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中国人的信仰形态多样,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等。
在这些信仰中,儒教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因其所代表的信仰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信仰着仁爱之道,认为只有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严,才能善待人类。
在这种信仰体系下,人们不仅要关注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要关注到自己与社会、家庭、祖国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融入这个集体之中,这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人际关系”。
另一种信仰是道教,它是一种追求自然界和谐的信仰。
道教强调“道”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构成的,只有接受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
道教信徒把自己视作“道”的一部分,进而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完美融合的目的。
佛教信仰以发现自我为核心,强调超脱痛苦、克服贪念、发现真实的自我以及慈悲与爱。
佛教信仰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无我”。
佛教信徒认为只有割舍幻想的自我才能获得完美的灵魂升华。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原生宗教,包括巫教等。
巫教信徒往往拥有特殊的技能,用于通过与神灵沟通来达成某种目的,但这种信仰相对较弱,不像传统佛教儒教那样流行。
在中国不同的宗教信仰里,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强调“和为贵”,也就是说,在这种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基础之上,人们就应该依托于和平,不断地吸收各种比如道教、佛教等宗教的理念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宗教的信仰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正式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追求物质上的幸福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灵上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022高考终极押题作文汇编:青年精神、科学探索、青春力量,信仰、传承文化,自信向前青年骨气底气(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年高考全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人无底气,生无根据”。
习总书记也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
时值共青团建团100周年,请你以“青年的模样”为主题,给当前的“摆烂一族”写一封信进行劝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1.做新时代“两气”青年。
2.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底气、讲骨气。
3. 以“骨气、底气”奠定自己的精神基座。
例文:踔厉奋发真骨气,平视世界有底气亲爱的青年同胞们:你们好。
我和你们一样,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
我听说你们当中有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放弃努力、采取随缘的态度生活,对此种生活和做事的态度,我有些不赞同。
今天冒昧给你们写这封信,是想谈谈我的看法,说一说青年该有的模样。
习主席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
”我们中国人从来不缺骨气。
中国人的骨气自古而承,是屈原宁溘死而流亡兮,是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是乞者不食嗟来之食,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骨气是中国命脉传承的文化基因。
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脊梁屹立不倒,是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是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是陈延年的宁死不跪。
正因如此,今天的中国才有红旗下、春风里的锦绣山河。
在和平年代,骨气铸就强大中华,毛泽东画出了上天入海的宏伟蓝图,黄旭华等科研者们永不言弃、接续奋斗研制核潜艇,中国航天人的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才有“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华表千年,历久弥坚。
从被外国嘲笑无法造出核潜艇,到今日的“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中国以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骨气,构建起自信从容、平视世界的底气,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力量、中国风采。
祖国是我的坚定信仰——我的演讲稿祖国在我心中:
大家好!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心中的信仰——祖国。
我想,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祖国都是我们心中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的母亲。
母亲给我们生命,怀抱着我们,哺育着我们,陪伴着我们一步步成长。
同样,祖国也给予我们同样的恩情。
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家园,让我们可以安心生活、学习和工作。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祖国无数的先辈们为我们默默奉献、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的结。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归属地。
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共同继承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我们共同守护并实践着中华文化中“和、敬、礼、廉、耐”的道德准则。
