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引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注学习者内在心理过程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并将学习与思考、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能力密切相连。
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动的,能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运用相关的认知策略来促进学习。
以下将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和教学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1.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将学习视为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和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知识的组织与结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组织和结构的重要性。
学习者应该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
这种组织和结构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3.认知策略的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学会使用认知策略来帮助自己更有效地学习。
认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组织策略等,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认知策略。
4.灌输式教学的批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持批判态度。
它认为教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指导和支持,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应用1.激发学习兴趣: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发思考等方式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
2.提供学习指导: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提供学习指导,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应用知识。
教师可以使用示范、解释、演示等方式,引导学习者正确地运用认知策略,解决学习任务中的问题。
3.创建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培养学习者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重点研究个体头脑内发生的认知活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信息加工、知识组织、学习策略和文化因素。
首先,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接收、输入、加工和存储信息,以及将新信息与以前的知识相结合,来建立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被视为个体对外界信息的主动处理和转化过程。
这种信息加工的过程通常包括注意、感知、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
其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组织和结构。
它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网络,新的知识通过与已有的知识相互关联而被理解和记忆。
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可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即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来组织知识;也可能是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即通过解决问题来组织和构建知识结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第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策略的运用。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使用的各种认知活动和方法。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来帮助自己连接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促进自己对学习材料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常见的学习策略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分析和综合法等。
最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因素包括语言、价值观、社会规范等,它们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信息加工、知识组织、学习策略和文化因素。
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加工信息、组织已有知识、使用学习策略和与文化环境相互作用来建立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理论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框架,可以指导和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
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
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
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以“有机体内部状态”——意识为中介环节,受意识支配的,他们以S-O-R这一公式代替S-R这个公式(O为中介环节);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方式。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认知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
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源自于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思考、探索和实验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它提出了带领学习者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学习者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并将知识连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正确互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在获得新知识和技能时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积极构建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运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此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者使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表达和解释新的学习内容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够将新知识巧妙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这意味着教学者需要了解学习者的个人特点,以便向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学习风格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技巧。
通过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信息,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同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学习者必须自己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不仅要被“灌输”新的知识,而是要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探索和尝试掌握新技能。
教学者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构建知识、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成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原则包括了许多重要内容,其中包括:1. 学习者是主体: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求学习者能够自主地学习并构建知识结构。
2. 知识重要:重视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供实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的课程设计,以展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 独立思考:鼓励学习者在学习中自主探索,量身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辨析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4. 多样化教学:要求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爱好。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不同的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来理解和促进学习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三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方法。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外部刺激和可观察行为的学习理论。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馈和奖惩来形成条件反射和习惯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avlov和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1. Pavlov的条件反射实验Ivan Pavlov通过对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机制。
他用响铃声(无条件刺激)与给狗食物(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狗开始把响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只要听到响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说明了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建立的。
2. 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F. Skinner认为学习是通过对行为的后果做出调整来实现的,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通过在动物笼子里设置一个杆子,当动物按压杆子时即可获得食物奖励。
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动物逐渐学会采取特定的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给予积极的奖励来增加行为,通过惩罚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记忆和理解。
学习在认知主义中被视为一个主观的过程,人们通过内在的心理活动来处理信息、建立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Vygotsky。
1.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通过观察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儿童在认知发展中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建立起对外界的理解和知识结构。
2.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关注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引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指一种关于人类学习和认知活动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主体是个体自身,学习是一种内在的理解和知识建构过程。
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接触新的信息,思考、理解并加以应用,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发展。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几个基本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几点:•主动性和建构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动的,他们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认知结构来建构知识。
•理解和内在化: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更是对信息的理解和内在化过程。
•个体差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每个学习者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就也会有所不同。
•反馈与调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反馈和调节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反馈学习者可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当时心理学界开始关注学习和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随后,弗洛姆(Jerome 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的重要性。
另一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芬德(David Ausubel)提出了“先导知识”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跟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有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
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学习和协作学习等。
