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1第一章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61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狭义农业推广是_________ 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农业推广是指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
3、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知识、技能和正确观念,以便有效地禾U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4、农业推广_________ 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使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而且使其自愿改变行为,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智力与自我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________5、农业技术推广是_________ 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6农业技术: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二、填空:1我国农业推广理论界把农业推广分为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和现代农业推广三个方面。
2、教育推广产生于英国、而发展于美国、然后普及到全世界 _____三、问答题:1、为什么许多国家在农业方面设有推广部门,而在其它方面则没有?1、农业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规模小,不能雇佣推广员;2、国家研究部门主要搞研究,经费来自农产品税。
3、农民有用的知识量的迅速增加也需要建立农业推广体系2、给农业推广下个准确的定义很难。
第一,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所造成的误差。
_ 第二,不同国家的政治及其传统所造成的误差。
如西方发达国家推广沟通强调双向性”,而中国的推广则习惯于官方机构自上而下”。
第三,农业推广常作为政府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所设定的推广目标不同。
3、农业推广应从那些方面进行界定?第一、农业推广是由机构部署的一种有组织的职业活动。
第二、农业推广对象一一农民的职能及其需要的变化。
农业推广学(Agricultural Extension)第1章绪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们应当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了解现代农业推广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对农村发展实践的价值;熟悉国外农业推广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推广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要求你们密切关注实践问题,查阅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认真对待研讨、案例研究、作业及考试。
农业推广发展很快,把农业成果交给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不象过去那样只知道死种田,不管农产品到哪里去,现在农民不仅要种田,而且要懂管理善经营,农业推广人员怎样把学的技术交给农民,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农业推广人员应该既是技术人员,又是信息人员,这是今后农业推广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农业推广学这门课程研究的是怎样把技术,信息交给农民,并发挥作用,改变农民的行为和态度。
这门课是你们的学位课,最终要考试的。
希望你们重视起来,并把这门课学好。
教材➢主讲教材:为汤锦如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4,第2版主要参考书目:➢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1第2版➢第2版王慧军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第1版➢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8.5第1版➢张仲威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6.1第1版首先介绍一下这一学期应该要学的一些的知识点,方法,基本知道农业推广学是怎么一回事,我初步设想这几个方面,你们记好笔记,有的书上有的,有的书上没有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在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组织与管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信息服务。
2.教学难点在于学员对农业推广实践缺乏了解,需要进行较多的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推广概念第二节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第三节农业推广学含义、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业推广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为(A)A劝农B后稷C诱导D干预2、农业推广的性质是(B)1-4A经济性B教育性C商业性D强制性3、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法》在(B)A1866年B1914年C1921年D1961年4、农业推广工作可以诱导农民行为(C)A强制变革(2服从变革C自愿变革D勉强变革5、农业推广学科属(D)1-4,19A农业学科B技术学科C经济学科D行为学科6.将“推广”一词最早用于农业活动的国家是(D)1-1,2A 美国B 英国C 印度D 中国7.最早开始应用“农业推广”一词,并给其赋于新的意义,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推广专用词的国家是(A)1-1,3A 美国B 英国C 印度D 中国8.中国对于“农业推广”一词的应用,开始于(C)1-1,3A 远古尧舜时期B 宋代C 20世纪30年代D 20世纪60年代9.狭义的农业推广,工作业务范围以(A)1-1,4A 种植业为主B 养殖业为主C 改善农民生活为主D 乡村青年四健教育为主二、多项选择1、与农业推广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关学科包括以下的(ACDE)。
1-5,24A农村社会学B政治经济学C教育心理学D传播学E行政组织学2、人类的行为可以分为(ACDE)1-1,9A知识层面B生理层面C态度层面D技能层面E期望层面3、构成农业发展支持系统的要素有(ABCDE)1-2,12A农业研究B农业教育C农业投人D政策E农业推广4.中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为(CDE)1-1,2A 栽培技术B 耕作制度C教稼D劝农E课桑5.以下属于广义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范围的是(ABCE)1-1,4A 农业生产指导B 农产品的运销、加工、贮藏C 农家家庭生活指导D 对农民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教育E 公共关系指导6.以下属于广义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范围的是(ABCDE)1-1,4A 农业生产指导B 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指导C 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指导D 市场和价格指导E 乡村领导人的培养和使用指导三、填空题1.农业推广可分为(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推广)三种类型。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推广学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xtension Science学时:54学分:2.5适用对象:农学类专业的四年级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英语、植物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二、课程简介《农业推广学》是面向农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的涵义,农业推广的发展史,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等。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开展农业推广工作能力,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The course is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agronomy major . Such as below ar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the administra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staff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th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and so on . The course is taught for the students to have the ability to expand agricultural extension work, and put major knowledge in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ectively ,so a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和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
