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ML的多源空间数据集成模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2.54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时空数据的异构数据融合与集成算法研究随着时空数据的快速增长和异构数据的广泛应用,如何有效地融合和集成时空数据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对基于时空数据的异构数据融合与集成算法进行深入研究。
一、理论研究1. 异构数据融合理论异构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时空数据进行整合,以提取更全面、准确、一致的信息。
在异构数据融合中,需要解决如何对不同类型的时空数据进行统一建模、如何处理不同精度和分辨率的时空信息等问题。
2. 异构数据集成理论异构数据集成是指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时空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在异构数据集成中,需要解决如何处理来自多个源头的信息冲突和一致性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有效地模型来描述多源信息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 异质性度量与处理在基于时空信息融合与集成算法中,需要对异质性进行度量和处理。
异质性度量可以通过计算不同数据源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实现,而处理异质性可以通过数据变换、特征选择和特征融合等方法来实现。
二、应用研究1. 空间数据融合与集成算法空间数据融合与集成算法是基于空间信息的异构数据融合与集成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投影方式以及不同坐标系的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可以提高对地球表面特征和过程的认识。
2. 时间数据融合与集成算法时间数据融合与集成算法是基于时间信息的异构数据融合与集成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不同时段、不同频率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时间数据进行整合,可以揭示出地球表面特征和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 时空关联分析时空关联分析是基于时空信息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和模式识别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时空信息中存在关联关系或相似模式进行挖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特征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算法研究1. 基于统计方法的时空数据融合与集成算法基于统计方法的时空数据融合与集成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融合与集成方法。
通过建立统计模型,对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不同精度的时空数据进行整合,可以提高对地球表面特征和过程的认识。
数据库的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在数据库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和多样化的数据源的增加,如何高效地整合和融合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数据库的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的意义、挑战以及相关的方法和工具。
首先,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对于数据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个企业和组织拥有的数据源越来越多,并且这些数据源通常来自于不同的系统和平台。
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可以将这些异构的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中,从而方便用户进行数据的查询和分析。
同时,通过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用户可以消除不同数据源间的数据冗余和一致性问题,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然而,实现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多源数据通常存在语义和架构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解决数据的语义映射和架构转换的问题。
其次,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大和数据源的变化,数据的实时性和更新性也成为了一个挑战。
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开发出高效和安全的算法和工具来应对这些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数据库领域提出了多种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元数据库(Metadata)来描述和管理数据。
元数据库是描述数据元素特性的数据库,它可以用来对数据源进行建模、查询以及数据转换。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和数据集市(Data Mart)来集成数据。
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是用于存储和管理大量数据的数据库系统,它们可以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加载(ETL)。
同时,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便于用户进行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模式匹配和数据挖掘的方法用于数据融合和集成。
这些方法通过分析数据的模式和关系,自动发现和生成数据映射、转换和集成规则,从而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融合。
随着信息产业不断发展,数据网络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工具。
如何增强现有的数据网络的功能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IP电话技术作为一种以Internet等IP数据网络为传输载体的话音/通信技术,既可作为IP网络的新业务,又可满足企业语音和传真通信的需求。
在美国MultiVIOP设备基础上开发了IP电话系统,提供电话系统企业级解决方案。
图2表0参5TP3992006042511分形和基于C++的分形参数化绘图/傅廷亮,朱智超,李春生,张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6).―26~29.对分形图形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
在分析分形图形形成的理论上,研究了分形图形的几种生成方法:基于L-系统的分形图形、复变函数迭代。
通过研究各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生成过程,归纳筛选出决定其形态的参数,用Delphi语言实现分形绘图系统。
图1表1参5TP399,C931.62006042512通用访问控制框架G F A C在M I S中的应用/左学明,张力(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22(8).―4~6.对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访问控制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通用访问控制框架GFAC应用于MIS系统的方法,为多种访问控制策略在MIS系统中的集成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克服了传统的单一或混合访问控制策略的缺陷。