结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重要性,倡导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和自主性,对于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考考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托尔曼(E.C.Tolman,1866—1959)、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布鲁纳(J.S.Bruner,1915一)和奥苏伯尔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它关注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通过对学习者认知结构所作的假说来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其基本观点有:1.学习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过程;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
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方式。
认知结构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
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2.学习是凭借智力与理解,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和认知的过程,决非盲目的尝试;3.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认为外在强化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没有外在强化学习也会发生。
这种学习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智能的培养,重视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以便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流派众多,下面分别介绍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三种理论流派: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奥苏伯尔(D.P.Ausubel)的认知同化论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指认知主义者对学习的理解和解释。
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组织而产生的。
根据这一理论,学习主要依赖于个体的意识、思考和思维能力,而非单纯的机械反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
1. 重视学习者的思维过程: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智过程,学习者通过思考、观察和理解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2. 知识的重要性: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新的信息和技能。
学习者在接触新的知识时,会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
3. 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者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学习,通过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理解的关键作用: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和记忆信息,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才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5. 学习环境的设计: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环境应该提供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此外,学习环境还应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支持,帮助学习者调整思维和行为。
总的来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和意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倡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
教育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人类是一种有意识的动物,而人的认知能力是学习的关键。
因此,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中,重点放在了课堂中,营造出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操作自己的认知过程来解决问题。
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是一个由大量的认知过
程构成的个体。
学习者会使用基于注意力,记忆和知识存储等认知过程来处理教育信息,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因此,这个理论中的教育重点是如何激活信息加工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另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还区分了学生的差异。
这种差
异不仅可以从基因,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历史,还可以从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和情况来设计教育方案和课程,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关注。
当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采取了许多有益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和材料进行教学。
让学生保持积极的体验,并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訂立清晰的課程目標對學習效果至關重要。
只有
當學生明確知道他們該學習什麽,以及該達到哪種表現水平時,他們才能更好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且更有可能成功地學習。
总的来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非常实用和重要的
教育理论,它不仅可以适用于学校教育,而且可以应用到职业
培训、社区教育等众多领域。
只要我们明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并加以实践,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迎接更好的未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Verbal Learning)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之后,学习心理学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
学习理论从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
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其过程。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一般认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形成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 Neisser)1967年发表的《认知心理学》为标志。
人的认知过程是认知主义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目标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包括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和转换等方面。
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看来,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既然要生存,必然要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人作为认知主体,相互之间也会不断交换信息。
人总是以信息的寻求者,传递者,甚至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人们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也象通讯中的编码与解码一样,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转换和加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西蒙(H.A. Simon)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模拟人类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借助计算机及计算机语言来描述人类信息加工的过程。
他们认为计算机硬件类似于人的生理活动过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脑的活动),运用计算机语言可以模拟人对信息的初级加工过程,而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则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
西蒙与纽厄尔(Newell)设计了一个被称为“逻辑理论家”的程序。
此程序可以用来证明形式逻辑中的各种定理,成功地模拟了人类的思维过程。
后来他们又设计了一个称之为“通用问题解决者”的程序,这个程序中大量运用了人类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使得其涉及面更为广泛。
2.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
或许是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中得到启发,大多数认知理论采取大脑信息加工的理论假设,由此形成一系列基本概念。
(一)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如图2-6所示,人的记忆系统由三个存储器组成: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来自环境的刺激经过过滤首先进入感觉寄存器,通过选择性知觉,信息被临时存入短时记忆(STM)。
STM是一个过渡性的记忆缓冲器,其容量有限,只能记录7± 2个信息组块,且只能保持大约15~ 30秒钟。
STM中的信息经过复述
和编码过程转化为长时记忆(LTM)),长时记忆是一个相当持久的容量极大的信息库。
(二)知识表征
假定LTM中的信息有多种知识表征方式:
命题:是最小的信息单位,用于表示概念之类的陈述性知识。
产生式:类似于计算机语言中if-then语句,用于表示过程性知识。
多个产生式可以联结成为产生式系统,是推理系统的基础。
心象:是知觉的信息表征。
图式:是先验知识组成的网络。
(三)编码与提取
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信息一旦被编码并存入LTM就不会丢失。
接着的问题是如何从LTM成功提取(检索)信息,这取决于信息编码的质量和检索方法的好坏。
对编码和检索起关键作用的认知过程有细化(elaboration),组建(organization) 和活性扩散(spread of activation)。
细化过程将已存于STM中的知识加强、扩充或修正STM中的新信息,或将它转化为LTM;
组建过程将LTM中的信息作有意塑造,形成有意义的部件,在网络结点间添加路径;
活性扩散:拓展和组建过程都作用于信息的初始编码存储阶段,而活性扩散过程则是在信息检索时在LTM中有关的命题之间建立联系线索。
因为检索是依靠为数不多的特别提示或暗示进行的,为使活性扩散,必须在命题间建立直接联系。
(四)认知负担
认知负担是学习时学生必须加工的信息量,它取决于学生的STM容量、先验知识和课程内容的涵意,也与课程的教学步调、编码要求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关。
当待学内容比较熟悉时,认知负担就轻。
(五)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或译作“超认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意识,是通过对自己所用认知加工策略效验的不断监测来选择、评价与修正认知策略的能力。
这种能力允许学习者检出那些无效策略,评估特定任务的认知加工要求,以及修正当前策略,甚至产生全新的策略。
(六)知识状态
认知学者力图使学习达到可持久、可迁移和自我调控,促成从生手向专家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要经历增生(accretion)、重建(restructuring)和调整(tuning)三种知识状态,学习活动的安排应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知识状态相符。
增生本质上属事实和新知识的积累阶段;
重建是将新获得的事实进行蓄意组构,从而沟通新信息和先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调整阶段,学习者提高提炼他们的知识储备,基本达到反应自动化的程度。
3.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有人对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思想与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思想之间的差别作了简单的概括:认知主义致力于寻求教学事件与学习结果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认知主义则力图寻求教学事件、记忆结构和学习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结构主义特征可用图2-7加以刻划。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形成之初就从与行为主义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学习。
在他们看来,环境的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内部的心理结构。
个体在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已的内部结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CAI向智能教学系统的转化,人们通过对人类的思维过程和特征的研究,可以建立起人类认知思维活动的模型,使得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人类教学专家的工作。
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教学设计的原则,我们将它们归并如下:
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材料的呈示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这儿所说的由简到繁是指由简化的整体到复杂的整体;
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
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
虽然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也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一般将反馈看作为一种假设检验;
学习者自定目标是学习的重要促动因素;
学习材料既要以归纳序列提供,又要以演译序列提供;
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冲突,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