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26
人体常见的寄生虫(一)似蚓蛔线虫似蚓蛔线虫又称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肠内未消化的食物为营养,雌雄交配,每条雌虫每天产卵24万个,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界经3周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口-小肠-幼虫孵出-粘膜、粘膜下层—静脉、淋巴管—肝—右心—肺—穿破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一咽部一吞咽-胃-小肠-童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的自然生存期为一年左右。
不良的卫生习惯是感染该病的关键,如不洗手、生吃果菜、喝不洁净水等。
(二)疟原虫疟原虫是人体疟疾的病原体。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两种少见。
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都需要人和雌性按蚊做宿主,并经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
当按蚊刺吸疟疾病人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胃后,雌配子体发育为雌配子,雄配子体发育为雄配子。
雌、雄配子受精,形成合子。
成熟动合子穿过蚊胃壁上皮细胞,在蚊胃弹性纤维膜形成卵囊。
卵囊形成后即进入抱子增殖阶段,形成子抱子,子抱子可随蚊血淋巴到达蚊唾腺内。
当雌蚊再度刺吸人血时,便可随唾液进入人体。
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作期间为潜伏期。
一般间日疟短者11~25天,长者6~12个月,个别可长达625天。
疟疾发作的原因主要是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殖子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引起发热。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
这种周期性特点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即和裂殖子从所寄生的红细胞释出的时间一致。
间日疟疾和卵形疟疾为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疾为隔两天发作一次;恶性疟疾起初为隔日发作一次,以后则出现每天发作或间歇期不规则。
蚊虫叮咬是本病致病原因。
(三)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以吸盘吸附在血管壁上,以血液为食,寿命3.5-5年,少数20~30年。
寄生虫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十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日常中如何预防人体感染寄生虫的例子屡见不鲜,生活中有多种寄生虫可以使人体感染,进而危害我们的健康。
那么,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有哪些,如何预防呢?一、十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1、蛔虫蛔虫是寄生于人类内脏最多的寄生线虫,可长到15到35厘米长。
蛔虫通过摄食传播。
蛔虫卵孵化后很快刺穿人的内脏壁,进入血液。
通过血流进入肺部,然后被咳出和吞咽,再次回到内脏。
症状:发烧、疲劳、过敏、皮疹、呕吐、腹泻、神经问题、喘息和咳嗽。
2、血吸虫这些小虫子寄生在宿主的血液中,它会让宿主患上血吸虫病。
它们生活在水中,当人们接触到受污染的水后,血吸虫就会刺破他们的皮肤。
这种寄生虫会引起发炎(肿胀),损害器官,尤其是肝脏。
成虫能寄生在人类宿主身上数十年,可能数年不显示任何症状。
它们随排便离开寄主,在蜗牛寄主中度过它们的余生。
症状:发热、疼痛、咳嗽、腹泻、肿胀、昏睡。
3、绦虫绦虫通过污染食品传播,通过头部的“钩子”附着在寄主的内脏。
绦虫3、4个月就可成熟。
它能寄生于人体长达25年。
绦虫卵可通过粪便排出,能存活于植物中,然后被牛、猪吃下,或者传给人类。
症状:恶心、呕吐、内脏发炎、腹泻、体重减轻、头晕眼花、痉挛、营养不良。
十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4、钩虫这种寄生线虫的生命开始于人体外,它通过受污染的水、水果和蔬菜进入人体。
钩虫幼虫在人的内脏里生长,它们附着在寄主内脏壁上,吸寄主的血,有时会让寄主患上叫做肠虫病的贫血症。
症状:虚弱、腹痛、恶心、腹泻、贫血。
5、疥虫通常被叫做人疥虫,这种寄生虫通过身体接触传播。
雌疥虫在的人的皮肤上产卵,引起皮肤反应和发炎。
当雌疥虫把卵埋在皮肤下人的反应会加剧,如刺痒,这就是疥疮。
症状:刺痒、疼痛、脓结、皮肤刺激。
6、蛲虫蛲虫是常见的人类寄生虫,可引起蛲虫病。
成雌虫可长到8毫米到13毫米。
蛲虫的后部呈长长的针形,它也因此得名。
蛲虫通过外伤性授精交配,雄虫用阴茎刺破雌虫,之后,雄虫死去。
总论1.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的关系。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
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
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免疫逃避:虫体表面结合宿主抗原,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
感染期(感染阶段):寄生虫的某个生活史阶段能够侵入宿主体内并可继续发育或繁殖。
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可传播病原体,称为传染源。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能完全消除体内的寄生虫,但对同种的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
慢性感染:寄生虫少量多次感染人体或者急性感染治疗不彻底,常转为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幼虫移行症: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宿主组织损伤。
异位寄生: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引起异位损害。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间自然的传播,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源。
蠕虫土源性线虫:这类线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直接感染入人,亦称直接发育型。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在人体中的各种寄生虫的科学。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原生动物、线虫、吸虫、绦虫等。
