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
- 格式:doc
- 大小:221.58 KB
- 文档页数:8
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法(acupuncture based on Midnight-Noon Cycle of Qi),按照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输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
为中医时辰治疗学的内容。
其思想来源于《内经》,具体方法则形成于金元时期。
子午流注的名称,始见于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1153~1163),书中收载了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并加以注解,全面具体阐述子午流注法。
临床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
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遍六十六穴,又称为“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理论依据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的盛衰变化。
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子是半夜,午是中午,是每天阴阳变化的分界点,用它来表示每天的时间变化。
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变化状态。
人体中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及其五输穴、原穴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
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取有关腧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法。
天干是古代以太阳运转变化记日的文字,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个,称十天干;地支是古代以月亮运转变化记时的文字,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称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配合运用,以记述年、月、日、时的变化,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历法。
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相合,顺序推移,即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从一个甲子到下一个甲子,需要60个天干地支相合而成的时间单位,称六十环周法,是计算年、月、日、时变化的基础。
运用天干地支符号来表示年、月、日、时,对掌握一年四季气候和昼夜变化规律有一定指导意义。
因此,农历(又称夏历、旧历)至今仍沿用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配合阴阳,是根据其排列数序的奇数、偶数属性来决定的,奇数(1、3、5、7、9、11)为阳(阳干、阳支),偶数(2、4、6、8、10、12)为阴(阴干、阴支)。
子午流注纳甲法
摘要:
一、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概念
二、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基本原理
三、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应用
四、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注意事项
正文: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经络中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子午流注纳甲法中的“子午”指的是时间,而“流注”则是指气血的流动。
纳甲法则是根据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进行治疗的。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人体经络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气血流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了人体经络的气血流注规律,以及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通过调节气血的流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肠胃病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通过针灸,可以有效地调节气血的流动,改善患者的病情。
在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
灸。
2.注意针灸的时机:针灸的时机非常重要,要在气血流注的旺盛时期进行针灸,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3.针灸的深度和频率:针灸的深度和频率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以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总的来说,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改善患者的病情。
第一节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一、子午流注的涵义[子午]原是对立的名词,用以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春秋、寒暑、日月、夜半与日中两时辰等的表示相对关系的符号。
如“子午面”,“子午线”,“子午道”,“子时午时”。
[子午的意义]1.子午代表阴阳:是阴阳的总称。
子阴午阳,子午是阴阳的起点与分界线。
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
2. 子午代表时间:一天之中,子为夜半(23~1点),午为日中(11~13点)。
[如图]?/P>一年之中,子为农历11月(冬至为十一月),午为农历5月(夏至为五月)。
3. 子午代表气候寒热:子时寒,午时热。
4. 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均以子午为推算的开始。
5. 子午代表人体气血流行的阴阳盛衰。
[如图][流注]流指水流,注指注输、灌注。
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作喻,说明人体气血就象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如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通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所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子午流注]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它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
人体气血循行,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
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气血流注开穴的时间,谓之逢时),过时为阖(某穴开时已过,谓之过时,则穴闭),定时开穴,补虚泻实,把握时机,调和阴阳而治病。
[如图][子午流注针法]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
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
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古典针刺取穴方法。
中心内容:择时——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
子午流注的概念
子午流注是海洋中的一种大规模水平运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
