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学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17.50 KB
- 文档页数:17
1.陶瓷原料按工艺特性可分为哪四类原料?一般按原料的工艺特性分为:可塑性原料、瘠性原料、熔剂性原料和功能性原料四大类。
2. 传统陶瓷的三大类原料是什么?答:粘土、石英、长石3. 指出粘土、粘土矿物、高岭土、高岭石的差异答:黏土是一类岩石的总称,这有利于区分黏土、黏土矿物、高岭土、高岭石等这些名词的不同黏土矿物:含水铝硅酸盐,组成黏土的主体,其种类和含量是决定黏土类别、工业性质的主要因素。
高岭土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黏土称为高岭土。
4. 说明原生粘土和次生粘土的特点答:原生粘土:一次粘土,母岩风化后在原地留下来的粘土,产生的可溶性盐被水带走,因此质地较纯,耐火度高,颗粒较粗,可塑性差;次生粘土:二次粘土、沉积粘土,由河水或风力将风化产生的粘土迁移至低洼地带沉淀所成。
颗粒较细,可塑性好,夹杂其它杂质,耐火度差。
5. 粘土按耐火度可分为哪几类,各自特点是什么?P176. 粘土的化学组成主要是什么?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12O3和结晶水(H2O)。
分别说明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铁/二氧化钛、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有机质对粘土烧结的影响(1)SiO2 :若以游离石英状态存在的SiO2多时,黏土可塑性降低,但是干燥后烧成收缩小。
(2)Al2O3 :含量多,耐火度增高,难烧结。
(3)Fe2O3<1%,TiO2 <0.5%:瓷制品呈白色,含量过高,颜色变深,还影响电绝缘性。
(4)CaO、MgO、K2O、Na2O:降低烧结温度,缩小烧结范围。
(5)H2O、有机质:可提高可塑性,但收缩大。
7. 粘土中根据矿物的性质和数量可以分为哪两类?哪些是有益杂质矿物,哪些是有害杂质?根据性质和数量分为两大类:黏土矿物和杂质矿物有益杂质:石英、长石有害杂质:碳酸盐、硫酸盐、金红石、铁质矿物8. 指出碳酸盐、硫酸盐对陶瓷烧结的影响碳酸盐主要是方解石、菱镁矿;硫酸盐主要是石膏、明矾石等。
一般影响不大,但以较粗的颗粒存在时。
往往使坯体烧成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局部爆裂。
陶瓷工艺学试题库一.名词术语解释1.陶瓷制品——以粘土类及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硅酸盐制品(如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普通电瓷等)。
2.胎——经高温烧成后构成陶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妆土部分。
3.釉——融着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类玻璃薄层。
4.陶瓷显微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陶瓷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各种杂种(包括添加物)与显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5.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6.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
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7.坯式——表示陶瓷坯料或胎体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8.釉式——表示陶瓷釉料或釉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9.粘土矿物——颗粒大小在2µm以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晶体矿物。
10.粘土—一种天然细颗粒矿物集合体,主体为粘土矿物,并含有部分非粘土矿物和有机物。
与水混合具有可塑性。
11.一次粘土——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12.二次粘土——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13.高岭石——一种二层型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矿物(Al2O3²2S¡O2²2H2O),因首次在我国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发现而命名。
14.瓷石——一种可供制瓷的石质原料,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长石、高岭石和碳酸盐矿物。
