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 格式:pdf
- 大小:135.16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SO2和N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及了解防止酸雨产生的途径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1、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2、实验观察、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难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三、教学器材投影仪四、教学方法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实验总结法[课的引入]:展示一份含有空气质量日报的报刊或者一段录象,使学生较快的投身于学习的情景中。
引出课题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一、二氧化硫[知识传授]:简单介绍硫的物理性质:硫是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
二氧化硫的两条工业制法的途径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FeS2 +411O221Fe2O3+4SO2 ;SO2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实验4-7】注意点:1.收集二氧化硫的试管要干燥,气体要收集满,否则液面上升不多,液体变色不明显。
2.可用亚硫酸钠与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硫。
3.品红溶液的质量分数不能太大,以0.01%左右为宜,并使溶液显酸性。
4.二氧化硫并不能漂白所有的有色物质,它只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
因此,应预先试验它的漂白效果。
[归纳小结]:师生一起归纳小结SO2 的相关性质。
指出:SO2+H2O H2SO3是可逆反应,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逆反应的概念,建议说明这一概念的涵义,为学生今后接触更多的可逆反应,以及学习化学平衡等奠定基础。
[观察对比]:二氧化硫漂白作用的机理探讨:齐读课本P78页《资料卡片》。
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非金属及其氧化物,也是为氨、硫酸、硝酸的学习做准备,也是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本节具有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
由于硫、氮元素有非金属元素的多种变价,性质上有很多的特殊性,学好本节内容,学生可以获得研究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对学生后续系统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分析(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必修模块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补充说明通过实验了解氮、硫等非金属极其重要氧化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列举氮、硫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通过实验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认识硫及其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认识氮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及其与水的反应;能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简单的环境问题。
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的方法。
在知识的深广度把握上,教师一定要注意与旧教材的区别,正确把握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必修1模块的标准进行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是中学化学基础性的保证,不是基础性的全部,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更加关注方法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目标的制定旨在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的后续学习基础。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切忌制定过高知识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和能力的养成上。
基于这样的要求,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列举硫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通过阅读、实验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认识硫及其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的方法。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化学键》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3节《化学键》。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最初,人们是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对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
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通过第四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三节,主要讲述化学键,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3.2 化学键: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
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
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内容,“化学键”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
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还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
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整套高中化学教材中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
本课以问题导入,先介绍离子键的形成,教材从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入手,说明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教学案】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硫元素的存在:硫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石里,化合态的硫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如硫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石膏(CaSO4·2H2O)和芒硝(Na2SO4·10H2O)等。
它也是组成某些蛋白质的元素之一。
化石燃料中含有硫元素。
硫俗称硫磺,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
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一)二氧化硫1、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S+O2SO2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有毒的气体。
3、化学性质:a.有漂白作用,二氧化硫有漂白性,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
漂白作用不稳定是因为二氧化硫和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但该无色物质易分解,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
HClO的漂白具有永久性。
是利用强氧化性漂白,而SO2是与某些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
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
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成水和SO2b. 酸性氧化物①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
SO2+H2O H2SO3这个反应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②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SO2 + 2 NaOH == Na2SO3 + H2O ;SO2 + NaOH == NaHSO3[SO2 + 2 NaOH == Na2SO3 + H2O;Na2SO3 + H2O + SO2 == 2NaHSO3 ]SO2 + Ca(OH)2 == CaSO3↓+ H2O;2SO2 + Ca(OH)2 ==Ca(HSO3 )2[SO2 + Ca(OH)2 == CaSO3↓+ H2O;CaSO3 + H2O + SO2 == Ca(HSO3 )2]③跟碱性氧化物反应;SO2 + Na2O == Na2SO3SO2 + CaO == CaSO3c.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因S的化合价为+4价。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2.了解硅酸盐的重要用途及组成。
3.掌握硅酸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培养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
2.活动探究,通过硅与碳,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有关“陶瓷”的知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硅及其化合物重要用途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二氧化硅的用途,性质和硅酸的性质难点:二氧化硅的性质与结构教学过程【复习与巩固】1.地壳中各元素按含量排序前四位的依次是。
