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9
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构词方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词汇形式在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离合词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和词汇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展开研究,重点分析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以及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并探讨离合词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与特点。
一、离合词的基本概念及构词规律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指的是由两个单字合成的一个词,其中一个词作为主要成分,另一个词则起到修饰或补充作用。
在离合词中,两个单字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构成一个词语整体,而且词义通常与两个单字的意义有所关联。
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名词:如“红楼、书房、茶杯”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常常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或实体,如“红楼”指的是一座建筑物,“书房”指的是一个房间,“茶杯”指的是一种容器。
2.动词+名词:如“走廊、跑道、坐椅”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和场所的关系,如“走廊”指的是行走的通道,“跑道”指的是用于跑步的场所,“坐椅”指的是供人坐的椅子。
3.形容词+名词:如“美丽、聪明、高大”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一种属性或特征,如“美丽”指的是外表优美漂亮,“聪明”指的是智力高明,“高大”指的是体型高大。
4.副词+动词:如“慢走、快跑、低头”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如“慢走”表示行走的方式,“快跑”表示跑步的方式,“低头”表示头部的状态。
以上是离合词的一般构词规律,根据词义的不同,离合词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动词加动词、动词加副词等形式。
总的来说,离合词的构词规律比较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语境和需求进行组词,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达方式。
二、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及特点离合槽是离合词中一个特殊的语法槽,指的是离合词中的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离合槽在离合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离合词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离合槽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表达补充关系:离合槽通常表示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补充关系,起到对主要成分进行补充或修饰的作用。
离合词名词解释
离合词是指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词组合而成的新词,这些词在语音和语义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离合词在中文中广泛使用,丰富了词汇资源,增加了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离合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左合词和右合词。
左合词指的是主要的意义在前面的词,右合词则是主要的意义在后面的词。
左合词和右合词的意义往往是互补的,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表达出词语的意义。
离合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透明构词和借义构词。
透明构词是指离合词的意义可以通过两个部分词的字义直接推测出来,例如“面包”就是由“面”和“包”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意义是用面
粉做成的食物。
而借义构词则是指离合词的意义不完全可以通过两个部分词的字义推测出来,需要借助语境或者常识进行理解,例如“黑夜”就是由“黑”和“夜”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意义是
指天黑的时候。
离合词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合并概念:两个部分词可以合并成一个新的概念,例如“鸟笼”就是指用来装鸟的笼子。
2. 修改属性:一个部分词可以修饰另一个部分词的属性,例如“红花”就是指花的颜色是红色的。
3. 表示关系:两个部分词之间有着某种关系,例如“父母”就是
指父亲和母亲。
4. 指代意义:一个部分词可以指代另一个部分词,例如“行李”就是指旅行时携带的物品。
离合词的运用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组合出各种各样的词语,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离合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学校”、“火车”、“电视”等等,这些离合词使
得我们能够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概念和意义。