我们共同推崇并追求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这一切,都涵盖在祖国这座大家庭中。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的梦想之地。
在祖国的大舞台上,我们有无限的机会和空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祖国强大的力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祖国在我心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我们要珍视祖国这个大家庭,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
要时时刻刻牢记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心存感恩、心存敬畏,用我们的行动让祖国更加美好。
我想以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祖国是我们的坚定信仰,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个信仰,让祖国更加伟大!谢谢!。
祖国有信仰人民有力量的句子1.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信仰祖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具备坚定的信仰,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力量。
2. 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信仰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信仰让我们团结一心,排除万难,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 信仰不仅是对祖国的热爱,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4. 信仰让中国人民在困难时刻保持坚定的信心,坚守正义,不屈不挠。
正是因为信仰的力量,我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 信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只有信仰,我们才能够汇聚起众志成城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6. 祖国的信仰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动力源泉,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底气所在。
只有坚定地信仰祖国,才能够超越自我,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7. 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信仰是无坚不摧的力量。
只有信仰祖国,我们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 信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不屈不挠。
正是因为信仰的力量,我们才能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9. 信仰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指南针,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只有信仰祖国,我们才能够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0. 祖国的信仰是我们奋斗的力量源泉,是我们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只有坚定地信仰祖国,我们才能够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祖国有信仰,人民有力量。
信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动力源泉。
只有坚定地信仰祖国,我们才能够超越自我,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让我们一起牢记信仰,以祖国有信仰人民有力量为题,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的信仰步入21世纪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信仰与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价值观念所替代。
然而,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情结仍然根深蒂固,对于许多人来说,信仰仍然是生活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信仰特点、信仰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国信仰的复兴。
中国人的信仰多样丰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信仰体系。
传统的中国信仰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儒家强调家庭、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道家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佛教注重个人修行与超脱凡尘,而民间信仰则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神佛信仰等紧密结合。
这些信仰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画卷。
中国人的信仰在社会和个体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信仰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与和谐、佛教的慈悲与善行等信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信仰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并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和秩序。
在个体层面,信仰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安抚。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信仰给予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希望,成为人们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信仰在近代中国逐渐衰落。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信仰受到限制和打压,大规模的文化革命更是加速了信仰的边缘化。
