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文二篇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7
二二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 8劳形9、何随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人:尹俊审核人编写时间:2011.09.16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2、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主旨句,掌握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学习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学习难点】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知识链接】本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的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其实文学作品中很多事物都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象征着坚强、孤傲,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象征着高洁、不同流合污,中空外直的竹子象征着虚心、正直,餐风饮露的蝉象征着清廉、高洁【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行()道树冉冉()贪lán()点zhuì()污zhuó()忧愁()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繁弦急管:②红灯绿酒:二、学习探究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是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想一想“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从文章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
我找到的是:,它表现了行道树的。
我找到的是:,它表现了行道树的。
3、请你根据行道树的精神品质写下你想对他说的话。
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守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行道树,行道树,行道树,行道树,你放心,不久的将来,你将不会感到忧愁与痛苦,因为我们在成长4、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满雪梅学习目标: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以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法指导:3、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生字词和自己不懂的地方。
梳理文章的结构,完成“预习案”中的问题。
【用时12分钟】4、借助工具书、注释解决生字、词,——组长可分配任务,提高效率。
【用时5分钟】5、精读课课文,小组合作探讨,完成“探究案”中的问题。
【用时10分钟】6、比较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还未解决的问题。
【用时10分钟】自学导航:1、相关链接①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共包含58篇短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行。
”这些话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而写法则务求清楚达意。
使用的比喻十分恰当,但都来自实际。
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有诗意。
②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背景:《燕山夜话》是邓拓撰写的杂文集。
1961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困难的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的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
③关于驳论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又阐述了读书的(),还告诉大家读书能()的道理。
《不求甚解》揭示陶渊明“”的两层含义,并以次为根据,对否定的“”的观点做了否定。
11.短文二篇素养目标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
(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
(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可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
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16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22.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陋室铭刘禹锡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苔.( )痕鸿儒.( ) 案牍.( )解释下列加线字(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草色入帘青()(5)调素琴()(6)劳形()(7)何陋之有()(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作者由细小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掌握细小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技巧。
2、体会短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自主学习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Líng luò duàn xùn liǎn shù()()收()宽()bēi wēi gǒu guō guō( ) 一丝不() ( ) 零落.()丢三落.四()贝壳.()地壳.()2、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则短文,读出情感,读出意韵。
朗读指导:(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将自己融入文中,你就是作者!3、通过朗读两篇短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反复品味其妙处,并写下你的体验。
语句:体验:4、请说说你的初读感悟。
二、交流合作,互动探究: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并与小组或全班分享你的探究成果。
我的问题:我的理解: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意见:三、练习反馈1、选词填空:⑴近月来,窗外蝉(便又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更太)烦。
⑵斜阳里,想起了秋风颜色,就(饶恕放弃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⑶这是一颗怎样(顽固坚固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2、请认真阅读两篇短文,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四、写作提升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
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
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谈读书导学案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曾当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
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人生论》(即《随笔》)。
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平易流畅,会意隽永,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雪莱曾评价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名人谈读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教师赠语: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他人的智慧,通过你的眼睛使它成为可见的,然后通过感觉的门廊,经过想象力的天井,进入你心灵的空间,激起你心中的波浪。
总结提升摘录本文的名言警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1-2布置作业1、根据提示写句。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
2、介绍你读过的一本好书,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独立完成1-2。
10.短文二篇导学案国学名句: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4、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5、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背诵并默写全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通明,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2、颓竞 yù3、(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4、(1)对偶(2)借代、对偶5、(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合作探究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7、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8、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答案: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7、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8、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9、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10、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中考链接(2016.重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12.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0.(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
11.(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2.C 导析:“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13.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
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4.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5.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16+.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中考网答案示例:14.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15.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16.答案示例: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解衣欲.睡欲:(2)欣然..起行欣然:(3)遂.至承天寺遂:(4)盖.竹柏影也盖:(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7)念.无与为乐者念:(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5.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3、(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4、(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10、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11、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答案:6、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②“……盖竹柏影也”——描写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7、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9、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11、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当堂测试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suì)B.怀民亦未寝.(qīn)C.藻荇..交横(zǎo xìng)D.盖竹柏.影也(bǎi)答案:B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愉快地)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D.盖.竹柏影也(原来)答案:C3.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答案:(1)①高兴的样子②只,只是(2)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④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4)旷达(或:豁达)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