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智力理论及其特点共3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28 MB
- 文档页数:38
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理论: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
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理论: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评价: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改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智力理论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
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1.斯皮尔曼的二因论斯皮尔曼的认为,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1)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2)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2.桑代克的三因素论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提出了“智力三因素论”,他认为可能有三种智力:(1)抽象智力(Abstract Intelligence);(2)具体智力(Concrete intelligence);(3)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瑟斯顿(L.L.Thurstone)认为,智力是由许多彼此不同、相互并列的原始能力因素组成。
构成智力有七种主要的因素:(1)语词意义的理解(2)词的流畅(3)数字计算(4)推理(5)空间关系(6)知觉速度(7)记忆4.吉尔福特的智力模型吉尔福特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划分智力结构。
他又把每一个维度分成若干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是三个维度元素的组合。
三个维度各个元素的组合可得出5×4×6=120种因素。
智力操作的过程:认知、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
智力加工的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
智力加工的产物:智力活动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移和蕴含。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兴智力理论随着对智力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智力学说,智力领域的研究重又出现繁荣景象,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取向,产生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在各种新兴的智力理论中,有些智力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立了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与传统智力理论相抗衡的强大力量。
智力理论及其发展智力理论是研究和解释人的智力结构与智力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探讨了智力的本质、智力的构成要素以及智力的发展过程。
智力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其中包括智力测试工具的发展、智力结构理论的提出以及智力发展理论的发展等。
智力测试是智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世纪末,法国的福尔摩斯提出了第一个智力测试方法。
而在20世纪,美国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问世,成为当今最为广泛使用的智力测试工具之一、智力测试通过对人们智力能力的测量,可以为进一步了解智力的组成和发展提供重要数据。
智力结构理论是智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智力结构理论尝试解释智力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的“Gf-Gc智力结构理论”。
该理论将智力分为"流动智力"(Gf)和"结晶智力"(Gc)两个维度,并指出它们在智力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
流动智力主要涉及到思维加工和适应新任务的能力,而结晶智力则与从经验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相关。
除了智力结构理论外,智力发展理论也是智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试图解释人们智力发展过程的规律和机制。
美国的杰奎琳·彭皮尔·贝尔琴斯基提出了“发展潜能”理论,认为智力发展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而美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则提出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不同阶段所具备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并提出了“操作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和“形象符号阶段”等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
这些智力理论的发展,为我们理解智力的本质和智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
通过智力测试和结构研究,我们可以衡量和了解人们的智力能力,提供智力评估的依据,以及对个体的智力教育、职业选择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
而智力发展理论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和成人的智力发展过程,为认知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智力理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