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下室外墙设计通病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3.1混凝土墙裂缝漏水1.现象混凝土墙面出现垂直方向为主的裂缝。
有的裂缝因贯穿而漏水。
2.原因分析(1)地下室墙体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收缩与温差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收缩裂缝与混凝土的组成材料配合比有关;与水、砂、石、外加剂、掺合料质量有关;与施工时计量、养护也有关。
(3)设计不当,地下墙体结构长度超过规范允许值。
3.防治措施(1)墙外没有回填土,沿裂缝切槽嵌缝并用氰凝浆液或其它化学浆液灌注缝隙,封闭裂缝。
(2)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
(3)设计时应按设计规范要求控制地下墙体的长度,对特殊形状的地下结构和必须连续的地下结构,应在设计上采取有效措施。
(4)加强养护,一般均应采用覆盖后的浇水养护方法,养护时间不少于规范规定。
同时还应防止气温陡降可能造成的温度裂缝。
3.2施工缝漏水1.现象沿施工缝渗漏水。
对施工缝留置、处理不当。
3.防治措施(1)选择好接缝的形式,见图2-1。
(2)处理好接缝:拆模后随即用钢丝板刷将接缝刷毛,清除浮浆,扫刷干净,冲洗湿润。
在混凝土浇筑前,在水平接缝上铺设1:2.5水泥砂浆25mm左右。
浇筑混凝土须细致振捣密实。
(3)平缝表面洗刷干净,将橡胶止水条的隔离纸撕掉,居中粘贴在接缝上,见图2-1(c)。
搭接长度不少于50mm。
随后即可继续浇筑混凝土。
(4)沿漏水部位可用氰凝、丙凝等灌注堵塞一切漏水的通道,再用氰凝浆涂刷施工缝内面,宽度不少于600mm。
图2-1 施工缝接缝形式1—底板;2—墙板;3—橡胶止水条3.3变形缝漏水1.现象地下室沿变形缝处漏水。
(1)埋入式止水带没有铺好,固定不当,有的接头处脱胶。
(2)后埋式止水带没有处理好而渗漏水。
3.防治措施(1)采用埋入式橡胶止水带,质量必须合格,搭接接头要锉成斜坡毛面,用XY-401胶粘压牢固。
止水带在转角处要做成圆角,且不得在拐角处接槎。
为什么地下室外墙容易出现裂缝?地下室外墙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土结构,所浇筑的混凝土既可能受到失水引起的干燥收缩也可能受到温度影响产生应力,两者应力均可能成为产生裂缝的根源。
此外,这两种应力产生作用的阶段也不相同,给混凝土裂缝控制带来难度。
地下室外墙的长度远远大于内墙,混凝土总收缩值较大,当收缩受到已经硬化的混凝土地板的约束时,墙体便会开裂。
(一)设计方面的原因及对策原因(1)外墙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较高,一般大于C30,水泥用量偏高,水化热大,可以引起30℃左右的温升。
其拆模后墙体内侧(室内)温、湿度均高于外侧,墙体内外温、湿度差很大,有时大于20℃,收缩差大,容易开裂。
(2)墙体水平抗裂筋设置在主筋内侧,而且地下室处于潮湿环境,水平筋距离过大,削弱了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使混凝土抗裂性能下降。
对策(1)满足工程安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墙体混凝土设计强度,或采用60d或90d强度进行验收,如混凝土外墙强度等级不小于C30,且不宜大于C40;(2)墙体的水平筋设置在主筋外侧,水平筋宜采用细而密钢筋,控制墙体结构配筋率不宜小于0.2%;(3)当墙体高度大于3m时,墙体高度的水平中线上下共500mm高范围内,应控制水平筋的距离,一般水平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00mm;(4)在墙与柱、墙与墙的连接部位,由于该部位处于结构变形区域,容易造成应力不均,应注意设置直径为8~10mm的水平附加筋,且深入墙体不宜小于1500mm。
(二)混凝土生产方面的原因及对策原因(1)配制混凝土所用额砂、石骨料级配差,含泥量大,且砂细度模数较小,造成混凝土收缩大;(2)为迎合施工单位的要求,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偏大,用水量大,胶凝材料用量大造成浆体用量大,砂率偏大等,均会增加混凝土收缩,降低混凝土抗裂性。
对策(1)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级配良好、含泥量低的骨料、细度模数大于2.6的中砂;(2)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尽量较低坍落度的混凝土拌合物;(3)必要时可以采用60d或90d强度进行验收,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温度应力,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4)墙体每30~40m应设置后浇带或加强带,带内加膨胀剂或抗裂减水剂,控制混凝土14d水中限制膨胀率≥3.0×10-4。
地下室外墙砼裂缝的质量控制通病防治1、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的纵向裂缝,主要是由温度、膨胀、收缩、不均匀应力所产生的变形裂缝。
混凝土在硬化期间水泥水化热会因体积大而大量积聚,混凝土热量散发很慢,造成内部温度高表面温度低,形成内外温差,内部因热量高而膨胀大,表面因温度低,膨胀小,使表面混凝土产生拉应力,混凝土抗拉强度相对低,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便产生裂缝,甚至贯穿墙体。
(1)结构设计原因①在结构设计时,作为地下室外墙板多数只起维护作用。
