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学习的三种境界
学习的三种境界可以分为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1. 初级境界:在学习的初级境界中,学习者主要是通过被动接受信息、记忆和理解知识。
他们可能依赖老师或教材的指导,重点是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内容。
在这个境界中,学习者往往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只是简单地学习和背诵知识。
2. 中级境界:在学习的中级境界中,学习者开始有自主性地思考和探索知识。
他们尝
试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这个境界中,学习者开始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能够独立思
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高级境界:在学习的高级境界中,学习者已经具备了深度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
在这个境界中,
学习者已经超越了课本知识,开始进行创新和创造,对领域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习,还能够分享和传播自己的知识,影响和启发他人。
这三种境界代表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最初的 passively 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和创新。
在不同的境界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
和思维能力,不断寻找新的知识和经验,以不断发展和成长。
学习理论要有三种境界
学习理论包括了三个境界:感知、理解和应用。
感知是指人们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过程,思维和行动依靠它来获得信息,包括感官觉知、体验和看法,这里讨论感知的重要性和特质,如感官能力和判断能力,识别、理解并把感受联系到现实的能力等等。
理解是指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包括理解所学知识所需的技能,理解此种知识可以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及理解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过程,需要有发现、分类、理解、记忆、比较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对分析出的结论的深入思考的流程。
应用是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的过程,这里讨论要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转换成实践的步骤,及在实践中的能力要求,如选择有效的方法,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调整策略和思维模式。
总而言之,学习理论的三个境界是互相衔接的,通过理解和应用获得所学知识。
人们需要从感知开始,感知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学习,怎样学习,然后运用到生活中,最终实现真正的学习。
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学习是一种持续进步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提高技能和理解力的过程。
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还是深入研究一个领域,我们都需要经历学习的不同境界。
从入门到精通,是学习的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学习的这三个境界并提供一些有关如何有效地跃迁到下一个境界的建议。
首先是学习的入门阶段。
入门阶段通常是我们接触一个新领域或技能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对所学的事物有限的了解,可能只是在表面层面上理解一些基本概念。
我们对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还不够清晰,对于如何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够了解。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寻找学习的切入点,并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可能包括通过阅读书籍、观看教学视频或参加入门级别的培训课程来获取基础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或者参与学习小组,以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指导和反馈。
最重要的是,不要怕犯错误,要敢于尝试并从失败中学习。
接下来是学习的进阶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地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们开始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进阶阶段,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惑。
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要想跃迁到进阶阶段,我们需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这可能包括深入阅读专业的学术论文、参加高级培训课程或进一步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解决一些真实世界的问题,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技能。
在这个阶段,自我反思和反馈将起到关键作用,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进步。
最后是学习的精通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成为所学领域的专家,能够独立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并做出创新。
我们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变,我们不再仅仅学习知识,而是开始贡献和分享自己的经验。
要想达到精通的境界,我们需要持续地学习和实践。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指导他人等方式来巩固和扩展我们的知识和技能。
学用结合的三种境界
学用结合是指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三种境界。
首先,理论学习是学用结合的第一种境界。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阅读书籍、听取讲座、参加课程等方式,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
这些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所学内容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
其次,实践探索是学用结合的第二种境界。
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活动和项目实施,我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不断地积累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经验总结是学用结合的第三种境界。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实践中的得失,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方法论。
这些经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使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总的来说,学用结合的三种境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理论学习为实践探索提供了基础和指导,实践探索是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应用,经验总结则是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只有不断地在这三种境界中循环往复,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习要经过的四种境界任何学习往往要经过四种境界:第一、无意识无能力,即不知道自己不懂;第二、有意识无能力,即知道自己不懂;第三、有意识有能力,即知道自己懂了,并努力做到;第四、无意识有能力,即不知不觉懂了,并无意识地使用。
比如小孩子学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开始看到别人骑车,似乎很简单,就认为自己也会,这就是无意识无能力;等上了自行车摔几次之后,就发现自己原来不会,这就是有意识无能力;再往后,经过努力学会骑车了,于是小心翼翼地骑,不敢说话,不敢扭头乱看,这就是有意识有能力;慢慢熟练了以后,骑车就开始放开了,可以在骑车的时候全身乱晃,不但可以大声叫喊,而且可以追打嬉闹,根本不用考虑怎么骑车,这就是无意识有能力。
(学习开车也是经过类似的四个阶段。
)那么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会的三个标准是如何贯彻到学习的四种境界中的?我们来举一个实际案例说明。
胡瑛苗同学来自石家庄第十七中学,人很聪明,但比较马虎,性格比较开朗。
他跟妈妈一起先做了一次平等思维对话。
下面是他参加平等思维对话后的感想:在来这之前,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和唐老师谈完话后,我感觉我的想法是错的。
我明白了一句话“法不孤起,必有所为”,万事都有其道理。
(凡事有因有果,无因之果是错的,因果对应就不会错了。
)我也明白了做一道题必经三步:(1)得满分(2)熟练化(3)举一反三。
而且以后也必须坚持实施这三步,只有这样学习才能提高。
对我影响很大的还有一句话:“越是聪明的人越要下笨功夫”。
通过这次授课,我感觉从未有过这样大的感受,我受益太多太大了。
谢谢!唐老师!可以看出,他原先认为学习很容易,但成绩不理想,经过平等思维对话,他已经发现学习不再容易。
他从原来的“无意识无能力”走向“有意识无能力”。
到了下午,他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做了一个题目。
我首先问他最没有把握的是哪一部分。
他说是几何。
于是就从他的课本上找了一道他最没把握的圆方面的题目。
