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考试复习重点(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9
1. ⑴疏通经络⑵扶正祛邪 ⑶调和阴阳2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 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 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 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 到决定性的作用。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 用。
⑵陷下则灸之 ⑶实则泻之 ⑷宛陈则除之本经配穴:肺病咳嗽取中府、列缺、尺泽、太渊相配。
表里经配穴:肝病取期门、太冲配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牙痛以合谷、内庭相配。
子母经配穴法:虚劳咳嗽取肺俞配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交会经配穴法:妇科病取关元、中极配三阴交。
3. ⑴虚则补之4. ⑸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⑴局部选穴: 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 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
⑵邻近选穴:⑶远端选穴: ⑷辨证选穴: ⑸随症选穴:舌强不语取风府、哑门。
面瘫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等。
如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
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5.㈠按部配穴局部配穴: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2) 3) 4) 5) ㈡按经配穴左右配穴法: 三部配穴法: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
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眼病取睛明、风池、光明。
3) 4)(5)6•⑴俞穴应用: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第一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
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
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等,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
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 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
针灸治疗学考试复习重点(参考)治疗作用: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3)治神守气。
——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五输主病:《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1)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2)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3)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
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
崩漏选断红穴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手太阴肺经1.中府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井穴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下是穴▲11.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1.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仅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7.下关【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18.乳根【定位】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乳痈、乳癖、乳汁少等乳部疾患;②咳嗽,气喘,呃逆;③胸痛。
△25.天枢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34.梁丘郄穴【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36.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针灸学复习资料整理第一部分精华版(以下内容为精华总结,篇幅少而精)针灸总论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和分类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361穴)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2腧穴的治疗及主治规律。
作用: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例如:天枢穴:腹泻——止泻,便秘——通便。
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3)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3特定穴1)特定穴的意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2)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a、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b、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1. 针灸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答:针灸学是研究针灸治疗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科学。
2.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针灸治疗中常用的针具有哪些?答:针灸治疗中常用的针具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火针、电针等。
4.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答: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
5. 针灸治疗的禁忌症有哪些?答:针灸治疗的禁忌症包括但不限于局部皮肤感染、出血性疾病、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严重心脏病患者等。
6. 针灸治疗时如何确定穴位?答:针灸治疗时确定穴位通常依据解剖标志、体表标志和经验取穴法。
7. 针灸治疗时常用的针刺手法有哪些?答:针灸治疗时常用的针刺手法包括提插法、捻转法、平补平泻法、烧山火法、透天凉法等。
