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3
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目的对腹泻中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結果进行分析及探讨。
方法选取近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90例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对患儿腹泻中的粪便应用诊断试剂盒检测,探究患儿病毒感染率与季节关系。
结果1~3月份腹泻患儿轮状病毒阳性检测率(15.66%),4~6月份患病率(17.78%)、7~9月份患病率(16.67%),10~12月份患病率(50%),相比之下10~12月份轮状病毒阳性检测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检测发现婴幼儿腹泻大部分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而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采取合适方法进行预防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是非常必要的,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并加以推广。
标签: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结果分析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也是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腹泻会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症状。
通过调查研究,婴幼儿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通过粪口传播引起的,主要是6个月~6岁的婴幼儿的发病率颇高。
这种发病可能与患儿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有确切的关系,从而使患儿的抵抗力降到最低,出现脱水及酸中毒症状,严重影响患儿营养物质的吸收,甚至威胁患儿生命[1]。
为了对腹泻中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探讨,特地挑选出近12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资料统计后加以分析,以下是汇报的结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腹泻中婴幼儿90例,男孩50例,女孩40例,年龄在3~36个月,平均年龄为(17.03±8.37)月。
1.2方法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生产厂家;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际准字:S2*******),首先打开滴管,用便勺在腹泻的粪便中取一小勺,大约100 g左右,放入有稀释液针管中,摇晃均匀,然后将样本滴在试纸上2~3滴,大约5~10 min后检查检测的结果[2]。
婴幼儿腹泻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1310例摘要目的:秋冬两季婴幼儿肠炎极易流行,为了弄清楚此次婴幼儿肠炎的A群轮状病毒感染率。
方法:采用快速一步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结果:131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489例为阳性,占总数的37%。
结论:表明这是一次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
关键词婴幼儿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是世界各地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源,主要在秋冬季节引起3岁以下儿童的严重腹泻,有时还能造成医院内感染[1]。
本次仅对310例腹泻病儿的病源进行了调查分析。
资料与方法2011年8月~12月5日收治急性腹泻的婴幼儿1310例,年龄0~5岁。
方法:A群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
检测时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旋开滴管,取出采样勺,采集1勺标本放入装有稀释液的滴管中,旋紧滴管,震荡混匀。
然后折断盖帽,将2~3滴混匀的样本加至测试卡加样孔。
测试卡平放在干燥的平面上,加样后反应5~10分钟判断结果。
当天的标本当天及时检验。
结果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1310例腹泻患儿的大便标本中,有489例标本呈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反应,阳性率37%。
讨论腹泻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婴幼儿健康的传染病,其中由A群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呈现全球性广泛流行。
健康成人和已经感染的患儿都是感染源。
A群轮状病毒侵入机体后潜伏期一般1~3天。
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从症状出现2~10天排毒。
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其次为恶心、呕吐[2]。
腹泻呈大容量性,外观为黄色、淡黄色或淘米泔水样,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每天排便达数十次,并伴有腹痛、肠鸣。
患儿不发热或仅轻为低热,伴有头痛、乏力等症状,起病前可发生呕吐或水样泻。
呕吐的特点也是量大,呈黄绿色或淡黄色水样胃内容物,频繁呕吐时呈喷射性。
重症患者有不同程度脱水,有的患儿因低氯、低钠性脱水至电解质代谢紊乱的腓肠肌痉挛、手足抽搐症状。
小儿急性腹泻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A群轮状病毒(RV)引起小儿急性腹泻特征。
方法:采用RV诊断试剂分别在秋冬季节对216份急性腹泻婴儿的粪便,采用金标快速试剂盒检测RA。
结果:在216例有腹泻症状的婴幼儿粪便中检出78例RV阳性标本36.2%,其中8-10月份检出40例RV阳性粪便占5127%(40/78)0.5-2岁年龄段RV阳性59例占78.38%(59/78),检出男性RV阳性病例59例阳性率36.42%(59/162)女性RV阳性19例阳性率为35.18%(19/54) 。
结论:由A群RV引起的婴儿急性腹泻集中在8-10月份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为A群RV感染的高峰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221-01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儿最常见疾病,感染时除了引起消化系统疾病之外,还常引起其他器官损伤[1-2]有研究报道,轮状病毒腹泻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以粪-口途径为主,多发于秋冬季,潜伏期为1-2天,患儿发病初期表现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病程一般可持续2-6天,每天腹泻次数在10-20次不等[3],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患儿容易出现脱水、肺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等而危及生命。