2.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其一种既不易电子,也不易电子,主要形成价物;是构成的主要元素。
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单质,如,,,也有化合物,如。
碳的氧化物CO2大量存在于大气中,可以通过作用进入有机物中。
一.硅1.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与碳相似,也是既不易电子,也不易电子,主要形成价化合物,不同点是硅在自然界全部以存在,主要是和,是构成地壳中大部分的、和,约占地壳质量的90﹪以上。
在自然界中石英、沙子、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玻璃、水泥、陶瓷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
二.二氧化硅【科学视野】地壳中存在的天然二氧化硅约占地壳质量的,其存在形态有和两大类,统称。
它的晶体中,每个Si原子周围结合有个O原子,每个O原子周围结合有个Si原子;在整个晶体中,Si原子与O原子的个数比为:;【Si —O4 】四面体不仅存在于二氧化硅晶体中,也存在于所有中。
【复习回忆】二氧化碳是一种色体,于水,易华,它的晶体叫。
是一种性氧化物,和水、氧化钙、氢氧化钠、硅酸钠反应。
1.物理性质纯净的二氧化硅晶体是一种色透明的固体,硬度,熔点,溶于水。
2.化学性质二氧化硅是一种性氧化物,但化学性质,常温下水、酸反应,唯一和它反应的酸是,反应方程式为:,因此的制取和存放均不可在玻璃器皿中。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4.3 化学键第1课时离子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典型实例认识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画模拟演示,深刻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能力。
(2)通过对氯化钠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二、教学过程【板书】一、离子键【师】什么是离子键?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离子化合物,谁记得什么是离子化合物,举例说明。
【学生】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比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锌等。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通过制备氯化钠来分析离子键。
【演示实验】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钠在氯气中燃烧。
【师】请同学描述现象。
【学生】在加热情况下,钠融成一个小球,把盛有黄绿色的气体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钠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黄绿色逐渐消失。
【师】瓶内的白烟是什么?【学生】氯化钠的固体小颗粒。
【师】写一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板书】2Na + Cl2 2NaCl【师】从宏观上看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氯化钠,若从微观角度考虑,又该如何理解上述反应呢?钠与氯气反应时,由于钠的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而氯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分别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这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4. 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了解如何改变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2.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3. 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
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2. 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第四章。
2. 实验器材:计时器、试管、烧杯等。
3.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盐酸、酒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通过实例引起学生对反应速率的思考。
2. 提问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与示范(20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2. 示范实验:利用酒精燃烧反应测定反应速率。
3. 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并分析影响因素。
四、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讲解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衡条件的改变。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重要性。
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示范实验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展与规律;3. 掌握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2.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2. 元素周期律的分类与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熟知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在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中,有什么特殊构造?这些构造又是如何排列的?二、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30分钟)1. 原子的基本构造(10分钟):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数量及运动轨道。
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0分钟):讲解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能级和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的物理性质(10分钟):探讨原子结构对原子的性质影响,引导学生探索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元素周期律的发展与规律(30分钟)1. 元素周期律的历史(10分钟):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造和分类。
2.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10分钟):解释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分类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3.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0分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化学性质、元素周期表推断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小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对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进行综合梳理,拓展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章教学难点主要在于量子力学模型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需要通过举例、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化学实践中。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4.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1 -4.1.2核素 ........................................................................................................................ - 4 -4.1.3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6 -4.2.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9 -4.2.2元素周期律及应用............................................................................................... - 11 -4.3化学键 ..................................................................................................................... - 14 -4.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能够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情境]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很早以前,人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在公元前5世界,希腊哲学家德谟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非金属及其氧化物,也是为氨、硫酸、硝酸的学习做准备,也是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本节具有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
由于硫、氮元素有非金属元素的多种变价,性质上有很多的特殊性,学好本节内容,学生可以获得研究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对学生后续系统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补充说明
通过实验了解氮、硫等非金属极其重要氧化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列举氮、硫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通过实验认识硫