15.釉石——制釉用瓷石,其矿物组成与瓷石相似,但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熔融物具有较好的透明度。
16.石英——天然产出的结晶态二氧化硅。
17.长石——一系列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18.ɑ—半水石膏——石膏在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加压蒸煮而得到的晶体呈针状、结晶尺寸较大的半水石膏(ɑ—CaSO4²1/2H2O)。
陶瓷工艺学试题一.名词术语解释1.触变性:黏土泥浆或可塑泥团受到振动或搅拌时,黏度会降低而流动性增加,静置后逐渐恢复原状,泥料放置一段时间后,维持原有水分下也会出现变稠和固化现象,这种性质统称为触变性。
2.晶界:结晶方向不同的、直接接触的同成分晶粒间的交界处称为晶界。
3.白度:白度指陶瓷坯体表面对白光的漫反射能力,是陶瓷对白光的反射强度与理想的白色标准物体所反射白光强度之比的百分数。
4.等静压成型:等静压成型是装在封闭模具中的粉体在各个方向同时均匀受压成型的方法。
5.快速烧成:烧成时间大幅缩短而产品性能与通常烧成的性能相近得烧成方法称为快速烧成。
6.陶瓷的显微结构: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下分辨出的试样中所含相的种类及各相的数量、颗粒大小、形状、分布取向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7.微波干燥:微波干燥是以微波辐射使生坯内极性强的分子,主要是水分子的运动随交变电场的变化而加剧,发生摩擦而转化为热能使生坯干燥的方法。
8.烧成温度:烧成温度是指陶瓷坯体烧成时获得最优性能时的相应温度(即烧成时的止火温度)。
9.一次粘土——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10.二次粘土——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11.陶瓷工艺——生产陶瓷制品的方法和过程。
12.粉碎——使固体物料在外力作用下,由大块分裂成小块直至细粉的操作。
13.练泥——用真空练泥机或其他方法对可塑成型的坯料进行捏练,使坯料中气体逸散、水分均匀、提高可塑性的工艺过程。
14.陈腐——将坯料在适宜温度和高湿度环境中存放一段时间,以改善其成型性能的工艺过程。
15.筛余量——指物料过筛后,筛上残留物的重量占干试样总重量的百分数。
16.成型——将坯料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坯体的操作。
17.可塑成型——在外力作用下,使可塑坯料发生塑性变形而制成坯体的方法。
18.注浆成型——将泥浆注入多孔模型内,当注件达到所要求的厚度时,排除多余的泥浆而形成空心注件的注浆法。
陶瓷工艺学试题库一.名词术语解释1.陶瓷制品——以粘土类及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硅酸盐制品(如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普通电瓷等)。
2.胎——经高温烧成后构成陶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妆土部分。
3.釉——融着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类玻璃薄层。
4.陶瓷显微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陶瓷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各种杂种(包括添加物)与显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5.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6.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
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7.坯式——表示陶瓷坯料或胎体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8.釉式——表示陶瓷釉料或釉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9.粘土矿物——颗粒大小在2µm以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晶体矿物。
10.粘土—一种天然细颗粒矿物集合体,主体为粘土矿物,并含有部分非粘土矿物和有机物。
与水混合具有可塑性。
11.一次粘土——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12.二次粘土——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13.高岭石——一种二层型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矿物(Al2O3·2S¡O2·2H2O),因首次在我国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发现而命名。
