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5
运动生理学多选题绪论1.在运动生理学中常用衡量神经与肌肉兴奋性的指标是()A.基强度B.利用时C.时值D.阈值E.强度-时间曲线2.下列属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的是()A.对心脏生物电现象的研究B.对细胞膜物质转运过程的研究C.人对高海拔缺氧服习机理的研究D.实验性观察心搏过程答案:1.CD 2.AB第一章肌肉活动1、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是( )。
A、兴奋B、抑制C、只有兴奋D、只有抑制2、下列有关增加肌肉初长度对肌张力影响的错误叙述是( )。
A、存在一个最适宜初长度,此时肌肉收缩产生张力最大B、张力与长度始终呈反变关系C、超过适宜初长度时张力反而减小D、张力与长度变化呈正比答案:1.AB 2.BD第二章能量代谢1、属于乳酸能系统供能的特点有( )。
A、供能最大B、输出功率次之C、产生乳酸D、代谢底物为糖原2、在消耗同等量氧时,糖氧化分解释放出来的热量( )。
A、比脂肪多B、效率高C、动员慢D、比脂肪少答案:1.BCD 2.AB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1、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 )。
A、神经胶质细胞B、神经细胞C、受体D、神经递质2、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具有以下特征( )。
A、交叉性B、倒置性C、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D、双侧性答案:1.AB 2.ABC第四章内分泌调节1.应急反应的机体表现()A.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B.呼吸功能加强C.心血管活动加强D.心率减慢2. 肾上腺素的作用有:()A.心肌收缩加强B.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C.心率减慢D. 总外周阻力降低答案:1.ABC 2.ABD第五章血液与运动1.父母血型分别为A型和B型,其子女的血型可能为:()A.A型B.B型C.AB型D.O型2.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有:()A.溶解于血浆中B.与血浆蛋白结合C.与Hb结合D.溶解于红细胞内答案:1.ABCD 2.ACD第六章呼吸与运动1.形成胸内负压的原因及条件是:()A.肺的弹性回缩力B.肺的自然容积小于胸腔的容积C.胸膜腔是个密闭的腔隙D.呼吸的进行2.若某人潮气量为500ml,无效腔为150ml,呼吸频率为15次/分,心输出量为6L/min,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肺泡通气量为5.3L/minB.通气/血流比值为0.88C.肺通气量为7.5LD.氧扩散容量为20答案:1.ABC 2.ABC第七章血液循环与运动1.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对心脏活动的效应表现为:()A.正变力作用:(心缩加强)B.负变力作用:(心缩减弱)C.正变时作用:(心率加快)D.负变时作用:(心率减慢)2.耐力训练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静息心率下降B.安静时搏出量增加C.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比无训练者高D.亚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比无训练者小答案:1.AC 2.ABCD第八章身体素质1.人体的平衡力除了要求身体结构完整外,还与( ) 等密切相关。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目的要求: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第二章肌肉收缩目的要求: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目的要求: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体(运动与免疫)运动性免疫抑制:长期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现象,变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率上升。
由运动而诱发的免疫功能降低现象,称为运动性免疫抑制。
补体:是针对抗原而产生的对抗性物质,也称免疫球蛋白免疫反应:是指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⑴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指人体天生具有的,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
包括机体的各种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以及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等。
⑵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受某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免疫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是指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排除异己物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效应,其结果表现为对机体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
免疫的功能有:⑴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在异常情况下若免疫反应过于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免疫功能过低或缺陷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⑵免疫稳定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内部的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
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⑶免疫监视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清除体内各种突变细胞和防止持续感染。
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J型曲线模式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与运动负荷、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等有密切关系。
适中强度的经常性身体运动可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率,而大强度运动训练则会使之明显升高。
三者相比,形成一条类似“J"字形的曲线。
⑴不运动者呈一种自然免疫状态。
⑵从事大强度、大负荷、较长持续时间且频度较高的运动训练者,免疫机能则会被强烈抑制。
⑶适中的运动组合方式,既能有效地提高身体机能,又能有效地提高免疫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时:72 学分:4开课学期:3、4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适用专业:休闲体育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从方法论和体育实践角度,运动生理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因此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必须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将运动生理溶于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之中,强化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为运动实践和体育科学服务。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用理论来解释运动实际、指导和解决运动实践的具体问题。
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和评价运动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重点、难点(一)绪论[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难点是兴奋、反馈。
(二)肌肉的活动[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肌纤维类型。
难点是运动电位、局部兴奋。
(三)氧运输系统[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的呼吸过程、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回流的因素、血液的功能、组织液的生成与Pl流等。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3004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学时数:72学时(含实验)学分数:4学分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时间:2005年2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运动生理学》是在《人体解剖学》之后开设的体育学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
该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各种体育活动和评价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
同时为学生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指导打下良好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0.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