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墙体的抗渗性,设计时便选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配筋时只考虑横向配构造筋而温度应力考虑不够。
地下室墙板产生的裂缝为竖向裂缝,证明收缩应力是横向的。
若在横向没有足够的受力筋去抵抗收缩应力,收缩应力一旦大于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则必然产生混凝土的开裂。
②本工程地下室外墙较长,对施工中的裂缝控制十分不利。
(2)施工原因:①忽视了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第一,地下室外墙板的施工一般是在底板混凝土施工半个月左右进行,其间对底板混凝土进行养护,等水化热下降之后再进行墙板钢筋、模板及固定预埋件的施工。
在这个过程中,底板混凝土强度增长、收缩变形等已相对稳定,而在此时浇筑的墙板混凝土又将面临体积变形,一但变形应力大于约束应力时,地下室墙板也必然会产生裂缝。
第二,由于地下室深度较深,这给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带来一定的困难。
由于混凝土养护工作不到位,导致墙板混凝土的失水增加,收缩增大而产生裂缝。
②高强泵送混凝土的使用是地下室墙板开裂的不利因素为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使其易于泵送,采用增加混凝土内浆量的体积方法。
浆量的体积增加,必然导致混凝土变形量的增加,相应的收缩也就增加。
另外,高强砼的水泥用量相对较大,水泥的增加导致了水化热的提高,增大了早期混凝土的热胀,从而加大了混凝土温度降低以后的冷缩。
2、施工中采用控制裂缝措施(1)等强代换,平均小直径钢筋在设计验算准许的情况下,把外墙水平筋变小直径,加密间距,进行等强度代换,以达到加密水平温度钢筋,又不增加造价。
外墙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外墙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隔热层开裂或剥落:隔热层的开裂或剥落可能是由于基层材料不平整、涂料层质量差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预防或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施工前进行基层材料的处理,确保其平整、坚固。
-选择高质量的隔热涂料或涂料,确保其与基层材料之间的结合力。
2.外墙漏水:外墙漏水是外墙施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漏水的原因可能是导水层铺设不规范、水泥砂浆开裂、接缝处处理不当等。
为了防止外墙漏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施工前进行导水层的铺设,确保其与墙体之间的贴合度和粘结力。
-使用优质的水泥砂浆进行施工,确保其质量和结构的稳定性。
-接缝处采用合适的填充材料,并加强密封处理。
3.外墙裂缝:外墙裂缝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基层材料的膨胀和收缩、外墙结构变形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防止外墙裂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在施工前选择合适的基层材料。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基层与外墙之间的结合处理,确保其牢固性和稳定性。
-在施工后及时进行后续的养护工作,防止外墙结构的变形和裂缝的产生。
4.外墙颜色不均匀:外墙颜色不均匀可能是由于涂料施工不均匀、混合比例不准确等原因造成的。
-在施工前进行涂料颜色的测试和调整,确保其质量和均匀性。
-施工过程中要进行涂料的均匀搅拌和控制混合比例。
-施工结束后进行光照测试,检查外墙颜色的均匀度,并进行必要的涂料修补。
总之,外墙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可以通过选材、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和严格控制以及养护等方面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
重点在于管理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外墙质量通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开裂:外墙开裂是因为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变形、结构缓解或
材料老化的影响。
此外,温度变化、地震和地基沉降等也可能导致开裂。
为了解决外墙开裂问题,首先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开裂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固墙体结构、更换老化材料、调整建筑物的温
度和湿度等。
2.颜色褪色:外墙颜色褪色往往是由于长期暴露在紫外线、风雨和污
染物等外界环境中引起的。
为了预防颜色褪色,可以使用耐候性好的涂料
和颜料来进行保护。
此外,定期清洁和维护外墙也是保持其色彩鲜艳的重
要步骤。
3.水渗透:水渗透是外墙质量通病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这可能由于
外墙材料的渗透性、防水层的破损或施工不当等原因引起。
为了防止水渗透,必须正确选择和施工外墙材料,如防水涂料、防水剂等,并定期对防
水层进行检查和维护。
4.脱落:外墙脱落是指墙体表面的涂层、砖石或瓷砖等材料的脱落。
这可能是由于施工不当、材料粘接不牢固或使用寿命已经过长造成的。
预