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信仰复兴的浪潮。
这种复兴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信仰的回归。
在改革开放以后,儒家、道家和佛教在中国社会逐渐复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新兴宗教的崛起。
随着民众对精神满足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新兴宗教开始在中国社会崭露头角。
例如,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信徒人数也在逐渐增长。
最后是个人化信仰的兴起。
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化的信仰方式,例如通过禅修、瑜伽和心灵成长等方式来实现心灵的寄托。
中国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一定要说说自己的想法。
个人觉得,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先。
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或信念是——自强不息。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中国人最敬重祖先。
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敬重祖先的人,我们的文化之中,渗透着敬祖、祭祖的血液。
我们中国,之所以会如此的团结,繁荣,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会在历朝历代都讲究一个大一统,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三皇之后。
我们觉得,既然是同一个祖先,那我们就是一家人,是一个大家庭。
一个大家庭,每年自然是要祭祖的。
每年祭祖,也是我们敬重祖先的最重要表现形式。
我们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祖大典。
比如黄帝祭拜大典,天水伏羲公祭大典,孔子祭拜典礼等。
(欢迎各位补充)每个姓氏、家族又都会有各自的祭拜形式。
有的家族里,有族谱,祖训流传,这正是对祖先这一信仰的传承。
也有的家族中建有祠堂,每年都会定期到祠堂或者祖坟去拜祭。
而且,中国有专门祭祖的节日,那就是清明节。
还有许多的节日,中国人也会首选去祭祖。
比如春节前一天,比如寒食节,比如寒衣节,比如重阳节等。
这都说明,我们对祖先的敬重,大于一切。
二、祖先的影响大于一切。
不论到任何时候,我们都坚信,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
既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守护它,绝不能让它丧失,绝不能允许有分裂。
这就是祖先的影响力。
不管这片土地是平原亦或高山,不管这片土地是盆地亦或沟壑,不管这片土地是沙漠亦或草原,不管这片土地是海洋亦或雪山,我们都不会嫌弃它,我们一定会誓死保卫它。
我们一定会誓死保卫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哪怕是一寸的土地。
祖训告诉我们,一家人一定得团结统一,绝不能分裂。
所以,从古至今,每个朝代,我们都会追求统一。
统一是全体炎黄子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终极理想。
三、祖先的精神,我们一直在传承。
祖先留给了我们的精神是在是太多太多了。
最重要的就是“德”与“孝”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信仰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力量,它可以给予我们安慰、指引和勇气。
然而,在中国,我们常常听人们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对人生、宇宙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看法和信念。
它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对道德价值、科学理念或个人规划的信任和坚守。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并不是没有信仰,只是我们传统的信仰方式和思维模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
尽管宗教信仰在中国受到了一些限制,但人们仍然可以自由地选择相信佛教、道教或其他形式的宗教。
不过,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和现实生活,他们更加追求物质和经济上的成功,而不是纠结于超自然的存在和意义。
这也是中国人较少谈论信仰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而疲惫。
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无暇顾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因此,信仰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没有太多的关注和讨论。
另外,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对信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注重灌输学生知识和技能,重视实用主义和功利导向。
虽然宗教和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但在学校中并没有被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这导致了许多年轻人对信仰和哲学类话题的陌生和冷漠。
然而,尽管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谈论信仰,但我们不能忽视信仰在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中的存在。
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强调道德倫理和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此外,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常常会寻求宗教或心灵层面的支持和庇护。
在当代社会,中国人对信仰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的信徒也在逐渐增加,年轻一代也把信仰作为探索更深层次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众多宗教和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