14.瓷石——一种可供制瓷的石质原料,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长石、高岭石和碳酸盐矿物。
15.釉石——制釉用瓷石,其矿物组成与瓷石相似,但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熔融物具有较好的透明度。
16.石英——天然产出的结晶态二氧化硅。
17.长石——一系列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18.ɑ—半水石膏——石膏在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加压蒸煮而得到的晶体呈针状、结晶尺寸较大的半水石膏(ɑ—CaSO4·1/2H2O)。
陶瓷工艺学作业集锦一、填空题1.粘土按成因可分为和,前者杂质含量,耐火度;后者杂质含量,可塑性。
2.钠长石与钾长石相比,钠长石的熔融温度范围,高温粘度,高温下对石英和粘土的溶解速度。
3.原料预烧的作用和。
4.釉料中提高SiO2的含量,可以使釉的成熟温度、高温粘度、热膨胀系数、抗张强度;如果提高Na2O的含量可以使釉的成熟温度、高温粘度、热膨胀系数、抗张强度。
5. 控制坯釉应力主要是控制坯和釉间的的差值。
6.瓷器釉用原料常用的有、、、和。
低温釉常用的主熔剂有和。
7.坯和釉的热膨胀系数是影响坯釉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二者相差太大,釉面产生和缺陷,通常希望二者的大小关系是。
8.注浆成型适应于成型类制品,注浆成型分为空心注浆和。
其中空心注浆要求泥浆有良好的、和一定的,泥浆含水率%~%,的稀释剂有和等。
9.普通陶瓷坯釉料化学组成常见的八种氧化物是、、、、、、和,灼减量是指。
10. 生产长石质瓷的三大原料是指、和,它们在坯料配方中所占质量分数对应大约为、和。
11.影响陶瓷制品白度的主要因素是坯釉料化学组成中的和氧化等氧化物。
12.施釉方法常用的有、、和。
13.坯体干燥过程分为、、和四个阶段,其中收缩最大的是阶段。
临界点是指14.瓷器釉用原料常用的有、、、和。
低温釉常用的主熔剂有和。
15.在普通陶瓷坯釉配方中Al2O3和SiO2的摩尔比,瓷坯一般控制在1∶左右;光泽瓷釉一般控制在1∶左右。
16.陶瓷烧成过程中制度是实现气氛制度的保证,通常窑内正压有利于气氛的形成,负压有利于气氛的形成。
17.试举两例用于低温快烧原料:和。
18.普通陶瓷生产主要原料,高岭石、钾长石和石英的理论化学式分别是、和。
19. 长石质瓷的岩相组成有、、、和少量的。
20.生产绢云母质瓷的主要原料是和,其中含量越高,烧成越高,烧成范围越,制品的强度越。
21.可塑成型泥料含水率范围,注浆成型泥浆含水率范围为,干压和半干压成型粉体的含水率范围分别为和。
陶瓷工艺学试题库一.名词术语解释1.陶瓷制品——以粘土类及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硅酸盐制品(如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普通电瓷等)。
2.胎——经高温烧成后构成陶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妆土部分。
3.釉——融着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类玻璃薄层。
4.陶瓷显微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陶瓷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各种杂种(包括添加物)与显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5.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6.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
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7.坯式——表示陶瓷坯料或胎体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8.釉式——表示陶瓷釉料或釉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9.粘土矿物——颗粒大小在2μm以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晶体矿物。
10.粘土—一种天然细颗粒矿物集合体,主体为粘土矿物,并含有部分非粘土矿物和有机物。
与水混合具有可塑性。
11.一次粘土——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12.二次粘土——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13.高岭石——一种二层型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矿物(Al2O3·2SO2·2H2O),因首次在我国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发现而命名。