防外墙脱落的方法包括选择质量可靠的材料、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和定期维护。
5.发霉:外墙发霉通常是由于外墙材料吸湿或渗透水分引起的。
高湿
度气候、长期积水或水汽通过墙体渗透可能导致发霉。
为了防止外墙发霉,建议选择具有良好抗霉性的材料,并确保墙体有足够的通风。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外墙质量通病,需要从选材、施工质量管理和定
期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
维修和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外观美观度。
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探讨【摘要】目前,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都在不断增加,而车辆也在增加大量的,对于车位的要求也越来越紧张,但土地量在减少,可利用的空间也在越来越少,所以,开发地下空间就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
然而,在建设地下室的过程当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在这其中,由于地下室的外墙出现渗水从而导致地下室不能正常的使用, 而出现渗水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不当,以及没有达到施工质量的要求等因素造成的,而设计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确保地下室质量的基础。
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存在, 从而认真研究分析地下室外墙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大范围促进的发展中,开发应用地下的空间已经迫在眉睫,而对于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然而,在设计过程当中,由于根据不同的设计管理所计算出的外墙的配筋以及厚度等方面是相差较大的,也是较为不合理的。
对此,怎样合理的设计地下室的外墙结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对于地下室外墙的受力与荷载的简述(一)、由于在地下室结构的土压力作用主要是根据主动土压力还是静止土压力的方法计算在目前仍没有形成完全的统一,所以在不同的技术措施要求中,对其计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但一般还是较倾向于应用静止土压力的计算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地下室的墙板厚度会大于300mm,所以它的刚度则会较强,同时,在水外力的作用下,它的变形不大,是接近于静止的,所以它也符合于静止土压力的受力模型。
但由于产生主动土压力的条件必须要达到密砂填土中其墙体的变形位移,从而达到变形位移的具体要求,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当中,一般回填土都是应用了粘性土做夯实回填,它的压密系数是大于0.94左右,而静止土压力会大于主动土压力,所以它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就是如果应用静止土压力的方法有相当的储备能力,从而也确保了工程质量。
(二)、在地下室外墙可以承受的荷载作用一般分分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这两种。
浅谈地下室外墙设计中的要点摘要:本文介绍了笔者在地下室外墙设计中的一些经验描述,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地下室外墙;收缩裂缝;人防前言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集约化使用土地已经成为各地建筑工程项目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地下室工程成为了各类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之而来的许多地下室工程质量问题也接踵而来.本文将从设计的角度对地下室外墙常见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1地下室外墙常见质量问题1.1问题的表现与判断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数量的开裂。
绝大多数裂缝为竖向裂缝,多数缝长接近墙高,两端逐渐变细而消失。
裂缝数量较多,宽度一般不大,超过0.3 mm宽的裂缝很少见,大多数缝宽度≤0.2mm。
其位置主要分布在墙长中部附近。
而沿地下室墙长两端附近裂缝较少。
裂缝出现时间多在拆模后不久,有的还与气温骤降有关。
随着时间发展,数量增多,但缝宽加大不多,发展情况与混凝土是否暴露在大气中和暴露时间的长短有关。
当地下室回填土完成后,常可见裂缝处渗漏水,但一般水量不大。
从以上特征可以判断出,这些裂缝属于外墙混凝土收缩裂缝。
1.2问题产生的原因混凝土收缩分为凝缩和干缩。
混凝土凝固时,一些与水泥颗粒结合使体积减少,称为凝缩。
另一些蒸发使体积减小,称为干缩。
混凝土的干燥过程是从表面逐步扩展到内部的,在混凝土内呈含水梯度。
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内部承受压力。