8. 针灸治疗时如何进行针刺深度的控制?答:针灸治疗时针刺深度的控制通常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和穴位的解剖位置来决定。
9. 针灸治疗时如何进行针刺角度的选择?答:针灸治疗时针刺角度的选择通常根据穴位的位置、针刺的方向和治疗的目的来确定。
10. 针灸治疗时如何进行针刺的留针时间控制?答:针灸治疗时留针时间的控制通常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来决定,一般留针时间为15-30分钟。
11. 针灸治疗时如何进行针刺的补泻操作?答:针灸治疗时补泻操作通常通过调整针刺的深浅、方向、手法和留针时间来实现。
12. 针灸治疗时如何预防和处理晕针现象?答:针灸治疗时预防和处理晕针现象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体位、控制针刺的深度和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等方法。
13. 针灸治疗后如何进行适当的护理?答:针灸治疗后进行适当的护理包括保持针孔的清洁、避免针孔部位的感染、注意休息和饮食等。
14. 针灸治疗时如何评估治疗效果?答:针灸治疗时评估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体征变化和辅助检查结果等方法。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1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4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方法】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腰痛的病因非常复杂,临床上常见于西医学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等。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斜视:故称睊目、风牵偏视、双目通睛,是指眼睛注释目标时黑睛向内或向外偏视的眼病抽搐:又称瘛疭、经脉拘急挛缩者为瘛,经脉驰缓而伸者为疭,凡经脉拘急挛缩且肢体不自主抽动称为抽搐。
口噤不开:指颞颌关节区疼痛,弹响,肌肉痉挛,乏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障碍等一系列疱状的综合征,既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综合征。
疝气:以少腹、睾丸、阴囊部位肿大、疼痛为特点的病症。
中医学又有小肠气、偏坠牛皮癣:又称顽癣,既神经性皮炎,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以皮肤肥厚,皮沟加深和阵发性剧烈瘙痒为特征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红眼病:又称赤眼,风火眼,天行赤眼,既目赤肿痛,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外感疫毒所引起,往往双眼同时发痛,常见于西医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血归包络:心包络主血之脏,诸血皆归于心包络子午流注:一种一时间为主的独特取穴法,根据脏腑经络的气血流盛衰开合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定的一种逐日逐时按时取穴的针灸方法牙痛:牙痛是口腔病中最常见的症状,西医学称为牙周炎、牙髓炎、牙槽炎、牙周脓肿五输穴的临床应用:治疗局部病症之外,对经脉循行远端部位(头面,躯干,内脏)乃至全身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井主心下满,荧猪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应用: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对本脏腑本经络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作用。
刺灸原穴可以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一身之原气,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促使阴阳平衡。
总而言之,原穴对本脏腑,本经络的急慢虚实证均有较好的调制作用。
络穴应用:主治特点在与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
原络配穴:针灸临床上,病变经络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
为表里经配穴的代表,主治表里两经的病变,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俞穴应用: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的作用。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1.经络(名解):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3.注意:足三阴经在内踝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6.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归属于十二经脉或任脉,督脉的腧穴;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
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7.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远治作用:治疗局部病症,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足三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天枢腹泻和便秘;内关心缓和心速;大椎退热;至阴矫胎)8.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四穴总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11.下合穴: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
即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12.八会穴(名词解释+运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章门治疗五脏病。
中脘治疗六腑病。
膻中治疗一切气病。
膈腧治疗各种血病,亦可治疗皮肤病。
大杼治疗骨病,小儿发育不良。
阳陵泉治疗各种筋病。
太渊治疗脉病,心血管病。
《针灸治疗学Z》辅导资料一、选择题A型题:1. 治疗半身不遂取井穴刺出血,其意在 AA.接续经气B.阳病取阴C.阴病取阳D.扶助正气 E.以上均非2.治疗胃痛取中脘、足三里,所采用的取穴原则是:CA.近部取穴为主B.远部取穴为主C.远近结合取穴为主D.穴位压痛取穴为主E.阿是压痛取穴为主3. 下合穴总共有几个: EA.12 B.5 C.16 D.8 E.64. 中风脱证以哪组穴位相配最为适宜 CA.关元足三里B.人中内关C.关元神阙D.十二井人中 E.以上均不适宜5.热病中见有高热、神志昏迷,兼见小腹胀满,小便闭阻时,应该:A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标本同治D.局部治疗 E.整体治疗6.遗精的发生主要责之于: BA.肝脾肾B.心肝肾C.心脾肾D.肺脾肾E.肺肝肾7.男患67岁。
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脘腹痞满,时有疼痛,纳少,舌苔薄白,脉弦。