离合词lí hé cí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短语词。
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未尝不可!这些词的大致共同的特点是:1. 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
2. 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
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饭”跟“吃”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
相对“离合词”而言,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能离合使用的。
譬如“修辞”、“改善”、“得罪”、“抱歉”等等,就很难把这个词的两个字拆开了用。
跟这种所谓离合词相关的语法问题是:1.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或者不能离合?譬如“道歉”跟“抱歉”,前者能离合使用,后者却不能,原因何在?按我的理解,这首先与该合成词的词素组成有关。
比如支配式合成词:洗澡、帮忙、投票、立足、中毒、冒险、干杯、出神、讨好等可以离合使用;而培育、制造(并列式),囊括、瓦解(修饰式),攻克、改善(补充式)等合成词则不能离合使用。
其次,跟语言习惯的发展变化有关。
例如“道歉”、“鞠躬”等等当初也是不能离合的,而现在离合的现象就很多见。
当然,不能离合使用的词不叫离合词,这里只是用它们来进行比较以便于讨论。
2. 在可以有离合用法的词中,还存在离合程度的不同。
譬如: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吃了一顿饭”之类的。
可以说,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成分,造成“离”的用法。
还有的“离”的用法,就是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得更远。
譬如“你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
离合词第4版《现汉》中主谓型的分开注音的词语,如“心软”、“心硬”、“脸红”、“手大”、“手紧”、“手辣”、“手巧”、“手松”、“眼尖”、“嘴笨”、“嘴刁”、“嘴乖”、“嘴尖”、“嘴紧”、“嘴快”、“嘴软”、“嘴松”、“嘴碎”、“嘴损”、“嘴甜”、“嘴稳”、“嘴严”、“嘴硬”、“嘴直”等,第5版《现汉》加注了离合符号。
编辑本段编辑本段示例夕阳西下,太阳的余光把天空渲染得格外美丽,好似红色的绫罗绸缎般夺目。
在这次的大地震中许多老师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
对外汉语教学:说说把字句教学(转)2011-03-24 11:12:23对外汉语教学:说说把字句教学(转)/viewthread.php?tid=1673&extra=page%3D1觉得写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分享出来,大家一起看看。
提要: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时常被教科书忽略的重要内容。
教科书基本上在初级阶段教一些基本的,常见的把字句,到了高年级基本上不再专门教把字句,而基础阶段的把字句教学很少吸收语法学界把字句研究的成果,满足于蜻蜓点水,而且常常把不同语义结构的把字句笼统介绍给学生。
这种教学充其量给学生一个模糊的认识。
外国学生之所以用不好或者不太敢用把字句,和把字句教学的这种状况有很大关系。
本文讨论把字句教学中的一种练习形式,即英译汉。
本文说明在对把字句介绍不系统,不详尽的情况下使用英译汉练习对学生“内化”(internalize)把字句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本文主张把字句的教学应该:1语义上分类分级:内容上分类,理解难易上分级2.句法上设立“把字结构”为句子主题,动补结构为句子述语的基本句型。
把字结构提出的是一个两个事物间的engage 关系,动补结构则对这种engagement 做出交代。
引言: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建立在这样的语言学习理论上的:1.人脑中普遍存在语言生成的机制。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一、引言我们将诸如“见面”“问好”“起床”“鼓掌”“结婚”等一类词,叫作“离合词”。
顾名思义,“离合词”就是既可以分开用,又可以合起来用的词。
这个概念的含义中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它所属的范畴,是词,而非短语。
二是它的用法,可以分开用也可以合起来用,是特殊的词。
汉语语法学界关于离合词性质和用法的讨论文章很多,但是一直未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也无法确立统一的标准。
这也给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很多教材对离合词或者采取回避策略,或者只作简单的解释和说明,导致留学生在使用离合词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这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本文将从留学生的偏误入手,深入分析离合词的语法特点,并试图归纳出它的语用规则,希望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教材对离合词的处理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二、离合词的偏误举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在使用离合词时,常常出现一些偏误。
例如:(1)*早晨起床了就去操场锻炼身体。
(起床)(2)*他们鼓掌着欢迎我们。
(鼓掌)(3)*我去医院看病过了。
(看病)(4)*他结婚过了。
(结婚)(5)*我们听了工厂领导同志的报告,为他们取得的成绩鼓掌了三次。
(鼓掌)(6)*我和师傅握手了两次。
(握手)(7)*昨天晚上我们谈天了半个小时。
(谈天)(8)*昨天我见面我的朋友了。
(见面)(9)*请代我问好你的父母亲。
(问好)(10)*她已经毕业大学了。
(毕业)(11)*我们握手了握手。
(握手)(12)*他对我点点了头就走了。
