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工孕期权益遭侵犯怎么办?
- 格式:pdf
- 大小:88.08 KB
- 文档页数:1
劳动法女职工权益保护规定劳动法关于女职工权益保护规定女职工权益保护是很多人关注的内容,当女职工的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用劳动法来保护。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劳动法关于女职工权益保护规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劳动法女职工权益保护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女职工享有以下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1、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应依法与女职工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并且不得在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2、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3、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除此之外,还有女职工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等其他权益。
女职工劳动强度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59条的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女职工“三期”劳动特殊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关规定,女职工在“三期”内,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以下劳动:1、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2、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活动。
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3、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产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2条的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假期。
怀孕和哺乳期员工的辞退规定《女职工劳动爱护规定》第四条: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差不多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证法》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然而,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一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见《女职工禁忌劳动范畴的规定》中第五、六、七条规定)的劳动。
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刻和夜班劳动。
哺乳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三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刻和夜班劳动。
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一条、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应当依照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42天产假。
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女职工妊娠不满12周(含)流产的产假为15天;12周以上16周(含)以内流产的产假为30天;16周以上28周(含)以内流产的产假为42天。
怀孕28周以上终止妊娠的享受正常生育产假90天,其中包括产前休假15天。
怀孕期:产前检查时刻也算作劳动时刻《女职工劳动爱护规定》第七条: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刻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刻。
分娩期:90天(产前15天)+难产15天+多胞胎15天(每多生一个加15天)晚婚晚育夫妻双方中有一方可申请加30天产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二条:女职工生育享受许多于九十天的产假。
《女职工劳动爱护规定》第八条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
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
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北京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第十四条女职工正常生育的产假为90天;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15天,晚育的增加30天。
谈女职工就业法律保护及完善建议女职工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性别歧视、职场不公、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
为了保障女职工的权益,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以保护女性在职场上的权益。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文将探讨女职工就业法律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女职工权益的保障和职业发展。
一、现行法律保护存在的不足1. 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不得以性别为由歧视劳动者,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女职工仍然面临诸多性别歧视问题,包括薪酬不平等、晋升机会有限等情况。
2. 女性特殊保护措施不够完善。
《劳动法》对于孕期女职工的保护规定有所不足,部分用人单位存在侵犯女职工孕期权益的情况。
3. 职业发展机会受限。
在一些行业和岗位中,女性的职业发展机会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女职工的职业提升和发展。
二、建议完善女职工就业法律保护1. 加大性别平等教育力度。
通过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性别歧视问题的认识,促进公众对女性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2. 完善对孕期女职工的保护措施。
建议在《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孕期女职工的保护措施,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和约束,确保孕期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 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力度。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力度,严厉打击对女职工的性别歧视行为,确保女职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4. 增加职业发展机会。
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制定并实施促进女性职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打破性别歧视的壁垒,为女性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三、结语女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保障女职工的权益,促进其职业发展,对促进社会平等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完善女职工就业法律保护方面,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共同为实现性别平等和女职工权益保障而努力。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平等、公正,为每一位女职工创造更加公平和有利的就业环境,使她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以下简称“三期”)的合法权益,维护女职工身心健康,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单位所有女职工,包括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