14.瓷石——一种可供制瓷的石质原料,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长石、高岭石和碳酸盐矿物。
15.釉石——制釉用瓷石,其矿物组成与瓷石相似,但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熔融物具有较好的透明度。
16.石英——天然产出的结晶态二氧化硅。
17.长石——一系列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18.ɑ—半水石膏——石膏在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加压蒸煮而得到的晶体呈针状、结晶尺寸较大的半水石膏(ɑ—CaSO4·1/2H2O)。
19.β—半水石膏——石膏在常压下炒制而得到的晶体为不规整碎屑、比表面积较大的半水石膏(β—CaSO4·1/2H2O)。
陶瓷工艺学试题库一.名词术语解释1.陶瓷制品——以粘土类及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硅酸盐制品(如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普通电瓷等)。
2.胎——经高温烧成后构成陶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妆土部分。
3.釉——融着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类玻璃薄层。
4.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5.陶瓷颜料——以色基和熔剂配合制成的有色无机陶瓷装饰材料。
6.陶瓷工艺——生产陶瓷制品的方法和过程。
7.釉料——经加工精制后,施在坯体表面而形成釉面用的物料。
8.熔块——水溶性原料、毒性原料与其他配料熔制而成的物料。
9.熔块釉——以熔块为主加适量生料制成的釉料。
10.生料釉——以生料为主不含熔块的釉料。
11.无光釉——釉面反光能力较弱,表面无玻璃光泽而呈现柔和丝状或绒状光泽的艺术釉。
12.碎纹釉——釉层呈现清晰裂纹而使制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的釉。
13.结晶釉——釉层内含有明显可见晶体的艺术釉。
14.化妆土——敷施在陶瓷坯体表面的有色土料。
烧成后不玻化,一般起遮盖或装饰作用。
15.石膏模——用石膏为原料加工制成,供成形坯体使用的工作模具。
16.烧成——将坯体焙烧成陶瓷制品的工艺过程。
17.素烧——坯体施釉前进行的焙烧工艺过程。
18.釉烧——素烧坯施釉后的焙烧工艺过程。
19.陶瓷装饰——用工艺技术和装饰材料美化陶瓷制品。
20.釉上彩——用釉上颜料或由它所制成的贴花纸及其他装饰材料,在制品釉面上进行彩饰,经900℃以下温度烤烧而成的装饰方法。
21.釉中彩——用能耐一定高温的颜料或由它所制成的贴花纸,在釉坯或制品釉面上进行彩饰,以釉烧时同一温度或接近温度下烧成,颜料沉入并熔合在釉中的装饰方法。
22.釉下彩——用釉下颜料或由它所制成的贴花纸,在精坯、素烧坯、釉坯的表面上进行彩饰,再覆盖一层釉,经高温烧制而成的装饰方法。
23.瓷器——陶瓷制品中,胎体玻化或部分玻化、吸水率不大于3%、有一定透光性、断面细腻呈贝壳状或石状、敲击声清脆的一类制品。
瓷工艺学试题库一.名词术语解释1.瓷制品——以粘土类及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硅酸盐制品(如日用瓷、建筑卫生瓷、普通电瓷等)。
2.胎——经高温烧成后构成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妆土部分。
3.釉——融着在瓷制品表面的类玻璃薄层。
4.瓷显微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瓷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各种杂种(包括添加物)与显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5.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6.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
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7.坯式——表示瓷坯料或胎体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8.釉式——表示瓷釉料或釉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9.粘土矿物——颗粒大小在2µm以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晶体矿物。
10.粘土—一种天然细颗粒矿物集合体,主体为粘土矿物,并含有部分非粘土矿物和有机物。
与水混合具有可塑性。