宜选穴: BA.支沟,期门,太冲B.支沟,天枢,大肠俞,太冲C.支沟,气海,上巨虚D.支沟,大横,上巨虚E.以上都不是8. 阳经五输穴与其表里经的同名五输穴所属五行属性的关系是: BA.我生B.我尅C.生我D.尅我E.以上都不是9.小儿遗尿属肾气不足的治疗,除取膀胱俞、中极之外还应加用: CA.肾俞,命门,肺俞B.肾俞,命门,腰俞C.肾俞,太溪,三阴交D.肾俞,交信,水道E.肾俞,水分,归来10.对于肝肾亏损的痿证治疗上宜以:BA.足少阴肾经穴为主B.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C.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D.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E.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11.和眩晕的病因病机关系最小的是: BA.风阳上扰B.心神不宁C.痰浊上蒙D.气血亏虚E.肝肾阴虚12.高热宜选下列哪组穴位最合适: AA.大椎,曲池,外关,合谷B.大椎,风池,内关,神门C.大椎,陶道,神门,合谷D.大椎,足三里,复溜,合谷E.印堂,百会,内庭,肩井13. 面瘫的发病是由于 EA.阴阳之气逆乱而发病B.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而发病C.气血不足不能上充而发病D.瘀血停滞络道不通而发病E.以上均是14根据异经子母补泻法,肝经的实热症,当泻_____ EA.大敦B.行间C.曲泉D.神门E.少府15.治疗哮喘以调补肺肾之气为主,取太溪和太渊是根据下列哪条原理: AA.虚则补其母B.补肺肾真元之气C.培补肺气D.摄纳肾气E.以上都不是16.治疗实热证的咽喉肿痛宜选用 EA.手足少阴经为主B.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为主C.手太阴经为主D.手足阳明经为主E.手太阴经和手足阳明经为主17. 治疗痔疮应取那条经脉的穴位为主 DA.任脉B.督脉C.手阳明经D.足太阳经E.足少阴经18. 治疗乳痈取肩井穴,是由于肩井穴为 DA.足少阳经经穴B.局部经穴C.背俞穴D.交会穴E.井穴19. 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效穴是 CA.下脘B.足三里C.四缝D.商丘E.百虫窝20. 主客配穴法中的“主”是指: CA.主病经的络穴B.主病经的募穴C. 主病经的原穴D.与主病经相表里的经的原穴E. 与主病经相表里的经的募穴穴21. 气血不足头痛可取合谷、足三里,二穴相配可以:CA.蠲化法痰B.生发原气C.舍标从本D.标本同治E.泻实补虚22. 下列各穴,即是脾之募穴,又是脏的会穴的是:BA.中脘 B.章门 C.期门 D.巨阙 E.以上都不是23. 八脉交会穴中与任脉跷脉相通的穴位是: CA.公孙B.后溪C.照海D.足临泣E.列缺24.哮喘的病位在: DA.心肝肾B.肺肝肾C.肺心肾D.肺脾肾E.肺心脑25.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狂病的主证特征: AA.神情呆滞B.精神亢奋C.语无伦次D.动而多怒E.躁扰不宁26.下列哪项不是腰痛的病因病机: EA.感受寒湿B.肾虚体亏C.闪挫撞击D.气滞血瘀E.饮食不节27.治疗肠痈以下列哪组穴位为佳: DA.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合谷B.足三里,大肠俞,曲池,合谷C.足三里,阑尾,大肠俞,小肠俞D.地机,阑尾,上巨虚,天枢E.天枢,上巨虚,下巨虚28. 脚气病临床一般分为 BA.寒脚气与热脚气B.湿脚气与干脚气C.湿热下注与脚气冲心D.虚寒脚气与虚热脚气E.久病脚气与新病脚气29.治疗滞产宜取下列哪条经脉为主: EA.任脉和督脉B.任脉和足太阳经C.任脉和手太阳经D.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E.手阳明经和足太阴经30.近视的治疗主要以: EA.疏理肺经经气B.通调胆经经气C.补益肾经经气D.滋养心经经气E.调养眼部经气31.男患67岁。
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重点(参考)针灸学治疗考试复重点 (参考)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和作用机制
二、针灸经络和穴位
- 经络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 主要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 常用的主要穴位及其定位和特征
三、针灸诊断和辨证
- 针灸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针灸辨证的原理和技巧
- 针灸诊断与现代医学诊断的差异与联系
四、针灸治疗技法
- 基本的针刺技法和操作要点
- 常用的针刺手法和配穴原则
- 针灸疗法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五、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 常见疼痛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 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 常见妇科、皮肤病等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六、针灸学的研究进展
- 针灸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应用前景
- 针灸学的新技术和新疗法的探索与发展
以上为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的重点参考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重点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点,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祝您考试顺利!。
中医针灸治疗学名解:1.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㕁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2.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抒,髓会绝骨。
这八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3.八脉交会穴: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可治疗奇经八脉病证的8个腧穴,认为这8个腧穴分别与对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
公孙——冲脉病证;内关——阴维脉;后溪——督脉;申脉——阳蹻脉;足临泣——带脉;外关——阳维脉;列缺——任脉;照海——阴蹻脉。
4.俞募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为“腹募穴”。
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想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
5.陷下而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气具有固摄作用,当气虚而失于固摄出现脏腑组织陷下脱垂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6.辨证取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
7.扶正祛邪:应用针灸治病所表现出的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的作用。
8.不通则痛:疼痛有虚实之不同,因实者,经脉闭阻不通,谓“不通则痛”,因虚者谓“不荣则痛”。
9.实则泻之: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问答:1.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作用:疏通经络(祛除经络瘀阻而使其恢复通畅,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调和阴阳(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扶正祛邪(应用针灸治病所表现出的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的作用,临床上通过补虚泻实原则来实现)原则:补虚泻实: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一,总论:1,针灸治疗作用:①疏通经络:时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③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标。