第三条我单位应尊重和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女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和安全保障,确保女职工在“三期”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第二章孕期保护第四条女职工怀孕期间,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第五条女职工怀孕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安排适当的工间休息,保证孕期女职工的休息时间。
第六条女职工怀孕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为孕妇提供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孕期保健服务。
第七条女职工怀孕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为孕妇提供以下特殊保护措施:1. 减轻劳动强度,避免从事对孕妇身体健康有害的劳动;2. 保障孕期女职工的劳动安全,避免从事高温、低温、有毒有害等作业;3. 为孕妇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改善措施,如改善通风、照明等;4. 为孕妇提供孕期保健知识培训。
第八条女职工怀孕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为孕妇建立孕期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孕期检查,确保孕妇的身心健康。
第三章产期保护第九条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8天的产假。
第十条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女职工的工资,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第十一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为女职工提供以下特殊保护措施:1. 为产假女职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顾和休息条件;2. 为产假女职工提供必要的产前产后康复服务;3. 为产假女职工提供必要的工作调整,确保其工作与家庭生活平衡。
第十二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为女职工支付产假工资,产假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
第四章哺乳期保护第十三条女职工哺乳期间,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女职工哺乳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安排哺乳时间,哺乳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自身权益,特别是在职场中。
怀孕作为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涉及到女性在职场中的权益保障问题。
为了保障女性在怀孕期间的工作权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怀孕女职工的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劳务合同怀孕的角度,探讨女性在怀孕期间的工作权益。
一、劳务合同怀孕的定义劳务合同怀孕,是指女性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已经怀孕,或者怀孕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
在劳务合同怀孕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女性在怀孕期间的工作权益。
二、劳务合同怀孕的法律法规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女职工的劳动合同,但女职工怀孕期间除外。
2.《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怀孕女职工提供以下保护措施:(1)保证女职工的休息和哺乳时间;(2)调整劳动强度,减轻工作负担;(3)提供必要的产前检查、生育和产后恢复期间的医疗保健服务;(4)给予女职工生育津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女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包含女职工的怀孕情况,并依法予以保障。
三、劳务合同怀孕的权益保障1.保障女职工的就业权。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因女职工怀孕而拒绝录用或降低录用条件。
2.保障女职工的工作岗位权。
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而调整其工作岗位,或者安排不适合其身体条件的工作。
3.保障女职工的工资待遇权。
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而降低其工资待遇。
4.保障女职工的产假权益。
女职工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工资和福利待遇。
四、劳务合同怀孕的维权途径1.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如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2.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女职工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依法保障其权益。
3.申请劳动仲裁。
女职工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解决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
总之,劳务合同怀孕的女职工在职场中享有相应的权益保障。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女职工在怀孕期间的工作权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务派遣工在职场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然而,对于这部分特殊群体而言,在合同期内怀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劳务派遣工在合同期怀孕的权益保障和职场挑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务派遣工在合同期怀孕的权益保障1. 劳动合同法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这一规定保障了劳务派遣工在合同期怀孕的合法权益。
2. 工资待遇保障在合同期怀孕期间,劳务派遣工有权享受产假待遇,即产假期间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用人单位还应为怀孕女职工提供相应的医疗保健服务。
3. 生育保险待遇劳务派遣工在合同期怀孕期间,有权参加生育保险,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二、劳务派遣工在合同期怀孕的职场挑战1. 工作岗位调整部分用人单位可能因为担心怀孕女职工的工作能力和生育成本,而在合同期内对其进行岗位调整。
这种调整可能使劳务派遣工面临工作强度加大、工作环境恶化等问题。
2. 职场歧视在合同期怀孕期间,劳务派遣工可能会遭受职场歧视,如被降低工资、调整工作岗位、减少工作时间等。
这种现象严重侵犯了她们的合法权益。
3. 职场晋升受限怀孕女职工在合同期内的职场晋升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用人单位可能会担心生育后的工作表现和生育成本。
三、应对措施1. 提高法律意识劳务派遣工应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了解自己在合同期怀孕期间的合法权益,以便在遭受侵害时能够及时维权。
2. 加强沟通与协商劳务派遣工在合同期怀孕期间,应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与协商,争取合理的待遇和保障。
3. 寻求法律援助当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劳务派遣工在合同期怀孕期间,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积极应对职场挑战,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用人单位也应关注劳务派遣工的权益,为她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劳动部关于印发《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的通知正文:---------------------------------------------------------------------------------------------------------------------------------------------------- 劳动部关于印发《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的通知(劳安字〔1989〕1号1989年1月20日)《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发布施行以后,一些单位来函询问有关问题。