农业推广学课程简介:农业推广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产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性活动。
古书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农业推广活动的萌芽,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但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只是近百年的事。
随着研究的深入,《农业推广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于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
1.学科性质该课程是一门新型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与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行为学以及农学等许多自然科学关系密切。
2. 教学目的《农业推广学》是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必修课,课堂讲授46学时,教学实习一周。
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一定的推广方法和技能,自觉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
3. 基本要求掌握农业推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一些技能与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大众宣传、集体指导、个别指导的推广方法。
掌握娴熟的农业推广试验示范技能、教育培训技能、经营服务技能、信息服务技能、写作演讲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王慧军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第1版参考书: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8.5第1版张仲威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6.1第1版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11第1版汤锦如主编《农业推广学》东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10 第1版绪论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演化二、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三、农业推广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基本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农业教育、研究、推广构成农业发展的三要素。
1、推广一词最早见于1866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2、农业推广最先出现在美国。
3、我国农业推广始于上世纪30年代。
4、农业推广分两种类型:狭义的农业推广和广义的农业推广。
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教育推广;狭义农业推广着重推广农业改良的技术和技术的扩散。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主要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狭义和广义区别:目的不同:狭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广以教育为目的:、范围不同:狭以种植业为范围,广以农村社会为范围。
总的来说,广义农业推广强调教育过程。
5、农业推广:是在改进工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
6、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7、农业推广的涵义不仅仅是提供教育,而且也是不断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8、发达国家的推广多侧重于农村教育和信息咨询。
英,德,荷兰等欧洲国家注重“咨询工作”,美国注重“推广教育”。
9、推广的内涵:推广涉及有意识地利用信息交流手段,以帮助农民形成正确的观念,制定良好的决策。
10、农业推广工作特点:1)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
2)、是“扩散-接受”系统。
3)、可以诱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
(人类行为的四个层面:知识层面,态度层面,技能层面,期望层面)。
4)、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农业推广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
其基本目的在于开发民智,其性质属于教育性。
这种教育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全体农民为对象,以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新的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为教材,以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为目的的一中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硕士专业课《农业推广学》期末复习材料知识点整理(按章节顺序进行,内容齐全):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推广的来源:我国“推广”一词最早见于《宋史·食货志》。
“农业推广”用于20世纪30年代。
国外“推广”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农业推广”一词最早见于美国。
二、农业推广的含义演变:1.“劝农式”农业推广:原始农业,以经验指导,推广效益低。
2.“指导式”农业推广:传统农业,以创新采用与扩散为指导。
3.“教育式”农业推广:由传统观念农业到现代农业过渡,以教育学理论为指导。
4.“咨询式”农业推广:现代农业,义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
三、农业推广学理论发展:技术传输理论、双向沟通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目标团体理论、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理论、农业推广框架理论、混合体理论。
四、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了解)1.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形式特点规律2.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扩散3.农民的心里特征、自愿行为变化的规律性及其诱导农民自愿行为变革的方法论。
4.农业推广的理论方法。
五、农业推广学的性质: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六、农业推广学的内容:1.农业推广学的原理:包括农业的创新与扩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心理、推广行为、推广沟通、推广教育、推广组织。
2.农业推广的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
