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雕塑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338.00 KB
- 文档页数:17
艺苑杂谈[摘 要]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阐述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汇、对立与融合。
尝试从“意”与“象”多重内涵的角度对西方现代著名雕塑家的个案进行研究,梳理出西方雕塑家对于东方文化借鉴与融合的经验,借助“他者”经验来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寻找东方根性,重新审视东方文化立场应以何种艺术姿态与世界对话。
[关键词]意象;东方文化;西方雕塑家;融合[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2-0081-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孔景才.意·象——西方现代雕塑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J].天工,2023(22):81-83.孔景才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意·象—西方现代雕塑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作者简介:孔景才(1991—),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对立与融合(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始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东方经济与文化输出的重要通道,“东方”成为“西方”向东眺望和想象的对象,同时也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二)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东方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形而上的境界,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基础,这一点可以从古希腊思想巨匠身上得到证明。
东西文化差异源于不同的宗教、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相互对立的文化格局。
在哲学方面,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内心修养和道德伦理,而西方文化注重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意识。
在美学上,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自然、抽象、简洁、寓意等美学元素,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体验,而西方文化强调理性与秩序的美学理念。
(三)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人们开始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使其从二元对立的东西文化向多元的文化格局转变。
外国近现代雕塑艺术以欧洲最为突出。
它曾经产生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优秀作品。
作为欧洲近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可以三位法国雕塑家,即乌东、吕德、罗丹的《伏尔泰坐像》、《马赛曲》、《加莱义民》为例。
它们分别代表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大艺术流派。
现代雕塑可以法籍罗马尼亚裔雕塑家布朗库西的《波嘉尼小姐》、法籍俄裔雕塑家扎特金的《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美国雕塑家里维拉的《无限大》为例,它们从不同方面生动地展示了现代雕塑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法国近代著名肖像雕塑家乌东的《伏尔泰坐像》,是为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创作的全身像。
当时伏尔泰已是84岁高龄,且刚结束了长期被放逐国外的流浪生活不久。
所以,雕像自然地流露出伏尔泰明显的老态和瘦弱的身躯。
但是,通过他神采奕奕的脸部表情,特别是他那似能洞察切的敏锐的目光,人们仍能感觉到这位反对封建专制的不屈的斗士的聪明才智。
他身穿的古罗马式的长袍,既自然地掩盖了老年人形体上的缺陷,又使雕像具有雄浑、庄严的风格。
他头上的一条象征不朽的束发带,加强了这位杰出思想家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
法国近代著名的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的《马赛曲》,是为巴黎大凯旋门创作的著名浮雕。
它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表现1792的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的历史事件。
整个作品分上下两层:上层是象征法兰西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女神,她右手执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左手高举,大声疾呼号召人们奋起保卫祖国。
她像疾风一般腾空向前的姿态,具有锐不可挡的气势和不可征服的力量。
F层是奔赴疆场的战士的行列。
其中最突出的是卷发蓄须、高举战盔的老战士和他身旁的无所畏惧的少年战士的形象。
他们是男女老少万众一心的法国人民的象征。
整个浮雕的构图复杂而严谨,依靠人物的彼此交错遮掩造成了一种千军万马的宏大气势。