11.一次粘土——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12.二次粘土——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13.高岭石——一种二层型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矿物(Al2O3·2S¡O2·2H2O),因首次在我国附近的高岭村发现而命名。
14.瓷石——一种可供制瓷的石质原料,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长石、高岭石和碳酸盐矿物。
15.釉石——制釉用瓷石,其矿物组成与瓷石相似,但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熔融物具有较好的透明度。
16.石英——天然产出的结晶态二氧化硅。
17.长石——一系列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18.ɑ—半水石膏——石膏在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加压蒸煮而得到的晶体呈针状、结晶尺寸较大的半水石膏(ɑ—CaSO4·1/2H2O)。
19.β—半水石膏——石膏在常压下炒制而得到的晶体为不规整碎屑、比表面积较大的半水石膏(β—CaSO4·1/2H2O)。
陶瓷工艺学考前复习题一、是非题:1.陶瓷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陶瓷生产的应用科学,内容包括陶瓷原料、坯料、釉料、成型到烧成及装饰陶瓷制品的整个工艺过程及其有关的基本理论。
2.采用二次烧成的素坯强度高,便于搬运和存放,利于检选,提高了成品率。
3.结晶釉是于结晶组分在釉中的溶解度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于冷却阶段从液相中析出而形成。
4.中国古陶瓷的发展脉络是:陶器→印纹硬陶→原始瓷→瓷器。
5.瓷石不是单一的矿物岩石,而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6.可塑泥料的屈服值与含水量无关7.坯釉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会产生很多诸如开裂、冷裂、破片等缺陷。
8.母岩风化后残留在原生地的粘土称为二次粘土。
9.长石的助熔作用是于本身的低温熔融而引起的。
10.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对石膏模具进行加热干燥。
11.长石是陶瓷生产中最常用的熔剂性原料。
12.注浆前的扣模、擦模操作要注意模型对口面必须清扫干净注意保护好模型的棱角,防止磨损。
13.翻模时,在实物上涂上肥皂水是为了能够易于脱模。
14.在使用粉料进行压制成型时,造粒工序是为了使颗粒在模具中填充更加均匀。
15.一次烧成能有效避免釉面出现针孔、釉泡等现象的产生。
16.目前陶瓷可大致分为传统陶瓷、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三类我们艺术生主分在釉中的溶解度已经处要创作的是传统陶瓷。
于饱和状态,于冷却阶段从液相中析出而形成。
17.釉是指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玻璃或玻璃与晶体的连续粘着层。
二、填空题:34.陶瓷坯体中的水分主18.干燥的目的是排除坯要有自水、吸附水和结体内残余的结构水。
合水。
19.粘土原料之一的膨润35.按照陶瓷坯体结构不土主要成分是蒙脱石,且同和坯体致密度的不同,蒙脱石具有吸水特性。
因把所有的陶瓷制品分为两吸水后体积膨胀,有时大大类:陶器和瓷器。
到20~30倍,故名膨润根据坯料的性能和含水量土。
不同,成形方法可以分为20.可塑泥料的屈服值与三大类:可塑法成型、注其含水量有关。
浆法成型、压制成型。
陶瓷工艺师试题库一、选择题1、传统陶瓷〔普通陶瓷〕是以〔 C 〕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颠末粉碎混炼——成形——煅烧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成品。
A、石英B、长石C、粘土D、石灰石2、传统陶瓷化学成份中,含量最高的是〔B 〕。
A、Al2O3B、SiO2C、CaOD、K2O3、以下材猜中〔 A 〕不属于硅酸盐材料。
A、氧化铝瓷B、玻璃C、水泥D、建筑红砖4、以下材猜中〔 C 〕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A、氧化铝瓷B、玻璃C、塑料D、水泥5、我国陶器发源于〔 D 〕。
A、4000年~5000年B、5000年至6000年C、6000年至7000年D、8000年前6、我国在〔 B 〕年前就有瓷器出产,是世界上最早缔造瓷器的国家。
A、1000B、2000C、3000D、40007、以下陶瓷原猜中〔A 〕含氧化铝最高。
A、高岭土B、叶腊石C、长石D、膨润土8、以下陶瓷原猜中〔 D 〕属于非可塑性原料〔瘠性原料〕。
A、粘土B、高岭土C、叶腊石D、石英9、以下陶瓷原猜中〔 A 〕属于熔剂性原料。
A、长石B、石英C、粘土D、叶腊石10、以下陶瓷原猜中〔C 〕属于可塑性原料。
A、长石B、石英C、粘土D、石灰石11、〔 A 〕不属于粘土矿物。
A、滑石B、高岭石C、蒙脱石D、叶腊石12、纯高岭土含氧化铝为〔C 〕%。
A、25至30B、30至35C、35至40D、40至4513、吸水后体积可膨胀多倍的粘土是〔 B 〕。