他说老师讲过,自己会做了。
我要求他尽快做出来,并提醒他,会做了就要一次做对。
用好理论学习的“三种境界”
“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
要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党员干部要紧跟形势,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学习理论要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觉悟,学习理论要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毅力,学习理论要有“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的恒心。
王国维先生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用好理论学习的“三种境界”。
第一,学习理论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
第二,学习理论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第三,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后“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理论要学在路上,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质,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知之好之乐之:学习的三种境界学习,是我们一生都在进行的活动。
从牙牙学语到步入社会,学习无处不在,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塑造我们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的道路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知之,是学习的起点。
当我们初次接触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或者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时,我们处于“知之”的阶段。
这时候,我们对所学的东西仅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表面的概念、规则和事实。
比如,我们刚开始学习数学时,知道了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学习语文时,认识了拼音和简单的汉字。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学习更多是被动的,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进行的。
然而,“知之”仅仅是一个开始。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深入。
为了让学习更有意义,我们需要从“知之”走向“好之”。
好之,意味着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和爱好。
当我们对某个学科或技能产生了喜好,我们会主动去探索、去钻研。
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渴望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比如,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会主动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研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音乐有爱好的人,会积极练习乐器,追求更高的演奏水平。
在“好之”的阶段,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我们会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而废寝忘食,会为了取得一点进步而欢欣鼓舞。
但是,“好之”还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学习巅峰是“乐之”。
乐之,是一种全身心投入、陶醉其中的状态。
在这个境界中,学习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再是为了获取某种外在的回报,而是因为学习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比如,一位科学家,为了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惜花费毕生的精力,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和挫折,也依然乐此不疲。
又如,一位文学家,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用心灵去感受和表达,享受着创作带来的无尽乐趣。
“乐之”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功利的追求。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不再关注学习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物质利益,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学习的三个境界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人类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源泉。
学习
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初级境界是指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者主要是通过
接受外部知识和信息来获取知识。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主要是被动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主要是
通过课堂教学、书本阅读等传统方式来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
实践。
这个阶段的学习者主要是依赖外部的指导和帮助来学习,缺
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
中级境界是指学习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开始具备了
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开始主动探索
和实践,开始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开始尝试
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开始主动寻找和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的学
习者开始逐渐摆脱对外部指导和帮助的依赖,开始独立思考和学习。
高级境界是指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
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已经能
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主动探索和实践,能够自主学习和自
我提升。
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挑战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的来说,学习的境界是一个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学习者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学习者应该始终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王国维:学习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珠【蝶恋花】
刚开始接触一种知识,什么都不懂,有不知道如何开始的迷茫和慌乱,但是学了一点有了入门之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立刻有所提高,眼界高了,思路广了,看待问题也不再狭隘了。
做学之初的迷惘心态,与此诗句无比相似。
有了各方搜集来的前人资料经验,站在前人的思想结果上再学习,就是学习的起点。
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人消得伊憔悴。
-柳
永【凤栖梧】
学习也好,做学问也罢,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有一定知识做基
础,更要有一种研究通透的坚决,刻苦学习,努力磨砺钻研的志向,有许多人无论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学到一点便觉得已经学有所成,但只能在不懂的人面前吹吹牛,一旦遇到稍微懂一点的,便张口结舌。
能达到第二种境界的人,多少都会获得成功。
人云:凡成大事者都能对一事研而精,具有工匠精神。
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学习到第三种境界的,已经可谓是学有大成者,可成一家之言。
汇集了各种知识之后,通过自己融会贯通,总结琢磨,常常能悟到不同于常人的理论知识,所谓醍醐灌顶。
那是一种千辛万苦之后的甘甜。
就像一个真理,没有经过艰难的求索过程,也不可能有瞬间的领悟和理解。
三种学习境界一、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
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可想而知,一个连课都听不懂的人要想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则无从谈起。
所以,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以听课为重,提高听课水平,在预习和上课阶段,让你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利用复习,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应用能力,从而由征服一门学科到到征服所有不擅长的学科,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提高听课水平1、积极主动地听课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看法,所谓的上课就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如果真是如此,那你也不必事先预习功课了,只要把老师的讲过的内容像鹦鹉学舌那样重复几遍,不就能圆满完成任务了吗?实际上,中小学的课程(尤其是中学)并不好对付,在毫无准备(预习)的情况下听老师讲课,顶多只能懂些“鸡毛蒜皮”的东西,想要做到彻底理解,几乎不可能。