2,针灸治疗原则:①治神守气②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温之,温清并用)③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徐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3,(1)《灵枢.经脉》曰:“盛泽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2)《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除之。
”4,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①明辨病症性质②突出经络辨证③注重整体观念④分清标本缓急⑤做到三因制宜。
5,奇经八脉证治:《素问.骨空论》曰:①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②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③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难经.二十九难:曰:④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⑤阴维为病,苦心痛。
⑥阳维为病,苦寒热。
⑦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
⑧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6,经络证治:(1)经络辨证:(辨证归经,辩位归经,经络诊察归经,)(2)按经论治:二,1针灸选穴原则:局部取穴,邻近取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随症选穴。
(局部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远端取穴——静脉所通,主治所及。
)2,配穴方法:按部取穴(局部取穴、上下配穴法、前后取穴法、左右取穴法、三部取穴法);按经取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3,五输穴的临床运用①《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②《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阳井金,阴井木)4子母补泻——①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根据其虚实性质就在本经选取母子穴。
②异径取穴法(按十二经脉指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竞买的母经或子经穴施术。
针灸考试题库讲解及答案一、针灸基础知识1. 针灸的定义是什么?答: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用针刺或灸疗,调整人体的气血和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2. 针灸治疗的原理是什么?答: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3. 针灸的适应症有哪些?答:针灸适用于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头痛、颈肩痛、腰痛、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4. 针灸的禁忌症有哪些?答:针灸的禁忌症包括局部感染、皮肤溃疡、出血性疾病、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严重的心脏病等。
5. 针灸的操作方法有哪些?答:针灸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直接针刺、间接针刺、电针、温针、火针等。
二、针灸穴位知识1. 什么是经络?答: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2. 什么是穴位?答:穴位是指人体表面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的特定点位,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列举几个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
答: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缓解头痛、牙痛)、足三里(增强体力、调节肠胃)、三阴交(调节女性生殖系统)、太溪(缓解腰痛、膝痛)等。
4. 如何正确找到穴位?答:找到穴位的方法包括解剖标志定位法、指压法、穴位反应法等。
5. 针灸时如何确定针刺的深度?答:针刺的深度需要根据穴位的位置、患者的体质、疾病的性质等因素综合考虑,通常遵循“浅刺浅病、深刺深病”的原则。
三、针灸临床应用1. 针灸如何治疗头痛?答:治疗头痛时,可以选择风池、太阳、合谷等穴位,通过针刺或艾灸来缓解头痛。
2. 针灸如何治疗腰痛?答:治疗腰痛时,可以选择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通过针刺来调节腰部的气血,缓解疼痛。
3. 针灸如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答: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可以选择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通过针刺来调节肠胃功能,改善消化。
4. 针灸如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答: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可以选择肺俞、天突、列缺等穴位,通过针刺来调节肺气,缓解咳嗽、哮喘等症状。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1.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为主,维系全身的气血运行。
经络的概念、分类、流注规律、禁忌等都是复习的重点。
要熟悉经络的命名、路径、分布等。
2.穴位理论:穴位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熟悉主要穴位的位置、名称、特点等。
特别要注意一些重要穴位的命名和功能。
3.针灸基本操作:针灸治疗包括针刺、灸疗、刮痧等操作技术。
要熟练掌握针刺的基本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禁忌,具体包括选穴、准备、插入、扎刺、留针、拔针等各个环节。
4.针灸治疗原则:不同的疾病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掌握常用穴位的主治功能,如"四点、五海"、"金针灸、银针灸、色针灸、电针灸、火针灸"等。
5.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节、预防疾病的作用。
了解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胃病、失眠等。
此外,还要注意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6.针灸的刺激方法:除了常规的刺激方法外,还要了解一些特殊刺激方法,如电针、火针、手针、毒针等。
还需要了解针灸的操作温度、持针时间、操作力度等。
7.针灸配穴:有些疾病需要配合多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掌握一些常见的穴位配伍规律,如天宫配合地府、太冲配合合谷等。