A、高岭土B、膨润土C、瓷土D、叶腊石14、〔 C 〕粘土含有K2O。
A、高岭石类B、蒙脱石类C、伊利石类D、水铝英石类15、影响粘土烧成白度的杂质成份主要是〔 D 〕。
A、Al2O3和SiO2B、CaO和MgOC、K2O和Na2OD、Fe2O3和Ti O216、某粘土化学组成为:SiO2 46.42%、Al2O3 38.96%、Fe2O30.22%、CaO0.38%、MgO、K2O、Na2O痕量、灼减14.40%,该粘土应属于〔 A 〕。
陶瓷工艺学试题库一.名词术语解释1.陶瓷制品——以粘土类及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硅酸盐制品(如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普通电瓷等)。
2.胎——经高温烧成后构成陶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妆土部分。
3.釉——融着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类玻璃薄层。
4.陶瓷显微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陶瓷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各种杂种(包括添加物)与显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5.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6.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
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7.坯式——表示陶瓷坯料或胎体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8.釉式——表示陶瓷釉料或釉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9.粘土矿物——颗粒大小在2µm以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晶体矿物。
10.粘土—一种天然细颗粒矿物集合体,主体为粘土矿物,并含有部分非粘土矿物和有机物。
与水混合具有可塑性。
11.一次粘土——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12.二次粘土——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13.高岭石——一种二层型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矿物(Al2O3·2S¡O2·2H2O),因首次在我国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发现而命名。
14.瓷石——一种可供制瓷的石质原料,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长石、高岭石和碳酸盐矿物。
15.釉石——制釉用瓷石,其矿物组成与瓷石相似,但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熔融物具有较好的透明度。
16.石英——天然产出的结晶态二氧化硅。
17.长石——一系列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18.ɑ—半水石膏——石膏在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加压蒸煮而得到的晶体呈针状、结晶尺寸较大的半水石膏(ɑ—CaSO4·1/2H2O)。
陶瓷工艺学试题库一.名词术语解释1.陶瓷显微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陶瓷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各种杂种(包括添加物)与显微缺陷的存在形式、分布;晶界特征。
2.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具有相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致于使釉出现龟裂或剥落的性能。
3.实验式——表示物质成分中各种组分数量比的化学式。
陶瓷物料通常以各种氧化物的摩尔数表示。
4.坯式——表示陶瓷坯料或胎体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5.釉式——表示陶瓷釉料或釉组成的氧化物按规定顺序排列的实验式。
6.粘土矿物——颗粒大小在2µm以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晶体矿物。
7.粘土—一种天然细颗粒矿物集合体,主体为粘土矿物,并含有部分非粘土矿物和有机物。
与水混合具有可塑性。
8.一次粘土——母岩经风化、蚀变作用后形成的残留在原生地,与母岩未经分离的粘土。
9.二次粘土——一次粘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水力搬运到远地沉积下来的粘土。