(点头)(13)*我们到操场散步散步好吗?(散步)三、离合词的语法特点根据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的语法特点包括两个方面:离合词是词,不是词组;离合词是特殊的词。
(一)“离合词”是词,而不是词组黄伯荣、廖序东(2002)认为,“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而“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也叫词组;《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3)也认为,“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单位叫作“词组”。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的特点、用法及其背后的语言规律。
离合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词汇单位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汇结合,形成更复杂的短语或句子。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揭示其内在的语言规律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离合词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
我们将明确离合词的基本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离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对离合词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们将探讨离合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搭配关系以及与其他词汇的互动方式。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离合词在实际运用中的语用效果,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功能和修辞作用。
本文还将对离合词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进行探究。
我们将从语言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离合词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解释,揭示其背后的语言规律和社会动因。
本文将对离合词的教学和应用提出建议。
我们将根据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离合词的使用技巧。
我们还将探讨离合词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其在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特点、用法和发展演变,揭示其内在的语言规律和应用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离合词的分类离合词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其结构和使用方式都呈现出多样性。
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离合词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离合词的主要分类方式:动词性离合词:这类离合词以动作行为为核心,常由动词和宾语、动词和补语等构成。
例如,“结婚”中的“结”是动词,“婚”是宾语,两者结合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
形容词性离合词:这类离合词主要描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如“怕事”中的“怕”是形容词,“事”是名词,整体表达一种担忧的情绪状态。
1.把关bǎguān(1)把把关这位乡干部激昂地说,报纸刊登信息要多替农民想一想,多为农民把把关。
2.罢工(1)罢一次工共产党住在洋房里蛮写意。
你们罢一次工,他们就去报销一次,领了几万银子,花一个畅心畅意。
(2)罢了工正值紧要时分,传真、速印等办公设备突然罢了工,你又有什么办法?3.拜年(1)拜了年说着干部们给村中烈属、抗日军人家属拜了年都回来了。
(2)拜过年“邓伯伯记性好,10年前的春节我们兄弟去给您和卓琳妈妈拜过年。
”(3)拜拜年每到春节,总要走亲串友、会客访朋,拜拜年、叙叙情。
4.帮忙(1)帮一次忙“真真姐姐”又找到曾教授,请他再帮一次忙,解开男同学心里的“谜”。
(2)帮了忙幸亏地上茂盛的野草帮了忙,否则他的脸可就惨了。
(3)帮过忙交新朋友对华西进一步发展有帮助,而在华西困难时帮过忙的老朋友,更要永远不忘。
(4)帮着忙"真可惜用不着这个摇篮。
"在旁边帮着忙的波太太叹着气说,"虽然这样的摇篮现在已经太旧式了……”(5)帮了(我、你、他)的忙你们帮了我的忙,我还没有谢呢!(6)帮帮忙你就不会帮帮忙?我一累就离发脾气不远了。
5.报仇(1)报了仇程婴将赵家冤案始末绘成图卷,使孤儿明了往事真相,终于为赵家报了仇,为国除了奸。
(2)报过仇阿娇受了那郭标多少欺负,你替她报过仇么?小杏子受了何五爷多少欺负,你也替她报过仇么?你就是瞧不起乡下人!(3)报报仇“教导员!再打一会吧,我非报报仇不可!”(4)报了杀母之仇他们长大后杀死了仇人,报了杀母之仇。
6.报警(1)报了警紧接着,又向北太平庄派出所报了警。
7.报名(1)报了名可既然已经报了名,我也只得硬着头皮去准备参赛的事了。
(2)报过名其实阿贵今天已经去报过名,,因为是独生子,没有接受。
8.曝光(1)曝了光他还告诉我,此事真相如果曝了光,他要受处分。
(2)曝过光而这仅仅是他们曝过光的数不清的案件中的一件。
(3)曝曝光新闻单位也不妨给这类“乞丐”曝曝光,亮亮相。
离合词及其教学(一)什么是离合词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
如“散步”、“睡觉”、“游泳”、“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
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语法学界有的认为这种语言形式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还有的说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成分。