当表面混凝土所受的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同时影响混凝土干燥的因素还有:水灰比、水化程度、养护温度、含水量、水泥含量、构件厚度、体积和表面积之比、相对温度、干燥速率、干燥时间等。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拆模后,虽然进行了浇水养护,但由于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恒温湿养护.而只能采用浇水养护,因此必然导致外墙混凝土的干燥及收缩。
2地下室外墙设计要点2.1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凡外墙带扶壁柱的.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
人防地下室质量通病方案一、前言人防地下室作为国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战时防护效能。
然而,在人防地下室的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通病,影响其使用功能和安全性。
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人防地下室的建设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二、常见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一)防水工程质量问题1、渗漏混凝土自身存在裂缝、孔洞等缺陷,导致地下水渗透。
防水层施工质量不佳,如卷材搭接不牢固、防水涂料厚度不足等。
施工缝、后浇带等部位处理不当,成为渗漏的薄弱环节。
2、防水层空鼓基层不平整、不干净,存在油污、灰尘等杂物,影响防水层与基层的粘结。
防水涂料涂刷不均匀,或者卷材铺贴时未排除空气,导致空鼓。
(二)结构工程质量问题1、混凝土裂缝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用量过大,导致水化热过高,产生温度裂缝。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密实,存在蜂窝、麻面等缺陷,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养护不到位,混凝土在早期失水过快,产生收缩裂缝。
2、钢筋工程质量问题钢筋间距不均匀、绑扎不牢固,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
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导致钢筋锈蚀,降低结构的耐久性。
(三)防护设备安装质量问题1、防护门、密闭门安装不牢固门框与墙体之间的连接不牢固,密封胶条安装不严密,影响防护门、密闭门的密闭性能。
门扇开启不灵活,存在卡顿现象。
2、通风设备安装质量问题通风管道连接不严密,存在漏风现象。
风机安装不平稳,运行时产生振动和噪声。
三、质量通病预防措施(一)防水工程质量预防措施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和外加剂,降低水化热。
2、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3、严格控制施工缝、后浇带的处理,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止水钢板、止水条等止水措施。
4、保证防水层施工质量,基层要平整、干净,防水涂料要涂刷均匀,卷材铺贴要牢固,搭接长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二)结构工程质量预防措施1、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用量。
浅谈外墙粉刷工程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摘要】建筑工程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建筑事业中施工的项目包括很多,每一个施工项目的具体内容都不尽相同。
然而对于不同的项目在进行施工时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关键词】外墙粉刷;质量通病;措施我们建筑业在十年动乱中由于受“左”的干扰,建筑工程质量下降、建筑装饰装修愈来愈单调,外墙粉刷粗糙、墙面易受污染,严重影响着市容美观。
近年来通过拔乱返正,在提高工程质量,改变建筑老面孔方面,各建筑施工单位都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历史最好水平相比还有距离。
然而也随着推广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由于设计、施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泥砂浆粉刷墙面存在着易开裂、空鼓等缺陷,轻则影响建筑物外部观感质量,重则破坏了建筑物外墙的防水、防渗功能。
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建筑物外墙水泥砂浆粉刷层裂缝问题成了水泥砂浆外墙抹灰涂料饰面运用的关键。
本文就根据外墙粉刷工程质量的通病及防治做一些简要分析,以便相互借鉴与学习。
1.当前现状分析由于外墙抹灰涂料饰面具有施工操作简单、色彩丰富多样、便于重新涂装及维修等优点,越来越受建设单位及广大设计者的青睐,已逐步成为装点城市的亮丽风景线。
但是近年来建筑物外墙贴面砖时常发生坠落情况,给居民和过往行人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
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日前建筑外墙尤其是高层建筑外墙逐渐改用涂料。
然而不少用水泥砂浆或水泥棍合砂浆抹的外墙面出现一些裂缝或龟裂缝,既影响建筑物美观又容易造成外墙面渗水影响使用。
