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陋室铭》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顾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斯是陋室(_______)(2)可以调素琴(_______)(3)陶后鲜有闻(_______)(4)宜乎众矣(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4.两篇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用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有仙则名(__________)(2)调素琴(__________)(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4)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开头,用比兴的手法,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后面的文字皆由此而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用得生动传神,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既表现了作者摆脱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和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第2篇陋室铭:修身正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③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④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⑤,嘉言善行,令人竦然⑥。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⑦,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节选自《解学士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庄山:指大父的名号,即庄山公。
④居:平时。
⑤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⑥竦然:恭敬的样子。
⑦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箪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口不绝.吟讽()(2)甚奇.之()(3)伯中益.自刻苦()(4)独处一室,隘甚.()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不以.食息废以.其境过清B.大父久而.方觉已思而.不学则殆C.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所欲有甚于.生者D.且.啖且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幼时,大父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
4. 结合选文,谈谈伯中能学有所成的原因。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③也日损④。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陋室铭》复习导引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一、文学常识1、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或勉励。
如墓志铭、座右铭等。
二、重点字词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名作动,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3、惟吾德馨馨:名作动,品德高尚4、谈笑有鸿懦鸿懦:大儒、博学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弹奏。
6、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奏乐的声音7、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身体;劳形:使身体劳累。
8、苔痕上阶绿绿:使……碧绿;上:名作动,长上。
9、草色入常青青:使……青葱10、无丝竹之乱耳乱:使……乱11、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三、重点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龙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
)8、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内容理解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知识点一、知识概述《陋室铭》①基本定义:《陋室铭》就是刘禹锡写的一篇短文,简单说就是描述自己住的简陋房子,还借这房子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态度的文章。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跟别人讲自己那又小又破的小窝,但实际上是在说自己的生活理念。
②重要程度:在语文学习里非常重要。
它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章,能让咱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文学表达,对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文学素养特别有帮助。
③前置知识:需要对文言文的基本字词有点掌握,像“之、而、焉”这些常见虚词,“名、灵、馨”这类实词得有点认识。
要是完全不懂文言文基础就看这篇,就像看天书似的。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就是在咱们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借鉴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比如说我想表达自己虽然住着个小房子但是心里很宽敞快乐,就可以学学这文章的写法。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文言文文学部分,它是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的一个典型例子,像在文言文的知识链条里是个闪闪发光的一环呢。
②关联知识:和其它的托物言志类文言文联系紧密,像《爱莲说》。
还有和古代文化里文人的隐居情怀等知识也有关。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有一定难度。
那些文言字词的理解需要下点功夫,还有这种委婉表达志向的方式不太好一眼看穿。
就比如说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光注意到他描写房子小简陋,没明白背后说自己品德高尚的意思呢。
- 关键点:要抓住篇里的关键字词理解意思,把文章里描绘的陋室环境与作者表达的品德联系起来。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比较重要。
- 考查方式:选择题里可能考查字词解释,翻译句子里会考到文中意义特殊的句子,阅读理解里会问表达的中心思想之类的。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刘禹锡这文章写的时候,他被贬官了,过得不如意。
在唐朝那时候,官场风气之类的可能让他心里不痛快。
他就通过写这陋室来说明自己不在乎外在的艰苦环境,有高尚的品德就够了。
这就跟咱们在生活里遇到不顺心,然后态度强硬说自己不在乎一样。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陋室铭》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8年第36期【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著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解釋重点字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文章理解】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2.“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3.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陋室铭》——刘禹锡[唐]一、精要笔记:(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类比衬托。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陋室二、解释下列词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沿。
2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3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5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6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答案: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四、默写填空:.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③《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
④《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⑤《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⑥《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答案: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4、孔子云:何陋之有?5孔子云:何陋之有?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阅读:读原文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陋室铭拼音版及解析陋室铭拼音版翻译《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
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
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
《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
shān bùzài gāo ,yǒu xiān zémíng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shuǐbùzài shēn ,yǒu lóng zélíng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sīshìlòu shì,wéi wúdéxīn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tái hén shàng jiēlǜ,cǎo sèrùlián qīng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tán xiào yǒu hóng rú,wǎng lái wúbái dīng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kěyǐtiáo sùqín ,yuèjīn jīng 。
《陋室铭》一、理解背默题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7、《陋室铭》中,作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引用了两个典故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词语解释题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2、斯是陋室:指示代词,此,这。
3、惟吾德馨: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往来无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
6、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8、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翻译句子题(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陋室铭笔记整理重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 文体。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二、重点字词。
1. 实词。
- 陋:简陋。
