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9例
- 格式:pdf
- 大小:161.42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目的] 观察“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治疗寒热错杂、湿热瘀阻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0例)和中药组(30例)。
针药组给予温灸针刺+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中药组给予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治疗2周。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证候疗效、改良Mayo 评分及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量表(IBDQ 量表)积分变化。
[结果]两组最终共纳入合格病例52例,针药组22例,中药组30例,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证候疗效、改良Mayo 评分、IBDQ 量表评分均较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针药组患者畏寒、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能够明显改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针药联用较单用中药治疗在患者全身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温灸针刺;清肠温中方;溃疡性结肠炎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43(2020)05-0541-06“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高艺格1,2,张立平2,姚玉璞1(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29)*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自主选题青年教师项目(2017-JYB-JS-109)。
作者简介:高艺格(1993-),女,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通讯作者:姚玉璞,E-mail :*******************。
DOI :10.11656/j.issn.1673-9043.2020.05.14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排便紧迫感及里急后重感为主要表现的直肠及结肠慢性弥漫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可累及至直肠并以对称、环周及连续性方式向近端延伸,累及部分或全结肠,病变主要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1]。
35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观察探讨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以35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观察对象,运用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加以采用针刺、艾灸,配合捏脊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35例中基本治愈27例,占77.1%,显效5例,占14.3%,有效2例,占5.7%,无效1例,占2.9%,总有效率为97.1%。
说明运用中医药针灸治疗,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直肠粘膜的弥漫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确切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患者病情轻重不等、发作频率不定,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粪中含血、脓和粘液,常伴有里急后重,便后腹痛可暂时缓解。
其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其他年龄阶段也较为常见。
本病的发作诱因与患者精神刺激及劳累、饮食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5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对象,采用针灸,捏脊,穴位注射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5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观察对象,男18例,女17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11个月至18年,平均病程3.8年。
患者在治疗前均做过钡透、乙状结肠镜检,病理报告确诊。
1.2 诊断标准①治愈: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检查正常,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正常;②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检查基本正常,X 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好转;③无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大便检查仍异常,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无明显好转。
1.3 方法中医针灸法为在腹部取天枢、关元、气海三处,背部取长强、大肠俞,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处,其中天枢、关元、气海针刺1.0~2.0寸,得气后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肠俞直刺1.0~2.0寸,长强直刺0.5~1.0寸,两组穴位交替运用平补平泻,留针15min,每隔5min行针1次,除长强外每穴并温针灸10~30min,隔日1次。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旨在评估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以期望能够改善病情。
方法:我们采取8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例,采取两组相互独立的治疗策略,以评估两组病例接受中药针刺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未接受过相关研究的人群相比,接受过中医针灸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治愈情况更为理想(P<0.05)。
结论:通过使用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更好地提高病人的康复情况,并减少副作用的风险。
关键词: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引言: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营养摄入的增加,许多消化系统的慢性炎性疾病也在迅速增加,其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尤其容易被忽视,它的特点是肠壁的炎症反映,具体表现为慢性的肠炎、肠蠕动减弱、肠蠕动困难以及肠蠕动减慢,还可能伴有明显的腹胀、肠鸣、肠梗阻、肠痉挛、肠绞窄、肠梗阻。
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到具体的致病原因,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表现出来的频率、程度以及与病人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相关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导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采取中医针灸对慢性溃疡性肠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就针对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收集了8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经过细致的组织与统计,我们发现两组病例的基础信息存在明显差异,具体结果可以参见表1。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常规的西药治疗措施,即甲硝唑口服治疗,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0.2g;同时联合柳氮磺砒啶进行共同治疗,柳氮磺砒啶每日费用三次,每次服用0.2g,共服用两周[1]。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则是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所选择的穴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正常情况下为气海、关元、大肠俞、长强、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针灸,我们可以改善病人的身体状况。
针灸治疗溃疡结肠炎50例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溃疡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实验组50例均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48例均给予氦氖激光光纤穴位照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50例均给予针灸治疗,即于患者足三里、中脘、太冲穴、天枢、天枢等穴位处,用曲氏动态取穴法给予适当的按压,同时需于上巨虚穴与下巨虚穴之间进行按压,按压可以快速找到患者的敏感点,便于针灸治疗。
针灸过程中,需注意留针时间,一般不少于40min,每隔10min左右行1次针,每天需针灸1次,以10次针灸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48例均给予氦氖激光光纤穴位照射治疗,即选择氦氖激光照射器耦合光纤,末端输出功率保持在15mw,功率密度保持在478mw/cm2,光斑直径主要为0.2cm,照射于患者双侧天枢、中脘、双侧大肠俞穴、神阙等穴位处,每次需持续照射10min,每日1次,以10次照射作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肠粘膜病变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全部消失;②显效:肠粘膜病变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明显;③有效:肠粘膜病变有所改善,临床症状较前有所缓解;④无效:肠粘膜病变未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n(%)]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祖国医学认为,溃疡结肠炎属于“肠下血”“肠辟”“脏毒”“久痢”等范畴,其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多种特点[2]。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
此病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
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原理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在患者穴位上施以温针灸,温针灸具有针刺、艾灸双重治疗效应,温针灸所选的穴位可回阳补气,强壮机体,能调脾胃,功能疏通经络气血,加强机体代谢,改善局
局部温度升高,可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有利于挛缩的解除,因而有利于止痛和生理功能的恢复,故收到显著的疗效。
研究证明,本疗法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且本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程:
本法操作简便,方法规范,便于推广,疗效好,无副作用。
本法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连续治疗6个疗程观察疗效。
