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个案(精选干货)
- 格式:ppt
- 大小:8.97 MB
- 文档页数:39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补清通三法合治神经源性膀胱病案:霍某,女,16岁,2015年3月21日。
主诉:反复腰痛4年余,加重伴排尿不畅1月。
病史:4年前于北京某医院行脊柱裂手术后出现腰痛伴排尿不畅,后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泌尿系CT检查,结果提示:双肾盂中度积水,进一步查肾功能异常具体数值不详,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梗阻性肾病。
再次行手术治疗,症状好转,复查肾功正常。
近几年患者时有腰痛伴排尿不适。
1月患者出现腰痛加重伴排尿不畅,点滴而出,于绥化市第一医院查尿常规示:Pro(+),BLD(3+);肾功:血肌酐173.5mmol/L,尿素氮12.69μmol/L;泌尿系CT诊断: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
为求治疗于当地医院而服中药汤剂,服药2周未见明显好转。
于我院门诊查尿常规:Pro(2+),BLD(3+),WBC:满视野/HPF;肾功:血肌酐 163.5μmol/L,尿素氮12.5mmol/L;双肾彩超:双肾各径增大(左肾14.9cm×7.9cm、肾实质厚0.79cm,左肾15.0cm×9.06cm、肾实质厚0.64cm)轮廓尚规整,肾实质变薄,双肾集合系统均分离呈花瓣状,分离内径分别为右肾3.12cm,左肾3.08cm;双肾血流灌注减少;膀胱:膀胱壁毛糙、增厚,可见小梁样改变,充盈一般,暗区未探及明确异常回声;输尿管: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1.67cm,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1.80cm,双侧下端探查不清。
泌尿系三维CT:双肾盂及肾盏内可见多发液性密度,双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变薄,双侧输尿管全程扩张,输尿管壁增厚,未见结石,占位及外压性病变,膀胱充盈欠佳,膀胱壁弥漫性增厚,可见多发性憩室形成,腔内未见异常密度灶,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可能。
初诊:腰痛乏力,尿频尿急,排尿点滴而出,时有恶心,饮食正常,大便日1次,舌质红伴瘀斑,苔薄腻,脉沉细。
神经源性膀胱病例分析概述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膀胱控制失调的疾病。
本文将分析一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患者信息- 性别:男- 年龄:60岁- 主诉:排尿困难、尿失禁病情描述该患者在过去几个月中逐渐出现排尿困难和尿失禁的症状。
他感觉膀胱无法充分排空,尿液流动不畅。
尿失禁表现为无法控制尿液的排出,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更为明显。
患者还报告了尿频和尿急的情况。
体格检查在体格检查中,患者没有发现明显的膀胱区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存在轻度的下肢无力和感觉异常。
直肠指检没有发现异常。
辅助检查- 尿流率测定:显示尿流曲线异常,尿流量低。
- 尿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膀胱超声:显示膀胱残余尿量较多。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
可能的原因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膀胱的控制失调。
治疗方案针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抗胆碱药物来减轻膀胱肌肉的过度收缩,从而改善排尿困难和尿失禁的症状。
2. 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和膀胱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膀胱的正常功能。
3. 物理疗法:例如电刺激疗法可以刺激膀胱神经,改善膀胱的控制能力。
4. 手术治疗:在严重病例中,手术可能是一种选择,例如膀胱悬吊术或膀胱扩张术。
随访计划患者应定期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的进展,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膀胱控制失调疾病。
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膀胱训练、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案病案:王某,女,58岁,2015年7月13日。
主诉:尿失禁、肢体偏瘫40余日。
病史:病人40日前晨起于家中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由家属送至某西医院治疗,行头部CT示:脑出血。
出院后于某中医院康复治疗,但尿失禁症状未见缓解,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就诊。
家属代述每日小便二十余次,尤其夜尿频约7-9次。
检查:形体较瘦,面白无华,乏力、肢体活动不利,双侧肢体肌力3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尿频,淋漓不尽。
辅助检查:尿常规示:无明显异常;头核磁示:脑出血后软化灶形成;脑萎缩;脑白质变性。
西医诊断: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断:尿失禁辨证审机:脾肾阳虚,膀胱失约。
取穴:四神聪,肾俞(双侧),会阳(双侧)。
针刺方法:患者取侧卧位,用0.35mm×60mm毫针,以酒精常规消毒。
取四神聪,斜刺0.5-0.8寸进针,实施平补平泻手法,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双侧肾俞穴,直刺0.5-1.0寸,双侧会阳穴直刺1.0-1.5寸,采用电针疗法,同侧腧穴相连,肾俞穴连接正极,会阳穴连接负极,上下通电,选用疏波(频率1Hz),可见针刺部肌肉轻微有节律收缩,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日一次,30分钟/次,治疗六天后休息一天。
运用电针针刺,帮助病人调节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协调活动,进而恢复正常排尿。
患者针刺1次后夜尿次数减少,1周后每日小便次数约5-7次,较同前尿频症状明显改善,又继续针刺治疗2周后排尿正常。
按语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是肝肾不足,髓海空虚,固摄功能下降,膀胱气化失司,开阖失职。
本病病位在膀胱,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在膀胱经旁,针刺本穴可补益脑髓、安神定志、提升阳气。
肾俞、会阳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肾俞为肾之背俞穴,会阳连二阴,针刺后开窍醒神、补肾益脑填髓,温煦肾阳,振奋气机,以奏益水壮阳之功,肾主水,司二便,肾气充足,通调气血使膀胱调气机司开阖功能正常,从而达到治疗之功。
神经源性膀胱病例分析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0岁。
主诉: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半年。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伴尿频、尿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就诊时,患者精神一般,体型偏瘦,营养一般。
病例分析病史患者病史中无明显神经系统疾病史,无外伤、手术、感染等病史。
家属代诉:患者童年时有尿床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精神一般,体型偏瘦,营养一般。