所以为了提高外墙水泥砂浆的抗裂与抗渗性能,掺聚丙烯纤维增加砂浆的抗裂性能,掺耐碱玻璃纤维网提高砂浆抗拉性能,通过试验研究了基体配合比和纤维掺量对材料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的影响,研制的外墙粉刷砂浆的抗裂和抗渗性能显著提高。
2.施工工序外墙粉刷:(1)施工工序:基层处理->做水平垂直灰饼、冲筋->隔夜浇水湿润->粉底糙->水泥砂浆粉面、拉毛。
外墙防水设计中存在的设计通病及解决措施有哪些?答:1、存在问题:外墙裂缝渗漏。
解决措施:外墙是涂料的掺抗裂纤维水泥砂浆。
2、存在问题:窗楣、窗台处漏水。
解决措施:窗楣要做滴水线;外窗台要低于内窗台,做足排水坡度;铝合金窗下框要有泻水结构;铝合金窗外边要打防水胶密封。
严格执行施工规范。
3、存在问题:GRC外装饰构件多,而部分外墙GRC线脚上没有设计挑檐,容易造成GRC 构件与外墙交接处出现渗漏水现象,而且GRC构件之间的连接也极易产生裂缝。
解决措施:(1)尽量减少使用GRC,并减少GRC线条的样式。
(2)选定供应商后,及时将安装节点提供给设计单位。
待设计确认后方可安装。
(3)设计院在图纸中要对装饰线条的排水坡度、滴水槽及不同材料搭接的防裂措施有所标注。
(4)设计部定板中要考虑线条泛水、渗水的问题。
(5)工程部要认真审核装饰线条的施工方案。
问:楼地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设计通病及解决措施有哪些?答:1、存在问题:非沉箱卫生间的降板原来均为3cm,使得卫生间内外高差不足,造成卫生间地面找坡很难施工,特别是门口处,很容易与外地面平甚至高于外地面,如果要保证有高差,又容易造成坡度不够,产生积水。
解决措施:地漏旁边楼板可再降低,具体在结构图中加以标注。
2、存在问题:单体采暖预留管道:由于楼板厚度限制,使得预留采暖管道高出混凝土保护层管道交叉处,高度超高,不得不剔楼板。
解决措施:采暖管道留槽走明管。
问:墙体工程设计中存在的设计通病及解决措施有哪些?答:1、存在问题:有些地下室的隔墙也设计为轻质隔墙板,但由于地下室的层高(特别是地下一层)都较高,均大于3.3米,而轻质隔墙板的高度不能超过3.3米,否则会造成裂缝甚至断裂的危险。
解决措施:建议地下室隔墙考虑改为砌块。
2、存在问题:有的剪力墙门垛设计过小,造成门套无法安装。
解决措施:以后的门垛应不少于10公分(但应保证结构需要的尺寸)。
3、存在问题:剪力墙与窗侧边的距离太小,但是图纸仍然设计砌体结构,增加施工难度,又容易产生裂缝。
完整版住宅楼及地下室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住宅楼及地下室工程质量通病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水电安装、装修装饰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一份完整版住宅楼及地下室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
一、建筑结构方面的通病及防治措施1.结构强度不足:加强施工监督,确保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同时采用高质量的建材和先进的施工技术。
2.柱子、梁等主要构件裂缝:强化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合理调整混凝土配比,增加钢筋布置数量,采用增加高强度钢材等措施。
3.渗漏、漏水:对地下室及地下层进行防水处理,利用合适的防水材料,加强结构与地面之间的连接。
4.墙体开裂:结构设计应合理,增加抗震构造,采用合适的墙体材料,采取预留伸缩缝等措施。
二、水电安装方面的通病及防治措施1.水管渗漏:选用质量可靠的管材,进行耐压测试和流量测试,并加强施工过程监管,确保施工质量。
2.电线走线不规范:合理规划电线走线,尽量避免电线交叉、交错,避免在居住区域内暴露电线,减少安全隐患。
3.排水系统故障:加强施工监理,检查排水系统的连接、密封和施工质量,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4.强弱电线路交叉:确保强电线路和弱电线路的分离,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减少线路干扰。
三、装修装饰方面的通病及防治措施1.地面铺装不平整:加强地面铺装工程的施工管理,选用合适的铺装材料,确保地面平整、无裂缝,并进行必要的调平处理。
2.涂料开裂、脱落:在涂装之前,加强对墙体的处理,处理潮湿和裂缝等问题,并选用质量可靠的涂料材料,保证涂层的附着力。
3.门窗漏风、漏水:加强门窗的设计和安装工艺,增加门窗的密封性能,使用合适的密封胶条,减少漏风、漏水问题。
4.瓷砖开裂:加强瓷砖背胶的施工质量控制,增加瓷砖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选用合适的瓷砖胶。
四、其他通病及防治措施1.管道堵塞:加强施工过程的清洁工作,避免施工杂物和垃圾堵塞管道,并定期检查和清理排水管道。
2.电梯故障:选用可靠的电梯产品,并按照要求进行维护保养,定期检查电梯的安全性能。
外墙装饰工程施工通病及防治措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外墙装饰工程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建筑的美观,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
然而,在外墙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通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外墙装饰工程施工通病1. 抹灰层脱层、空鼓原因分析:(1)墙面基层清理不干净,油渍、浮灰等未清除。
(2)界面未做毛面处理。
(3)分隔面积过大。
(4)基层湿度不够。
预防措施:(1)墙面基层清理干净,清洗油渍,清扫浮灰,墙表面凸起物大于10mm时应剔除。
