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解表药
- 格式:ppt
- 大小:12.10 MB
- 文档页数:83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风寒感冒;2.咳嗽气喘;3.风水水肿;4.风寒痹阻证,阴疽,痰核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1.风寒感冒;2.寒凝血滞诸痛证;3.痰饮、蓄水证;4.心悸紫苏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1.风寒感冒;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3.解鱼蟹毒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1.风寒感冒;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4.肺寒咳嗽;5.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及鱼蟹等食物之毒香薷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1.风寒感冒;2.水肿脚气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生),止血(炒)1.外感表征;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吐衄下血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经、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1.外感表征;2.风疹瘙痒;3.风湿痹痛;4.破伤风证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1.风寒感冒;2.风寒湿痹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6.皮肤风湿瘙痒细辛辛、温。
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3.鼻渊;4.肺寒咳喘藁本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1.风寒感冒,巅顶疼痛;2.风寒湿痹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风寒感冒;2.鼻渊;3.风湿痹痛;4.风疹瘙痒,疥癣麻风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通鼻窍1.风寒感冒;2.鼻塞、鼻渊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1.风寒感冒;2.阴盛格阳;3、乳汁郁滞不下、疮疡肿毒鹅不食草辛、温归肺、肝经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1.风寒感冒;2.鼻塞不通;3.寒痰咳喘;4.疮痈肿毒发散风热药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目赤翳障;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5.小儿夜啼不安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3.肝阳上亢眩晕;4.目赤昏花;5.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来;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3.目赤昏花;4.疮痈肿毒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3.风湿痹痛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1.表证发热,少阳证;2.肝郁气滞;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4.疟疾寒热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1.外感表征;2.麻疹不透;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淡豆豉苦、辛、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1.外感表征;2.热病烦闷浮萍辛、寒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1.风热感冒;2.麻疹不透;3.风疹瘙痒;4.水肿尿少木贼甘、苦、平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明目退翳1.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翳障;2.出血证。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2.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风湿痹痛肢拘急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乳痈紫花地--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丹毒乳肠痈毒蛇咬伤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清泻肝火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肺痈后下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尤宜久疟疟母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长于清大肠经热毒阿米巴痢疾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小毒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解梅毒汞中毒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性寒味酸清中兼收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活络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丸剂1.5-2.5克不入汤剂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有毒不宜入汤剂,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疾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5.清虚热药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配鳖甲治阴虚发热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味咸外用回乳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性寒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缓下1.5-3克攻下5-10克体弱慎服2.润下药麻仁--润肠通便热秘通行老人产妇及体虚便秘甘平大肠脾经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养神有功宜于水肿脚气便秘者3.峻下逐水药(多数有毒)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丸散0.5~1克内服醋制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京戟逐饮红戟散结茜草科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有毒头疮白秃汤剂1.5~3克散剂0.5~1克醋制减毒巴豆--泻下逐水寒积退肿祛痰利咽疗疮祛腐喉痹痰阻结胸丸散0.1~0.3克畏牵牛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水肿推崇畏牵牛体弱忌有肾毒性千金子--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制霜入丸散服0.5~1克别名-续随子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缓解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1.祛风寒湿药独活--祛除风湿善治痹痛解表发汗辛苦主治下半身少阴头痛威灵仙--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骨鲠消痰咸治骨鲠30~50克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酸温归肝脾经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脚气肿痛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入归肝经甘咸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脉止痒解蛇毒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川乌--祛除除湿散寒止痛麻醉力宏大毒不宜久服寒疝腹痛局部麻醉外用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屈伸不利孕妇月经多慎用2.祛风湿热药--带腾字的一般都能通络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秦艽--祛风通络清虚热利湿退黄重点在清虚热苦辛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有大毒归心肝经豨签草--祛除风湿通络止痛清热解毒降血压治疗疮肿毒臭梧桐--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降血压外洗又能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拘挛兼热3.