经研究,对带普遍性的几个问题做出解答,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1.集体企、事业单位应否执行本规定?答:应执行本规定。
《规定》中的“企业”系指我国境内全民、集体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乡镇企业,农村联户企业,私人企业和城镇街道企业等。
2.军队系统的单位是否执行本规定?答:《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是一个行政性的法规,军队系统的单位可参照执行。
3.单位实行承包或租赁后,单位领导人应否执行本规定?答:单位实行承包或租赁只是经营形式的改变,单位领导人仍应执行本规定。
4.如何理解“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解除劳动合同”?答: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女职工,在合同期未满的情况下,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得以怀孕、生育和哺乳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
5.如何理解“矿山井下作业”?答:矿山井下作业系指常年在矿山井下从事各种劳动。
不包括临时性的工作,如医务人员下矿井进行治疗和抢救等。
6.什么是国家规定的第三级、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答:是指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3869-83)中规定的第三、四级的体力劳动强度。
体力劳动强度的大小是以劳动强度指数来衡量的,劳动强度指数是由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平均能量代谢率两个因素构成的。
劳动强度指数越大,体力劳动强度也越大。
反之,体力劳动强度就越小。
;女职工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根据不同的侵权对象、侵权内容通过以下有关程序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1、行政程序。
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被他人或组织非法侵害时,可以通过行政程序要求侵权行为人的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2、行政诉讼。
如果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侵犯女职工的权益,可以行政机关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民事诉讼。
女职工认为自已的民事权益受到公民或组织的侵害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刑事诉讼。
女职工的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可以用自诉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要求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
5、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如果用人单位侵犯了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女职工可以向所在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怀孕歧视:员工因怀孕而遭受公司歧视怀孕是每个女性都可能经历的一个生理过程,然而,仍然存在着许多公司对怀孕员工进行歧视的情况。
这种歧视不仅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还剥夺了女性的权益和尊严。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和道德角度分析怀孕员工所遭受的歧视,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怀孕员工受到的歧视违反了国家法律的规定。
按照大多数国家的劳动法,怀孕员工有权获得合理的待遇和保护。
例如,美国《孕妇就业歧视法》明确规定,雇主不得将怀孕作为解雇员工或不提供晋升机会的理由。
类似的法律在许多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实施。
然而,尽管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保护怀孕员工的权益,但仍有许多公司对此视而不见。
这种歧视行为不仅造成了员工的困扰和伤害,也给公司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首先,公司的声誉可能因此受到损害。
公众对于企业的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关注日益增加,对怀孕员工歧视的报道很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对公司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公司内部的团队合作和员工士气也可能受到影响。
如果员工们看到公司对待怀孕员工的歧视,会降低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影响员工间的合作和士气。
为解决怀孕员工遭受的歧视问题,各方应该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强立法并加大对怀孕员工歧视的处罚力度,确保公司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
其次,公司应提高员工意识和培训,加强对怀孕员工的法律保护知识的普及。
员工对自己的权益和应享受的保护措施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公司也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流程,确保怀孕员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合理的安排。
此外,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关注也可以推动公司改善对怀孕员工的待遇。
通过曝光和舆论压力,可以迫使那些歧视怀孕员工的企业改变作法,减少类似歧视事件的发生。
同时,员工团结起来,积极维权,对任何歧视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这是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怀孕员工的歧视行为持续关注,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无论是家庭成员、朋友还是同事,我们都应该帮助她们摆脱不公平的对待,争取应有的权益和尊严。
案例说法:怎样正确对待“三期”女职工?什么是女职工“三期”, “三期”女职工享有哪些权益呢?劳动合同终止后女职工发现怀孕,用人单位应如何处理呢?用人单位能否辞退医疗期满的不能上班的怀孕女职工呢?这些问题我们都会给大家解答。
HR小王:经常听到别人说三期女职工,那到底三期是什么呢,三期女职工有哪些权益呢?HR小李:我们公司有一合同到期的女职工小敏,都已经办理完毕终止劳动合同手续了,她本人也离职了,但是她现在却找回公司来,说她在合同期内已经怀孕了,要求回来上班。
公司认为,离职手续都已经办完了,而且,她在合同期内并没有告诉单位已经怀孕的事实。
因此,不应该同意小敏回来上班。
那么,劳动合同终止后女职工发现怀孕应如何处理呢?HR小张:我公司的小薇怀孕了,但是身体不好,医生一直要求保胎休息,现在她休保胎假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她应该享有的医疗期了。
但是她继续应医生的证明还要求休保胎假,公司却要求她回来上班。
这种情况下,如果小薇不回来上班,公司能否辞退她呢?本期问题:1、什么是女职工“三期”, “三期”女职工享有哪些权益呢?2、劳动合同终止后女职工发现怀孕,用人单位应如何处理呢?3、用人单位能否辞退医疗期满的不能上班的怀孕女职工呢?4、面对上述三期案例,用人单位在女职工三期上应如何管理才能既合法又最大限度地保护单位的权益呢?专家点评——唐付强律师一、女职工“三期”的定义及其“三期”间的权益。
女职工“三期”,顾名思义是指女职工的孕期、产期、哺乳期。
由于女职工的三期是女职工妊娠、生育、抚育婴儿的特殊时期,关系着女职工和下一代的健康,因此,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处于三期内的女工给予了特殊保护,主要体现在三期内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三期内女职工的待遇保护、三期内女职工的解雇保护三方面。
首先,关于三期内女职工的劳动保护。
对于三期内的女职工,为了保障女职工的身心健康,我国《劳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而对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女职工,《劳动法》第六十一条和六十三条分别规定,“对于孕期的妇女,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