它成功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从而使它成为歌颂法国人民为祖国自由而战的英雄纪念碑,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更雕塑作品赏析高更(Auguste Rodin)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杰出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展现出他对人性、情感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更的一些代表作进行赏析,探索他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看高更的代表作之一《思想者》。
这件雕塑作品是高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件作品创作于1880年,原本是为了装饰巴黎的艺术与工业博览会而制作的。
这尊雕塑描绘了一个赤裸的男人坐在石头上,双手托着下巴,陷入沉思之中。
这个男人的神情凝重,眉头紧锁,仿佛在沉思着什么重大的问题。
整个雕塑充满了力量和内在的张力,展现出高更对人类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这件作品被认为是高更对人类智慧和理性的赞美,也是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另一件著名的作品是《接吻》。
这件雕塑作品创作于1886年,是高更为著名的《地狱之门》雕塑群中的一部分。
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对男女在热烈地亲吻,他们的身体紧紧相拥,表现出深情和热烈的爱意。
整个雕塑充满了激情和情感,展现出高更对爱情和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
这件作品被认为是高更对人类情感和欲望的赞美,也是他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
除了这些作品之外,高更还创作了许多其他杰出的雕塑作品,如《卡门》、《永恒的偶像》等等。
这些作品无不展现出高更对人类生活和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高更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雕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高更的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对人类思想、情感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他的作品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高更的雕塑作品进行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也可以对现代雕塑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欧美当代艺术雕塑赏析
欧美当代艺术雕塑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领域,它涵盖了
广泛的风格和主题。
当代艺术雕塑的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包
括艺术家、风格、主题和影响等方面。
首先,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欧美当代艺术雕塑涵盖了许多知
名艺术家的作品,如杰夫·昆斯、达米安·赫斯特、路易斯·布尔
乔亚等。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理念,通过他们的
作品可以了解到不同艺术家对当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等议题的关注
和表达。
其次,从风格的角度来看,当代艺术雕塑呈现了多样的风格,
包括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不同的风格在形
式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观众可以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风
格的作品来深入了解当代艺术雕塑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
再者,从主题的角度来看,欧美当代艺术雕塑涉及了诸多主题,如身体、性别、环境、社会政治等。
艺术家们通过雕塑作品对这些
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表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最后,从影响的角度来看,欧美当代艺术雕塑对当代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发展,也对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欧美当代艺术雕塑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领域,它的赏析可以从艺术家、风格、主题和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
通过对当代艺术雕塑作品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领域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赏析现当代中国、西方各一位雕塑艺术家的一件代表作。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冲击,美术界开展的关于中国艺术如何走向现代的学术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西方艺术的现代创新之路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某些观念和技巧可以适当借鉴,但它反传统的激进思想和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实践,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中国现代艺术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从现实社会人们审美需求出发,参照国际视野,探求自己的前行之路。