由于“离合词”的说法已为大家所熟知,我们仍称之为“离合词”。
(二)常用离合词为了便于大家熟悉离合词,我们把常用离合词列举如下:帮忙、过瘾、成家、出力、喘气、道歉、见面、做寿、招手、唱歌、照相、谈话、让座、争光、受伤、带路、抬头、打工、带头、开会、操心、点头、请假、跑步、做操、打拳、洗澡、散步、聊天、跳舞、离婚、生病、撑腰、睡觉、争气、打球、看病、骑马、认错、刷牙、跳绳、洗脸、起床、录音、游泳、住院、超车、打仗、当兵、坏事、理发、吹牛、考试、鼓掌、毕业、发烧、生气、吵架、放假、养伤、办事、出国、下雨、下雪、上课、保密。
(三)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留学生在学习离合词时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是很多的,而且所出现的偏误也有一定的共性。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留学生在离合词方面所出现的偏误:(1)误带宾语:如:*作为班长,他经常帮忙我们。
*她唱得很好,大家都鼓掌他。
*昨天我们谈话了很多事情。
(2)动态助词“着、了、过”位置放错。
如:*我们都鼓掌着欢迎他们。
/我看见他时,他正跑步着。
*我们下课了就去操场踢球。
/我们见面了以后,谈了很多事情。
*我们见面过。
/我从来没有撒谎过。
(3)重叠形式有误。
如:*爷爷饭后经常散步散步.*他对点头了点头了。
(4)结果补语位置有误。
如:*上课完,我们去看电影吧。
*理发完我去洗澡。
(5)时量补语位置有误。
如:*我们洗澡了一个小时。
*她生病了三个星期。
(6)带情态补语时有误。
如:*她唱歌得非常好。
*她跳舞得非常出色。
(7)趋向补语“起来”位置有误。
如:*他突然鼓掌起来。
离合词分类离合词是由两个或多个单字组成的词语,通过组合形成新的含义。
离合词在汉语中应用广泛,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和词汇的变化。
本文将以离合词为分类,介绍其中的一些常见离合词,并通过人类的视角,以生动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到离合词的魅力。
一、形容词离合词1. 悠长:悠长的夜晚,星空中闪烁的点点星光,让人心生向往。
悠长的时光,让人有时间去思考、去沉淀。
2. 灿烂:春天的花朵绽放出灿烂的色彩,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太阳从东方升起,把大地照得灿烂无比。
3. 美丽:她是一个美丽的姑娘,长发如瀑布般垂下,眼睛明亮而有神。
她的美丽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二、动词离合词1. 惊喜:当我走进房间,看到满满的惊喜布置,心中充满了喜悦。
接下来,一个个惊喜陆续出现,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2. 惊艳:她穿上那件惊艳的红裙子,整个人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她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到惊艳。
3. 激励:他的成功故事激励了无数人,他的努力和坚持给人们带来了勇气和动力。
他的话语激励着每一个听众。
三、名词离合词1. 天地: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浩瀚的天地,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
天地之间,有无数的生命在循环,每一个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2. 神秘:远古的遗迹中隐藏着无数的神秘,探索这些神秘的过程让人充满了好奇和刺激。
神秘的力量总是让人着迷。
3. 温暖:冬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温暖的感觉让人心生安慰。
家人之间的关怀和爱意也带给了人们温暖。
四、副词离合词1. 静静:夜晚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外面的声音。
静静的夜晚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2. 慢慢: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慢脚步,慢慢地欣赏身边的美丽。
慢慢地品味生活,会发现更多的美好。
3. 轻轻: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轻轻地照在脸上,给人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微风吹过,轻轻地拂过脸庞。
五、介词离合词1. 之间: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彼此之间建立真诚的关系,我们可以相互支持和帮助。
中文摘要:在现代汉语里有一些句法单位的构成元素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可以在其中间插入一些成分,且插入后意义不会发生变化。
这些单位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单一性,具有词的特性,但从结构上来看,构成成分内部结合得不太紧密,与短语的特点一致。
依照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我们称这些句法单位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这种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到目前有许多语言学者关注这一预言现象。
本文就是主要以现代汉语离合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现状,同时借鉴了以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综合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成果,分析研究离合词涉及的一些的问题。
希望通过这一过程,深化对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解和认识。
