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概况及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331.42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
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状。
2. 研究内容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患儿入组后,根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
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
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卫生服务站门诊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小儿推拿疗法,主要推拿补脾经、运板门、掐揉四横纹、点揉足三里捏脊等穴位,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食欲、饮食量变化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食欲、饮食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小儿推拿法可以明显改善小儿厌食症患儿食欲及饮食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中医推拿;食欲;饮食量;疗效。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饮食量减少,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临床上以2-6岁儿童较多见,发病率在3%-5%。
这会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
西医治疗以饮食指导、药物及心理治疗为主,但临床疗效仍然不甚满意。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生与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气机升降运行不畅等密切相关。
可以通过推拿疗法巩固脾胃,调节气机,疏通经络,提高患儿食欲。
现代研究也证实,推拿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还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改善情绪状态。
因此,应用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可发挥中医学独特优势。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厌食症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6岁,平均(4.5±1.2)岁;病程2个月至1年。
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6岁,平均(4.3±1.1)岁;病程1-10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食欲不振、进食量偏少的一种疾病。
儿童厌食症不仅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大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中医辩证治疗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一、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缺陷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营养干预。
对症治疗主要是给予食欲促进剂、胃肠促进剂、维生素等药物,以刺激儿童的食欲,增加进食量。
营养干预则主要是通过提供高能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的饮食,以保证儿童的营养需要。
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往往不明显,且容易出现反复。
长期使用食欲促进剂和胃肠促进剂,容易产生药物依赖,而且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大多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辩证类型包括脾虚、胃热、食积等。
在治疗上,应该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脾健胃、清热解毒、疏肝理气、行气化痰等,以恢复脾胃的功能,调节气血,改善机体营养吸收和代谢功能,从而达到促进食欲、增进食量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选取小儿厌食症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范围2-6岁。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进食量偏少,营养不良等症状。
根据中医辨证,患儿分别属于脾虚型、胃热型、食积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中药治疗,并配合针灸调理、食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2.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食欲改善情况、进食量增加情况、身体生长发育情况等指标。
3. 观察结果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所有患儿的食欲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进食量明显增加。
其中脾虚型患儿经过益气健脾、和胃化滞的治疗后,食欲和进食量均有明显改善,身体生长发育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胃热型患儿经过清热解毒的治疗后,食欲明显好转,舌苔及口渴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食积型患儿经过通络理气的治疗后,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明显减轻,食欲也有所改善。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小儿厌食症,又称小儿食欲不振,是指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或缺乏,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治疗时需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剂:1. 健脾开胃方: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的小儿。
-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2. 消食化积方:适用于食积内停,腹胀腹痛的小儿。
-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 莱菔子10克- 鸡内金6克- 谷芽10克- 木香6克- 枳实6克3. 温中健脾方: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喜按,四肢不温的小儿。
- 干姜6克- 附子3克(需先煎1小时)-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4. 疏肝理气方:适用于肝气郁结,情绪不畅,影响食欲的小儿。
- 柴胡6克- 白芍10克- 枳壳6克- 川芎6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5. 养阴清热方:适用于阴虚内热,口干舌燥,夜寐不安的小儿。
- 知母10克- 玉竹10克- 麦冬10克- 地骨皮10克- 丹皮6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神曲10克6. 益气养血方: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乏力的小儿。
- 当归10克- 黄芪15克- 熟地黄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阿胶10克(烊化)- 甘草6克- 神曲10克在使用以上方剂时,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家长应配合调整小儿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溺爱或强迫进食,以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有严重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观察一组小儿厌食症患儿的疗效,以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在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某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男性,年龄范围为2岁至6岁,平均年龄为4.5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排除了严重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按病情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辩证,选择了适当的针灸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等。