- 名:出名,著名(名词作动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灵:灵异。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斯:这。
“斯是陋室”。
- 惟:只。
“惟吾德馨”。
-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 苔痕:苔藓的痕迹。
- 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谈笑有鸿儒”。
-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
-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可以调素琴”。
-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 金经:佛经。
-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无丝竹之乱耳”。
- 案牍:官府的公文。
“无案牍之劳形”。
- 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 形:形体、身体。
2. 虚词。
- 之。
- 助词“的”,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潜藏)就有灵气了。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6.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陋室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①在:在乎、在于,动词。
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译文: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①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②陋室:简陋的屋子。
③惟:只有,只要,唯独。
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⑤德馨:品德高尚。
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译文: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译文: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②鸿:同“洪”大。
③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②金经:泛指佛经。
译文:(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③乱耳:扰乱耳朵。
乱,扰乱。
④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⑤劳形:使身体劳累。
⑥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译文: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复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4.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A.应当B.适宜C.当然(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A.新鲜B.少C.鲜艳(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A.否则B.却C.那么,就(4)无丝竹之.乱耳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B.可以用来C.能凭借(6)濯清涟而不妖.A.美丽而不庄重B.妖气C.装束奇异(7)同.予者何人A.赞成B.同意C.和……一样(8)亭亭净植.A.植物B.栽种C.树立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5)宜.乎众矣古义:今义: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陋室铭》《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言简意赅,韵味深长,对于中考语文来说,是一篇重要的文言文考点。
一、原文及译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有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三、创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陋室铭》训练题一、生难字:馨()苔()儒()牍()鸿()蜀()庐()二、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字(),()代()家、哲学家。
著有()。
他一生坚持理想,并保持着高尚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铭,是古代的一种().三、字词解释。
1有仙则名(名)2有龙则灵(则)3斯是陋室(斯)4惟吾德馨(惟)(吾)(德馨)(馨)5苔痕上阶绿(上)6草色入帘青(入)7谈笑有鸿儒(鸿儒)(鸿)(儒)8往来无白丁(白丁)9可以调素琴(调)(素琴)10阅金经(金经)11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乱)12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劳形)( 劳)( 形)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2文章的点题句是:3文章的主旨句是:4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5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6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7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8写陋室主人日常生活之雅的句子是:9反面虚写室中生活的句子是:10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11全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12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3文中有两处使用了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分别写出:(1)第一处实写:虚写:(2)第二处实写:虚写:常见型题1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2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什么?3起笔即运用了什么写法?“仙”“龙”用来比喻什么人?4陋室环境怎样?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有何表现力?6为什么交待陋室主人的朋友都是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鸿儒”?7“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8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烘托出文章主旨的?9本文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特点是什么?10作者在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陋室铭》复习要点一、文章内容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在乎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灵。
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屋子,但好在屋子的主人品德高尚。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扰乱身心的华丽的乐声,没有使身体劳累的官府公文。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理解: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二、文学常识1.文章的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诗人,哲学家,洛阳人。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馨(xin)鸿儒(rú)调(tiáo)素琴案牍(dú)四、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2.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五、重点词语解释1.谈笑有鸿儒鸿:大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陋室铭》复习资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读音。
铭(míng)馨(xīn)鸿(hóng)儒(rú)牍(dú)
二、字词。
1. 陋室:简陋的屋子。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 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4.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5.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8.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借代)
13.乱耳:使耳朵扰乱。
14.案牍: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是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三、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文学常识。
《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的美誉。
本文的文体是铭,压的是“ing”,有:灵、馨、琴、经、形、亭。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陋室”立意,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词类活用。
a.一词多义
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
b.古今异义
馨:【古:美好。
今:芳香。
】
形:【古:身体。
今:形状、样子。
】
丝竹:【古:琴瑟,箫管之类弦乐器。
今:丝绸、竹子。
】
c.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六、重点诗句。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室中之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室中之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或唯一散句)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七、全文结构。
╭居住环境——→景色雅╮
陋室铭〈交往人物——→交往雅〉德馨——→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日常生活——→情趣雅╯
八、提问。
1.作者开篇就写“山”“水”“仙”“龙”,有何用意,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使用了类比、比兴的手法,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灵、名”的特点。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以“陋室”儿子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表现了作者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
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是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呈祥,著名政治家。
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
他们都是古代的名贤。
在这里用他们的居住之地“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6.文章结尾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答:①点明陋室,突出全文主旨。
②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前半句却隐含在前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中,强调了陋室不陋。
③采用宾语前置,突出陋室不陋。
④巧妙回答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使文章前后照应,又显得含蓄无穷,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