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 格式:pdf
- 大小:294.05 KB
- 文档页数:4
元宵节⼿抄报内容
元宵节⼿抄报内容精选
在制作元宵节⼿抄报的时候,你会觉得元宵节⼿抄报内容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才好吗?下⾯就随⼩编⼀起去浏览元宵节⼿抄报内容精选,相信能带给⼤家启发。
元宵节的传说
⽩蛇吃汤圆成仙
相传⼋仙之⼀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化为⼀位卖汤圆的⽼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过便要了⼀碗,⼀不⼩⼼,⼀个汤圆滚落西湖,被⽩蛇吞了。于是⽩蛇成仙,化⽽为⼈,与许仙结为夫妻。
东⽅朔与元宵姑娘
这⼀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名叫东⽅朔,他善良⼜风趣。有⼀年冬天,下了⼏天⼤雪,东⽅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泪流满⾯准备投井。东⽅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名叫元宵,家⾥还有双亲及⼀个妹妹。⾃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缘和家⼈见⾯。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平常更加的思念家⼈。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死了之。东⽅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定设法让她和家⼈团聚。
⼀天,东⽅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个占⼘摊。不少⼈都争着向他占⼘求卦。不料,每个⼈所占所求,都是“正⽉⼗六⽕焚⾝”的签语。⼀时之间,长安⾥起了很⼤恐慌。⼈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朔就说:“正⽉⼗三⽇傍晚,⽕神君会派⼀位⾚⾐神⼥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张红帖,扬长⽽去。⽼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看,只见上⾯写着:“长安在劫,⽕焚帝阙,⼗五天⽕,焰红宵夜”,他⼼中⼤惊,连忙请来了⾜智多谋的东⽅朔。东⽅朔假意的想了⼀想,就说:“听说⽕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齐敬奉⽕神君。再传谕⾂民⼀起在⼗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好像满城⼤⽕,这样就可以瞒过⽟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分⾼兴,就传旨照东⽅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五⽇长安城⾥张灯结彩,游⼈熙来攘往,热闹⾮常。宫⼥元宵的⽗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宫灯时,惊喜的⾼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的亲⼈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夜,长安城果然平安⽆事。汉武帝⼤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五都做汤圆供⽕神君,正⽉⼗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为纪念“平吕”⽽设
另⼀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帝时为纪念“平吕”⽽设。汉⾼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性懦弱,优柔寡断,⼤权渐渐落在吕后⼿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天下变成了吕⽒天下,朝中⽼⾂,刘⽒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敢怒不敢⾔.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江⼭。
此事传⾄刘⽒宗室齐王刘囊⽿中,刘囊为保刘⽒江⼭,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拥⽴刘邦的第⼆个⼉⼦刘恒登基,称汉⽂帝.⽂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五,定为与民同乐⽇,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庆祝。从此,正⽉⼗五便成了⼀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闹元宵”。
元宵赏灯的来历
汉武帝时,有个⾜智多谋、诙谐滑稽的东⽅朔,武帝⼗分信任他。宫门森严,他却可以随便出⼊,以随时取悦皇上。他外表随便,内⼼善良,常为宫中彩⼥向武帝求情。
这年腊⽉,⼀连下了⼏天⼤雪,东⽅朔去御花园给武帝折⼏枝梅花,忽见⼀个宫⼥哭着向玩⽉池中跳去,慌忙上前拉住。细细⼀问,她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上,家⾥还有⽗母、妹妹,进宫之后再没见过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近⼏⽇风雪交加,愁闷不堪,想与家⼈见见⾯,⼜怕武帝不允。思来想去,还不如⼀死了之,黄泉之下再与⽗母相会。