了解小儿A群RV感染的流行情况,2010年1-12月对我院就诊的有腹泻症状的患儿进行A群RV抗原检测,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216例粪便均为2010年1-12月份儿科送检标本,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发热、腹泻、脱水等症状,粪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
1.2试剂来源:A群RV诊断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检测原理:第一抗体吸附在醋酸纤维素膜(NC)上,第二抗体结合胶体金颗粒表面,当粪便标本中含有RV抗原时先与NC膜上面第一抗体结合,然后与金标记第二抗体反应,形成抗体-抗原-金标记抗体的夹心式复合物,并呈现出紫红色沉淀线。
578例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目的分析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2013年578例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为轮状病毒的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金标法对578例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在不同性别的腹泻婴幼儿中轮状病毒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总的检出率为33.6%;6~12月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可达47.2%;轮状病毒在秋冬季节检出率最高。
结论应该积极提倡坚持母乳喂养,提高婴幼儿的胃肠免疫力,同时在秋冬季节要注意婴幼儿的饮食卫生,同时做好室内通风等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与流行。
标签:轮状病毒;婴幼儿腹泻;抗原检测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是导致婴幼儿发生非细菌性腹泻和脱水的最常见病原体.许多文献已经证明了有相当多的因腹泻住院治疗和因腹泻死亡的婴幼儿是由于感染了轮状病毒[1,2]。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轮状病毒发生腹泻和脱水的感染率均较高,我国各个地区轮状病毒的流行性广泛,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为了了解本院的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我们对2013年12个月轮状病毒的抗原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1~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的有腹泻症状的婴幼儿578例,男246例,女332例,年龄15d~5岁。
留取患儿的新鲜粪便进行检测1.2检测试剂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由杭州艾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
1.3方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及参考文献[3]要求进行操作:打开轮状病毒收集器用塑料棒沾取新鲜的粪便,放入收集器中,摇晃均匀后,滴加四滴混匀液到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板上,5min观察结果。
2 结果2.1 578例腹泻症状的婴幼儿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的腹瀉婴幼儿的轮状病毒检测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腹泻婴幼儿的轮状病毒检测中6~12月这一年龄段的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均最高说明6~12月的婴幼儿较易发生HRV感染。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一、概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疏松、水样或黏液血便的症状。
在婴幼儿中,轮状病毒是导致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包括7种血清型(G1~G4、G9~G11),其中G1、G2和G3分别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三个亚型。
RV感染多发生在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中,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早期发现并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的相关知识。
二、检测方法1. 肠道病毒培养法肠道病毒培养法是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之一,包括传统培养法和快速培养法。
传统培养法需要3~7天才能获得结果,一般只适用于研究目的。
快速培养法和传统培养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可以在1~2天获得结果,但仍需要技术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2. 免疫学检测法(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轮状病毒ELISA检测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
该方法以特异性的抗轮状病毒抗体为探针,检测样本中的轮状病毒抗原。
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但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如PCR法。
(2)荧光抗体检测法(FA)荧光抗体检测法是一种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它同样以抗体或探针为基础进行检测。
相比ELISA,FA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可以检测多种病毒。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灵敏、特异且可重复的检测方法,能够对低剂量病毒进行检测。
PCR法的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到病毒抗原在样本中的微量存在,同时可对病毒血清学分型,有助于了解不同血清型的轮状病毒在流行病学意义上的分布情况。
(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qPCR技术结合PCR技术和荧光测定技术,其结果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并定量RNA分子的数目。
相比传统PCR技术,qPC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能够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病原体。
2144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胶体金法检测2144例来我院就诊的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144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阳性360例,阳性率为16.79%。