七、农业推广的地位:基础性、公益性、持效性八、农业推广的作用:1.农业推广促进农业发展2.农业推广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3.推广加速科技转化4.农业推广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延续和再创新5.农业推广是联接科研和生产的桥梁6.农业推广是提高农民素质重要途径九、农业推广与农技推广(一)区别:农技推广与农业推广1.指导思想:以物为主;以人为主2.策略方式:至上而下;至下而上3.推广方式:行政干预;自愿变革,非强制性4.指导理论:创新采用与扩散;行为科学理论5.内容:技术推广与服务;农技推广、家政推广、青少年教育(二)联系1.农技推广与农业推广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农技推广农业推广的重要一步,是农业推广的必由之路第二章农业推广历史一、原始教稼(教稼开创-神农氏,“尝试别谷”阶段、教民农作阶段;自发推广;兴起-后稷,逐步形成农业推广系统;自觉推广)二、古代劝农—传统农业1.汉代首创科学推广程序: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总评2.重视编撰农书作为劝农教材《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3.宋代传统农业推广更上一层楼:推广体制——首创农师制,推广内堂——良种推广4.元朝民间推广的贡献:黄道婆—松沪棉业,陈振龙—甘薯5.清朝农业推广程序进一步完善三、农业推广历史归纳为:1.长期的封建农业社会,重农主义是历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2.重视劝农政策,通过劝导、教民与行政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业推广3.在组织管理上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行政机构,又统治者发布各种诏令推广劝农政策4.在推广方式上,注重典型示范和成果示范5.刊发农书作为劝农教材四、近代农业:洋务派、维新派对外学习1.兴办农业交易2.兴办农业科研机构3.建立农业推广体系4.颁布农业推广法规和条例第三章农业推广创新采用与扩散一、创新的特性:1.先进性2.一致性3.复杂性4.可试验性5.可观察性二、简述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试用阶段—评价阶段—采用阶段/拒绝阶段三、创新采用者分类第一种类型“创新先驱者”;第二种类型“早期采用者”(大众传播法);第三种类型“早期多数”(集体指导法)‘第四种类型“后期多数”(个别指导法);第五种类型“落后者”四、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1.突破阶段2.关键阶段3.自主推进4.随大流阶段五、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一)阶段性:试验示范期(突破阶段)→发展期(关键阶段)→成熟期(自主推进阶段)→衰退期(随大流阶段)(二)时效性:创新衰退的原因:无形、有形、政策、价格、推广磨损(三)交替性:新旧交替的必然性、推陈出新的重要性、选择适当的“交替点”六、S型扩散理论创新扩散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农业创新总体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无限性与每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在农业中应用时间的有限性,使农业创新的扩散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而某项具体的创新成果的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周期。
目錄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农业推广简史2第三章农业推广学的根本理论3第四章农业推广程序和原那么6第五章农业推广组织7第六章农业推广计划8第七章农业推广教育11第八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3第九章农业推广人员15第十章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17第十一章农业推广工作评价20【使用说明】选择题中加粗局部为参考答案;名词与问答题中有加粗的为近10年考过的题目,要重点复习!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农业推广是〔〕。
A.一种开展农村经济的技术咨询活动 B.一种开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技术宣传活动C.一种开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D.一种开展物质、技术推销活动2.狭义的农业推广,其工作业务围大都以〔〕。
A.畜牧业为主 B.种植业为主 C.林业为主 D.畜牧业和林业为主3.广义的农业推广重点强调的是〔〕为主 A.农村社会教育 B.种植业的开展 C.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D.畜牧业和林业4.广义农业推广强调〔〕。
A.种植业生产 B.教育过程 C.信息传播 D.采用技术5.进展“手、脑、身、心〞四健教育的主要对象是〔〕A.成年农民 B.农村青少年 C.农村妇女 D.农村老年人6.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更侧重于()A.新技术的传授 B.信息传播 C.农村经济的快速开展 D.资源的利用7.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
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A.农民的数量 B.农民的需要 C.农民的素质 D.农业生产水平8.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A.国家的需要 B.农民的需要 C.社会的需要 D.农业的需要9.农业推广在农业开展中的社会功能之一是〔〕A.中介作用 B.科技成果的研究 C.科技成果的评价D.科技成果的管理10.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A.提高产量 B.增加收入 C.采用新技术 D.开展生产力11.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
A.农民B.农民行为C.科技成果D.推广机构12.农业推广学科是()。
《农业推广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二、适用专业农业技术类专业(包括现代农艺、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方向)三、课程性质《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并接受和采用农业创新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其综合性亦很强,与农业技术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经济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课程是农业技术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
学习农业推广学理论,认识农业推广规律,科学地掌握农业推广方法和技能,有助于农业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培养现代农业推广新思维,树立全新的农业推广服务观念,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的高产、优质和高效,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试验统计方法等专业课及应用写作、传播与沟通、社交礼仪等公共基础课。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1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五、课程设计思路《农业推广学》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设计思想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即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在遵循课程内容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条件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等各方面因素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组织教学活动。
《农业推广学》课程选取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三部分课程资源,将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主讲教师承担研究课题之便,将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等不断补充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将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构建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涵,除了教学大纲等传统的教学文件外,本课程还采用了案例分析、实践指导、课程导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实践指导书、模拟试题、辅导资料等多种课程资源,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的思想来设计课程资源。
《农业推广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1、学习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认识、掌握农业推广的本质和规律,主要是农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改变规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规律。