单质、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认识硫及
其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认识氮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了解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及其
与水的反应;能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能运用相关知
识分析简单的环境问题。
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
治的方法。
在知识的深广度把
握上,教师一定要
注意与旧教材的区
别,正确把握学习
目标,严格按照必
修1模块的标准进
行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是中学化学基础性的保证,不是基础性的全部,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更加关注方法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目标的制定旨在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的后续学习基础。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切忌制定过高知识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和能力的养成上。
基于这样的要求,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硫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通过阅读、实验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认识硫及其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的方法。
2.能列举氮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了解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及其与水的反应;了解氮气和氧气的反应。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运用相关氮、硫氧化物的知识分析简单的环境问题。
2.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2.在认识S、N的氧化物对生产生活重要作用的同时,了解SO2、NO2、NO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重难点分析
作为非金属氧化物的代表,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和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这不仅因为从实际应用价值上,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和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分别是工业制硫酸和工业制硝酸的原理反应之一,而且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作为知识载体,使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逆反应这一难点概念,为后续学习选修模块中的化学平衡打下基础。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是本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重要性在于通过对这两种氧化物的重要性和负面作用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的载体。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中,硫元素、氮元素都处于中间价态,其价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性质的重要性,尤其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是在同种元素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此反应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考虑到普通校学生能力水平,在进行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教学时,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通过讲述的方式完成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使学生理解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从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的层面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学习二氧化硫的知识,是学生获取元素化合物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性质(与氧气、水的反应、漂白性)及对大气的污染;2.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及对大气的污染。
教学难点:1.可逆反应的概念;2.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二氧化氮与水反应。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建议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硫单质及其氧化物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氮氧化物和大气污染的教学。
四、教学资源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所用的教学资源相对丰富,教材中的实验基本上是以往教学中较为成熟的实验;有关环境保护及酸雨的内容各种渠道都可以获得。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教材中的资源完成下列内容:1.利用实验4—7完成SO2易溶于水、SO2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教学。
2.利用图4-23、4-25、4-25三幅图进行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和仿制的教学。
3.从Internet上下载课改实验区的教学资源。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基础上元素化学的继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从而使学生明晰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方法。
(二)对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或采取演示实验、或采取学生分组实验、或选取探究点设计探究实验来完成,总之要充分发挥实验功能。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栏目。
如根据SO2、NO2的利用和对大气的污染,开展如何评价SO2、NO2的讨论,树立科学的辩证思想和转化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
又如,为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在设计中增加了许多学生实践活动,受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全部完成这些活动不太现实。
教师可根据本校条件,挑选其中一些活动,也可结合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具体建议如下:
1.所选的实践活动一定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重视学生实验结果,并加以分析、论证,可以以演讲形式进行交流。
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环保意识也得到提高。
2.活动的教学要求不要太高,难度也不要太大,关键是让学生体验实践的过程。
3.在活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要求学生做好课前调查、查阅资料、发言准备等。
教师应准备好活动必备的用品,如污染物样品、报刊资料、复印材料、图片、投影片或录像片等。
4.教学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某些活动可以采取收集资料──调查──阅读──讨论的方式进行。
5.教学时应注意尽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6.应该注意的是,其中有些活动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活动中也不要强求统一。
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学生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六、课堂评价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评价可采用纸笔测验、学习小组评价及课外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采用纸笔测验方式,根据必修模块的课标要求设计习题考察学生掌握情况,习题的设计难度不要超出必修要求。
如下列习题:
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D)
A.立刻褪色B.慢慢褪色C.先褪色,后复原D.颜色不褪
此题意在检测“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课标要求学生只知道二氧化硫具有暂时的漂白性,不要求原理。
SO2+H2O H2SO3是可逆反应,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逆反应的概念,建议着重说明这一概念的涵义,为学生今后接触更多的可逆反应,以及学习化学平衡等奠定基础。
但本题涉及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及原理;氯气的氧化性;次氯酸的漂白性及原理;二氧化硫与氯气反应方程式及计算,考查的知识点过多过深,显然不是一般校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
2.加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评价。
例如,可利用实验4-7SO2与水反应的实验,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A级(准确)B(有欠缺)C(错误)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实验反思“本次实验从方法上我有哪些收获?”,“我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欠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