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姓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
- 格式:docx
- 大小:27.74 KB
- 文档页数:3
改革开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面貌,而且对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比较低。
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系得到建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和服务,过上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
同时,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百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大幅提高。
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
在计划经济时代,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了限制。
改革开放后,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书籍等文化产品,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同时,改革开放也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涌现出来,为百姓提供了更加精彩的文化享受。
教育方面,改革开放对百姓的教育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代,百姓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很多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体制得到了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越来越多的百姓有机会接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人们的知识和能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医疗方面,改革开放也对百姓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代,医疗资源比较匮乏,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医疗体制得到了改革和完善,医疗服务得到了大幅提升。
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为百姓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改革开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使中国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逐渐走向开放、繁荣和富强,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经济发展到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显著的方面:1.经济繁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投资的增加和市场的开放,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繁荣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许多地方存在贫困和落后的问题。
然而,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饮食和教育水平。
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3.教育机会增加:与过去相比,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分配,随着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投入,中国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机会的增加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了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
4.交通便利: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交通系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系统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现在,人们可以更快、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这也促进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
5.文化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这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
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同时,中国自身的文化出版、电影、电视和其他娱乐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机会的增加、交通便利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增加,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仍在继续进行,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变化和进步。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
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
从我身边的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的生活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本文将从我身边各方面发生的变化来说明改革开放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改革衣食住行生活水平综合国力正文:“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所带给我们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一个圈的分量。
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来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我的奶奶经常感叹着自己终于过上了苦尽甘来的日子,赶上了这改革春风造福大地的美好时代。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总是穿着同一件棕黑布衣服,夏天就把袖子挽起,冬天就再在里面多加几层衣保暖。
而年龄最小的我要接受表姐们不合身的旧衣服,我也总是身着深色衣服,这让我至今仍渴望粉红色。
因为这样衣服才不容易脏,才够耐穿。
那时候的人们对着装要求都比较低,爸妈都很少买衣服,而且当时的衣服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比较单调。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
渐渐地,中国人民深藏多年的爱美之心,终于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张一市斤的粮票,这是计划经济时期购买粮食的凭证。
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妈妈说,当初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质量。
我也还记得小时候常因为自己吃东西很挑而常被爸妈骂,在那些个日子里经济水平实在有限,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
而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容许越来越“挑”的嘴,我们可以外出选择自己喜欢的中、西餐厅就餐,大鱼大肉,甚至也有许多贪得无厌的人还嚷嚷着要吃“海豚肉”。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一、本文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旨在通过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生活方面,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