在≤6个月,7个月~1岁,13个月~3岁,>3岁四个年龄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8.08%,24.63%,17.81%,6.31%,各年龄组分别进行阳性率比较,7个月~1岁组和13个月~3岁组阳性率较≤6个月组和>3岁组高(P均<0.01)。
感染的季节特征是1~3月,4~6月,7~9月,10~12月四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21.89%,14.04%,11.33%,20.38%。
1~3月组和10~12月组阳性率较4~6月组和7~9月组高(P 均<0.01)。
结论 A群RV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7个月~1岁的婴幼儿是A群RV感染的高危人群,A群RV感染有明显季节性,高发于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3月,其检测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关键词】A群轮状病毒婴幼儿腹泻粪便A群RV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可危及生命。
因此,临床越来越重视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RV的检测。
为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本文采用胶体金法检测2144例来我院就诊的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检测对象: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儿科门诊及住院急性腹泻患儿2144例,其中男患儿1204例,女患儿940例。
年龄15天至6岁,其中≤6个月 693例,7个月~1岁 857例,13个月~3岁483 例,>3岁111例。
潍坊市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分析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A组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疾病的最主要病原。
兰州、广州、昆明等地已有轮状病毒流行情况的调查报告[1,2,3]。
为明确潍坊市婴幼儿腹泻的A组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我们对2005年12月~2006年1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92例腹泻患儿进行了粪便A组轮状病毒快速检测,检出轮状病毒阳性者109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选自2005年12月~2006年11月我院婴幼儿腹泻住院患儿192例(肉眼脓血便除外),其中男100例,女92例。
临床诊断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诊断标准为:年龄<5岁,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蛋花汤样或稀糊状黄色或黄绿色便,镜下无红、白细胞或可见少许白细胞,脂肪球(+~+++),有时可有少许黏液。
方法:①采用轮状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双抗体夹心法为基础,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技术,快速检测患儿入院24小时内新鲜粪便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
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②入院24小时内空腹取静脉血查儿科生化(包括肝功、肾功、心肌酶、电解质等),同时查血常规和大便常规。
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11.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Chi-square 检验。
结果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在192例腹泻患儿中,共检出RV抗原阳性109例,占腹泻总病例数56.77%,与多数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1,2,3],高于广州地区,但低于兰州、昆明地区的阳性率。
提示潍坊市婴幼儿腹泻病原体主要为A组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年龄特点在109例轮状病毒阳性患儿中,以6~11个月和12~23个月龄的RV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6.94%和67.44%,显示6~23个月龄为潍坊市婴幼儿RV腹泻高发年龄。
轮状病毒感染季节分布特征本组病例经Pearson Chi-square检验显示不同月份的RV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高峰在10月、11月、12月,分别为58.06%、80.39%和70.45%。
婴幼儿腹泻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目的:分析A群轮状病毒(RV)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特征。
方法:采用A群轮状病毒金标法检测试剂对2012年度溧水区中医院400份婴幼儿腹泻的粪便标本进行有无RV病毒的检测。
结果:在400例有不同腹泻症状的婴幼儿粪便中检出156例RV阳性标本占总体的39%,其中10-12月份检出80例RV阳性粪便占总体的51.28%(80/156),6个月-2岁年龄段RV阳性检出116例占总数的74.36%(116/156),其中检出男性RV阳性病例118例阳性率达39.07%(118/302),女性RV阳性38例阳性率为38.78%(38/98)。
结论:我院由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主要集中在10-12月龄,婴幼儿的6月-2岁间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峰期。
标签: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轮状病毒是一类呼肠病毒科、双链核糖核酸属的病毒,该种属的病毒总共有七种,其中轮状病毒A是最常见的一种[1]。
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该病毒感染时除了引起消化系统疾病之外,还常可能引起其他器官损伤[2],另外也有研究显示,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
轮状病毒的发病机理为该种病毒侵犯儿童的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时,该上皮细胞就会因受到影响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性变化,这种些变化严重的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功能,使人体发生吸收障碍,因而,水分无法正常排除,大量的积聚在肠腔内,最终引起水样的腹泻[4]。
婴幼儿期RV所致的腹泻主要以粪——口传播途径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秋冬两季节,而且每年的10-12月份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比其它的月份明显的高出了许多,临床显示,这段时期是感染的高峰期,也就是说不仅是高发期,而且是流行期。