针对访问控制的效率问题,引入了决策结果缓存机制,提高了系统访问控制决策的效率。
图3表1参3TP399,C9342006042513新一代组织干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刘嫚,陈梦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政务研究所)//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22(8).―69~71.在介绍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决策支持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组织干部管理这一特定领域的决策需求和现有的中组部组织干部管理集成信息系统,给出了一种基于面向事务处理的数据库平台和面向分析处理的数据仓库平台相结合的新一代组织干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案。
第 6 期2023 年 12 月NO.6Dec .2023水利信息化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0 引言水利工程承担着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基本水利功能,在国家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较长,各建设要素间联系紧密。
在当前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不同尺度间工程要素的融合是水利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BIM 与 GIS 数据融合则为水利工程项目中不同尺度、功能空间要素的高效协同提供了数据基础。
BIM 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真实物理信息,将建筑物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信息和图纸资源集成在数字模型中,主要应用于建筑单体工程,注重建筑单体的形式、结构与建造管理[1]。
GIS 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可实时提供多尺度、多动态地理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系统,主要服务于地理研究和决策[2],为使用者提供强大的综合分析和空间计算能力,在自然资源保护、路线规划、城乡规划等领域应用广泛。
近年来,BIM 与 GIS 技术在各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数字化水平。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大多具有水文和地形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大的特点,在实践中 2 种数据单独应用均存在局限性,例如:BIM 缺乏外部环境信息,在空间地理信息显示与分析上存在不足,模型与周边环境割裂,工程协同性差[3] [4]30;GIS 技术更关注空间地理信息的管理与分析[4]30,难以精细化表达单体工程信息。
将 BIM 与 GIS 集成,不仅能实现水利工程设施与地理信息的统筹,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准性,还能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对于水文和地形条件复杂,规划选址困难的水利工程,2 种数据模型的集成能够帮助设计者根据现状地形优化调整水利设施布局,进一步服务水利工程的高水平建设与管理。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 BIM 与 GIS 协同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学者基于水利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需求,利用 BIM 与 GIS 协同技术研发了建设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设计流程的全局把控[5-7];部分学者基于水利业务全生命周期需求,通过 BIM 与 GIS 的协同应用,实现了水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表达,为 BIM 与 GIS 协同在水利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提供方案[8-10]。
通用标记语言(GML)(注意:此处的GML非下面的地理标识语言)为了促进数据交换和操作,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IBM格公司研究人员的杰出工作,得出了重要的结论:要提高系统的移植性,必须采用一种通用的文档格式,这种文档的格式必须遵守特定的规则。
这也就是创建GML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通用标记语言)的指导原则,从人们所产生的将文件结构化为标准的格式的动机出发,IBM创建了GML。
GML是一种IBM格式化文档语言,用于就其组织结构、各部件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文档描述。
GML将这些描述标记为章节、重要小节和次重要小节(通过标题的级来区分)、段落、列表、表等。
GML在文档具体格式方面,为文档员提供了一些方便,他们不必再为IBM得打印机格式化语言SCRIPT要求的字体规范、行距以及页面设计等浪费精力。
GML启动装置是IBM 的GML标记集合的一个称呼。
GML启动装置的输入是由将打印机输出队列格式化的文档合成设备(DCF)处理的。
以后IBM的留言管理产品会提供更多的GML标记集合。
GML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的先驱和基础,SGML是当今创建结构化文档描述语言规则的战略集合。
很多网页是用HTML标记表示出的,就是使用GML概念创建文档的例子。
扩展标志语言(XML)也根源于GML。
GML(同上面的通用标记语言GML,不同)GML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即地理标识语言,它由OGC(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于1999年提出,并得到了许多公司的大力支持,如Oracle、Galdos、MapInfo、CubeWerx等。
GML能够表示地理空间对象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属性数据GML语言2D游戏制作软件GameMaker 内置的编程语言——The Game Maker Language ( GML ) 。
GML 高度概括了2D 游戏设计能用到的共通编程语句,往往浓缩为一个简短灵活的函数,是“文字版的按钮”,使设计游戏更为灵活。
基于多源数据的空气质量时空预测模型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但是糟糕的空气质量问题也随之而来。
空气质量对人们的健康和尤其是呼吸系统的危害已经日益突出,如何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和预测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法采用单一数据源的方式进行监测,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的不断增加,采用多源数据的方式进行空气质量时空预测模型的构建已经成为了目前的趋势。
一、多源数据多源数据指由多个不同的数据源整合组成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传感器、卫星、监测站、移动设备等多个方面,拥有各自的数据类型和精度等特点。
多源数据的目的是基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使得数据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从而更好地预测空气质量。
二、时空预测模型时空预测模型是一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存在的预测模型。
该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的查询,预测当前时间内某种现象在未来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
三、基于多源数据的空气质量时空预测模型构建在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空气质量时空预测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 数据预处理:由于不同数据源的数据类型和格式不同,因此需要将其整合为统一的数据格式。