人体寄生虫学主要关注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寄生方式、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对人体寄生虫的认识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人体寄生虫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如下:
1. 寄生虫:寄生虫是指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并从中获得营养而生活的生物。
它们分为原生动物、线虫、吸虫和绦虫等不同类群,有些寄生虫能引起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2. 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生活过程。
它主要包括虫体形态、生活习性、生殖方式、发育阶段和宿主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3. 寄生方式:寄生方式是指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定居和取食的方式。
常见的寄生方式有口部寄生、皮肤寄生、肠道寄生、血液寄生等。
4. 致病机制:人体寄生虫通过吸食宿主组织和体液中的养分,排泄代谢废物和分泌毒素,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宿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5. 诊断方法:人体寄生虫学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寄生虫感染进行诊断。
常用的实
验室检查方法有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查、PCR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
6. 防治措施: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治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改善、个人卫生措施、寄主控制和药物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控制方法,疫苗和化学药物是当前主要的防治手段。
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人体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以及开发新的防治药物和疫苗提供依据,为人类保障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论人体寄生虫(human parasitology)概念:又名医学寄生虫(medical parar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包括医学原虫学(叶足纲,鞭毛虫纲、孢子虫纲、纤毛虫纲)、医学蠕虫学(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棘头虫纲)、医学节肢动物学(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
新现寄生虫病是指新识别的和未确认的寄生虫病,如湄公血吸虫病、亚洲带绦虫病、棘阿米巴病、东方次睾吸虫病等。
再现寄生虫病是指一些早已熟知,发病率以降至很低,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囊尾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is)是指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并引起感染的寄生虫病。
常见的种类有: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血吸虫病、隐孢子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和巴贝虫病等。
食物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osis)某些寄生虫的感染阶段寄生在动物肉类或水产品中,人因摄入生或半生的这类食品而感染。
例如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鱼、虾壳感染华支睾吸虫;此外,经口食入或饮入被感染期虫卵或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也常成为广义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方式。
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在共生现象中根据两种生物间的利害关系,大致可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种现象。
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如人-结肠内阿米巴。
鮣鱼-大鱼。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
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如海葵-鱼、白蚁-鞭毛虫。
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如钩虫-人。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1.形态结构变化:消化道退化固着器官产生生殖器官发达2.生理功能变化:将能量代谢改为以糖酵解方式获取能量4.侵袭能力的变化:分泌致病因子、穿孔素和酶类5.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更换表被糖蛋白、产生新抗原抗原伪装6.基因变异或重组:环境变化的压力使寄生虫的基因出现突变或重组,可导致寄生虫生理功能和致病力的改变。
人体寄生虫学总结归纳表表一常见医学原虫归纳表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间日疟原虫P.v恶性疟原虫P.f三日疟原虫P.m卵形疟原虫P.o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结肠单核巨噬细胞肝细胞、红细胞有核细胞四核包囊前鞭毛体子孢子速殖子、包囊、卵囊粪口途径经白蛉叮咬输血/器官移植/胎盘(无鞭毛体)经蚊叮咬输血/器官移植/胎盘(红内期)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滋养体无鞭毛体红内期速殖子、包囊接触性损伤①无鞭毛体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细胞破裂与增生;②机体免疫降低,继发各种感染。
①红内期裂体增殖完成(a.裂殖子、代谢物、RBC碎片等;b.WBC吞噬;c.内源性致热物;d.刺激体温调节中枢);②TNF等细胞因子。