它的潜伏期为一般1-2天,患者发病初期表现流涕、咳嗽、发热、咽炎等感冒症状,病程一般2-6天,每天腹泻次数在8-20次不等,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患儿容易出现脱水、肺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检测及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和了解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95例为实验研究对象,患儿状病毒为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较为容易感染的人群为6个月~2岁的婴幼轮状病毒的检测采用胶体金法,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季度进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结果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患儿95例,其中轮状病毒检测为阳性的患儿有46例,其检测阳性率为48.4%。
结论轮儿,同时高发的病毒流行季节为冬季,粪便中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临床诊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胶体金法婴幼儿腹泻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轮状病毒、腺病毒抗原和空肠弯曲菌感染,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1]。
在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各种致病菌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轮状病毒,其属于呼肠病毒科,同时,也属于双链RNA病毒,其发病的机制为轮状病毒侵入患儿倡导后是肠粘膜上皮变形、坏死、微绒毛剥脱,进而导致小肠吸收面积减少,损害患儿小肠粘膜的回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使肠液大量积累与肠内引起腹泻[2-3]。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95例为实验研究对象,分析和了解了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并取得了相对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95例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有47例,女性患儿有49例,小于0.5岁的患儿有24例,0.5~2岁的患儿有49例,2~6岁的患儿有22例,患儿存在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排黄色水样便,腹泻、无黏液和脓血,排便的次数在一天5~10次之间,严重的患儿排便次数可能超过10次,患儿的体温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1.2方法1.2.1检测试剂:实验研究中检测试剂选择背景万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群RV抗原检测试剂盒,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技术,快速的对婴幼儿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进行检测。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背景婴幼儿腹泻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常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或者接触污染物等原因引起。
其中,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占腹泻病例的30-50%。
轮状病毒的传染性强,易造成大面积的婴幼儿感染。
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出轮状病毒是非常重要的。
轮状病毒的检测方法常规检测方法早期,常用的检测方法是电镜法,但这种方法的操作复杂,样本体积要求大,而且不能区分不同的轮状病毒株型。
现在,常规的检测方法是RT-PCR法。
这种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反应时间短等优点,是目前轮状病毒检测的主流方法。
新技术近年来,新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轮状病毒的检测效率。
其中,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多个检测步骤自动化,检测灵敏度高,具有成本低、快速、高通量等优势。
同时,利用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如CD8+T细胞、抗原抗体等对轮状病毒进行诊断也是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结果分析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对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那么医生会尽快给婴幼儿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补液、抗病毒药物等。
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那么需要继续对病情进行观察和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的致病因素。
在进行轮状病毒检测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首先,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根据检测方法选用合适的样本。
其次,检测前需要注意严格的标本采集操作和质量控制,避免样本被污染或者失效。
总结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及时准确地检测出轮状病毒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
目前,RT-PCR法是主流的检测方法,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和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也有望成为轮状病毒检测的新趋势。
在进行轮状病毒检测时,需要注意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腹泻婴幼儿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的结果分析宋菊【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年(卷),期】2014(000)018【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腹泻婴幼儿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的检测结果,旨在为了解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腹泻婴幼儿18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并将检测的结果及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在这182例患儿中,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有126例,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为69.23%。