在研究中,首先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的来源和语言材料。
其次讨论离合词的界定和界定方法,随后重点是离合词的构成极其离合规律,对其结构逐一分析重点分析动宾式离合词的离合规律。
最后通过学习了解离合词指导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离合词的界定结构规律教学0 引言(一)离合词概念的来源某些合成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进别的成分,变成了短语。
这种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插入别的成分时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最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陈望道先生。
他在《语文运动的回顾和展望》(1940)一文中指出:“我曾读过一本外国的旅行者所采集的中国辞句的材料,其中有两条就是中国现在所有的文法家都未留心的一条述辞是‘上当、捣乱、生气、随便’等成语,而对象辞是‘他、你、我、什么’等等的时候总是将对象辞插在成语中间,成为‘上他的当、捣我的乱、生我的气、随你的便’等句式,其例很多,不堪枚举。
”’但可惜的是陈望道先生没有进一步进行分析。
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陆志伟先生最先提出了“离合词”这一说法。
并且提出了四种离合词的结构类型,动宾式的:例如“洗澡”,偏正式的:例如“羊肉”,动趋式的:例如“走出来”,动结式的:例如“打倒”。
此后,有很多学者对这一语法单位的扩展方式、语用环境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是意见有许多不一致。
比如仅从性质上来看就有“词说”、“短语说”和“短语词说”等不同的观点。
根据我们的看法,这个语法单位是从词向短语过渡的单位,既有词的特性、又有短语的性质,称为“词、短语的中间状态”最合适。
“简单地说,合的时侯是词,被成分分开就大于词。
对于词称为‘离合词’是恰当的。
”[1]但是基于离合词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打算就采用被广泛接受的“离合词”的说法,这样既形象地表现出这一语法单位的性质,也符合人们的习惯。
(二)离合词的研究现状和意义1. 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自陈望道先生注意到某些词中间可以插入一些成分,但并未就此进行深入分析。
之后,林汉达(1953)、吕叔湘(1955)、王松茂(1956)等人都讨论过这种语言现象,“扩展法”是陆志伟先生谈及这一语言现象时所命名的,即能将其分开插入别的词语的不是词组,而是词。
同时在《略论汉语构词法》里张寿康提出了“离合动词”这一概念,指出“这类用支配式构成的‘离合动词’,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词’,拆开来用(如:跳了一个社交舞)的时候是一个动宾词组”。
二人说法略有差异,但事实上区分词和词组都是用扩展法,因此统称“离合说”。
由于“离合说”的根基是扩展法,因此学术界公认陆志伟先生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
这一阶段对于离合词的研究是比较琐碎的,处于提出问题和描写现象的阶段,讨论的范围也仅限于对离合词的界定上,也可以说是其在汉语语言学中的归属问题。
2.八十年代到今天从八十年代,有关离合词的专业性文章出现了,对于这个问题出现在很多语法学家的文章中,但见解不一。
这些文章最初主要集中扩展方式及研究其结构类型等方面,就现在来看,作为离合词主体的动宾式离合词,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自九十年代以后,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范畴涉及到语法、语义和语用。
基于传统研究,许多学者尝试利用新的方法理论角度研究这一语言现象。
或者从认知语言学、或者从语用、或者从语义、或者从对外汉语教学等各个角度。
对离合词的研究,对于完善汉语语法体系、第二语言教学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本文离合词的研究材料鉴于收词的权威性和人们的认可度,本文中出现的离合词依据《现代汉语词典》1997 年的修订本和05版。
也结合了由杨庆蕙主编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和吕叔湘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本文的用例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合词。
文中选取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以及电脑网络报刊作为部分例句。
第一章:离合词的界定(一)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可以说是一种汉语语法单位,它兼有词和短语两个语法单位的性质。
从意义上看离合词,具有单一性和整体性,具有合成词的特点;对于它的结构,两个构成语素结合得不太紧密,可以进行扩展,可以插入一些成分在语素中间,词语的语义结构在整体上不会受到影响,也会具有短语的特点。
离合词是单一种能够扩展的、介于词和短语的语法单位。
1、离合词的通式和变式首次提出离合词的原式、变式、常例和特例这些概念的是赵淑华、张宝林。
他们认为“事物最开始的的、最初的、没有经过任何变化的形式是指‘原式’,事物已经变化了的形式,与原有形式不同的则是‘变式’。
常见并常用的形态称之为‘常例’,偶然出现的形态则是‘特例’。
”[2]对离合词的分析,这两组词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可是这两组词却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概念。
原式既可以是语用平面上的,也可以是语法平面上的,然而变式只是语用层面上的。
另外常例和特例的界限是模糊的,常例和特例概念无法精准明确的区分开来,它们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我们觉得必须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由于这两组概念没有分清其所在的层面,所以他们是不合适的。
为了区别以上两个概念,我们提出了“通式”和“变式”。