8.针灸的安全注意事项:针灸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需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如消毒、穴位选择、用针方法、刺入深度等。
9.针灸的质量控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要注意保持操作的规范性和操作的专业性。
此外,要了解针灸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避免出现仪器故障或操作失误的情况。
10.针灸养生: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了解一些针灸的养生方法和穴位的保健功能,如自我保健按摩、针灸祛湿养生等。
以上是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的主要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针灸治疗学重点(大神总结)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治疗学的一些重点内容:1. 原理和基础知识:针灸治疗学基于中医学理论,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
针灸师需要掌握经络的走向、穴位的位置、针刺的技巧等基本知识。
原理和基础知识:针灸治疗学基于中医学理论,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
针灸师需要掌握经络的走向、穴位的位置、针刺的技巧等基本知识。
2. 穴位选择与刺激:针灸治疗学中有多个经络和几百个穴位可以选择。
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运用适当的刺激方法,如针刺、灸法等。
穴位选择与刺激:针灸治疗学中有多个经络和几百个穴位可以选择。
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运用适当的刺激方法,如针刺、灸法等。
3. 针刺技巧:针灸治疗学强调准确的穴位刺激,需要针灸师掌握不同穴位的刺激深度、角度和力度。
同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确保操作安全。
针刺技巧:针灸治疗学强调准确的穴位刺激,需要针灸师掌握不同穴位的刺激深度、角度和力度。
同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确保操作安全。
4. 治疗应用:针灸治疗学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领域。
常见的治疗应用包括针灸镇痛、针灸调理内脏功能、针灸治疗肌肉骨伤等。
治疗应用:针灸治疗学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领域。
常见的治疗应用包括针灸镇痛、针灸调理内脏功能、针灸治疗肌肉骨伤等。
5. 病症辨析:针灸治疗学要求针灸师具备辨析病症的能力,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舌脉等信息,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
病症辨析:针灸治疗学要求针灸师具备辨析病症的能力,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舌脉等信息,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
6. 针刺安全:针灸治疗学强调对针刺安全的重视,包括使用合格的针具、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注意事前事后的消毒工作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一、填空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A 《灵枢·九针十二原》B 《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 D )A 消炎B 行气C 镇静D 调和阴阳E 都不是(二)B 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全书同。
)A 止痛B 升压C 降压D 安眠E 增乳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 A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A 咳喘取肺俞B 亡阳灸关元C 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 嗜睡泻照海、补申脉E 都不对3.阴病治阳:( A )4.阳病治阴:( B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三)D 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
治疗作用: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3)治神守气。
——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五输主病:《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
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
崩漏选断红穴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10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就是虚症采用补法治疗,如关元,气海。
陷下则灸之是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气有固摄作用,当气虚而失于固摄出现脏腑组织陷下脱垂症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11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实则泻之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如十宣,水沟,素髎;菀陈则除之即对于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症,宜采用三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12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13热则疾之:热性病症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如风热感冒取大椎,曲池,合谷14寒则留之: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如寒邪在表,灸法较宜15近部选穴:病变局部或邻近的范围内选取相关穴位的方法,是根据腧穴所普遍共有的近治作用特点二选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腧穴治疗规律,如如眼病取睛明16远部选穴: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如胃痛选足三里,上牙痛选内庭17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如肾阴不足的虚热选肾俞,太溪18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特殊或主要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19原络配穴法: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如肺经先病,先取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取络穴偏历20俞募配穴法: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21扳机点: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22胎位: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正常的胎位应为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胎头在骨盆入口处并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整个胎体呈椭圆形,称为枕前位头痛治法:疏条经脉,通络止痛,局部加远端主穴:1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 ,合谷,内庭2少阳头痛:太阳,率谷,风池,阿是穴,外关,足临泣.3太阳头痛:天柱,后顶,阿是穴,后溪,申脉.4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内关,太冲.5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率谷,合谷,风池,操作:阿是穴可点刺出血;紧张性头痛在颈项肩部肌肉紧张或压痛处刺络拔罐或用闪罐法。