中国艺术家以平和、镇定的心态对待之,关注和吸收其利用新信息媒介丰富艺术创造手段的一些新成果,为我所用。
他们坚信兼重理性和感情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永恒价值。
属于视觉艺术的美术创造,乃依靠形式承载思想感情,刺激人们的视觉和感动人们的心灵,只有创作者运用心、眼、手合作的创造,作品才能有动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
新中国美术之所以能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正是由于艺术家有对艺术发展历史的深刻认识,有以雄厚中国传统文化为傍依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我国几千年的优秀美术传统,是培育有中华民族和时代特色美术的沃土,只要我们扎根于民族传统,面向澎湃的现实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新时代的美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大家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对画是非常重视的,对雕塑似乎要差很多,目前我国的雕塑,关注城雕或者是实用性的雕塑,但真正的雕塑学术研究,还是需要进一步发展,所以今天我们来分享当代雕塑家滑田友雕塑作品。
滑田友先生运用了中国古代迂回构图法,采用了与欧洲明暗对比强烈的雕刻方法不同的艺术手法:雕塑造型概括简练,作平面化处理,具有浮雕性、装饰性的人物衣纹吸收了中国佛像中的雕刻手法,在严谨的形体中强调线条、追求神韵。
凝练含蓄又充满韵律感,线条刚柔并济,体现出一种韧劲。
著名雕塑家王克庆高度评价这件作品:在严谨的形体中强调神韵、线条,气势连贯,突出中心,活跃深沉,汹涌澎湃,充满浓郁现代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气派。
西方现代雕塑卓格铁艺-卓格软装学院/college/观念雕塑艺术-西方现代雕塑观念艺术的主要表现形态-观念雕塑艺术观念艺术的特征-观念雕塑艺术集合雕塑艺术-西方现代雕塑露易斯·内威尔逊-集合雕塑艺术理查德·斯坦基维兹与马克迪·苏维罗-集合雕塑艺术英国爱德华多·保罗兹-集合雕塑艺术观念雕塑艺术-西方现代雕塑“观念艺术”也称“概念艺术”,早期继承了达达派反艺术的思想,但它主要受到波依斯新思维方式的影响。
由于70年代连续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在国际地位上的日益提高,观念艺术得以大大地强化。
因为观念艺术猜谜式的戏剧性场面很好地满足了文献展所设定的那种基准。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一种对欧洲艺术具有的,而在美国艺术中未能真正发现的东西,使欧洲艺术家找到昔日的感觉。
这种艺术创作的新方法不可抗拒地对美国艺术家产生了冲击。
进而与其它新艺术一起并行,形成了一个国际性潮流。
第一件被艺术史公认的观念艺术作品是约瑟夫·库苏斯(Joseph Kosuth)在1965年卡塞尔文献展上所做的《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库苏斯用一把实物椅子和这把椅子的照片,另外在字典里找到“椅子”文字的定义照片摆在一起。
作品几乎具有后来观念艺术的全部特征,没有形和色的艺术匠心,更没有情感的流露。
作者关心的似乎是传达一个哲学的命题,更倾向于思辨的游戏,但库苏斯没有波依斯那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观念艺术”一词最早是由批评家塞兰特·吉尔玛诺于1970年在法国图尔良组织的一次有影响的展览上正式命名的。
他认为“所谓的观念艺术其目的是反商业的、独断的、平凡的和反形式的,它主要关心媒介的物理性质和材料的易变性。
其重要之处在于艺术家所遭遇的实际材料,以及他们去理解现实的意图,尽管他们用标题和展示的方式是不易明白的,但却是敏锐的、晦涩的、个人的、激烈的”。
观念艺术的主要表现形态-观念雕塑艺术观念艺术的主要表现形态是采用装置的形式,自身行为(行为艺术)有时也融和些波普的艺术气氛。
近现代西方雕塑艺术这里所谓的“西方近现代雕塑艺术”即19世纪到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的西方近现代传统雕塑艺术与现代派雕塑艺术。
(一)西方近现代古典雕塑19世纪,巴黎取代了罗马成为了欧洲的文化艺术的中心。
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雕塑艺术的发展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主义,除了上一世纪就有的新古典主义外,还先后交叉出现了浪漫主义、印象派、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等。
弗朗索瓦-吕德(Francois Rude, 1784-1855)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
在雕塑上,他与另一位浪漫主义雕塑家德拉克洛瓦并驾齐驱,与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刻家乌顿、罗丹等人齐名。
其代表作即是巴黎人民妇孺皆知的那块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
在浪漫派雕刻史上,他这尊浮雕被认为是不朽的。
吕德是一个富商的儿子,23岁时进入巴黎雕刻家皮埃尔·卡特里埃的工作室学艺。
1809年和1812年曾两次获“罗马奖”。
但都因法国政治局势不稳,国库空虚而未能去意大利深造。
拿破仑称帝时,吕德参加了当时的帝政活动。
帝政垮台,他也被迫流亡到比利时。
12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备感痛苦,从此政治上渐趋成熟。
回国后,在法国人民革命浪潮的激励下,他很快成了一位浪漫主义的雕刻家。
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也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
代表作品:浮雕《马赛曲》《圣女贞德像》《拿破仑像》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的罗丹是近现代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的大师级人物,在西方的雕塑史上他被视为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巨匠。