(2)外墙分割面积不宜过大,参照规范进行分割,如果施工时期温度过高,可以适当减小分割面积,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
(3)严格参照规范要求操作施工,铁丝网不能太硬,具有一定柔软度,避免粉刷层起鼓和开裂。
(4)当基层过于干燥时,散水施工,等基层湿度达到要求后施工,应提前10~24小时适量润水一次或二次。
2. 保温层空鼓、脱落原因分析:(1)板材的质量不符合要求(如板材密度、压缩强度及板材陈化期达不到设计及规范要求),板材强行上墙施工,板材后期收缩变形导致墙体裂纹。
(2)抹面胶浆配比不正确,在阳光直射和风的作用下,胶浆失水过快引起表面干缩裂纹。
(3)玻纤网抗拉强度不够或耐碱强度保留率低导致大面积出现水平和垂直方向微细裂纹。
(4)使用与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材料时,粘结强度不足,导致装饰层脱落。
预防措施:(1)选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的保温板材,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
(2)控制抹面胶浆的配比,确保胶浆的稳定性和粘结强度。
(3)提高玻纤网的质量,选择抗拉强度高、耐碱强度保留率好的产品。
(4)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确保粘结强度满足要求。
3. 涂料剥落、变色原因分析:(1)涂料选材不当,涂料质量不达标。
(2)基层处理不干净,导致涂料附着力不足。
(3)施工工艺不当,如涂刷厚度不均匀、涂刷次数不足等。
浅论城市建筑地下室结构施工常见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摘要:城市建筑在不断追求高度的同时,也日渐向地下空间发展。
诸如:地下车库、设备机房、地下购物广场等,因此地下室结构的工程质量是多数人比较关心的问题。
常见结构施工质量通病有多种表现:砼外观缺陷、砼结构裂缝、渗漏水等。
地下室结构的施工质量对上层建筑的稳固、实用、提高人们的日常居住安全感、舒适度、满意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地下室结构施工常见质量通病成因,探讨其防治措施,对于提高地下室结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水平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下室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Abstract: urban construction in constant pursuit of height, but also increasingly to the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Such as: underground garage, equipment room, underground shopping plaza, so the basement structure engineering quality is a issue for most people. Common structure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s have a variety of performances: concrete appearance, concrete structure crack defects, such as leakage. The base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quality to the superstructure of the firm, pr actical, improve People’s Daily living security, comfort and satisfaction has a very positive rol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se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common causes of quality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ase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quality control level has a good reference value.Key words: the base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一、地下室结构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及其原因分析砼外观缺陷地下室结构拆模后,常见砼的外观缺陷主要有蜂窝、麻面、露筋、尺寸偏差过大等。
浅析地下室外墙裂缝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建筑安全及品质要求的提升,对人防工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建筑物的高度也越来越高,相应地下室规模也在逐渐增大,但在地下室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地下室外墙开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不但使工程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也影响建筑美观和使用。
笔者认为,只要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能有效防止地下室外墙开裂,且能确保建筑物使用安全。