①速殖子在细胞内增生与破坏;②包囊累及机体重要器官、组织。
①肠阿米巴病(肠组织烧瓶样溃疡、阿米巴痢疾);②肠外阿米巴(肝、脑、肺脓肿)。
①发热;②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③皮肤损害(皮肤色素沉着、肉芽肿结节)。
①发作:发冷、发热、出汗退热;②再燃、复发;③脾肿大;④贫血;⑤凶险性疟疾(脑型、肠胃型、超高热型)。
①获得性弓形虫病(a.免疫功能正常时,多为隐性感染;b.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重症型、全身性感染(脑炎、心肌炎和肺炎),预后较差);②先天性弓形虫病(四联症(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脑钙化和小头畸形))。
滋养体包囊无鞭毛体红内期原虫速殖子包囊粪便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涂片法骨髓穿刺厚薄血膜法免疫学检测IgM/IgG体液涂片甲硝唑、巴龙霉素葡萄糖酸锑钠①红外期:伯喹②红内期:氯喹、青蒿素③配子体:乙胺嘧啶④子孢子:伯喹+氯喹乙胺嘧啶螺旋霉素(孕妇)表二常见人体寄生吸虫归纳表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buski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aswestermani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肥胖带绦虫Taeniasaginata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usgranulosus成虫成虫成虫成虫成虫囊尾蚴成虫棘球蚴肝胆管小肠肺、异位(皮下、脑等)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小肠组织小肠肝、肺、脑等猫等猪犬等牛等猪/ 牛/羊等豆螺、沼螺扁卷螺川卷螺钉螺猪/人牛人、牛/羊等淡水鱼虾/ 溪蟹、蝲蛄/ / / /囊蚴囊蚴囊蚴尾蚴尾蚴囊蚴虫卵经口途径经口途径经口途径经皮肤侵入经口途径经口途径经口途径/ / / 血循环/ / / 20~30年数年5~6年30~40年25年以上30~50年40年以上成虫成虫童虫/成虫虫卵成虫囊尾蚴胆管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肝硬化等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肠梗阻肺部损伤、异位损伤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肠壁组织及肝脏等异位病变消化道症状皮下肌肉、脑、眼等囊尾蚴病消化道症状压迫症状、过敏反应、播散作用粪检虫卵、沉淀集卵法粪检虫卵、直接涂片法痰/粪检虫卵、沉淀集卵法毛蚴孵化法肛拭法查虫卵肛拭法查虫卵免疫诊断+影像检查吡喹酮吡喹酮吡喹酮吡喹酮吡喹酮吡喹酮手术治疗+阿苯达唑表三常见人体线虫归纳表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Nector americanus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bancrofti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旋毛形线虫Trochinellaspiralis小肠盲肠小肠盲肠、结肠、回肠下段淋巴系统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虫卵虫卵虫卵孕卵雌虫肛周产卵丝尾蚴/感染期卵感染期卵丝尾蚴感染期卵丝尾蚴活幼虫囊包经口途径经口途径经口途径经皮肤侵入经口途径蚊虫叮咬经口感染略/ 略/ / 略1年左右3~5年十二指肠钩虫7年美洲钩虫15年2~4周2~4年1个月成虫成虫成虫成虫成虫幼虫①掠夺营养;②损伤肠粘膜;③其他并发症。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1.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生活在其它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带来损害的低等动物。
2.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损害的人或动物。
3.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5.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以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其它脊椎动物体内,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或可以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感染的脊椎动物称之)6.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至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阶段;如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则可继续发育为成虫,此种非正常宿主称转续宿主。
7.感染阶段(感染期):寄生虫生活史中能感染人的阶段或时期称为感染阶段或感染期。
8.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及其所需外界环境条件。
9.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由地传播着的寄生虫病。
10.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这类寄生虫称机会致病寄生虫。
11.带虫者:感染寄生虫后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的人。
12.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可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并引起异位病变的现象。
13.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
14.生物源性蠕虫:生活史中需要在中间宿主或吸血昆虫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的一类蠕虫。
15.易感人群: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容易受感染的人群.16.传染源:感染寄生虫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17.传播途径: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过程。
18.感染途径:寄生虫感染阶段进入人体的途径。
如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媒介昆虫感染,经接触感染,经自身感染及经输血、胎盘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