在年龄为1~12个月的106例患儿中,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有92例,占患儿总数的73.02%;在年龄为1~2岁的58例患儿中,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有28例,占患儿总数的22.22%;在年龄为2~3岁的18例患儿中,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有6例,占患儿总数的4.76%。
在这182例患儿中,在秋季发病的患儿有74例,占患儿总数的58.73%;在冬季发病的患儿有36例,占患儿总数的28.57%;在春季发病的患儿有10例,占患儿总数的7.94%;在夏季发病的患儿有6例,占患儿总数的4.76%。
结论:轮状病毒的感染率会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大而降低。
此外,在秋冬季节,轮状病毒的感染率较高。
及早地为腹泻婴幼儿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对明确临床诊断、指导临床用药、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2页(P58-59)【作者】宋菊【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1【相关文献】1.2014年海拉尔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J], 刘欣荣;张国庆;敖敏高娃2.对腹泻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的结果分析 [J], 杨冬梅;杨玉梅3.腹泻婴幼儿粪便中轮状病毒与腺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J],4.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J], 孙菲5.腹泻婴幼儿的粪便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J], 任海燕; 叶秀津; 胡祥华; 刘思宇; 杨上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发病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于201 3年1-12月入该院就诊的腹泻婴幼儿2 507例,收集其粪便标本采用乳胶法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 507例送检标本中有393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15.68%。
1~2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为20.11%,6月龄~1岁婴幼儿检测阳性率为17.68%,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
2.2 轮状病毒感染年龄分布情况
1~2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为20.11%,6月龄~1岁婴幼儿检测阳性率为17.68%,均高于其他年龄段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病毒感染与性别无关。
而1~2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为20.11%,6月龄~1岁婴幼儿检测阳性率为17.68%.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提示该年龄段婴幼儿是RV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可能与6月龄~2岁婴幼儿体内来自母体的获得性抗体逐渐消失,加之其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暴露与RV的机会增加,机体抵抗力较弱等有关。
该综上所述,轮状病毒是引发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其中6月龄~2岁婴幼儿检测阳性率较高,秋冬季节多发,应加强预防,在流行季节应尽
量少到公共场所。
同时,医院应对病房加强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检测该病毒抗原,为疾病监测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腹泻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与肠道腺病毒检测结果分析目的:分析腹泻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RV)与肠道腺病毒(ADV)检测结果。
方法:选取时段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对象为腹泻患儿50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轮状病毒与肠道腺病毒抗原检测,检测方法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观察分析其检测结果。
结果:本组500例患儿中RV抗原检出阳性71例(14.2%),其中ADV-Ag和RV-Ag阳性3例(4.23%)。
在不同性别中,女患儿RV、ADV感染率高于男患儿;不同年龄组RV、ADV感染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时间组RV、ADV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儿童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RV和ADV感染,一旦其发生腹泻症状,则需对EV和ADV进行及时检测,以对症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
标签:腹泻患儿;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检测结果在临床上,对于婴幼儿急性腹泻患儿而言,人类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之一,其可对小儿肠粘膜上皮细胞?造成感染,并损伤相关组织,从而导致腹泻症状[1]。
该病症一旦发生,若患者治疗不恰当或不及时,则极易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而通过对患儿分辨RV、ADV等进行检测,可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2]。
本文即分析了腹泻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与肠道腺病毒检测结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时段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对象为腹泻患儿50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患儿210例、女患儿290例,年龄14d-5岁,均值为(2.1±0.5)岁。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行轮状病毒与肠道腺病毒抗原检测,检测方法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即采用采样棒取患儿适量粪便,将其置入预先装好稀释缓冲液的收集器中,将收集器盖子旋回,充分摇匀。
在平坦干净台面上,取出试剂,将收集器尖端折断,去除粪便稀释液的开始2滴后,在加样孔内垂直滴加2滴无空气泡样品稀释液,在10-20min读取测试结果,20min后判定结果无效。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了解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73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ELISA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患儿大便,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季节患儿感染轮状病毒的情况。
