化•小肠主吸收,主化•大肠主传导,排泄•膀胱主排泄,调节•三焦主气化,调节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作用气濡养、化神作用血滋润、濡养作用津液气血津液体质与病因体质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的差异病因六淫邪气、痰饮瘀血、食积虫扰、七情内伤、外感六淫邪气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基础水谷精微、气血津液功能表现消化吸收、气化代谢、升降出入、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平衡03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诊合参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皮肤、黏膜等,以了解病情。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了解病情。
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质、生活习惯等,以全面了解病情。
《中医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学》是一门简单介绍中医学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四诊和辩证的诊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中药的组方原则,据病因病机、病人体质及地域等点确立治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综合运用的学科。
该课程上篇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下篇包括内科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外科病证及肿瘤。
因学时关系,重点突出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方剂部分,简单的了解中医在临床诊治疾病中的运用。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配以实物、模型、图表等辅助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主要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熟悉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临床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临床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更好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势。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家邦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七版《中医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
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
平时成绩占40%。
授课学时分配表上篇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医著;3.了解中医学科的优势。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历史沿革:初步形成、发展、繁荣及近现代状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均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强调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规律;三.简单了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掌握五行的概念、属性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了解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确立的治则治法。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经络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维系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第一节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为实质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空管腔性脏器而属腑,但生理功能却又“藏而不泻”类似五脏,故为奇恒之腑。
在脏腑中,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心、脉、血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主导作用。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行流畅,则面色红润光泽,舌淡红,脉象和缓有力。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神志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心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即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
②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心的气血不足。
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喜为心的神志。
在正常情况下,喜则心情舒畅,气血和调,有益于健康。
在异常情况下,暴怒或喜怒无度,则扰心神,使心气涣散,甚或内伤五脏,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2)心在液为汗:汗是津液被阳气蒸化以后,从汗孔排泄出来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