它主要发生在大洋中的赤道附近,并且在热带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子午流注的名称来源于其运动方向,即从东向西流动。
子午流注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季风、地转偏向力和热带高压。
季风是子午流注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夏季,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季风系统形成了两个具有差异气压的风系统。
印度洋季风系统形成了强大的东南季风,而太平洋季风系统则形成了强劲的西南季风。
这两个季风系统在夏季交汇的地方,即印度洋西南海域和太平洋东南海域,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
这个低气压带会引起季风气流的汇聚,使得海面上的水体形成了较大的累积量。
与此同时,地转偏向力也是子午流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风在两侧偏离正常走向。
在世界范围内,偏向力使得北半球的风向右侧偏转,而南半球的风向左侧偏转。
在印度洋西南海域和太平洋东南海域,这种偏向力的作用使得季风气流开始沿着赤道向西流动。
最后,热带高压也是子午流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高温天气,赤道附近形成了热带高压区。
通过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从高压区向地转偏向力引导下的低气压区移动,形成大气流的闭合循环。
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海洋也受到了影响,形成了从东向西的子午流注。
总结起来,子午流注是海洋中的一种大规模水平运动,主要发生在大洋中的赤道附近。
它的形成受季风、地转偏向力和热带高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子午流注对于全球气候和海洋环流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海洋资源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子午流注口诀巧记法一、背景介绍在工程领域中,子午流注是一种常用的液体输送方式。
子午流注的特点是液体顺着管道流动,而不会发生倒流。
为了使液体能够顺利流注,需要采取一定的口诀和记忆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巧妙的记忆方法,即子午流注口诀巧记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种口诀巧记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子午流注。
二、子午流注的基本原理在子午流注中,液体通过管道流动的原理可以用下面的几个关键点来概括:1.子午流注是一种单向流动,液体只能向管道的一个方向流动。
2.液体流动的方向取决于管道内部的压力差,即从高压向低压流动。
3.管道的形状和材料对子午流注起到重要的影响。
三、子午流注口诀巧记法为了方便记忆和应用子午流注的原理,我们创造了一种口诀巧记法,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1.子:代表子午流注是一种单向的流动方式,液体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
2.午:代表液体流动的方向必须是从高压向低压流动。
3.流:代表子午流注是一种利用流体动力的输送方式。
4.注:代表子午流注是一种通过管道注入或排出液体的方式。
通过记忆和应用以上的关键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子午流注的原理。
四、子午流注的应用领域子午流注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水力工程:子午流注在水利工程中常用于输送水和控制水的流动方向。
2.石油工程:子午流注在石油工程中用于输送原油和石油产品。
3.化工工程:子午流注在化工工程中常用于输送化学液体和药品。
4.建筑工程:子午流注在建筑工程中用于输送水和混凝土等材料。
通过理解和掌握子午流注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解决工程中液体输送的问题,提高工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五、结论子午流注口诀巧记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于帮助记忆和应用子午流注的原理和规律。
通过学习和掌握口诀巧记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子午流注,解决工程中液体输送的问题。
希望本文对读者理解和掌握子午流注有所帮助,并在实际工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子午流注编辑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
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
目录1基本概念2原理3古书注解4定穴歌5时刻与健康6发展历程7证明1基本概念编辑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把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
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
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
2原理编辑有人以为开穴的原因是因为营气和卫气恰在同一点上相遇,这一点上的穴就开了,这是大谬。
要知道营卫之气在人体各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内经说:“营卫之气一日夜分别运行都是五十周,周而复始,共行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这样一算,岂不是每天营卫之气都有碰头的机会了么?再仔细一算它们碰头的机会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于二十四得二,那就是营卫之气在同一点相遇有两次,如此说来,不是每天同一经穴要有两次开穴,而且天天都一样么这种理论如何站得住脚其实他是把“开”字误解做“开放”的意思,以为经穴开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这种理论。
其实开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这时居于该穴,和该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气血(人身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气血偏胜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所以开穴时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内经中有守时待气之说,就是这个理论的根据)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行穴)都配合阴阳五行,“时”“日”天干也配合阴阳五行.因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是相应的,所以营卫之气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行又有生克的关系,相生,同气才能相应而合;相克,异气就不能相应而合。
子午流注解析及应用子午流是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赤道向两极方向形成的空气流动。
子午流的存在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研究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子午流的注解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应用。
一、子午流的形成原因子午流的形成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自转会使地球表面上的大气和水体形成向东流动的惯性。
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较快,大气受到向外离心力的作用,形成向东的子午流;而在高纬度地区,由于地球自转速度较慢,受到向内引力的作用,形成向西的子午流。
这种流动形式使得热量在赤道和两极之间传递,平衡了地球上的能量分布,形成了热带的高温和极地的低温。
二、子午流的特点1.子午流呈现环绕地球赤道的螺旋状,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系统。