祛风湿健骨药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兼肾虚有寒者最宜阴虚火旺者忌服脚气浮肿香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有毒强心利水而消肿心衰性水肿最宜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胎漏下雪而胎动不安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入药酒尤宜老人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4.其它类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消肿祛风止痒上肢肩膀痛者最佳横走肢臂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胸胁痛乳汁不下跌打损伤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消肿通经下乳乳房肿痛乳汁不下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海风藤,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又能利小便五,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发汗明目辛苦夜盲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配黄柏风湿痹症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既除无形之满又除有形之满藿香--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配佩兰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征均可佩兰--芳香化湿解暑辟秽辛平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口臭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辛香湿阻中焦多用于湿温初起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不宜久煎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除痰截疟-寒湿偏盛-重点记忆六,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透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用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名词解释:解表药1. 引言解表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用于解除表面症状的药物。
表面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鼻塞等,常见于感冒、流感等疾病。
解表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体温、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表面症状等方式来缓解疾病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2. 解表药的分类根据中医药理论,解表药可以分为外感解表药和内伤解表药两大类。
2.1 外感解表药外感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由外邪入侵所致的疾病。
常用的外感解表药有羌活、防风、藿香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发散、温通解表的作用,能够促进汗液排出、舒展经络、缓解恶寒、发热等表面症状。
2.2 内伤解表药内伤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阳明互结等由内伤引起的疾病。
常用的内伤解表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解表的作用,能够降低体温、清除病邪、改善表面症状。
3. 解表药的作用机制解表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调节体温解表药能够通过调节体温来缓解发热、恶寒等症状。
在感冒等疾病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外邪的刺激而失去正常调节功能,解表药可以通过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回归正常。
3.2 促进血液循环解表药能够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表面症状。
在感冒等疾病中,表面症状常伴随着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解表药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式来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
3.3 缓解病情解表药能够通过缓解病情来促进病情康复。
在感冒等疾病中,表面症状常伴随着身体不适、乏力等症状,解表药可以通过改善表面症状,减轻身体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病情康复。
4. 解表药的应用解表药广泛应用于感冒、流感等疾病的治疗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解表药进行治疗。
4.1 感冒的治疗感冒是一种常见的表面症状性疾病,常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时,常用的解表药有羌活、防风、藿香等。
这些药物能够缓解发热、恶寒等症状,促进汗液排出,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药学—解表药中药学—解表药解表药小结1.通鼻窍的药物有: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2.祛风除湿的解表药物有:防风、羌活、藁本、白芷3.解表兼行气的药物有:紫苏、薄荷、柴胡4.不宜久煎的药:香薷、荆芥、紫苏、薄荷5.解肌:桂枝(发汗解肌)、葛根(解肌退热)6.安胎:紫苏7.解表药中能平抑肝阳的药物有:桑叶、菊花8.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9.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称10.香薷:“香蕾乃夏月解表之药”“夏月麻黄11.防风:“风药之润剂”“治风通用之品”12.柴胡:治少阳证之要药13.具有降压的药:葛根14.具有升阳的药:升麻、柴胡、葛根15.治疗脏气脱垂的药:柴胡、升麻16.荆芥:外感表证,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应用17.解毒的药:紫苏(解鱼蟹毒)、生姜(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葛根(解酒毒)18.薄荷:道地产地为江苏太仓(苏薄荷)19.解表药中利咽透疹的药物有:薄荷、牛蒡子、蝉蜕20.解表药中长于清利头目的药物:薄荷、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21.解表药中有祛风湿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麻黄、细辛、羌活、防风22.息内外风的解表药:防风、蝉蜕23.头痛引经药阳明头痛——白芷少阳头痛——柴胡太阳头痛——羌活太阴头痛——苍术厥阴头痛——吴茱萸少阴头痛——独活、细辛(少阴细心读)头痛专药——川芎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小结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桂枝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荆芥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羌活用量过多易至呕吐细辛不宜与黎芦同用苍耳子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辛夷包煎薄荷后下牛蒡子气虚便溏者慎用蝉蜕孕妇当慎用桑叶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柴胡解表退热宜生用量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量均稍轻。
中药学解表药概述1.定义: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归经:解表药主要归肺、膀胱经。
3.分类: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两类。
4.注意事项:(1)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阳伤阴,导致“亡阳”“伤阴”的弊端。
(2)解表药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注:表实为无汗)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2)宣肺平喘——咳嗽气喘之要药。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脚气。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1)发汗解肌——外感风寒表实、风寒表虚证均可。
(注:表虚为有汗)(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之诸痛证,如胸痹心痛、痛经、脘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3)助阳化气——脾阳不足之痰饮、蓄水证;心阳不足之心悸。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表证之轻证。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解鱼蟹毒——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2)温中止呕——胃寒呕吐(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
(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1)发汗解表:夏月外感风寒表证。
香薷又称之为“夏月之麻黄”。
(2)化湿和中:呕吐、腹泻。