佛教是中国最早传入的宗教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经过传播,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苦难,积累善缘,追求人生的真谛。
中国的佛教有着独特的风格,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如道教和儒家思想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佛教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起源于汉代。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红尘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追求内省和心灵的宁静。
道教在中国流传广泛,许多人参与道教的仪式和修行,以获得身心的平衡和内心的宁静。
儒家思想也被视为中国的一种信仰系统。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
儒家的经典如《论语》和《大学》被视为经典的教育课程,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和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如家庭祭祀和尊奉祖先的习俗,民间信仰的神像和庙宇,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故事等。
这些民间信仰和宗教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与信仰的多样性。
然而,在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宗教团体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注册,且受到一定的限制。
政府对一些宗教活动的限制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防止极端主义的传播。
然而,这种管理和控制也给予了宗教自由和信仰自由带来一些约束。
另一个问题是宗教信仰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和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宗教团体面临着信徒和传人减少的问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拓宽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来。
中华民族的信仰(全文)553中华民族的信仰虞建强有人说中国人没信仰。
有些没水平的中国人还真信了,真以为自己没信仰。
还有那么些个喝了洋墨水、中西兼修的华人专家、学者,附和着信仰即宗教论,去辩说什么中华民族是个追求宗教信仰的民族。
更有一些民族败类附和着瞎起哄,说中国人就是没信仰。
现在大家都在探讨信仰问题,似乎真有点信仰危机。
不少人问我:虞老师,你研究《道德经》,且对《道德经》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新观点。
那你是否可以谈谈什么是信仰,特别是《道德经》中是否有关于信仰的思想。
因此,我对信仰问题做了认真研究。
我认为,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并分清楚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宗教信仰。
那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宗教信仰?通过对中华古文明的研究,我认为:心之所属,谓之信仰。
用白话文来表达应该是:心灵的寄托和响往(是响往,没错),就是信仰。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以上是《道德经》其中一章的原文,这段:“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中“令之有所属”的“之”代指思想,即心灵。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有了这三方面的解决方法还不够,还要让心灵有所归宿。
这个归宿就是心灵的寄托和响往,这就是信仰。
网上百度词条对信仰是这样解释的: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某个“个体”。
网上百度词条对宗教信仰是这样解释的: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
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再看英文大百科全书对FAITH“信仰”的解释:Depending on the religion, faith isbelief in a single god or multiple gods or in the doctrines or teachings of thereligion. 翻译成中文的大意是:“依宗教之不同,信仰是指相信一个神或者多个神或者一种宗教的教义教导。
中国人信仰什么中国社会相对于诸多其它社会而言是世俗化的社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信仰。
信仰与宗教并非一回事,宗教往往是出于对彼岸世界的神秘力量的敬畏与崇拜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与仪式体系,而信仰则更多的指涉对某个或者某些事物的推崇、敬畏。
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化的社会,但确是一个信仰的社会,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信仰头上之天、古圣先贤、列祖列宗、青史留名,而从更本质的视角来说,这些都是对人的信仰,中国人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用善化解恶、用拼搏改变自身的命运。
对天的信仰中国人信仰天,但是天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并非人格化的神。
中国人是敬仰天道的,中国古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存在着大量祭祀天地的仪式,现存北京的天坛就是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
中国人祭祀天地是为了礼赞创生万物之天地,以天的名义来规范人间之行为。
天之道在中国人看来是善的,中国人常云天理、天道、青天、朗朗乾坤、人在做天在看等等,这个头上之天便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意蕴,成为道德的来源、道德的标准。
对圣人、先祖的信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敬仰圣人。
圣人不是神,圣人是文明的觉悟者和开辟者,圣人是以先觉觉后觉,以先知觉后知。
成圣也是中国古代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理想。