推拿治疗采用脾胃按摩、足三里穴按摩等方法。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如:脾胃虚弱者给予健脾益胃中药,痰湿停滞者给予化痰祛湿中药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口服促食剂,如:维生素B族制剂、营养饮料等。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期间每周进行一次复诊,记录患儿的体重、身高、食欲等观察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治疗后,所有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体重、身高有明显增长。
其中21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10%以上,4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5%以上。
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只有12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10%以上,2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5%以上。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相对较少,观察组出现气虚倦怠者7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者5例。
通过上述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辩证治疗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调整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食欲和增加体重。
中医辩证治疗在治疗小儿厌食症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少。
这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应用有较好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儿科学孩子夜哭厌食等症状的调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比如夜哭和厌食。
这些看似常见的症状,却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育。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儿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孩子夜哭厌食等症状的调理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孩子夜哭的原因。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孩子夜哭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是心经积热。
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者受到外界的热邪侵袭,就容易导致心经积热。
心主神明,心经有热会扰乱心神,使孩子在夜间烦躁不安,啼哭不止。
这类孩子往往还伴有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症状。
二是脾胃虚寒。
孩子脾胃虚弱,寒气内生,夜间阴气盛,阳气相对较弱,脾胃虚寒的症状就会更加明显。
脾胃虚寒会导致腹部疼痛、肠鸣漉漉,孩子因此而夜哭。
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欲不振。
三是受到惊吓。
孩子的神气怯弱,如果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心神不宁,进而出现夜哭。
受到惊吓的孩子常常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啼哭不止,神情恐惧。
针对孩子夜哭的不同原因,中医有相应的调理方法。
对于心经积热引起的夜哭,调理的重点在于清热泻火、宁心安神。
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饮用一些淡竹叶水,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导赤散等中药方剂。
同时,要注意调整孩子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温热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脾胃虚寒导致的夜哭,需要温中健脾、缓急止痛。
可以用热水袋热敷孩子的腹部,或者轻轻按摩,以缓解腹部的不适。
饮食上,要给孩子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
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理中丸等中药。
若是因惊吓而夜哭,家长要多给予孩子安抚,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同时,可以按摩孩子的百会穴、神门穴等穴位,以镇静安神。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孩子厌食的问题。
孩子厌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饮食不节。
如果孩子平时零食吃得过多,或者进餐时间不规律,就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下降。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由于食欲减退或者消失,导致体重下降或生长迟缓的一种疾病。
由于小儿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会受到厌食症的严重影响,因此该疾病需要及早治疗。
传统中医具有较好的辩证论治方法,此次研究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来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6岁间。
均符合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未接受其他医疗干预。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根据病人肝胃气滞、脾胃虚弱、心肝失调等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中医方剂。
结果:治疗后,30例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
观察体重和身高均明显上升,经过42天的治疗,患者平均体重增长1.2千克,平均身高增长1.5厘米。
治疗效果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讨论:中医理论认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为脾胃虚弱、肝胃气滞和心肝失调等因素。
由于病人年龄小,改善饮食和药物的刺激并不可取,治疗方法应尽量柔和。
采用中药进行调理,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提高身体代谢,增强食欲和消化功能。
中药治疗所选中药剂量适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中药治疗需要一定的专业医师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限制本次研究包括:病例数较少,难以准确描绘中医治疗喜食症的疗效,难以判断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是否有确切的临床价值。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是安全有效的,患者在治疗后能够增强自身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增速体重和身高。
因此,中药治疗可考虑作为小儿厌食症的关键治疗方法之一。
进一步研究可包括更多的病例数据,以观察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长期疗效和副作用。
厌食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个症状,是由喂养不当、偏食零食、饥饱不匀等损伤脾胃所引起。
多见于婴幼儿。
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俱虚,抵抗力差,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诊断】1.本病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嬉耍如常,脉平,苔薄白,舌质正常。
2 .所表现的厌食、消瘦诸症,应与小儿府证作鉴别。
府证中的“府气”候,除消瘦食少之外,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腹胀,大便稀酒或便秘3 .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轻度下降。
部分患儿有血清锌、胃泌素降低。
4.需要排除肝炎、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出现的厌食症状。