我们将从衣物的多样化、食品的丰富性、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等方面,深入探讨改革开放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衣物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穿着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朴素走向时尚。
在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食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住房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交通方面,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方式的革新,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旨在展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期待在未来,中国能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二、衣:时尚与多元化的演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着打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蓝海洋”到如今的“彩虹世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布料短缺,人们普遍穿着颜色单一的衣物,尤其是深蓝色的工作服和军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
那时的人们,对于“时尚”这个词还十分陌生,更多的是追求实用和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衣着也开始发生变化。
80年代,开始有了“时髦”的概念,喇叭裤、花衬衫、高跟鞋等外来元素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还伴随着一些争议,但无疑为人们的着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到了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时尚杂志和电视节目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个性和潮流。
这一时期的服装,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衣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南京市居民交通生活状况:1、交通条件:(1)改革开放前南京居民的交通条件南京地处长江的中下游,地势低洼,道路比较狭窄,车辆难行,交通拥挤,并且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大部分是泥巴路和砂路,使内部各城区都比较密闭,交通往来不发达,外部与其他城市的交通线路没有完全开放,导致经济相对闭塞。
(2)改革开放后南京居民的交通条件南京地区的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大面积改善路面情况,从泥巴路逐渐变为了水泥路和柏油路,同时也大行筑桥建港,大建地铁线路,动车线路、隧道和各条航线,逐渐形成了以南京市为中心,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依托,干支相连、四通八达、辐射全市的公路网络、地铁网络和铁路网络。
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减轻了线路少带来的拥堵,还促进了南京市与其他城市的联系与交流。
2、交通工具:(1)改革开放前居民的交通工具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道路的崎岖不平,生活的贫困落后。
当时南京私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农村的畜力车和独轮推车以及城市中的人力车和自行车。
而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公共汽车和火车以轮船。
(2)改革开放后居民的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摩托车和电动车,而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中的奢侈品 现在也逐步走进了南京普通百姓家庭,现在则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汽车。
公共的交通工具发展则更加快速,以前的公共汽车、火车规模和线路普及范围越来越大,新兴的有高铁、动车、隧道以及航空飞机等,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便捷化,真正有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觉。
(二)交通工具变迁给南京市居民带来的喜1、从经济上说:随着交通的发展,国家吸引了大量外商外资,快速的交通工具能提高办事效率,加速发展。
2、从生活上说: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我市居民交通生活拥堵的问题随着南京市经济实力的进步提高,交通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尖锐。
全面深化改革与老百姓的生活的关系调研个人心得体会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我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谈三点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统一。
改革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改革统领一切。
必须坚决树立以改革统领一切的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社会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稳定作为基础和前提。
深化改革,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前提是必须保持社会稳定。
没有稳定,改革就无法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一切都无从谈起。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切实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既要高瞻远瞩,又必须坚持在稳定的框架内进行,以会不会影响稳定、能不能促进稳定作为推进改革的现实遵循。
要切实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将社会稳定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在稳定中推进改革。
要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着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感、尊严感、幸福感。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加强顶层设计。
重视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
当前我国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许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从大局出发,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这就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改革。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适应这种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我们必须增强全局意识,加强宏观思考,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年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便利和舒适。
一、衣服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衣着简单朴素,衣服不够,还有穿百色布衣的现象。
经过不断发展和进步,今天中国人的衣着品质不断提高,除了国际知名品牌外,国内品牌也不断涌现。
如今,中国衣服的品质和款式已经可以与国际接轨。