圣人是感悟天道之人,圣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楷模,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如尧、舜、禹、周公、孔子等等,后世之人为敬仰其道德功业而广建庙祠。
立德立功之祖先则是自家之圣人,成为鞭策自身之动力。
中国人以光宗耀祖为荣,以辱没门楣为耻,而自己本身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想成为后代子孙引以为傲的资本和效法的榜样,惧怕言行不当而辱没门楣,这些对于中国人的言行形成了规范与激励的作用。
青史留名的信念中国的历史记载极为丰富,在这卷帙浩繁的史籍记载中,多以记载圣王贤臣之故事为重,圣王的事迹通过一代一代史家的记载得以流传,后人通过文献的记载感知那个可能神化了的圣人,于是历史也神圣化了。
神圣化了的历史成为人们言行的评判标准,人们渴望青史留名,故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志向,忧惧“白铁无辜铸佞臣”之遗臭万年,在历史之中的圣贤和先祖成了自己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
“中国”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作者:石勇来源:《记者观察》2016年第01期哲学家不是在用经历讲故事,而是用思想、智慧讲故事。
赵汀阳所讲述的,或者说所创造的,是今天中国在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时对世界秩序的建构提供哲学思考能力的故事。
这一故事和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可能不是一时的热点,但却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增强自身吸引力,获取话语权的最具“软实力”的形式。
因为他,世界看中国关于世界制度的哲学思考的目光,已然发生变化。
赵汀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城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导。
和我们愿意称呼他为“哲学家”不同,他只是把自己称为“做哲学研究的劳动者”。
他说自己的态度更接近农民:找到适合水土和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和种植方法,针对“问题”进行探索。
这一态度使他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一系列著作,比如《论可能生活》《一个或所有问题》《坏世界研究》《每个人的政治》等,在中国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推动着我们这个民族思想能力的提升。
尤其是2005年及之后,他的专著《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更是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英美学者把这本书称为“关于中国如何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广泛讨论中的一部分”。
英国的《经济学人》在关于天下体系的报道中认为天下体系看起来是一种有意义的世界和平方案。
10年后,2015年10月31日,他的新作《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及《天下的当代性》在2015京城国际论坛发布。
这两本书,一本从哲学的高度论证着“中国”这个存在的魅力,另一本则就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现实,以“天下”作为世界制度的启示,并对未来世界展开了构想。
中国这个存在,因为它的哲学思想的魅力,将获得一个新的“显现方式”。
做对事很重要赵汀阳1961年出生在广东汕头。
潮汕地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
所以,当他在回答记者时说自己把对古代思想的重新创作看作是一种“祭祖方式”时,记者捕捉到了一种多层面的信息:对“中国”这个存在的生命体验;对古代智慧的敏锐捕捉;对“中国”传统可以通过哲学上的重新创造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责任。
读高中的时候,赵汀阳的数学很厉害。
但他高考时选择了文科,读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尽管如此,他一开始甚至厌恶哲学,因为感受不到哲学书所讨论的那些“最大的”问题有什么重要性,直到后来感觉到自己有了一种思想能力,可以“建设一个新的哲学概念”,才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正是这一兴趣,使他在1985年毕业后,报考了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的研究生。
10年前,在一次访谈中,他曾经谈到过,一个人想做的可能很多,但实际上做什么,是由你的能力决定的,“我只会干这行”。
但做哲学研究需要天赋——对于哲学,他的天赋和勤奋都让人称奇。
20世纪80年代,正是很多西方哲学家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时代。
中国需要“开眼看世界”。
和很多人一样,赵汀阳也把目光投向西方的思想资源,尤其是以专家的方式研究过康德、胡塞尔、维特根斯坦等。
但他并没有走进“研究康德”“研究胡塞尔”“研究维特根斯坦”的那种“治学路径”,也没有扮演某一西方哲学理论在中国的阐释者或代言人的角色。
他保持着一种“为我所用”的独立和超越视角,并相信,智慧不可能通过知识去获得。
赵汀阳搞哲学,无论是从思想能力,问题意识,还是抱负看,都不可能是去做“阐释者”。
1990年左右,他猛然意识到,现行哲学进行思想方法到所思考的问题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良的哲学操作损害了哲学。
他不满的已不再是哲学中某个具体理论观点,而是哲学的运行方式。
他因此主张对哲学进行整体改造,并写了一本专著《哲学的危机》,199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因为:(1)哲学所思考的一些“最大的”问题也许仍然是我们所能思想的最大问题,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2)旧哲学虽然也思考到了一些重要问题,但在思想的操作方式上却有着严重的失误。
“简单地说,维特根斯坦觉得旧哲学说错了话,我觉得是做错了事。
”换句话说,对于哲学,已不能只是杀毒,而是要重装系统。
这一系统必须是“新的”。
同时,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也应该是“中国的”。
中国思路至少在1994年《论可能生活》这本专著出版前,赵汀阳的思考方式就“很中国”了。
与中国因为改革开放而在世界上“崛起”同步,他把个人在哲学上的工作方向,转向了以“中国为本”,结合古代资源和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的—种重新创造。
他还发明了—套独特而有用的方法:无立场方法——这套哲学方法事实上可以广泛地运用在政治、商业、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中。