10.高岭石——一种二层型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矿物(Al2O3·2S¡O2·2H2O),因首次在我国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发现而命名。
11.瓷石——一种可供制瓷的石质原料,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和石英,或含有少量长石、高岭石和碳酸盐矿物。
12.石英——天然产出的结晶态二氧化硅。
13.长石——一系列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14.陶瓷工艺——生产陶瓷制品的方法和过程。
15.坯釉配方——坯料,釉料中各种原料配合的重量百分数。
16.细度——指固体颗粒的大小。
陶瓷生产中习惯用标准筛的筛余量来表示。
17.成型——将坯料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坯体的操作。
18.可塑成型——在外力作用下,使可塑坯料发生塑性变形而制成坯体的方法。
19.滚压成型——用旋转的滚头,对同方向旋转的模型中的可塑坯料进行滚压,坯料受压延力的作用均匀展开而形成坯体的方法。
20.注浆成型——将泥浆注入多孔模型内,当注件达到所要求的厚度时,排除多余的泥浆而形成空心注件的注浆法。
21.实心注浆——泥浆中的水分被模型吸收,注件在两模之间形成,没有多余的泥浆排出的注浆法。
22.干压成型——将含水率低于6%的粒状粉料,放在模具中直接受压而成型的方法。
23.等静压成型——粒状粉料在有弹性的软模中受到液体或气体介质传递的均衡压力而被压实成型的方法。
24.坯体干燥——排除坯体中非化学结合水的过程。
25.干燥制度——为达到最佳的干燥效果,对干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干燥时间和速度、干燥介质的温度和湿度等参数的规定。
26.施釉——通过高温的方式,在陶瓷坯体表面上附着一层玻璃态层物质。
27.烧成——将坯体焙烧成陶瓷制品的工艺过程。
28.素烧——坯体施釉前进行的焙烧工艺过程。
29.釉烧——素烧坯施釉后的焙烧工艺过程。
30.烧成制度——为烧成合格陶瓷制品和达到最佳烧成效果,对窑内温度、气氛、压力操作参数的规定。
31.瓷器——陶瓷制品中,胎体玻化或部分玻化、吸水率不大于3%、有一定透光性、断面细腻呈贝壳状或石状、敲击声清脆的一类制品。
32.细瓷——使用质量好的原料,经细致加工所得到的胎体细腻、釉面光润、吸水率不大于0.5%的一类瓷器。
33.陶器——一种胎体基本烧结、不致密、吸水率大于3%、无透光性、断面粗糙无光、敲击声沉浊的一类陶瓷制品。
34.颗粒分布——粉状或粒状物料中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数。
35.泥浆触变性——泥浆受到振动和搅拌时,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加,静置一段时间后,泥浆又重新稠化的性能。
36.可塑性——含适量水的泥团,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而不开裂,除去外力后仍保持其形变的性能。
37.干燥收缩率——试样成型后与干燥至恒重后长度之差对成型后长度的百分比称干燥线收缩率;其体积的差值对成型后体积的百分比称干燥体收缩率。
38.烧成收缩率——试样烧成前后长度之差对干燥至恒重后长度的百分比称烧成线收缩率;其体积之差对干燥至恒重后体积的百分比称烧成体收缩率。
39.烧成温度——使陶瓷制品具有预期性能的焙烧温度。
40.烧成范围——对瓷器而言,系由玻化成瓷到低于软化温度之间的温度范围;对陶器而言,则是与制品吸水率上下限相对应的温度范围。
41.釉的熔融温度范围——釉的始熔温度至成熟温度之间的温度范围。
42.透光度——可见光透过陶瓷制品的程度。
通常以透过1毫米厚试样的光量对照射在试样的光量百分比来表示。
43.光泽度——陶瓷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通常以镜面反射光强度对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来表示。
三.选择题1.高岭石的矿物实验式( C )。
A、Al2O3·SiO2·2H2OB、Al2O3·2SiO2·H2OC、Al2O3·2SiO2·2H2OD、3Al2O3·2SiO22.钾长石的矿物实验式为( C )A、K2O·Al2O3·2SiO2B、K2O·Al2O3·4SiO2C、K2O·Al2O3·6SiO2D、K2O·2Al2O3·6SiO23.化学式为3Al2O3·2SiO2的化合物是( D )A、铝硅尖晶石B、脱水高岭石C、堇青石D、莫来石4.石质瓷瓷胎的相构成是-------------------。
( B )A、石英-长石-高岭石B、石英-方石英-莫来石-玻璃相C、石英-莫来石-玻璃相D、石英-方石英-玻璃相5.粘土按成因可分为------------------------。
( C )A、原生粘土与一次粘土B、原生粘土与耐火粘土C、原生粘土与次生粘土D、次生粘土与高塑性粘土6.粘土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粘土称为( B )A、强可塑性粘土B、一次粘土C、高岭土D、二次粘土7.坯料中的SiO2可由-------------------引入。