离合词针对不同的层面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结婚”一词,从语法上来看,它作为一个词存在,表示“成年男女结合生活在一起”。
但如果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下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结过婚”“结了两次婚”等等变化形式。
“结婚”这个词不仅能再语法层面中出现,还可以在语用层面中出现,他是可以在两个层次中通用的。
我们将离合词的“通式”定义为能够在语用层面和语法层面两个层面共同出现并且可以扩展,比如“结婚”,“变式”则定义为由于表达目的、表达意义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拥有不同的扩展形式,如上面的“结了两次婚”,称为“结婚的变式”一般来看离合词这一个语法单位在没有扩展的结构形式上认为是通式;而当它扩展之后的结构形式则是变式。
我们认为,界定通式和变式这两个专业概念,不仅解除了离合词在不同层面中单位分析界定的困扰,也可以简单便捷的研究离合词,使人们感觉更轻清晰明了。
2、离合词通式和变式的关系我们来看几个有关离合词的例子。
这里我们以“洗澡”为例。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用水洗身体,除去污垢”。
[3]但在具体语言应用时他的说法是有这样的:(1)那时候的先生非常严格,晚上洗过澡才想起来作业落在学堂,要赶紧去拿回来补作业。
(2)过去的人,吃不饱,洗不上澡,睡不好觉;却感觉他们那么快乐,日子那么充实。
(3)生活在干旱又邻着盐湖的他们,很难得洗一次淡水澡,就连喝的水也总是淡淡的咸味儿。
(4)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洗澡,把家里打理的干干净净,她从没抱怨后悔过。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洗澡”的扩展形式是不同多样的,人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这些不同的扩展形式,与静态语法体系中的词有所区别,我们将其称作是“变式”。
而在例(4)中“洗澡”既可以词的形式存在词典中,又可以使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这些不同层面的使用情况加以分别开来,我们把例(4)中像“洗澡”这样的语法单位,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一个句子中没有扩展的结构形式称作“离合词的零变式”通式和变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通式是要经过变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的,而变式则是通式具体的表现形式,。
变式还是通式形成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了变式那么通式就无所谓有无了,变式是通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应用的表现,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二)离合词的界定1、离合词的性质针对离合词的研究,我们首先对离合词的性质要有全面的认识,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更为全面,理性的认识离合词。
对于离合词的性质,因为它的特殊性,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焦点,比如主张把离合词当作词来处理的词说,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元任、李清华、赵淑华、张宝林等。
虽然他们承认离合词有一定扩展能力,但更注重离合词意义的完整性,而且从语义角度看,也应当分为词。
再比如由王力、吕叔湘等学者主张的短语说,根据离合词能够扩展使用的情况,从语法角度出发,将这些能够扩展的组合成为短语,这样更侧重语法功能的原则。
还有并不常见的短语词说,有的人认为这些组合是词还是短语不是很明显:他们像词,又像短语,处在中间的位置,……这是一种特殊的词,不妨称为类短语词,可以简称为‘短语词’史有为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还有最普遍是由陆志韦先生最先提出“合则为词,离则为短语”的离合词说。
我们也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其性质。
针对离合词这一说,它的性质是特殊的,具有通式和变式,也就是说它的形式在静态和动态层面上有时候是不同的,可以说在动态的层面上它以变式模式出现,在静态的层面上可以用通式的模式出现。
可以说由于离合词性质的特殊,将静态平面与动态平面区分开来显得非常重要有价值。
界定离合词要分明白它的不同的研究层面——要区分动态与静态的离合词,也称之为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
从句法结构上看离合词有别于一般的复合词。
许多学者认为用粘着语素还是自由语素来区分离合词和复合词,很多学者认为凡是离合词的都有粘着语素。
这些学者还认为“是否含有语素涉及词的概念问题,一般认为词是最小的自由活动的语言片断,粘着语素不能自由活动,只有和前面或后面的语素合成一个单位后才能自由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含有粘着语素的动名组合不可能是短语,只能是词。
又因为它可以扩展,和一般的词有所区别,所以它只能属于比较特殊的词——离合词。
”[4]以上的言论我们了解到,有这些观点的学者将语素是否够独立运用视之为区分离合词的关键。
我们认为这些学者忽视了语素是否能够独立运用,很多时候验证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动态言语应用活动进行的。
语素是否能够单独成为词在很多时候是受语义和语用条件限制的,如结婚的“结”它很少单独成为词,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却是不一样的,它能够单独使用。
从语法平面说,是因为离合词能够扩展的特性才能与一般的复合词区别开来。
它能够像短语一样扩展,可是它的扩展是有限制的。
只有语言活动中做有限的扩展,并且在不一样的语言环境状况下能够使用单独的这个语法单位,我们才可以在句法层面上把离合词界定下来。
我们辨别离合词是通过总结归纳它在语用层面上的应用,将其抽象出来的规则,既是句法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