风寒头痛风门加灸;风热头痛大椎点刺出血,或加拔罐;瘀血头痛膈俞刺络拔罐。
头痛急性发作期可每日治疗2次方义:头部腧穴可疏导局部经气,调和气血;远端穴均为手足同名经穴相配,一上一下,同气相求,加强疏导经气作用。
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合谷调气活血止痛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局部及手足阳明经穴辩经:足太阳经筋证:额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手足阳明及手太阳经筋证:面颊部肌肉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斜类型:1风寒证-风池 2风热证-曲池 3气血不足-足三里4瘀血阻络-局部阿是穴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操作:阳白向鱼腰部透刺,颊车透地仓,合谷选健侧。
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在恢复期面部穴位刺激量可适当增加,可行灸法、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电针法等;拔罐以闪罐为主,按照面部肌肉的走行,向上向外闪拔。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免口合谷收”,既可祛除面部阳明筋络之邪气而祛风通络,又可调和面部阳明经筋之气血。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辩经:手阳明经证:肩前部疼痛-合谷;手少阳经证:肩外侧疼痛-外关;手太阳经证:肩后部疼痛-后溪;手太阴经证:肩前近腋部疼痛-列缺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主穴: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操作:先刺下肢远端穴,做较长时间较强捻转提插手法,行针时鼓励患者缓缓运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刺入肩关节,有强烈的针感,可加灸法,电针法方义:肩髃,肩前,肩贞,局部取穴“肩三针”配阿是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舒筋活血止痛;加灸法祛风散寒。
曲池可疏通阳明气血,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止痛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类型:行痹(风痹)-膈俞,血海痛痹(寒痹)-肾俞,关元着痹(湿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治法:通痹止痛主穴:肩部:肩髃,肩髎;肘部:曲池,天井,尺泽,曲泽;腕部:阳池,大陵,阳溪;髋关节:环跳,秩边;膝部:膝眼,梁丘,犊鼻,膝阳关;踝部:解溪,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方义:疼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坐骨神经痛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治法:通经止痛类型:根性(病在脊神经根处)干性坐骨神经痛(病在椎管外沿坐骨神经分布区)主穴:足太阳: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太阳: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腰骶部疼痛加腰夹脊,阿是穴操作:殷门,环跳,委中,阳陵泉采用提插法,以出现沿臀腿部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佳;腰部穴位可加刺络拔罐;腰、下肢穴均可用电针方义:由于本病病位在足太阳,足少阳经,故循经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类型: 1肺热伤津-尺泽,肺俞,二间 2湿热浸淫-阴陵泉,大椎,内庭 3脾胃虚弱-脾俞,胃俞,关元 4肝肾亏虚-太溪,肝俞,肾俞治法:调和气血,濡养筋肉,手足阳明经穴及夹脊穴主穴:手,足阳明经为主;上肢:曲池,合谷,肩髃,颈胸夹脊;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腰夹脊。
配穴: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浸淫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关元;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溪.方义:阳明经多血多气,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三阴交健脾益肾,濡养筋脉,筋会阳陵泉,可疏调经筋急性腰扭伤:在外力作用下或腰部用力不协调,腰部软组织由于过度牵拉,肌肉,筋膜,韧带等急性损伤,可伴有椎间小关节错位及其关节周围关节囊嵌顿等,致使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等症治法:导气止痛,舒筋活血。
局部及上肢奇穴主穴:腰痛点,阿是穴操作:首先选奇穴手背腰痛点,行较强的捻转提插泻法1-3min,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腰部,逐渐恢复正常姿势、体位;再让患者俯卧位,在腰骶部寻找压痛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拔罐方义:急性腰扭伤为急性气滞,筋脉拘挛,痹阻不通,因此,导气止痛为要,远端选手背腰痛点,行强刺激泻法,移神导气,神动则气行,可解除拘挛之经脉,使腰部气畅血通,通则不痛,局部阿是穴行刺络拔罐,可祛瘀通络,舒筋活血眩晕:类型:肝阳上亢-太冲,太溪,痰浊中阻-丰隆,中脘,瘀血阻络-阿是穴,膈俞,气血亏虚-足三里,气海,肾精不足-肾俞,悬钟治法:清利头目,息风定眩。
眩晕发作时息风定眩,和胃降逆治标,缓解期平肝潜阳,升清降浊,益精养脑治本。
以头部及手厥阴经穴之主主穴:百会,风池,头维,内关方义:百会,头维位于巅顶,可清利头目,止眩晕,风池可疏调头部气血而息风定眩,眩晕患者多有恶心甚至呕吐表现,内关可和胃降逆止吐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角斜,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类型:一中经络 1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2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3痰热腑实-内庭,丰隆 4气虚血瘀-气海,血海 5阴虚风动-太溪,风池;二中脏腑 1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2脱证-关元,气海,神阙1.中经络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