文中主要分析了地下室外墙裂缝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案,以供同行参考。
标签:地下室;外墙;裂缝;渗漏;方法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四川绵阳、云南昆明等多个大型地下室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实践及经验总结得出:虽然地下室外墙产生裂缝的因素较多,但只要严格执行有关混凝土结构工程规范的有关规定,从设计、施工各方面层层把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针对地下室超长结构进行整体设计,精心施工就会消除地下室外墙开裂的通病。
本文就地下室外墙裂缝产生的原因、处理方法以及如何有效的对裂缝进行预防和控制进行了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1 地下室外墙裂缝的产生原因及危害地下室外墙基本上都是由多种不同材料经拌合、振捣及养护而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多为带缝工作,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3.4.5条也对裂缝宽度做了明确的限制规定,其目的有两个:第一、裂缝过宽会导致混凝土内钢筋锈蚀,耐久性和承载力都会降低,并从外观上会引起使用者的不安。
第二、过细的裂缝会使建造成本增加。
因此,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在规范规定的可接受范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可根据其成因总结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由外荷载引起,也称为结构裂缝,其裂缝与荷载有关,表明结构承载力可能不足或存在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设计阶段,地下室外墙设计时,各类设计荷载考虑不周,取值小于规范规定或实际情况的荷载值,从而使得墙体配筋不足,由于承载力不足,使得墙体产生结构裂缝;②施工阶段,施工企业为抢进度、抓工期,大多采用地下室外墙与顶板一起浇筑的施工模式,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时,过早进行拆模。
浅谈地下室外墙设计通病
[摘要] 高层建筑大部分都设有现浇混凝土外墙的地下室。
地下室外墙是地下室的外围结构。
外墙设计的安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下室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本文总结地一些地下室外墙设计通病,和同行探讨地下室外墙的正确设计。
[关键词]地下室外墙设计通病
高层建筑大部分都设有现浇混凝土外墙的地下室。
地下室外墙所承受的荷载,竖向荷载有上部及地下室结构的楼板的负荷和自重,水平荷载有地面荷载、侧向土压力、地下水压力、人防等效静荷载。
地下室外墙设计方法五花八门,外墙设计的安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下室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本文总结地一些地下室外墙设计通病,和同行探讨地下室外墙的正确设计。
【通病一】过多考虑地下室外墙的刚度贡献。
由于地下室刚度大,地下室顶板经常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结构建模时把整个地下室全部输入(外墙按剪力墙输入),计算求出楼层侧向刚度比来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1.4解析条文,“相关范围”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米。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5.3.7的解析条文,计算地下室结构楼层侧向刚度时,可考虑地上结构以外的地下室相关部位的结构,“相关部位”一般指地上结构外不超过三跨的地下室范围。
综上所述,全部考虑地下室外墙的刚度贡献显然是不正确的,相关部位以外的刚度不应参与层刚度计算。
正确做法为综合考虑《抗规》《高规》“相关部位”的要求,选择塔楼下含裙楼周边三跨以内且不超过20米的范围独立建模进行计算,,计算出楼层侧向刚度比,藉此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而含有整体地下室外墙的整体模型仅可以作为计算构件配筋使用。
【通病二】地下室外墙和上部结构的剪力墙、框架柱重合时,重合部分和相邻外墙的混
凝土强度等级差异大。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1条、《地下工程防水技
术规程》(GB50108-2008) 4.1.4条,地下室外墙作为防水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为C30,而高层建筑底层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在C40~C55之间。
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施工,重合部分的剪力墙、框架柱为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相邻外墙为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这样做法给施工带来不便,首先两种混凝土之间用钢丝网隔离,先施工剪力墙和框架柱,再二次捣制施工外墙。