2. 空间插值: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具有空间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空间插值处理,以便更好地描述空气质量空间分布情况。
3. 时间序列分析: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历史数据的趋势和周期,提取历史数据中的相关特征,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
4. 模型优化:根据建立的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预测出空气质量的趋势,同时对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预测精度。
5. 趋势预测:基于多源数据,将数据导入建立好的空气质量时空预测模型,预测出未来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多源数据在空气质量监测中的意义基于多源数据的空气质量时空预测模型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入的信息和预测结果,具有以下优点:1. 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覆盖面不同、采集频率不同,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可以获得包括城市监测站、气象影像卫星、手机位置信息等多个方面的数据,大幅度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已成为当前数据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的研究进展,探讨其理论框架、关键技术以及应用领域,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文章首先介绍了多来源多模态数据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然后重点分析了数据融合与集成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融合策略、集成学习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综述了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医学影像分析、智能监控、自然语言处理等。
文章对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二、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的基本理论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是近年来和机器学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模态、不同来源的数据,提取并利用其中蕴含的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以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数据表示、数据融合和数据集成三个方面。
数据表示是指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可比较的形式。
这涉及到数据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和表示学习等步骤。
其中,预处理包括去噪、归一化等操作,特征提取则旨在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能代表数据内在特性的特征,表示学习则通过深度学习等方法学习数据的低维表示。
数据融合是指在多模态数据表示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融合策略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融合,以得到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
数据融合的策略可以分为早期融合、晚期融合和中间融合三种。
早期融合是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就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融合在一起,晚期融合则是在特征提取或模型训练阶段才进行融合,而中间融合则是将不同阶段的融合策略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不同模态数据的优势。
数据集成是指将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集,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
具有时空关联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分析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多源数据以及时空数据被广泛收集和分布。
这些数据包含了各种类型的信息,比如地理位置、时间戳、事件发生的情境,以及各种感知数据等。
如何高效地融合和分析这些具有时空关联的多源数据,成为了数据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具有时空关联的多源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来源的多个数据集合,并通过构建模型和算法将这些数据集合成一个整体以便进行综合分析。
其目的是利用数据集之间的时空关联来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信息。
这样的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准确和有洞察力的分析结果,帮助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时空问题。
在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和分析时,需要采用适当的数据模型和算法。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统计模型的数据融合方法,如卡尔曼滤波器和粒子滤波器。
这些方法利用已知数据的概率分布,通过数学模型和推断算法,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融合,并提供整合后的结果。
这样可以降低数据的不确定性,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同时,数据融合和分析还需要考虑时空数据的特性和时空关联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交通分析中,时空数据可以来自不同的传感器和数据源,包括交通摄像头、GPS轨迹数据、微博和社交媒体数据等。
这些数据具有不同的时间戳和地理位置信息。
通过融合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得准确的交通状态和拥堵情况,从而提供更好的交通管理和规划方案。
此外,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发展,人们对时空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
比如,个人移动设备上携带的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位置和运动轨迹数据,这为实时的时空数据融合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机会。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时空数据也在迅速增长,包括用户的签到数据、照片上传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和社交网络结构,进而帮助企业和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决策。
时空数据融合和分析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多源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需要得到保证,否则融合和分析的结果将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