(D )A、石英B、粘土C、长石D、以上三者均可8.吸水后产生很大的体积膨胀的粘土矿物是( D )A、高岭石B、伊利石C、叶蜡石D、蒙脱石9.已知某种粘土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强,吸附能力大,吸水性强,吸水后体积膨大5~16倍,初步认定该粘土类型是----------------------。
( C )A、高岭石B、伊利石C、蒙脱石D、叶蜡石10.预先煅烧块状石英的目的是-----------------------------( A )A、利于粉碎B、促进晶型转变C、减少收缩11.自然界中的石英多数以( B )存在。
A、α-石英B、β-石英C、β-方石英D、半安定方石英12.β—石英≒α—石英的转变温度是---------- ---------。
( B )A、163℃B、573 ℃C、870℃13.钙长石与钾长石。
( C )A、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混合形成固熔体;B、高温时可以形成固熔体,温度降低时分离;C、在任何温度下几乎都不混溶。
14.长在生料釉中引入Na2O 时可选用--------------。
( D )A、碳酸钠B、硝酸钠C、硼砂D、钠长石15.滑石属于(C )。
A、可塑性原料B、瘠性原料C、熔剂原料D、化工原料16.氧化钙是(B )A、软熔剂B、硬熔剂C、乳浊剂17.注浆成型过程中(D )A、坯料中塑化剂的粘度发生改变。
B、坯料的性质发生改变C、坯料中液相量发生改变。
D、以上均不是18.已知,某试样成型后的尺寸为 a ,干燥后的尺寸为b,煅烧后的尺寸为c ,烧成收缩率为( C )A、L烧=a ca-×100% B、L烧=c ca-×100%C、L烧=b cb-×100% D、L烧=a ba-×100%19.坯体在干燥时发生收缩最重要的阶段是:( B )A、加热阶段B、等速干燥阶段C、降速干燥阶段D、平衡干燥阶段20.用可塑泥料的液限与塑限值之差来表示--------------------------( A )A、可塑性指数B、屈服值C、最大变形量D、可塑性指标21.在坯体干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 B )A、升速阶段B、等速干燥阶段C、降速干燥阶段D、平衡阶段22.在烧成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坯体内碳酸盐的分解是在-----------阶段( B )A、水分蒸发期B、氧化分解和晶型转化期C、玻化成瓷期D、冷却期23.当某陶瓷制品的α釉>α坯时,釉层应该承受的是---------------。
( D )A、无作用力B、剪切应力C、压应力D、张应力24.釉的膨胀系数远大于坯时,釉面会产生( A )缺陷。
A、开裂B、剥落C、缩釉D、桔釉25.日用细瓷器的吸水率应不大于( C )A、3%B、1%C、0.5%D、0.1%26.炻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炻器坯体( C )A、机械强度低B、热稳定性差C、半透明性差27.某厂的产品因热稳定性差而导致釉裂,其主要原因是坯釉的线膨胀系数为:( B )A、α坯>α釉B、α坯<α釉C、α坯=α釉28.光线照射在陶瓷制品上,镜面反射部分决定了陶瓷制品的( D )A、乳浊度B、透光度C、白度D、光泽度29.日用细陶器的吸水率为( B )A、≯12%B、≯15%C、≯22%D、≯3%30.细瓷器的吸水率为:(D)A、一般不大于0.05%B、一般不大于1%C、一般不大于3%D、一般不大于0.5%31.石灰釉釉式的特点是:(B)A、KnaO摩尔数≥0.5B、CaO摩尔数≥0.5C、CaO摩尔数<0.5D、CaO摩尔数任意32.当某陶瓷制品的α釉<α坯时,釉层应该承受的是( C )A、无作用力B、剪切应力C、压应力D、张应力四.填空1.宋代五大名窑是官,哥,定,钧,汝窑。
2.传统上,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练、成型、烧成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
3.按照陶瓷坯体结构不同和坯体致密度的不同,把所有的陶瓷制品分为两大类:陶器和瓷器。
4.陶瓷的概念一般为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练—成形—煅烧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的统称,亦即“传统陶瓷”的概念。
目前,广义的陶瓷概念为陶瓷5.炻瓷器的性能特点是:吸水率一般小于3%,透光性差,通常胎体较厚,呈色,断面呈石状,制作较精细。
炻瓷器与细瓷器的区别在于细瓷器吸水率<0.5﹪,具有较好的透光性。
6.滑石的分子式是3MgO·4SiO2·H2O,硅灰石的分子式是CaO·SiO2。
7.高岭石的分子式AL2O3·SiO2·2HO,堇青石的分子式2MgO•2Al2O3•5SiO2。
8.写出下列矿物的实验式:蒙脱石Al2O3·4SiO2·nH2O (n>2)钙长石CaO·Al2O3·2SiO2滑石3MgO·4SiO2·H2O 方解石CaCO3长石质瓷的相组成有:石英、方石英、莫来石、玻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