(3)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之无论风寒、风热、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应用。
透疹消疮——风疹瘙痒、麻疹不透;疮疡初起之表证。
炒炭止血——各种出血证。
(炭能止血,如地榆炭、血余炭等。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熄风止痉(1)祛风解表——外感表证之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均可应用。
(2)胜湿止痛——风疹瘙痒、风湿痹痛。
(3)熄风止痉——破伤风。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夹湿证。
(2)祛风湿、止痛——风寒湿痹。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第一章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
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中药学表格归纳一、解表药麻黄与桂枝,均为辛温解表药,常相须为用治疗风寒表证。
但麻黄发汗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桂枝发汗力缓,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能温经通阳,常用于寒凝经脉、痰饮水湿内停、风寒湿痹、胸痹及心悸、脉结代等证荆芥与防风,皆微温,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二药常相须为用。
但荆芥轻透力强,更长于发表透疹,并有止血功效;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解痉,可用于风寒湿痹及破伤风等证。
桑叶与菊花,二药均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常相须为用治疗外感风热、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等证。
但桑叶疏散风之力较强,并长于清肺润燥,兼能凉血止血,可用于肺热燥咳以及血热吐衄;菊花则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并能清热解毒,多用于肝阳上亢或热毒疮疡。
二.清热药(五)清虚热药三.泻下药大黄与芒硝二药,均能泻热通便,但大黄长于攻下,芒硝长于软坚润燥,二药常相须为用,以增通腑泻热之功,用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证;二药外用均能清热消肿,可治痈疮肿毒。
大黄清热泻火力强,并能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可用于温病热毒、血热出血、瘀血证、湿热黄疸与淋证等;芒硝长于润燥软坚,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以及常外用于咽喉肿痛、疮疡、目赤等证。
四.祛风湿药羌活与独活二药,均能祛风胜湿止痛、发汗解表,常用治风寒湿痹和外感风寒湿表证。
但羌活气味较浓,发散解表力强,并善治上部风寒湿痹痛;独活气味较淡,性较和缓,长于治下部风寒湿痹痛,其解表之力不及羌活,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之说,若一身尽痛,则二药常相须为用。
苍术与厚朴二药,均可燥湿,常用于湿阻中焦证。
但苍术为燥湿健脾要药,并可祛风湿、散表邪和明目,可治风湿痹证、风寒表证以及夜盲等证;厚朴燥湿之力不及苍术,但又能行气消积、化痰平喘,可治食积气滞、痰多咳喘等证。
砂仁与白豆蔻二药,均能化湿,行气,温中,常用治湿阻中焦、脾胃虚寒、脾胃气滞证。
第 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2. 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第 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2. 清热燥湿药掌握:黄芩、黄连、黄柏3. 清热解毒药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4. 清热凉血药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5. 清虚热药掌握:青蒿、地骨皮第 3章泻下药1. 攻下药掌握:大黄、芒硝2. 润下药3. 峻下逐水药第 4章祛风湿药掌握:独活、木瓜、马钱子、秦艽、防己、桑寄生、蕲蛇第 5章化湿药掌握: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第 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2. 利尿通淋药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3. 利湿退黄药掌握:茵陈、虎杖、金钱草第 7章温里药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第 8章理气药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香附第 9章消食药掌握:山楂、神曲、麦芽第 10章驱虫药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第 11章止血药1. 凉血止血药掌握:地榆、小蓟2. 化瘀止血药掌握:三七、茜草3. 收敛止血药掌握:白及4. 温经止血药掌握:艾叶第 12章活血化瘀药掌握:川芎、郁金、延胡索、丹参、益母草、红花(附:番红花、桃仁、牛膝、水蛭、莪术第 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 温化寒痰药掌握:半夏2. 清化热痰药掌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了解:前胡、天竹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3. 止咳平喘药掌握:苦杏仁(附:甜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第 14章安神药1. 重镇安神药掌握:朱砂、磁石、龙骨(附:龙齿2. 养心安神药掌握:酸枣仁第 15章平肝息风药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2. 息风止痉药掌握:羚羊角(附:山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第 16章开窍药掌握:麝香、石菖蒲第 17章补虚药1. 补气药掌握: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2. 补阳药掌握: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 3. 补血药掌握: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4. 补阴药掌握: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第 18章收涩药1. 固表止汗药2. 敛肺涩肠药掌握:五味子、乌梅3. 固精缩尿止带药掌握:山茱萸、桑螵蛸、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心、荷叶、荷梗第 19章涌吐药第 20章杀虫止痒药掌握:硫黄、雄黄第 21章拔毒生肌药掌握:升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药品种归类整理(用于速记)双证执业中药师备考经验:先记目录,再记品种,事半功倍。
第一步:就是要先把目录背熟。
提到药品要能说出分类,提到分类要能说出有哪些药品。
第二步:再对照考试大纲,牢记每个药品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注意事项等。
以下整理归类中药二单味药399个,以供大家记忆。
一、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共14个)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辛夷,白芷,藁本,香薷,苍耳子,西河柳。
2.辛凉解表药(共12个)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共12个)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
2.清热燥湿药(共5个)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3.清热凉血药(共6个)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4.清热解毒药(共30个)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重楼,白鲜皮,穿心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大血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地锦草,紫花地丁,金荞麦,鸦胆子,垂盆草,秦皮,马勃,木蝴蝶,半枝莲。
5.清虚热药(共5个)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
三、泻下药1.攻下药(共4个)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
2.润下药(共2个)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共7个)甘遂,巴豆,牵牛子,京大戟,红大戟,芫花,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共25个)独活,威灵仙,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雷公藤,防己,秦艽,徐长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蕲蛇,乌梢蛇,豨莶草,鹿衔草,伸筋草,臭梧桐,桑枝,川乌,千年健,丝瓜络,穿山龙,路路通。
五、芳香化湿药(共8个)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湿药(共20个)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滑石,海金沙,木通,茵陈,萆薢,石韦,瞿麦,萹蓄,车前子,地肤子,冬葵子,通草,金钱草,广金钱草,连钱草,灯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