结果本组73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76例,共检出轮状病毒阳性188例,比例为39.5%,女性患儿260例,轮状病毒阳性104例,比例为40%。
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年龄组患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也有所不同,其中6个月~2岁的患儿阳性率最高,为43%,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P<0.05)。
1~3月、10~12月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5.42%、47.84%,显著高于其它两组月份(P <0.05)。
结论轮状病毒感染以6个月~2岁患儿为高发群体,且1~3月、10~12月春秋季为高发期,临床上要及时检测、确诊,以为临床干预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标签: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
轮状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之一,不仅会通过呼吸道传播,还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能导致小儿腹泻,每年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高发期,针对儿小儿腹泻患者进行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临床防治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73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6例,女260例,年龄在1个月~9岁,其中6个月以下患儿109例,6个月~2岁患儿586例,2岁以上5岁及以下患儿33例,5岁以上患儿8例。
患儿大便多呈糊状、黏液状、蛋花汤状、稀水状等,镜检可见脂肪球、白细胞;部分患儿伴有呕吐、发热、脱水、腹痛等症状。
1.2方法患儿腹泻开始1w内采集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
采用英科新创(厦门)有限公司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采集粪便标准中50mg左右粪便,将拭子插入含测定稀释液的标本采集管,旋转10次以上,保证样本完全溶解,边取出拭子边挤压试管壁;盖上试管滴液盖,在检测板加样孔中加入3~4滴裂解后的标本,可看到紫色线沿着结果显示窗移动,10~20min 内读取结果。
1.3结果判读结果显示窗质控区出现1条彩色对照线证明操作正确,如显示窗内仅C区,即质控区出现1条紫色线表示为阴性;如显示窗内出现T线及C 线2条彩色线,则表示为阳性[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73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76例,共检出轮状病毒阳性188例,比例为39.5%,女性患儿260例,轮状病毒阳性104例,比例为40%。
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同年龄组患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也有所不同,其中6个月~2岁的患儿阳性率最高,为43%,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P<0.05)。
见表2。
分析不同月份患儿轮状病毒阳性率可知,1~3月、10~12月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5.42%、47.84%,显著高于其它两组月份。
见表3。
3讨论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流行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所致,通常秋冬季节是高发区,且6个月~2岁婴幼儿是高发群体。
临床时及时对腹泻患儿进行临床检验,迅速确定是否轮状病毒感染,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及传播。
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其传播途径一般为口-粪或口-口等,水源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HRV侵入机体后,感染小肠绒毛远端上皮细胞,受损部位表现为绒毛变短和脱落。
由于细胞黏膜损伤导致细胞对体液和电解质控制能力丧失,肠道分泌与吸收能力失衡,引起腹泻[3]。
本研究中,本组73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76例,共检出轮状病毒阳性188例,比例为39.5%,女性患儿260例,轮状病毒阳性104例,比例为40%。
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轮状病毒的流行与性别没有直接相关性。
本组不同年龄患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也有所不同,其中6个月~2岁的患儿阳性率最高,为43%,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P<0.05),提示该年龄段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来自母体的获得性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机体抵抗力较弱,故易感染轮状病毒[4]。
此外,1~3月、10~12月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5.42%、47.84%,显著高于其它两组月份(P<0.05)。
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段幼儿室内活动增加,而室内温度又为病毒的繁殖、传播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故增加患儿感染机率[5]。
总之,轮状病毒感染以6个月~2岁患儿为高发群体,且1~3月、10~12月春秋季为高发期,临床上要及时检测、确诊,以为临床干预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静,刘庆玲,熊德栋,等.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于婴幼儿腹泻的重要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2(9):1001-1002.
[2]方肇寅,王承训.我国1998~1999 流行的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型研究[J]. 病毒学报,2015,17(1):17-23.
[3]李宏魁,邹掌玉,吴熊.轮状病毒感染致婴幼儿腹泻的检测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5(10):1582.
[4]付汉东.19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肠炎病毒学检测结果分析[J].广西医药,2014,25(11):2225-2227.
[5]高平.婴幼儿腹泻患者A 群轮状病毒快速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8(19):2375-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