另外两者混凝土强度等级差异,其线膨胀系数不同,即使掺加UEA膨胀剂,由于外界各种复杂因素,交界面处还是容易出现裂缝,进而产生渗漏,给整个结构带来安全隐患。
正确做法为剪力墙、框架柱宜采用与地下室外墙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对于空间尺寸要求较宽松的区域可采取增大墙柱截面来调整。
对于空间尺寸要求较严格的区域,可根据圣维南原理,考虑力的扩散作用,框架柱两侧各可取1~2倍外墙墙厚的外墙作为柱的翼缘和框架柱形成以一个壁柱共同承担上层柱传递的轴力(图一)。
此外地下室外墙顶部处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差异大必须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通病三】地下室外墙配筋一律只按下部固支、上部铰支的计算模式。
在实际工程的地下室外墙截面设计中,竖向荷载及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一般
不起控制作用,墙体配筋主要由垂直于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确定,而且通常不考虑与竖向荷载组合的压弯作用,仅按墙板弯曲计算墙的配筋。
因此工程设计中一般把楼板和基础底板作为外墙的支点按单向板(单跨或者多跨)计算。
在基础底板处按固端,顶板处按铰支座。
该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地下室外墙,但是并不适合所有的外墙。
以下通病以最为普遍的单层地下室为例,多层地下室按外墙的受力状态参考单层地下室做法。
1.有地下室底板时,板宽/板高>2,外墙按下部固支、上部铰支的单向板模式计算可行。
当板高/板宽2倍外墙墙厚时,直接把外墙作为支座不考虑外墙的平面外受力,则给地下室外墙留下安全隐患。
正确做法应参考《高规》(JGJ3-2010)7.1.6条剪力墙与其平面外相交的楼面梁刚接时的做法。
结构建模时梁端支座应定义铰支,梁与外墙相交处设置扶壁柱(截面宽度不应小于梁宽,截面高度可计入墙厚),不能设置扶壁柱处则设置暗柱(暗柱的截面高度可取墙厚,暗柱的截面宽度可取梁宽加2倍墙厚),并且应通过计算确定扶壁柱或暗柱的纵向钢筋,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不宜小于表7.1.6的规定。
【通病五】地下室外墙纵筋锚固方式和长度不合理
地下室外墙的纵筋很多设计是参考柱纵筋的倒“7”形锚固形式以La的锚固长度锚入
底板。
当外墙下部按固支计算时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外墙下部和地下室底板形成刚接点,外墙底部外纵筋必须与地下室底板边支座钢筋要满足弯矩平衡的要求,并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
正确做法为外墙的外侧纵向钢筋应与地下室底板的底部支座钢筋满足ll的搭接长度(该处的纵向搭接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为100%,因此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应为1.6),外墙的内侧纵向钢筋应与地下室底板的底部支座钢筋满足La的搭接长度。
【通病六】地下室膨胀加强带设计不合理
随着超长超大结构的地下室广泛应用,越来越多不设缝的地下室得到甲方的青眯。
设
置膨胀加强带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膨胀加强带掺加UEA类型的膨胀剂,可以提高连续浇筑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防渗性能,可以用于替代后浇带的连续浇筑无缝超长混凝土的整浇技术。
膨胀加强带在地下室底板、外墙、顶板均需设置。
工程设计对膨胀加强带的设计存在以下通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8.1.1条,现浇式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在室内或土中为30米。
许多工程设计就按30米等距离设置膨胀加强带;有的设计仅仅在膨胀加强带内掺加膨胀剂;有的设计虽然带内带外都掺加膨胀剂,但是却没有具体指出膨胀剂的掺量、用法,也没有指出膨胀率系数。
正确做法为考虑地下室现场环境的全年典型温差,在软件中设置温差点,计算出地下室温度效应集中区域。
在建筑物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区域首先设置膨胀加强带(膨胀带内混凝土强度等级比两侧强度提高5Mpa),然后再按约30米间距设置其余膨胀加强带。
确定膨胀加强带的设置区域后,还需按膨胀率系数计算膨胀带内外的膨胀变形[膨胀带外掺加10%~12%的UEA (膨胀率2~3x10-4), 膨胀带内掺加14%~15%的UEA(膨胀率4~6x10-4)]。
膨胀加强带内和带外应进行变形协调计算,且混凝土拉应力不超过抗拉强度。
最后设计图纸时应注明膨胀率系数、外掺剂名称、施工材料和养护方法等等。
【结论】
地下室外墙是个平面内外均受荷载作用的重要构件,每个工程的地下室外墙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只有按实际受力状态具体分析,才能使外墙设计做到安全合理。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4.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50108-2008)
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地基与基础)2009版
6. 《结构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国计划出版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