2.子午流的流速逐渐减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减少。
3.子午流在不同季节会发生南北方向的扰动,即季风交替。
三、子午流的应用1.天气变化预测:子午流对天气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观测子午流的变化,可以提前判断地方降雨量的变化,预测天气状况,为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气候变化研究:子午流是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子午流的形成和变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为全球气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提供参考。
3.航海和航空规划:由于子午流呈环绕地球赤道的螺旋状,航空和航海领域的人员可以利用子午流在大气系统中的运动特点,选择合适的航线,减少能耗和时间成本。
4.水资源调配:子午流对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对子午流的分析,可以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和调配,为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紧缺地区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总结:子午流作为大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在天气预测、气候研究、航海航空、水资源调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子午流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的气候变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科学支撑。
(一)子午流注针法的概念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腧、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运用阴阳、五行理论,以天干、地支为推算工具,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1】。
它强调的是针刺治疗的时效性,属于时间治疗学的范畴,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生物钟”。
其中“子午”指代时间,它们是地支中的第一位数和第七位数。
子为夜半的23~1点,阳气开始从弱变强。
午为日中的11~13点,此时阴气由弱变强,因此用子午代表阴阳两气相互转化的起始点。
“流注”中的“流”指流动,“注”指注入、输注。
古人以江河流水类比人身的气血运行,在人体经脉中流动不息。
腧穴分布于各条经脉之上,气血由一个腧穴到达另一个腧穴,就像江河之水,由小到大,犹涓涓细流到气势滂泊的大江、大河,最终汇入大海。
古人用井、荥、腧、经、合来表述经脉的气血运行。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子午流注是将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水流相类比,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各条经脉的气血盛衰也有其固定的时间。
对经脉来说气血迎时而为盛,气血过时而为衰。
对腧穴也是一样,逢时为开,过时为阖。
针刺治疗中如果结合气血运行的盛衰节律,就会针对性的对人体气血进行补泻,从而达到提高针刺疗效的目的。
此即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人体气血运行随着时间先后不同,阴阳各经脉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时间。
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取其衰。
逢时为开,过时为合,定时开穴,以调和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是一种独特的针灸取穴方法,时间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深入研究中医针灸时间治疗学,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1]杨长森,何树槐.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第1版:195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学理论基础经脉气血循环理论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子午流注针法。
什么是子午流注?附:人体24小时的养生说明书
子午流注理论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时辰,对应十
二地支,并与人体腑脏的气血运行等相结合。
十二时
辰中,人体气血循行流注,盛衰开阖有时。
遵循子午
流注规律,有益于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
「什么是子午流注?」
什么是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从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
“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
从时辰看,一天24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从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午时为阳盛时;从方位来看,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它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
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条经络对于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每条经络又都有其兴衰的时辰。
从古到今已被证明:在每条经最旺的时辰,运用针灸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疗效可以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
「人体24小时养生说明书」
《子时》
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胆经最旺盛。
此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辰,阳气开始生发。
《黄帝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于胆。
”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子时睡眠了,胆经才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 凡
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子时不入睡者,日久面色青白,易生肝胆疾病。
因此,人在此时入睡,对一天至关重要,也就是在养阳气,养好阳气对人的寿命至关重要。
《丑时》
丑时(凌晨1~3点):肝经最旺盛。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故人卧血归于肝。
”肝内血液充足,可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充分发挥解毒滤过的作用。
此时一定要睡好,就能养好肝血。
否则易出现急躁易怒、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人易患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寅时(3~5点):肺经最旺盛。
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
《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血的运行要依赖气的推动,肺主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
此时肺经旺盛,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百脉。
这个阶段是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