- 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四肢活动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反射正常。
- 泌尿系统:双肾区无叩击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膀胱区无明显压痛,尿道口无红肿,会阴部无异常。
辅助检查1. 尿液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
2.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
3. 泌尿系统B超:双肾积水,膀胱壁增厚。
4. 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常规、生化无异常。
5. 神经系统MRI:未发现明显异常。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
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 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
- 膀胱舒张剂:促进膀胱舒张,缓解排尿困难。
- 抗抑郁药: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尿频、尿急症状。
2. 物理治疗:- 膀胱功能训练:定时排尿,增加膀胱容量。
- 电刺激治疗:刺激神经系统,改善膀胱功能。
3.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必要时可行膀胱扩大术。
随访与预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取决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个体差异。
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
总结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本例患者以排尿困难、尿频、尿急为主要症状,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最终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需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中医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刘*,男,66岁,初诊日期:202*年3月15日。
主诉:小便困难21天。
病史:患者202*年2月22日因受凉致腰部不适,后出现小便困难排出不畅、憋胀感,腰骶部发冷、发酸,自行热敷、按摩无效,遂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住院治疗效果欠佳。
故来我院求助于中医疗法。
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可,小便困难,腰骶部发冷,纳可,寐安,小便自尿管排出,大便调。
舌淡胖,苔薄白,脉沉。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查腹部彩超示前列腺增生,膀胱留置尿管状态;尿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神经源性膀胱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癃闭消渴病证候诊断:肾阳衰惫证治疗原则:温补肾阳,益气启闭。
针灸取穴:关元、中极、水道穴(双侧)、三阴交(双侧)。
治疗过程:患者仰卧位,采用舒张进针法,取关元穴,直刺进针1.5寸,捻转补法使局部有酸胀感并使针感向下扩散至外生殖器和会阴部;取中极穴,直刺进针1.5寸,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下扩散至会阴部;取水道穴(双侧)直刺1.5寸,捻转补法,局部酸胀感,针感可扩散至小腹部。
取三阴交(双侧),直刺,进针1.5寸,针刺捻转补法。
针刺得气后,取六段长度约为2cm的艾柱,分别插在关元、中极、水道穴(双侧)的针柄端,从艾柱下端点燃,留针30分钟。
局部皮肤表面用布料或纸张覆盖,以防燃着的艾柱有火星掉落烫伤皮肤。
治疗第4天,患者舌淡,苔薄,脉沉细。
诉针刺治疗后小腹深部有温热感,腰部发冷症状好转。
治疗第8天,尿管夹闭时膀胱出现憋胀感,并有尿液从尿道口溢出。
时患者舌淡,苔薄白,脉沉。
继续依前法治疗。
治疗第11天,尿管夹闭时,尿道口尿液溢出明显。
患者腰骶部发冷发酸症状消失,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考虑中气已升,阳气渐复,继续依前法治疗。
治疗第12天,患者尝试拔掉导尿管,后可自行排尿。
治疗结果:患者可自行排尿,查膀胱残尿量低50ml,尿常规检查未存在泌尿系感染情况,为临床痊愈。
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概述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
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如上尿路损害及肾衰竭等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神经源性膀胱发病机制所有可能影响储尿和排尿神经调控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
1.中枢神经系统因素包括脑血管意外、颅脑肿瘤、压力正常的脑积水、脑瘫、智力障碍、基底节病变、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脊髓病变、椎间盘病变及椎管狭窄等。
2.外周神经系统因素糖尿病、酗酒、药物滥用,其他不常见的神经病变:卟啉病,结节病。
3.感染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机型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带状疱疹、人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莱姆病、脊髓灰质炎、梅毒及结核病等。
4.医源性因素脊柱手术、根治性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前列腺癌根治术、区域脊髓麻醉等。
5.其他因素Hinma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等。
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表现1.泌尿生殖系统症状(1)下尿路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遗尿、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尿痛等。
(2)性功能障碍症状:生殖器区域敏感性,勃起功能障碍、性高潮异常、射精异常、性欲减退等。
2.其他症状除排尿症状外,可伴有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便秘,大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丧失,肢体瘫痪等。
神经源性膀胱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1.体格检查(1)肛门括约肌张力试验肛门括约肌松弛,表示脊髓中枢不活动或活动降低,肛门括约肌收缩过强,表示脊髓中枢反射亢进。
(2)肛门反射试验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如肛门收缩表示脊髓活动存在。
(3)球海绵体肌反射试验刺激阴茎头或阴蒂,引起肛门括约肌收缩,表示脊髓活动存在。
2.冰水试验如果脊髓中枢以上损伤,向膀胱内注入冰水后,数秒钟内将冰水有力喷出;脊髓中枢以下损伤,无此反应。
3.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反映逼尿肌反射亢进或逼尿肌无反射及尿道括约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