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观念也得到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可持续的时尚理念,不再追求低价而是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穿衣品味。
二、饮食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早期,由于国家贫困,饮食匮乏,老百姓过着口吃不饱的生活,而现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特色和魅力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涵盖了八大菜系,如川、湘、鲁、粤、苏、闽、浙和徽菜。
这些菜系各具特色,风味独特。
除了传统的中式美食,国际美食也在中国大片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各种各样的美食,而且快捷、安全、健康的外卖服务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居住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相当差,许多人住在只有数平米大小的小房间内。
然而,如今中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可以可以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
高楼大厦、花园式住区、定制和高品质的室内装修和家居用品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同时,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在建筑和住宅的方面均体现出中国对于良好居住环境的追求。
比如,温馨安全的家庭将是未来住房市场主流,节能环保、智能化也将是未来住宅和城市的趋势。
四、交通出行变化中国的交通出行也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工具也逐步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主要步行或者乘坐人力车、自行车。
如今,全国范围内高速铁路、地铁、轻轨以及多种其他现代交通工具遍布城市和乡村,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
同时,共享经济也兴起,如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可以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并推动了节能、减排的运动理念。
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变化哎哟喂,说起改革开放后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变化,那可真是翻天覆地,跟变戏法似的,一天一个样儿!记得小时候,家里头穷得叮当响,吃个白面馒头都得盼星星盼月亮,哪像现在,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想吃啥有啥,海鲜、牛排、进口水果,应有尽有,钱包鼓了,胃口也跟着开了眼界。
那时候穿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调得跟黑白电视似的。
现在瞧瞧,满大街的时尚达人,潮流服饰换得比翻书还快,网购一键下单,全球好物送到家,连村里的阿婆都学会了用手机刷抖音,看人家模特走秀,自己也能搭出几套“国际范儿”。
住房子更是大不同,以前一家几口挤在几十平米的小平房里,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
现在好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小区绿化美得像公园,智能家居一应俱全,冬天暖气热乎乎,夏天空调凉飕飕,生活品质直线上升,幸福感爆棚!出行方面,以前出个远门,火车慢得像蜗牛,汽车少得可怜,还得提前好久去车站排队买票。
现在呢?高铁、飞机满天飞,几个小时就能跨越大半个中国,自驾游更是说走就走,导航一开,天下我有,连村里的路都修得又宽又平,小车直接开到家门口。
再说说娱乐吧,以前晚上没啥消遣,顶多就是听听收音机,看看露天电影。
现在可好,手机、电脑、平板、智能电视,想看啥就看啥,游戏、电影、音乐、直播,应有尽有,还能在线学习新知识,跟世界各地的朋友聊天,感觉整个宇宙都装进了口袋里。
还有啊,教育医疗这些大事儿,也是一年一个样儿。
以前上学难,好老师难找,现在教育资源越来越均衡,网课、在线辅导,让学习不再受地域限制。
看病也是,以前看病难看病贵,现在医保政策越来越好,大病小病都有保障,医疗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很多以前治不好的病现在都能治了。
总之啊,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咱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虽然日子越过越红火,但咱们也不能忘本,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继续努力奋斗,让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篇一:《从百姓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从百姓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观《百姓生活》有感付虹(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生物技术1201班,20124384,天津,300134)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生活生活水平提高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式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这三十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最快的时期,也是我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的时期。
近30年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发生变化有多大且不用多说,单仅从我们身边日常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就足于让人感受到改革30年中国的巨大变化。
这篇论文仅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百姓”衣”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家庭条件好了,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人们穿得好了,夏天穿着美丽的中裤,漂亮的裙子,冬天穿着时髦的棉袄,春秋穿着好看的衬衫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服装历来是潮流的眼珠,是时尚的风向标。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惯。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些变化中,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物质生活到社会生活,从教育到医疗,从城市到农村,人们的生活改变得难以想象。
下面我们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变化。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供应紧张,生产不足,物品匮乏。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得以实施,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的配套政策相继出台,逐步推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在,不仅普通家庭可以购买到许多物美价廉的物品,而且高端消费品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中国逐渐由封闭的社会转向了开放的社会。
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社会认可女性的能力和地位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进步,谋求平等、自由和发展成为了人们的共同追求。
三、教育的变化中国的教育也经过了巨大的变革,在过去几十年里,教育由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教育转向了综合性的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之前,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但改革开始之后,中国教育快速发展。
学生的入学门槛逐渐提升,选择更广泛的教育途径,如艺术、运动、音乐等,在学习中得到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能够用更具个性化的方式发挥自身潜力。