肺脏有病、心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要急于起床,也不提倡早起晨练。
等太阳出来之后,空气新鲜时,可以活动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要顺其生发,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卯时(5~7点):大肠经旺盛。
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卯时肺经气血入大肠经,此时天已亮了,早晨起床喝适量水,促进排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排便后多做提肛运动,可防止便秘、痔疮、脱肛等病。
辰时(7~9点):胃经旺盛。
此时是人们吃早点的时候,一定要吃好,这也是胃部消化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时辰。
巳时(9~11点):脾经旺盛。
脾主运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中医有“脾与胃相表里”之说。
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经旺盛可运化水谷,升清化浊,五脏六腑之精气来源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
午时(11~13点):心经旺盛。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中午吃完饭以后,应小憩片刻,不要超过40分钟。
适宜养心,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13~15点):小肠经旺盛。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就是说小肠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
申时(15~17点):膀胱经旺盛。
膀胱有“化气行水”的功能,负责排泄人体水液。
如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尿闭或者小便频数失禁等。
酉时(17~19点):肾经旺盛。
肾是生命之根,为“先天之本”。
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其他的重要生命活动。
肾藏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后天之精,为水谷之精气,由脾胃运化而来,即“后天养先天”。
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有利于贮存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肾精盈满,先天之本才能稳固,生命力旺盛,才能延年益寿。
如果吃饭过了酉时,即错过了人体营养吸收的最好时间,不但起不到补养精气的作用,还会给代谢带来负担。
如同一堆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影响体内环境,因此晚饭不要超过晚7点。
戌时(19~21点):心包经旺盛。
心包络相当于膻中,张琦《素问释义》云:“膻中即心包络,为心主之宫城也。
”其功能活动,是“臣使之官”而主“喜乐”。
犹如心脏的屏障,是阻止时邪侵犯心脏的外围防线,故《灵枢·邪客》说:“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此时可做适量的活动,有利于强壮心功能。
人在这个时候,应准备入眠或进入浅睡状态。
亥时(21~23点):三焦经旺盛。
三焦虽为六腑之一,但三焦总的生理功能是其他几个脏腑在水谷消化吸收、营养排泄等方面功能的总和,而这一总的作用是宗气(积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中气(脾胃之气)、元气(肾气)三者相辅相成的集合体。
因此三焦的病理变化大都表现在胸腹体腔内,三焦要通,不通则生病。
此时宜进入睡眠阶段,百脉得以休养生息,才对身体十分有益。
人体在十二时辰中,从亥时(21点)到寅时(5点),是阴盛阶段(夜间),人体要在安静中获得睡眠。
此时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新陈代谢的时间,要有充足的睡眠,才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人体要随着十二时辰盛衰开阖而变化,把握养生的规律,才能提高和改善人体素质,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子午流注与饮食养生」
» 清晨3:00―5:00
【肺经,服用药物效果好】
《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
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患者,应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
» 早上5:00―7:00
【大肠经,吃蔬果排便顺】
《卯时》血气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
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
» 早上7:00―9:00
【胃经,一定要吃早餐】
《辰时》血气流注于胃,称为「足阳明胃经」。
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能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 早上9:00―11:00
【脾经,禁食辛辣刺激】
《巳时》血气流注于脾脏,称为「足太阴脾经」,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都要很小心。
» 中午11:00―下午1:00
【心经,适度午睡佳】
《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陈旺全提醒,很多人说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
» 下午1:00―3:00
【小肠经,肠胃要休息】
《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
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易在体内累积。
» 下午3:00―5:00
【膀胱经,多喝水利排泄】
《申时》血气流注于膀胱,此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肾之腑,两者均属水,因此这段时间要多补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
» 下午5:00―7:00
【肾经,工作完毕多休息】
《酉时》血气流注于肾经,称为「足少阴肾经」,肾经是人体协调阴阳能量的经脉,也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主要经络,由于此时是工作完毕需稍事休息之时,因此不宜过劳。
» 晚上7:00―9:00
【心包经,晚餐别太丰盛】
《戌时》血气流至心包经,称为「手厥阴心包经」,在中医来说,心包经主泻、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丰盛,易生亢热而致胸中烦闷、恶心,因此建议晚餐不宜过腻,餐后要休息,运动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 晚上9:00―11:00
【三焦经,少喝水】
《亥时》气血流至三焦经,称为「手少阳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通往各脏腑,是为人体血气运行的要道,特别是人体上肢,以及排水的肾脏均属三焦经掌管范
畴;此时阴盛,要安五脏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时不要特别压迫到某侧的手部,容易水肿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
» 深夜11:00―1:00
【胆经,勿熬夜】
《子时》血气流注于胆,称为「足少阳胆经」,此时天地磁场最强,胆经会引导人体阳气下降,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始;熬夜会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因此宜多休养。
» 凌晨1:00―3:00
【肝经,愉快入眠佳】
《丑时》血气流注于肝,称为「足厥阴肝经」,本经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且由于肝胆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养肝,否则就不利肝脏排毒功能。
肝经具有调节全身的血液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过度压抑致气血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