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 格式:ppt
- 大小:5.77 MB
- 文档页数:36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体验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难点:(1)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2)学生尝试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试着仿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欣赏感悟环节的表现;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并掌握《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意义和内涵。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3.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准备:1. 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其基本内容。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其基本意义。
教师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4. 课堂教学:教师针对两首古诗的意义、内涵、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讲解。
通过示例、解读、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诗歌创作: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节奏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风光,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两首古诗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简介诗人:介绍苏轼和陆游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2)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古诗的心得体会。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韵律、节奏和意象;(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点评和讲解;(2)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两首古诗,注意字迹工整;2. 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古诗《题西林壁》 - 诗题:《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宋) - 完整诗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 诗题:《游山西村》 - 作者:陆游(宋) - 完整诗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作者:李白(唐) - 完整诗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 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 作者:王维(唐) - 完整诗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过故人庄》 - 诗题:《过故人庄》 - 作者:孟浩然(唐) - 完整诗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独坐敬亭山》 - 诗题:《独坐敬亭山》 - 作者:李白(唐) - 完整诗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 诗题:《望洞庭》 - 作者:刘禹锡(唐) - 完整诗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 诗题:《忆江南》 - 作者:白居易(唐) - 完整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村四月》 - 诗题:《乡村四月》 - 作者:翁卷(宋) - 完整诗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 诗题:《四时田园杂兴》 - 作者:范成大(宋) - 完整诗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
2.掌握诗词内容:通过学习两首古诗,理解其意境、主题及表达的情感。
3.提高审美情趣:感受古诗优美的语言、韵律,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4.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朗读、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诗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诗词内容、意境分析等。
2.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疑问。
3.实践法: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背景。
2.讲解《题西林壁》,分析诗句意义、意境及作者情感。
3.讲解《游山西村》,分析诗句意义、意境及作者情感。
4.互动环节: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疑问。
5.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六、课后作业: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写在作业本上。
3.思考:这两首古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七、教学评价:1.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背诵情况。
2.作业本上学生对诗句的解释及感受。
3.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山中。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了作者背景、诗词内容、意境及作者情感。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认真,表现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但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句的解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语解释的讲解和练习。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
(2) 难点:让学生领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古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查阅生字词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预习时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师逐句解析两首古诗,解释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让学生领略诗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3.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两首古诗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和欣赏古诗。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古诗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他们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古诗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领略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掌握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掌握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了解苏轼的生平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轼的诗作,如《赤壁怀古》。
(2)简介苏轼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
2. 教学古诗《题西林壁》:(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4)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让学生背诵古诗。
3. 教学古诗《游山西村》:(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4)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让学生背诵古诗。
五、巩固拓展:1. 对比两首古诗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能力的训练。
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