东⽅朔安慰了她⼀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团聚。他出皇宫,离长安,到元宵家⾥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下,然后就回到长安,在⼤街上卖起卦来。⼈们久仰东⽅朔的⼤名,争着前来求签问⼘,得到的都是“正⽉⼗六⽕焚⾝”的卦语。众⼈⼤惊,纷纷求教解脱的⽅法。东⽅朔郑重地说:“正⽉⼗三⽇,⽕神君会来长安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西北⼗⾥的⼤路⼝等候。天到未时(约下午⼀时到三时),会过来⼀个骑红⾊⽑驴的红⾐姑娘,她就是奉旨焚烧长安的⽕神君。你们前去拦路哭求,或许有救。”
⼈们听了,互相串联,相约多邀⼀些⼈,去⼗⾥铺⼤道⼝等候。正⽉⼗三未时,果见从西北⽅向过来⼀个骑着红⾊⽑驴的红⾐⼥⼦,众⼈连忙上前苦苦哀求。姑娘道:“我是领旨⽕烧长安的,⽟帝到时候要亲⾃站在南天门察看的。你们既然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皇上想想办法。”
⼈们拿了⽕神君赐给的红贴,回到长安跪在午门前,要把贴⼦献给皇上。汉武帝接过侍卫们传进来的红贴,见上⾯写着四句偈语:“长安在劫,⽕焚帝阙,⼗六天⽕,焰红宵夜。”武帝看了吓得魂飞魄散,忙请东⽅朔商量应付的办法。东⽅朔禀道:“听说⽕神君最爱吃汤圆,宫⾥的元宵做得⼀⼿好汤圆,⽕神君也会知道的。皇上可在⼗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祭献天神,再传谕全城百姓家家做汤圆,⼀齐敬奉驾临长安上空的⽕神君,想来她会⼼软下来不再放⽕的。同时,您再下旨让京城⾂民⼀齐动⼿做花灯,于⼗五、⼗六晚上在⼤街⼩巷、内屋外院⼀齐挂上红灯,从天上看起来就好像满城⼤⽕,这样,便能骗过在南天门察看的⽟帝。此外,再令城外⾂民届时进城观灯,皇上与皇后、妃⼦、宫⼥,分散在⼈群中去街上赏灯,驱灾解难。”
武帝⼤喜,依⾔⽽⾏。正⽉⼗五,太阳刚向西天斜挂下去,⼈们已纷纷张灯结彩准备起来。武帝带了皇后、妃⼦,皆穿便服,在⼏个也穿着便服的亲近⼤⾂和侍卫的保护下,混在⼈群中去街上观灯。宫⼥、太监们也三三两两上街⽽去。华灯初上,万灯争辉,各种⽕伞、⽕马、转⼦莲、花筒、炮打四门、⽕龙摆尾等花灯呈奇争彩,颇为壮观。元宵的妹妹领着⽗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宫灯时,忙叫姐姐的名字。元宵早在这⾥等候,见⽗母妹妹果然赶来,忙扑到母亲⾝上。亲上团聚,互叙衷肠。
⼗五夜平安过去了,⼗六夜也平安过去了,元宵与亲⼈团聚了两个晚上,⼼情⼗分欣慰。由于东⽅朔的努⼒,以后每到正⽉⼗五,⼈们就过灯节,并逐渐流传到各地。这⼀节⽇因元宵⽽起,故称“元宵节”。⼜因元宵节要吃汤圆,汤圆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称“元宵”。
元宵节古诗
1、《⼗五夜观灯 》
唐·卢照邻
锦⾥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别有千⾦笑,来映九枝前。
2、《清⽟案·元⼣ 》
宋·⾟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宝马雕车⾹满路,风箫声动, ⽟壶光转,⼀夜鱼龙舞。
娥⽽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
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3、《⽣查⼦·元⼣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到柳梢头,⼈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泪湿春衫袖。
4、《元宵 》
明·唐寅
有灯⽆⽉不娱⼈,有⽉⽆灯不算春。
春到⼈间⼈似⽟,灯烧⽉下⽉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笑,如何消得此良⾠。
5、《上元⽵枝词 》
清·符曾
桂花⾹馅裹胡桃,江⽶如珠井⽔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卖元宵。
6、《正⽉⼗五夜灯 》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连袖舞,⼀时天上着词声。
7、《上元夜忆长安 》
唐·顾况
沧州⽼⼀年,⽼去忆秦川。
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
云车龙阙下,⽕树凤楼前。
今夜沧州夜,沧州夜⽉圆。
8、《正⽉⼗五夜 》
唐·苏味道
⽕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逐⼈来。
游伎皆秾李,⾏歌尽落梅。
⾦吾不禁夜,⽟漏莫相催。 9、《永遇乐 》
宋·李清照
落⽇熔⾦,暮云合璧,⼈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次第岂⽆风⾬?
来相召、⾹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捻⾦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底下,听⼈笑语。
10、《⽔调歌头 》
宋·⾟弃疾
头⽩齿⽛缺,君勿笑衰翁。
⽆穷天地今古,⼈在四之中。
臭腐神奇俱尽,贵贱贤愚等⽿,造物也⼉童。
⽼佛更堪笑,谈妙说虚空。
坐堆豗,⾏答飒,⽴龙钟。
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
四⼗九年前事,⼀百⼋盘狭路,拄杖倚墙东。
⽼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