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3.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上传递的生理学基础;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电生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肌肉的收缩机理和收缩形式有较清晰的了解;掌握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血液作为人体内重要的液体之一,具有多种功能,对于运动生理学而言,血液在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血液的主要功能,并从五个大点分别阐述详细的内容。
概述: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复杂液体,主要通过心脏泵血进入血管系统,在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之间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
在运动过程中,血液的主要功能包括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维持酸碱平衡和参与免疫反应等。
正文:一、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1. 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氧气: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将氧气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2. 血液中的血浆携带营养物质:血浆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这些营养物质可以通过血液供给给运动肌肉提供能量和修复组织。
3. 血管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和血管的分布,血液能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动脉输送给各个组织,满足运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二、调节体温4. 血液通过体温调节:运动时,机体代谢活动增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血液通过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调节血液流量和身体的散热,从而帮助维持恒定的体温。
5. 血液通过汗液散热:运动时,通过出汗,血液中的热量随着汗液的蒸发而散发出去,从而调节体温。
6. 血液通过调节呼吸:运动时,呼吸加快,血液中的氧气供应增加,从而提高细胞的代谢和热量产生。
三、排除代谢废物7. 血液通过肾脏排除废物:运动时,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会通过血液被运送到肾脏进行排泄,保持体内代谢产物的平衡。
8. 血液通过呼吸排除二氧化碳:通过运动增加的呼吸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被排出,使体内的酸碱平衡保持稳定。
四、维持酸碱平衡9. 血液通过酸碱平衡调节: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和酸性代谢物会导致血液酸碱度改变,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可以将酸性物质中和,维持酸碱平衡。
绪论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B、生理学C、人体生理学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B、适应C、反应和适应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B、动物实验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A、兴奋B、收缩C、分泌D、物质代谢改变E、电变化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B、迅速C、广泛D、精确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A、加强B、减弱C、不变D、加强或减弱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A、兴奋B、抑制C、兴奋和抑制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三、概念题1、人体生理学2、运动生理学3、神经调节4、体液调节四、简答题: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第一章练习一、是非题:()1、肌肉收缩需要有A 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 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第一章:运动生理学基础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力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2、三种能量供应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6、胃仅能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7: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8:、肌肉ATP含量:6 mol/kg 湿肌。
A TP最大的输出率:11.2 m mol/kg/s 磷酸原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
糖酵解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9:简述糖的补充与糖的储备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研究表明,短时间运动不需要补糖,而长于1h的运动可适量补充糖。
因为短时间运动时体内血糖仍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而长时间运动,由于肌糖原大量消耗,可能出现血糖下降,此时补糖是有意义的。
通过补糖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及时补充运动时的大量消耗。
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特性:包括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和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三个基本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强度的时间变化率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4: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明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5: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6:神经冲动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理完整性②双向传导性③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④绝缘性7: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至少包括:①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②肌肉兴奋-收缩耦联③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8: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向心收缩>9: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在后负荷作用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速度大致成反比关系。
第5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答: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分别占体重的l5%和5%。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的保证。
所以,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
2.内环境稳态答:内环境稳态是指在全身循环流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表现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发生变动,例如体温维持在37℃左右,血浆pH 维持在7.35~7.45左右,血糖平衡等。
3.渗透压答:渗透压,又称渗透吸水力,是指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也就是溶液增大的压强,其数值相当于阻止水向膜内扩散的压强。
渗透压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4.晶体渗透压答:晶体渗透压是指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它80%来自于Na+和Cl-。
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液与组织液中的晶体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基本相等,即毛细血管内外具有基本相同的晶体渗透压。
5.胶体渗透压答:胶体渗透压是指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
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6.等渗溶液答:等渗溶液是指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
正常人在体温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73kPa(5800mmHg)。
7.高渗溶液答:高渗溶液是指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
正常人在体温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73kPa(5800mmHg)。
8.低渗溶液答:低渗溶液是指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