2、掌握农业推广的程序和方法,了解农业推广体系的变革趋势。
3、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推广素质与技能。
4、了解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方法与研究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 (4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演化1、中国古代的农业推广活动2、清末至明初时期中国的农业推广活动3、新中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4、欧、美的农业推广活动第二节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1、农业推广的涵义2、与农业推广有关的几个概念第三节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农业推广学的性质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3、农业推广学的内容4、农业推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四节学习与研究农业推广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与研究农业推广的目的、意义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习题要点:(1)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重点、难点: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演化,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4学时)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1、创新的概念和特性2、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3、创新采用者分类4、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者的影响5、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第二节农业创新扩散1、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2、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3、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4、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习题要点:(1)创新和农业创新的基本概念。
(2)农业创新的扩散。
(3)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
本章重点、难点: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及其分布规律、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过程和影响因素。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农民对创新的采用过程,掌握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及其分布规律、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过程和影响因素。
《农业推广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二、适用专业农业技术类专业(包括现代农艺、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方向)三、课程性质《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并接受和采用农业创新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其综合性亦很强,与农业技术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经济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课程是农业技术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
学习农业推广学理论,认识农业推广规律,科学地掌握农业推广方法和技能,有助于农业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培养现代农业推广新思维,树立全新的农业推广服务观念,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的高产、优质和高效,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试验统计方法等专业课及应用写作、传播与沟通、社交礼仪等公共基础课。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五、课程设计思路《农业推广学》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设计思想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即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在遵循课程内容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条件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等各方面因素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组织教学活动。
《农业推广学》课程选取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三部分课程资源,将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主讲教师承担研究课题之便,将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等不断补充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将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构建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涵,除了教学大纲等传统的教学文件外,本课程还采用了案例分析、实践指导、课程导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实践指导书、模拟试题、辅导资料等多种课程资源,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的思想来设计课程资源。
农业推广学第一章绪论1、试述农业推广的概念和性质。
农业推广是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观念(5新)通过试验、示范、培训、交流、引导、咨询等方法,传授传播给农民,使其自愿改变概念及行为。
从而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增产增收,提高自我决策及管理能力。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这一最终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从农业推广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实际工作经验在其早期发展历史上占有主要成分,在后期的发展历程中,其他社会学科渗透又有重要贡献。
尤其是20世纪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对农业推广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其工作内容来讲,主要是农业信息、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应属于自然科学或农业科学。
从其工作过程及形式来看,是研究如何采用干预、试验、示范、教育、沟通等手段来诱发农民自愿改变其行为。
2、试述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
一、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二、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3、简述我国农业推广产生和发展特征。
(一)原始农业推广模仿推广(二)奴隶社会农业推广农师推广(三)封建社会农业推广“劝农” 、“课桑” 、“教稼”(四)清末农业推广(19世纪末)创办农务学堂(高等、中等、初等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农会”(五)国民党政府时期农业推广(1927——1949)(基本停滞状态)(六)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推广4、晏阳初为中国近代农村教育做出了哪些贡献?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
这一教育主张和他们所实施的工作包括:以文艺教育救“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