同时他还在雕塑史上充当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是他给辉煌的古典雕塑拉上了帷幕,也是他叩响现代雕塑的大门。
罗丹早期走的现实主义道路,作品风格写实,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后期追求印象主义,探索新的艺术风格。
看到罗丹的雕塑作品之所以感动,不再是它怎样的逼真,而是透过坚硬的青铜或大理石等载体,我们能感到有一股生命力在向外膨胀,那些仿佛正在颤动的形体激起了我们灵魂的悸动。
2019-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雕塑风格简述郑亮(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校,重庆400000)摘要: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雕塑变革突破了传统雕塑语言范畴,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旨在简要梳理西方现代雕塑风格形式,为探索富有个性的雕塑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二十世纪;现代雕塑;风格中图分类号:K82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6-0035-01二十世纪是个变革的年代,西方雕塑艺术开启了新的发展。
前卫雕塑家们抛弃了罗丹遵循的雕塑传统,以一种异常活跃的姿态出现在西方艺坛,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张扬个性特征,积极探索实践,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
西方现代雕塑所产生的造型变革,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现象,而是作为特定时代创作思想的直接反映,从而折射出艺术家生活的时代背景。
面对传统雕塑为参照的具像表现方面的成就,人们难以追赶,更无法超越,艺术的求新变革势在必行。
于是反对官方权威、反对即定模式、反对审美标准等雕塑作品应运而生。
艺术风格的形成,为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变革成为现实。
呈现雕塑所用的材料和形式的绝对多样性在这个时期愈发明显,雕塑不在是有固定边界的稳定概念,这时期的雕塑借鉴了诸多其他领域的艺术语言,成为一门独特的开放是学科。
追溯历史,流派纷呈的艺术风格形式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我们无意去解释或评判一种风格形式的价值,也不去探讨是否是前卫的、先进的审美观念,只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西方现代雕塑的风格形式。
立体主义的问世给艺术家带来了观察事物的新方法,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革命,实质上是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大胆尝试。
而立体主义的突出贡献就是艺术创造思维意识的影响力,很快地,雕塑艺术也被卷入到艺术革新大潮中。
谈到立体主义就不能不谈它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他不仅是立体主义的代表,更是现代艺术的开创者。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不仅证明了雕塑可以摆脱对材料和题材的限制而存在,而且还给予雕塑一种潜在的自由,由此产生的影响持续至今。
本文在此对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与解剖学中人体运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人体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式,为人体雕塑艺术更好地展现人体运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人体的运动是很多雕塑作品表现的重要主题,优秀的雕塑家能够将复杂而深刻的含义■钟晶从解剖学人体运动研究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由,获得了新生。
三尧摄影和音乐敲响人物命运的鼓点除了最佳影片奖,《鸟人》还摘得了这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桂冠。
电影用绝妙的摄影和音乐,表现了里根“向死而生”的命运。
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认为,“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展现出开放式的、可选择的、含义多样性的客观世界”。
全片将十几个左右的长镜头进行无缝接合,几乎做到了“一镜到底”。
也几乎是主人公里根走到哪儿,镜头就跟拍到哪儿。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看似真实的世界里,导演让观众时时刻刻感受到里根的存在,但是要表现的内容,却是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之所。
这也无疑巨大的讽刺和荒诞。
摄影机跟拍人物穿过长长的走廊,灵活运动转换视角;从建筑物摇到天空,夜景接日景再摇回;人物推开一道门便是另一个时空,还有剧场门口的停机再拍等等,各种巧妙的转场手段偷换了时空的概念。
将多个时间、空间,将现实、超现实甚至魔幻现实的东西都放置在“一个镜头”下表现,情节得以更加的紧凑和连贯,一步步逼近里根最终的命运。
同时敲响他命运鼓点的,还有片中那个时不时出现的鼓乐。
敲鼓的人在片中出现两次。
一次是在麦克搞砸了他的第一次预演,二人在街上边走边争论时出现。
他们路过一个敲架子鼓的卖艺者,里根还丢了几枚硬币给他。
第二次,是在里根首演前,他拿了上膛的枪,从后台走向舞台,经过一个房间门口,看到一个敲鼓人在敲鼓。
敲鼓人的出现,除了让无声源音乐变成有声源音乐,表现更自然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
在影片中,敲鼓人的视角是一个全知视角,他所扮演的,始终是一个冷静旁观者的角色,他看着里根在一次次的排演中状况百出,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所,一次次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