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25
消化道出血急诊处理定义:任何病因引致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除口腔外),主要表现为呕血和便血,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
根据解剖部位可以将消化道出血以屈氏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一、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系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胆胰腺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此范畴。
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指在短期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病情危重的可危及生命。
根据病因将上消化道出血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一)、常见病因:1. 胃十二指肠溃疡,约占一半,其中3/4是十二指肠溃疡。
一般位于十二指肠球后壁或胃小弯。
出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被腐蚀的血管,静脉出血较为缓慢,动脉出血则呈搏动性喷射。
2.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约占25%,是危及生命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最常见病因。
3. 出血性胃炎,又称糜烂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约占5%。
病人多有酗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病史,也可以发生在休克、脓毒症、烧伤、大手术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表现为表浅的大小不等的多发的胃粘膜糜烂,底部常有活动性出血和血块,部分病例仅见弥漫性渗血。
4. 胃癌约占2-4%。
癌组织缺血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引起出血。
黑便症较呕血常见。
5. 胆道出血各种原因导致血管与胆道沟通,引起血液通入胆道,再进入十二指肠,统称胆道。
最常见的病因是肝外伤,其他原因有肝血管瘤、肝肿瘤、肝脓肿、以及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等引起的胆道感染。
胆道出血三联症是胆绞痛、梗阻性黄疸和消化道出血。
6. 其它血管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血液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它凝血机制障碍。
尿毒症。
结缔组织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SLE。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除非已休克需要抢救外,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目的、有重点地完成询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初步判断出血程度,确定出血部位(是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出血的准确部位)和原因,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以下线索可帮助诊断。
(一)临床表现呕血和黑便或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
一般而言,幽门以上部分的出血多表现为呕血。
幽门以下的出血多表现为黑便或便血。
如果出血量小,血液在胃内未引起恶心、呕吐,血液向下排出而表现为便血,如果出血快、出血量大,幽门以下的血液返流到胃引起恶心、呕吐而表现为呕血。
血液颜色主要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而出血部位是比较次要的。
出血量小时,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转化成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呈棕黑色或咖啡色。
出血快、出血量大时,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呕血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甚至伴有血凝块,出血常为动脉性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含氧饱和度较高的门静脉血。
黑便常表现为柏油样稀便或黑紫色,是由于血液除受胃酸作用外,还在结肠中与硫化氢结合成硫化铁的结果。
一次出血量超过50 ml,大便即可呈黑色。
大量出血时肠蠕动亢进,可排出暗红色血便。
一般说来,不同部位的出血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进而明确出血的部位,这对诊断出血的原因和手术时寻找出血部位有帮助。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部位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①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一般很急,来势很猛,一次出血量常达500~1 000 ml,常可引起休克。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血,单纯便血较少,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止血,短期内认可反复呕血。
②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出血,出血也很急,但一次出血量一般不超过500 m1,很少引起休克。
临床上可以呕血为主,也可以便血为主。
经过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多可止血,但日后可再出血。
③胆道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多,一次为200~300 ml,很少引起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