【治疗】厌食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之外,尚有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均能收效。
其治疗原则,皆是调理脾胃。
比较而言,药物治疗与推拿或外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论治厌食病在脾胃,辨证时应辨别以脾运失健抑或胃阴不足、脾胃气虚。
虽然三者均以厌食为主症,但有运化失健或阴虚、气虚之不同,要从证、舌方面加以鉴别。
治疗法则,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为指导思想,着重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
1.牌失健运证食欲不振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净或薄腻,舌质正常,脉尚有力。
乃厌食初起,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举例: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苍术、山楂、麦芽、佩兰、神曲各10g。
加减:腹胀,加鸡内金6g或枳壳6g。
便清,加怀山药10g,炮姜炭3g。
2.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舌苔花剥或光红少津,夜寐不宁,面色微黄。
此素体阴虚,胃失濡养所致。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举例:养胃增液汤加减。
石斛、沙参、白芍各IOg,甘草、乌梅各4g,陈皮5go加减:苔腻、夹湿,加意及仁、茯苓各10g。
便澹,加山药10g,诃子肉5g。
拒食,加佛手片6g,谷麦芽各10g。
3.脾胃气虚证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形体偏瘦,不思饮食,食少便澹,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健牌益气。
方药举例:异功散加减。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厌食是指小儿对食物的摄入产生抗拒或减少的情况。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健康问题,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了困扰。
不良的饮食习惯,不正确的喂养方法,以及急慢性疾病影响等,均可导致厌食发生。
本病各个年龄期都可发生,但以1-6岁多见,中医也称为纳呆,恶食等。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治疗小儿厌食,并提供一些常见的中医疗法和建议。
一、中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中医认为,小儿厌食与脾运失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承担着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运送到全身的重要功能。
当脾胃功能受损时,食欲会减退,导致小儿出现厌食症状。
此外,情绪波动、环境变化、饮食习惯等也会影响小儿的食欲。
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导致厌食。
环境的改变,如新学期、换班级、搬家等,也可能给小儿带来不适应和紧张感,进而影响食欲。
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也可能导致厌食。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的核心目标是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恢复正常的食欲和营养状况。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饮食疗法、针灸、推拿按摩等等。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医生会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开具具有健脾开胃、补脾益气、养阴益胃等功效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二、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的常见方法(一)中药调理:小儿厌食的中医辨证诊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证型:1. 脾失健运:胃纳不馨,或食而无味,面黄少华,脘腹胀满,大便不化,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有力。
治则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常用曲麦枳术丸加减。
2. 脾胃气虚:不思进食,或有拒食,面黄神疲,进食稍多,大便即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软,治疗宜补脾益气,健脾开胃。
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成药可用醒脾养儿颗粒。
3. 胃阴不足:不思进食,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形体偏瘦,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
治疗宜养阴益胃,常用养阴增液汤加减。
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是通过健运脾胃药的使用,使小儿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功能得以恢复和健全;不宜大量使用克伐及补益之品;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不是单纯消化食物,而重在健运脾胃,修复或调动机体整体的消化功能,故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拒食、厌食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中医辨证治疗具有个体化、因人而异、病因治疗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对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一、病例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拒食、口臭、脘腹胀痛等。
经过一周的调查问诊和体格检查,患儿体质偏瘦,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经常拒食,口臭,脘腹胀痛,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辨证论治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本治疗以解表化湿、理气消积为主要方法,具体辨证分析如下:(1)证候分析:该患儿为脾胃虚弱型厌食症。
口臭、脘腹胀痛等症状为脾胃失调所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气血两虚表现。
(2)治疗原则:补脾胃、调理气血,宣透化湿,消积胀。
(3)方药组合:选用六君子汤和消食导滞汤合用,具体方剂为: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苍术、甘草、大枣)加消食导滞汤(神曲、半夏、陈皮、枳壳、生姜、大黄、厚朴、茵陈蒿、山楂、桃仁、木香)。
三、治疗过程及临床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每天服用药膳一次,共治疗21天。
初治3天后,患儿食欲有所增加,并且拒食和口臭症状有所缓解,脘腹胀痛逐渐消失。
第7天后,患儿的食欲已经恢复正常,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也开始逐渐增加。
按照医生的嘱咐,患儿每周去医院复查一次。
经过21天的治疗,患儿全面康复,体重增加了2公斤以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均恢复正常,没有不良反应。
四、结论与讨论中医辨证施治所得到的疗效是非常优异的,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发挥个体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绿色安全、易操作、经济实惠等特点,更适合儿童群体使用,最终更好地保障了儿童健康成长。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概况及展望发表时间:2010-07-09T16:48:56.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侯春芝 (黑龙江省海伦市人民医院黑龙江海伦15230
[导读] 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内治法、外治法等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详尽的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9-0221-02【摘要】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内治法、外治法等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详尽的综述。