温针联合四神丸口服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摘要目的观察温针联合四神丸口服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65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温针联合四神丸口服治疗,评价其治疗效果。
结果65例患者中,缓解(显效)25例,有效35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3%。
结论温针联合四神丸口服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温针;四神丸;脾肾阳虚;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发生在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治疗难度大,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缺乏特异性干预措施。
中医属“泄泻”、“休息痢”、“肠风”或“脏毒”范畴。
本文选取65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1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疗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
1. 2诊断标准UC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属轻、中度。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诊疗常规”[2],慢性复发型及慢性持续型属脾肾阳虚证,表现为久泻清稀,或伴完谷不化或五更泻,脐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
1. 3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肠道局部狭窄、肠穿孔、肠道肿瘤、肛门局部病变。
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③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④合并心脑肝肾等器官、造血、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⑤依从性差者。
1. 4治疗方法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天枢(后三个穴位取双侧)穴位常规消毒,用一次性针刺针具常规针刺上述穴位,用补法,取艾柱1 cm中心穿入针柄后点燃,燃尽后3 min拔针;艾灸神阙穴,以上疗法1次/d,每5天停 1 d,30 d为1个疗程。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采用中医针灸方式的效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58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经诊断均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标准,采取盲抽方式将其进行分组,对照与观察组各29例患者,前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式,后者行中医针灸,对比两组实际临床效果。
结果:通过相关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临床疗效显著提升,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降低(P<0.05)。
结论: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各症状表现,有着良好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引言:近些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升,与此同时饮食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导致各疾病发生率明显增多,尤其是胃肠道疾病。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虽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致,但也与此有一定关联性,腹痛、腹泻、脓血、呕吐等症状给患者造成严重不适感,并对其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同时有着复发性较强的特点,对此就需及时对其展开系统性治疗,以此来起到有效控制作用。
本次研究主要对比了西药与中医针灸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中治疗中的应用差异,具有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对象均为院内所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时间在2020年9月~2021年8月区间,受到后期对比所需,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人数对等的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分别为16、13例(47.01±5.76)岁、(5.72±2.05)年与17、12例(46.39±6.02)岁、(5.83±1.96)年。
两组患者的临床线性资料相比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西医治疗方式,药物选择美沙拉嗪肠溶片(生产单位: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0.25g×24片)药物,用法用量为口服,每日3次,每次0.5g,为保证治疗效果,需持续服用14d。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临床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具有显著改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临床疗效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结肠炎症,其病因尚不清楚[1]。
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且病情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2]。
西药如“柳氮磺吡啶(SASP)、奥沙拉嗪”等因疗程长、副作用大、易反复等影响了对UC的临床应用。
笔者以中药泄泻基本方配合针灸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同期收治的60例来自本院门诊和病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龄18~60岁,病程6个月~12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30例。
诊断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病情轻、中、重各6、20、4例。
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60岁,疗程最短8个月,最长13年,病情轻、中、重各6、16、8例。
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病情的轻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均无其他并发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以白芍20g、葛根15g、木香10g、赤石脂30g、禹余30g、甘草6g (泄泻基本方)。
腹痛明显加木香10g,延胡索15g;脓血便明显加白头翁15g,秦皮12g。
以上各药研极细末,取药粉20g放入砂锅内,加水200ml,加热至100℃,小火煎5min,止火冷却至36℃左右(类体温备用)嘱患者排便后取左侧卧位,肛周消毒,将灌肠器涂擦石蜡油后缓慢向肛门内插入,根据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所在部位决定进管深度,灌肠器末端接输液管将配好的药液缓慢注入,注药完毕后嘱患者取胸膝卧位10min。
温针灸配合愈肠栓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郑丽红;王馨;王楠楠;王琳晶;王海强;曲苗【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愈肠栓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愈肠栓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栓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腹痛、腹泻及脓血便症状积分及Baron内镜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腹泻、脓血便积分及Baron内镜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愈肠栓治疗能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8(034)009【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温针灸;愈肠栓;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型【作者】郑丽红;王馨;王楠楠;王琳晶;王海强;曲苗【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粘膜,临床上以粘液脓血便、腹泻、腹痛为特点。
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已被定义为现代难治病之一[1]。
因病因病机未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笔者运用温针灸配合愈肠栓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8例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患者均来自2015年4月—2017年8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和病房。
温针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脾虚型胃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措施将本批次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措施,观察组采取温针灸措施,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论:采取温针灸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更为突出(P<0.05)。
结论:温针灸能够比较有效地实现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关键词:温针灸;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该疾病发作的过程中,相关群体在出现该疾病之后,将会出现比较显著的腹痛、腹泻和血便等症状,同时患者也会出现一些典型的并发症。
现阶段的相关研究认为,这一系类疾病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感染、环境、遗传等因素存在关联。
本次研究之中,我单位采取温针灸措施进行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之中选取我单位收治的患者共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措施将相关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本批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①相关群体经诊断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虚证证型标准;②相关群体年龄为12~70岁之间;③相关群体不存在针灸禁忌。
排除标准如下:①患者存在大肠癌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②对本次研究无法有效配合的个体。
1.2方法本次研究之中,对相关群体均采取针灸措施,对照组为常规针灸,具体方法如下:①准确选取相关对象的关元、天枢、中脘、足三里和上巨虚等穴位,同时选取无菌针、艾条、艾绒,为针灸的实施形成有利条件;②在完成对穴位的有效选取以及针灸用品准备之后,引导相关对象采取合适的体位,准备接受治疗;③在施针之前对相关对象的穴位部位采取酒精消毒措施,对对所选取的各个穴位进行针刺,针刺深度需控制在20~30mm左右,并捻针60s左右。
观察组在接受针刺的过程中,相关的针刺操作与对照组一致,在针刺得气之后,须将艾柱点燃,结合于针柄,并留置约30min左右,完成温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