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主旨句)是 什么? ⑵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 征人带来的苦难?
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即唐玄 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 表达 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1、“过者”“行人”是谁? “我”与战士 2.“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戌边。” 表现: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变化: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 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 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
君不见, 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 的诗长于叙事, 且多含感叹之意。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 而是 缘事而发, 即事名篇, 自创新题, 运用乐府 民歌的形式, 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 活。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 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 害, 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 愤, 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 个基调, 才能读好这首诗。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 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 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 凄厉的鬼哭(悲凄)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 人不寒而栗!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 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 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