认为中医治疗厌食症以辩证论治方药为主,重在调理脾胃功能,同时说明本病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厌食症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脾胃病证。
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但以1~6岁小儿多见。
临床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或嗜食异物,大便不调为主症。
本病迁延日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本病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亦越来越引起重视。
现就近几年来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及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喂养失宜由于小儿乳食不能自节,贪吃零食,进食不定,饥饱无度,以致损伤脾胃,即《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或因家长缺乏喂养常识,片面强调高营养、高热量饮食,过度溺爱,恣意纵儿,过食肥、甘、粘、腻、生、冷或难消化的零食、水果等,均可伤及脾胃,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食滞》说“小儿恣意肥甘生冷,不能运化,则肠胃积滞矣”。
亦说明饮食结构不合理,乳食壅积,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形成厌食。
总之,饮食因素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主要病因。
2.多病久病脾胃受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五脏强弱的不均衡性(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导致了小儿五脏相互关系的特殊性。
脾与肺为母与子的关系,脾之运化,赖肺之宣发方能濡养全身;肺主气,依脾之精微不断充养,脾气虚,肺气亦虚。
若小儿患上感、肺炎、腹泻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后,体虚、脾胃受损、正气亏乏,或病后失于调理,脾运胃纳失健,导致厌食。
3.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由于先天不足的小儿,多见消瘦,胃肠薄弱。
如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出生后体重低,往往不会吸吮,消化功能差,如喂养不合理,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使虚弱的脾胃功能更加虚弱,使小儿不思乳食,更加难以喂养。
4.精神因素情绪变化因小儿“ 肝常有余 ”,如所求不得、受气委曲,皆能令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厌食;或因生活环境改变,情志不畅,思虑伤脾,脾虚而致厌食。
以上诸多因素促使脾胃受损而引起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肝脾不调等最终导致脾胃受纳运化失常而使小儿不思饮食、厌食。
二治疗方法(一)、内治法1.辨证论治
有关小儿厌食症的治疗,近几年报道很多,各位医家从脾胃论治、阴虚论治、肝脾同治、活血论治、虚实论治、营卫论治及外治法等各方面进行辩证论治。
2.众多医家根据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现归纳如下。
2.1脾失健运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色少华,食而无味,形体偏瘦,精神状态及二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微腻。
治宜调脾助运。
方2.2 胃阴不足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口干喜饮,皮肤干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苔光剥少津,脉细。
治宜养胃育阴。
方用养胃增液汤加减。
2.3 脾胃气虚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大便不化或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治宜健脾益气。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4 肝气郁结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烦燥易怒,如稍违其意则哭闹不已,睡眠不实,舌质红,苔薄,脉弦。
治宜疏肝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2.5 脾虚痰湿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形体消瘦或虚胖,面色黄白,经常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宜健脾燥湿,方用二陈汤加减。
2.6 脾虚血淤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色晦暗,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少言,舌质暗。
脉沉缓。
治宜健脾化瘀。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用莪术、三棱等活血药。
2.7 虫积伤脾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黄肌瘦,嗜食异物,脐周痛,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驱虫健脾。
方用肥儿丸加减。
2.8 脾胃虚弱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色晄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谈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健脾合中。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二)外治法1.小儿推拿捏脊
1.1推拿法
王静安老师运用手法。
患儿母平坐,双腿靠拢平放,屈膝弯曲呈90°。
将患儿仰卧于上,家属用双手轻握手足。
医生以鱼际着力,由上脘、中脘、经建里、下脘至神阙。
推、揉、按、摩,反复推之,致脘腹柔软为度。
再将患儿翻转俯于腿上,采用推、按、震、抖手法,由风门起,经肺俞、膈俞、膈关、脾俞、意舍、胃仓至三焦俞,每日一次。
1.2 捏脊法
将患儿俯卧于床上(体位要舒适),采用捏、提、搓、推、捻、放、按、揉八法,自长强穴起,到大椎穴止,反复3-5次,每日一次。
通过推拿手法来刺激脏腑经络气血,调整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健脾和胃、消积导滞和防病治病的功效。
捏脊法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能刺激脊神经根,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恢复协调,促进胃肠血液、淋巴循环,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针灸疗法
2.1针刺疗法。
一般选用四缝穴、脾俞、胃俞。
2.2 灸法刁本恕老师采用钟型灸罩灸法,与传统灸法相比便于定位、定量,更具简、便、廉、效特点,安全易操作,且疗效确切。
2.3 穴位注射。
一般选用足三里穴。
以上各法可根据患儿病情和接受程度酌情选用。
现代医学认为通过针刺可改善支配胃肠神经的功能,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3.腧穴敷贴法
(1)体穴敷贴。
将中药调成糊状或膏状,敷贴在穴位(根据病情辨证选取)上,用胶布固定。
每次敷贴6―12小时,每日一次。
腧穴是经气流注之处,通过药之压力与渗透作用,激发经气,引起传导和调控作用,使中药发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作用。
(2)耳穴贴压。
选用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耳穴上,选穴以脾、胃为主穴,配穴根据个人经验或辨证来选取。
(三)心理疗法
使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不要盲目追求时尚。
保持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展望
小儿厌食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无统一标准,现大多以中医疗法为重。
但因小儿年幼、厌食,对于中药汤剂、散剂口感差及家庭娇惯,使服药难、药量小,导致药物疗效降低。
对于此情况建议、探讨如下。
1.以祖国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为根本,提高重视,以预防为主。
2.加强方剂改革,开发研制出更多宜于小儿接受的中药剂型。
3.采用内外疗法、防治结合、中西并举、心理指导及健康模式等多方位治疗。
最终探讨出适合中国儿童的有效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伯岳,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44-445.
[2]黄映君.刁本恕老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7,3(3):5.
[3]苏慧岚.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厌食症35例[J].河南中医,2004,24(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