四、医疗的变化同样,中国的医疗也得到了急剧的提高。
通过加强医疗卫生建设,改善医疗设备,提高药物的品质,推广药品的价格和可操作性,广大人民逐渐得到了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治的保障。
自1990年代以来,国家逐渐发展起了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保障了百姓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需求。
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不断推进,新型的药品、而且医学信息系统等医学科技的发展逐渐成熟。
五、城市与农村的变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也不同。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可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小时候,家里可没什么奢侈品。
电视是黑白的,电冰箱更是奢侈品,冰箱什么的,根本是别人家才有的,我们家最多也就一个小柜子,吃啥放啥,想冷藏点啥就只能一块块的放在窗户外面,冬天还行,夏天就没辙了。
那时候,我们上学还得用毛笔写字,别说什么“笔记本电脑”,就是那种“大号”的钢笔都觉得很高级。
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月有阴晴圆缺”,那个时候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说到改革开放,简直是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带来了一阵阵“春风”。
这风吹过来,不仅仅是大街小巷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更是让咱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消费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你想想,以前能吃上一顿肉就已经是大事,菜市场里鱼肉蛋禽,都是一票难求。
尤其是年关将近时,家里人都会紧张得不得了,节前要先买点猪肉,没得抢,怕啥时候没得吃。
现在呢?哎,看看现在的超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随便挑,几乎每一类商品都能找到五六个品牌,想吃肉,猪肉、牛肉、羊肉应有尽有,真是让人感觉“眼花缭乱”。
还有以前上学都得走好长一段路,尤其是冬天,那风吹得我都能给冻成“冰棒”。
现在可好了,不用再冒着寒风雪雨,大家几乎都能搭上公交车或者地铁,甚至很多小伙伴直接骑共享单车,走到哪都快得很,节省了好多时间。
再说说这些年的房子,哎呀,简直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家里有了楼房,已经算是很“高大上”了。
那时候,咱们一大家子人就住在一个小小的房子里,冬天暖气也没有,只能靠厚厚的棉被取暖,冷得时候大家会挤在一起,聊着天什么的,那气氛就像是窝里一样暖烘烘的。
而现在呢,家家户户都有了大房子,空调、暖气、热水器这些都有了,温暖的家让人一到晚上就觉得很幸福。
说到这,我总是忍不住想起一件事——以前咱们出去旅行可真是不容易。
出个远门,大家都得提前好几天准备,买车票是个大难题,排队排得“腰酸背痛”,几乎每次出门都要经历一次“磨难”。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
费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如下:
1. 衣着:改革开放前,国内衣着比较单一,衣服款式和材料都比较
有限,但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消费观念也更加多样化,人们现在的衣着更加时尚多样。
2. 饮食:改革开放前,国内的饮食单一,主食以米、面为主。
现在
进口食品和饮料的流行,更加多种多样化的风味,全球美食也逐渐
被引进国内,并且外出就餐以及出国旅游的机会也增多,大家的口
味越来越广泛。
3. 住房:改革开放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人的住房条件
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前许多人居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现在很多人
拥有了自己的现代化住房,家中也配有较为先进的生活设备。
4. 交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迅猛,从最初的自行车,到现在的高速公路、地铁、高铁等,交通越来越便捷,许多城市的
人们开车成为了主流出行方式。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及消费能力不断
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于改革开放的事例改革开放啊,那可真是给咱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说这吃的方面吧。
以前啊,能吃饱就不错了。
我听老一辈的人讲,他们那时候粮食都是定量供应的,白面馒头那都是稀罕物,平时就吃些粗粮,什么玉米面窝窝头啊,红薯啊,天天吃都吃腻了。
可现在呢?超市里各种吃的琳琅满目。
国内国外的美食,只要你想吃,基本都能买到。
什么法国的奶酪,日本的寿司,咱在家门口就能尝到。
而且现在的孩子们啊,都挑着吃,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的,和以前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再看看穿的。
以前大家都穿得灰扑扑的,衣服的样式就那么几种,打补丁那都是常事。
现在呢?时尚潮流不断更新,大街上的年轻人穿得那叫一个个性。
各种风格的衣服都有,嘻哈风、复古风、学院风等等。
衣服的材质也五花八门,不仅要好看,还得要舒服。
住的变化也特别大。
以前很多人都挤在小小的房子里,一家人住一间房都很正常。
现在呢?高楼大厦到处都是,很多家庭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装修还特别精致。
小区里的环境也特别好,有花园、有健身器材,就像住在小公园里一样。
交通方面更是有了质的飞跃。
以前出个远门可费劲了,要么坐慢吞吞的绿皮火车,要么就坐长途汽车,一路颠簸。
现在高铁速度快得很,几个小时就能到以前要花一天甚至几天才能到的地方。
而且飞机也很普及了,出国旅行都变得很方便。
马路上的汽车也是越来越多,私家车都快成每家每户的标配了。
教育上也不一样了。
以前读书的机会少,很多孩子都没机会上大学。
现在呢?国家重视教育,到处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上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也多了起来,孩子们能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
还有娱乐方式。
以前的娱乐活动少得可怜,最多就是看看露天电影,听听收音机。
现在呢?电影院到处都是,各种大片随便看。
还有互联网,让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剧、玩游戏、和朋友聊天。
手机更是不离手,随时随地都能娱乐。
改革开放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咱老百姓的生活,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每天都充满了新的希望。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的变化感想1、衣: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改革开放前人民的衣服没有过多的色彩和样式,一件衣服通常要穿很多个季节。
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要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
“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也成了如今最为多姿多彩的产业。
现在,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和“保健功能”,国内近九成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
2、食:从吃饱吃好到营养风味。
改革开放之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相当一部分人仍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特别是在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家乡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水肿”病人。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获得丰收。
粮食的充裕带动了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农村呈现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喜人景象。
