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王实甫
- 格式:ppt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44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生平简介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实甫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实甫简介王实甫,名信德,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
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齐名,其最著名的剧作是《西厢记》,流传到今天的杂剧一共有十三种,王实甫很好的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同时也吸收了元代的口头语言,创造了璀璨的元曲词汇,堪称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文采派”代表人物。
王实甫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西厢记》,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生动的刻画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特别是红娘堪称是女中豪杰。
这部戏是从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两部作品改编而来的,特别是故事情节与《西厢记诸宫调》情节变化不多,只是在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的成功。
成为后世交口称赞的一部佳作。
王实甫不仅仅在杂剧上具有非常高的成就,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散曲流传下来,无论是杂剧还是散曲王实甫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作品不仅仅语言生动活泼,具有非常高的美感,而且思想也非常的积极向上,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先进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是具有非常浓烈的进步的思想价值的。
王实甫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堪称是当时的楷模。
王实甫生平艺术成就王实甫是元代的戏剧作家,堪称是一代大家,写出了诸如《西厢记》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王实甫生命艺术成就也就可想一斑了。
王实甫在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从王实甫流传到今天的作品来看,王实甫堪称一代文豪,王实甫生命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下面我们就从《西厢记》来分析一下王实甫生平艺术成就。
首先从剧情来看,王实甫《西厢记》是一部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真挚的爱情的戏剧,在这部戏中最为推崇的是真挚的爱情,其余都在其次,就连求取功名也放在了真挚的感情之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情至上的张生形象,也可以看到背叛封建家教积极追求真感情的崔莺莺的形象,更是可以看到一位不受任何礼教束缚,自由自在,任性而为的小红娘的形象,特别是对小红娘的塑造堪称是王实甫反封建礼教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古代诗文名篇之戏曲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长亭送别》原文鉴赏和解读戏曲·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长亭第三折(夫人,长老上,开)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
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不打扮?(旦云)红娘呵,你那里知道我的心哩!(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了科,见夫人了)(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觑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张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了)(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地,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了,旦把盏了)(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一、教案简介2024年《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教学对象:高中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分析《长亭送别》的意象和情感。
2. 理解《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亭送别》的背景、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心得,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亭送别》的具体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1. 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长亭送别》的创作背景。
第二节:诗词意象分析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长亭”、“古道”、“西风”、“瘦马”等。
2.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第三节:诗词情感解读1. 解读诗中的离别之情、友情、思乡之情等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四节:艺术特色讲解1. 分析《长亭送别》的平仄、韵律、对仗等诗歌形式。
2. 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等。
第五节:诗词鉴赏实践1.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心得。
2.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诗词鉴赏作业的质量。
3. 单元测试成绩:学生在一单元测试中的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长亭送别》相关内容。
2. 参考书籍:关于王实甫和《长亭送别》的解析、赏析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诗词朗诵、专家解析等。
4. 教学工具:PPT、黑板、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如王实甫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
西厢记原文篇一:西厢记原文西厢记原文第一节王实甫的《西厢记》(一) 王实甫生平及评价1.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
(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上)2.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3.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式》)4. 人之赋才,各有所近。
马东篱、王实甫,皆胜国名手。
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遇丽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你称。
尺有所短,信然。
(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上》)5. 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
(同上)(二)《西厢记》[1]选注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一折[2][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上开[3]]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4]也,先人拜礼部尚书[5],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后一年丧母。
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6],游於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7]二月上旬,唐德宗[8]即位,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9],过蒲关上[10]有一故人,姓杜名确[11],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
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12],刮垢磨光[13],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14],满马春愁压绣鞍。
[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15]。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16]。
[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17]。
将棘围守暖[18],把铁砚[19]磨穿。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20]。
第四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一节《西厢记》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一、《西厢记》作者为谁《西厢记》的作者,从明中叶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
归纳起来,共有四说:(1)王王实甫作;(2)关汉卿作;(3)王作关续;(4)关作王续。
金圣叹评本流行后,王作关续几成定论。
但是:天一阁本《录鬼簿》(序于1330年,但乔梦符传言其“至正五年(1345年)二月病卒于家”,可见其必成书于此年后)收王实甫剧目,第一种即为《西厢记》,并有“郑太后宴开北堂春,张君瑞待月西厢记”的全称(曹本第六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天一阁本《录鬼簿》有贾仲明作(1422年)[凌波仙]吊词,其中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句。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王实甫名下,列杂剧13种,第一种即为《西厢记》。
目前学术界一般的观点是:在无确证材料前,《西厢记》的作者应是王实甫。
二、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王实甫,天一阁本《录鬼簿》说“名德信”,诸本《录鬼簿》都说“大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事迹皆不详。
据作品及有关资料推断,其活动时间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即1295-1297——1297-1308。
王季思认为“《西厢记》当作于大德年间”。
吴梅认为“由金入元”,但不知何据。
徐朔方也认为王实甫是金元间人,其推论也有问题。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王实甫”条,依据天一格本《录鬼簿》王实甫名“德信”,而苏天爵《滋溪文稿》有王德信其人,因而怀疑彼王即此王。
而后者乃元代名臣王结之父,后至元三年(1337)尚存,大约80岁。
冯沅君依孙楷第考证,为王实甫作传:“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
约生于1255─1600年。
曾作过某地县官,声誉很好。
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议不合’,四十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
在六十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
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傲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
王实甫《西厢记》一、《西厢记》故事嬗变•唐传奇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题:始乱终弃;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张生:轻薄、无行文人,善补过–崔莺莺:多情善良温顺,"尤物","妖孽", "不妖其人,必妖其身"•宋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花》鼓子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主题:自是佳人,合配才子¡±;青年男女不顾封建礼教追求爱情,敞开门户观念、父母之命。
–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
•元杂剧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主题: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二.王实甫《西厢记》基本情节•《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是一个连本戏•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惊艳,借厢,酬韵,闹斋.(爱情产生)•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寺警,请宴,赖婚,琴心.(发展受阻)•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前候,闹简,赖简,后候.(曲折发展)•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酬简,拷艳,哭宴,惊梦.(初步成功)•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报捷,猜寄,争艳,荣归.(圆满结局)三、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1.人物形象•莺莺:美丽善良纯真;有心计、深沉•1)真实的爱情心理(觉醒复苏→认识深化→爱情的担忧)•2)作假好瞒的行为¡°恐俺小姐有多少假处哩¡±¡°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在红娘面前作假¡°闹柬¡±–在张生面前作假¡°赖柬¡±–在母亲老夫人面前作假矜持、犹豫、动摇、怯弱→坚定、果决、勇敢、反抗(门第、家风、道德、荣誉)•3)重情轻利的观念–¡°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于状元及第¡±–¡°若见些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人物形象•张生:诚恳、热情、书生气、至诚种,为爱而执著诚挚追求,为爱而活的人•1)本质上的志诚种–乍见莺莺: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魂灵儿飞在半天我死也–"十年不见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2)外在形式表现为疯魔汉–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傻角风欠酸丁文魔秀士酸溜溜螯得人牙疼–张生跳墙(赖柬)•3)银样蜡枪头•红娘:最合格的爱情使者.•1)热情善良,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是最合格的爱情使者.–行监作守→撮合山(媒人)•2)机智•红娘斗争最大的技巧就是以礼对礼. 一副俨然正经的架势,满口孔孟道学, –男女授受不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