《之江心语》读书笔记一、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王国维论述三种境界:一是“咋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样适合我们的“领导干部学习理论”有这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寂寞钻研自己的目标。
而目标贵在志存高远,“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这里使用的方法高低之分来自于追求的高低,最终导致我们收获的多少。
日常的考试也是很典型的例子,比如如果仅仅把“及格就好”当作自己的目标,势必缺乏进一步学习的耐心和毅力,一旦出现意外,比如考四六级耳机意外没电,仅凭“及格”的水平势必会挂。
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最后,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这里面蕴含了认识的规律:我们先认识,将认识到的东西付诸于实践,众里寻他不断的摸索,然后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往复,提高自己理论和实践水平,二者也恰恰是两次飞跃的体现。
这篇文章也蕴含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世界观要志存高远,看待世界要“拔高”,目标远大,有鸿鹄之志;同时,如果不付诸努力,即便有鸿鹄之志也只是空想,需要努力学习、学习实践结合的方法论来指导。
二、成功之道在于锲而不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而要在前任的基础上添砖加瓦。
”对于之前正确的、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要坚持下去,比如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等。
然而,坚持不意味着不去创新。
固守原本,一成不变,便有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顺应变化,应时而变,应势而变。
创新是“三个代表”的精髓,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发展,不可能前进。
学习的“三种境界”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面临不同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将学习的境界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即“三种
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这个境界强调的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知识。
学习者在这个境界中将知识作为自己内心的财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反思,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法。
他们不仅仅追求知识本身,还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善于总结经验,反思失败,持续不断地改进自己。
在这种境界中,学习者会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二种境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个境界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开启的,学习者在这个境界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有限,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未知领域。
他们知道自己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这种境界中,学习者具有谦虚的态度,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第三种境界则是“知行合一”。
在这个境界中,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行动力。
他们深知知识的应用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在这种境界中,学习者注重实践操作,勇于创新,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能力。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作出贡献。
学习的“三种境界”包括“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知行合一”。
这些境界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实现自我提升。
学习杨善洲同志的三种思想境界思想理论
杨善洲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了三种思想境界的思想理论,旨在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成长和思想解放。
这三种思想境界分别是:
1. 后物质思维境界:这种思维境界主要强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这种境界的人倾向于注重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追求物质繁荣和物质幸福。
尽管这种思维境界对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非常重要,但它容易导致个人的贪念膨胀和精神的虚无感。
2. 生命意义思维境界:这种思维境界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追求,关注的是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会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和意义,并尝试寻找与之相符的生活方式。
这种境界的人倾向于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心灵的平静。
3. 无我境界思维境界:这种思维境界是最高级别的境界,它超越了个人利益和欲望,注重整体和集体的利益。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不再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整体的利益。
他们具有广阔的胸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追求超越个人利益的人生意义。
这三种思想境界构成了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每一种境界都代表了个人在思维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杨善洲在他的思想理论中强调,只有达到更高级别的思维境界,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思想的解放和全面的个人成长。
当教师要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传授知识。
以传道、授业为己任。
一切遵循着“书上这样说的”,每天兢兢业业,把前人总结好的东西传给学生。
在他眼里,讲得清楚的就是好教师,听得明白的就是好学生。
第二种是启迪智慧。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更聪明、方法更好、策略更多。
他不断追求的是教学的技巧和熟练度。
在他眼里,教师的教学要“有招”,学生的学习要“得法”。
第三种是点化生命。
这样的教师在不断地实践着再熟悉不过而又时时被遗忘的一个普通的话语——教书育人。
在他的眼里,知识、能力、方法等都成为学生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他能够不断地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对事物的探索欲望;他能够温柔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孩子的成长,他知道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在这种积极的期盼下,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愿望得以激发;他能够在学生遇到成长障碍或失去动力时,用爱心和智慧唤起学生对希望的追求!他也许做不到爱每一个学生,但他懂得并尊重每一个学生;他珍惜和孩子的每一次和每一刻;他会精心营造快乐的校园生活,使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率真。
可见,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
做一个卓越的教师,就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如果教师看不见教育工作的蓬勃生命力,感觉不到自己是教育的创造者,那么,怠惰、消极、漠不关心的现象就会蔓延开来,教师就会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消极应付,就会仅凭良心满足于做一个传经布道的“经师”,那么,教师这个职业所带来的欣喜、满足、幸福之感也会随着教学技巧的熟练而逐渐淡化。
说到这儿,自然又想起了那些著名的词句。
凡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成长的第一境界,即教师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成长的第二境界,即为了目标的实现,要执著、要坚定、要能抗拒许多诱惑、要耐得住寂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成长的第三境界,就是成功后的超脱与自如。
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干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
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饶,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暮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只有这样,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做到带头学、深入学、持久学,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