我们都知道,人因为挟带“立场”而可能造成某些认知上的错误,“无立场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一错误,直达真相、真理。
在这样做之前,他以为西方的框架是一座哲学房子,什么东西都要往里面装,但后来发现装错了,那里装不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他希望这座哲学房子是中国的框架。
西方思想资源来者不拒,但是要搁在我们的框架里。
“现在我用的就是中国的思想框架,所以属于中国思想。
”记者从读《论可能生活》一书开始,就被赵汀阳的思想方式所折服,而且在思考上大受刺激。
同时,记者调查了一些人,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假如哲学是一个牌局的话,赵汀阳非常熟悉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古代哲学家怎么出牌(即哲学家们面对问题是怎么思考的,他们的思路是什么)一一不仅如此,他还知道按游戏规则应该如何出牌(即哲学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不过,在记者就此一问题请教他的时候,他表示“非常熟悉”不敢当。
但“理解西方的思路比理解西方的话语更重要。
”他说:“事实上,我们对西方的理解仍然是很有限的。
对西方话语、现象和制度的了解只是表面知识,话语和制度背后的方法论才是深层知识。
”“举个例子”,他继续说,“有个法国学者曾经问过我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他说,当年教皇保罗二世在以色列用英语发表演讲,为历史上迫害犹太人而向犹太人道歉,可是,用英语向犹太人道歉是合适的语言吗?他问我如何理解,当时我被难住了,因为这个问题深深嵌在西方的历史、文化、宗教、思想传统中,牵涉到许多隐秘的思路,显然超出了我的知识。
如果今天我来回答,我仍然不知道按照西方思路来说哪种语言是最合适的,但我也许可以在中国思路里去给出一个…中国式‟的回答。
”他对记者说:“正如你看到的,我的思考之…本‟是中国思路,其实理由十分简单:我对中国思路的理解更为真切也更为准确,因为中国思路深嵌于我所属的生活、历史、语言之中,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依据。
当然,我也试图更多地理解西方思想的深层方法论,但不可能做到如同理解中国思想那样真切……可以说,我做的哲学研究主要是运用了某些西方推算技术的中国哲学研究。
”哲学话语权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殿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作为“软实力”的内核,渗透在社会构成、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中。
文明、文化之间的“华山论剑”,高手对阵,就是哲学思想的较量。
如果都对世界拿不出一套既能论证自身存在又能对解决世界问题提供思路的哲学思想,一个民族的思考能力到底怎样当然值得考量,一个国家的吸引力当然要打折扣。
近代以来,有影响力的大国,基本都是盛产哲学思想的国家,这应该不算是巧合。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而“崛起”,需要对世界输出哲学上的思想能力。
它不仅来自于我们的古代智慧,也来自于哲学家们放眼古代、当下,以及西方的重新创造。
自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
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影响到了我们对自身和西方的认识。
因此,如赵汀阳所说,百年来中国主要在匆忙地学习西方,能够以从容的心态深思中国自身的思想问题的学者自然就少一些,不过,他注意到,现在许多青年学者,特别是85后的青年学人,正在改变这种情况。
在有效地理解古代中国思想——从而继续重新创造来回应今天的问题上,赵汀阳有自己的独特方法。
他说:“假如只是学习、诵读或解释了古人的文本和教义,这仅仅意味着知道了古人在古代语境里思考了什么。
可是百世沧桑,时过境迁,许多问题变了,甚至,尽管有些问题依旧存在,但所需要的答案可能变了,因此,不妨去想象古人可能会如何思考今天的问题,比如说,假如周公孔子老子再世,他们会如何思考今天的世界。
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会有不同于古代那时的想法。
”多年前,赵汀阳在思考天下体系问题时,就经常想象周公孔子老子们集体穿越到今天世界,并且,在给定今天世界的客观条件下,与他们一起讨论今天的问题。
在这种穿越的讨论中,他觉得所理解的不是古人的文本,而是他们的方法论,也就是“心法”,心法是能够回应万变之道的。
这正是特别“中国”的东西。
2000年左右,赵汀阳和世界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讨论了后者影响颇大的“交往理性理论”。
他给哈贝马斯提了个有点严重的问题,大概是说,即使在满足哈贝马斯想象的“理想化对话条件”的情况下(这个理想条件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哈贝马斯理论至多只能达到克服人们在“思”上的分歧,却无法克服在“心”上的分歧,而糟糕的是,往往是“心”最终决定了人们的实际选择,因此,交往理性理论虽然是正确的,却是无效的。
其实这正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困难。
哈贝马斯坚决捍卫其观点,其中一个有趣的辩护是,假如人人“严格地”遵守哈贝马斯的“言说规则”,而且,如果“时间足够长”,一直坚持交往理性,就能够不断减弱“心”的分歧,总有一天能够达到都以“思”的理性共识为准。
讨论没有结论。
原本赵汀阳还想跟他提起两个有些恐怖的事实:他的对话规则其中有一条是,对话必须都说真心话。
假如大家真的这样做,那会很恐怖的,一定会暴露各自许多歧视和偏见,不但不能克服分歧,恐怕反而会使分歧升级;另外,足够长的时间也不是一个有效的辩护,因为,时间一方面能够磨掉某些分歧,可是另一方面,时间还同时积累起新的分歧,这又怎么办呢?这些问题当时没有时间讨论了。
不过,赵汀阳在另一天给哈贝马斯画过一张描述他的理论局限性的漫画,他笑得很开心。
“哈贝马斯是个令人尊敬的哲学家。
”赵汀阳说。
赵汀阳本人同样也是个令人尊敬的哲学家。
他有点类似于苏格拉底、孔子的那种风格,并不仅仅是坐而论道,思想的穿透力和人格的魅力融为一体。
他受邀出席过被“学院派”所看不起的“民哲”们的讨论,也当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举办的两届“哲学节”的策划人。
哲学思想具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赵汀阳认为,“哲学的劳动主要是两件事情:想清楚那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同时,寻找能够更好安置那些问题的方法”。
这两件事,恰恰也是今天的中国在面对自身,面对世界时要解决的两件事。
从《天下体系》,到《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再到《天下的当代性》,赵汀阳以他多年来的哲学劳动,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以及在世界上的言说开辟了一条思想的道路,为中国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哲学话语权。
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