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肉类、家禽、鲜蛋、水产品、植物油的消费量成倍增长,膳食营养结构大为改善。
旧时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营养、风味、品种、疗效成为人们继吃饱吃好之后新的追求,饮食业在我国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3、住:从“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
改革开放前,住的一般都是大杂院,水泥房,家里老老少少挤在一个屋子里,家具不齐全,没有什么功能。
改革开放后,个人已成为购房主力军,乔迁之喜降临到越来越多百姓头上。
我国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预示着享受型消费时代的到来。
4、行:从汽车少见到排队提车。
改革开放前汽车还是稀有物品,只有家里非常有钱的才能够乘坐汽车出行。
改革开放后,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变成了现实。
推动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家庭消费。
近年来,各类新车型纷纷登场,家用轿车的价格则大幅下降,汽车个人消费力量已经形成。
从一家一户的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36年成就访谈记录【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改革开放已经有了36年的光景。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相信,无论是谁,在听到改革开放四个字时脸上洋溢的一定都是幸福的笑容,因为对我们来说,这四个字就是一阵春风,在让我们的祖国生机勃勃的同时,也让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在国庆回家的时候,我赶巧和我的母亲进行了一次关于改革开放的访谈,并将其记录了下来。
访谈时间:2014年10月4日访谈方式:面对面交流被访谈人:我的母亲访谈内容:问题一:可以简单叙述一下在那个年代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么?答:那个时候生活很拮据,衣服都是用粗糙的麻布制成的,吃的根本没得追求好不好吃,而是在追求有没有的吃,每天的三餐都是个大问题,我还记得那是过年,你外公从外面买了一条鱼回来,巴掌大,一家四口人分着吃,说真的,塞牙缝都不够,但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很满足的了。
住的也是会漏水的小屋子,没有家具这个概念可言,大家都是席地而坐,我还记得在地上睡着后被老鼠给咬了。
问题二:改革开放后又如何呢?答: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确实是提高了很快,你看看咱们的衣服,不单单追求质量和舒适,还要追求款式和潮流。
吃的也是,什么美食节啦,美食达人啦一堆堆的,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吃好才是最重要!问题三:你年轻的时候有什么梦想吗?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你实现了吗?答:你妈妈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小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学。
那时候家里贫困,所以上到小学你爷爷就不让我继续上学了,说女孩子读书没有用,应该留在家里帮忙,供弟弟上学。
还记得当时为了买一本一元钱的新华词典偷了你爷爷裤袋里的2块钱,被发现并且暴打了一顿。
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我已经有岁数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学习班可以报名的,很多学校现在可以不考虑年龄招收学生,不过你妈妈已经没有激情了。
现在的小孩子,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有专业的老师,还学起了英语,准备走去国际了!能不能上学已经不是问题了在,这让新一代的中国人文化素质水平都提高了。
从百姓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
——观《百姓生活》有感
付虹
(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生物技术1201班,20124384,天津,300134)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生活生活水平提高
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式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这三十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最快的时期,也是我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的时期。
近30年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发生变化有多大且不用多说,单仅从我们身边日常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就足于让人感受到改革30年中国的巨大变化。
这篇论文仅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百姓”衣”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家庭条件好了,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人们穿得好了,夏天穿着美丽的中裤,漂亮的裙子,冬天穿着时髦的棉袄,春秋穿着好看的衬衫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服装历来是潮流的眼珠,是时尚的风向标。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惯。
俗话说“盛世有华服”。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
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70年代:不爱红妆爱武装
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
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和档次概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
在服装风格上,性别差异进一步被淡化到最小程度,除了领口和衣袋等细节之外,男女服装几乎没有其他差异,更谈不上个性色彩。
与美苏两个大国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对峙,使中国处于长期战备状态,而国内空前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各种思想的对抗发展成生活形态的剑拔弩张,因此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中国人的服饰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和战斗化色彩。
“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
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
服装市场也开始出售草绿色上衣和裤子。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
70 年代末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
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90年代:名牌服饰随处见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她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女人品位、档次的主要标志——中国女性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
在大城市里,这一时期女人都习惯到专卖店买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城市女性则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那里有更大量的款式与花色的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而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国营百货商店的服装柜台,一时门可罗雀,除了外地旅游者,几乎无人问津——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地摊,成为90年代中国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中间地带几乎不存在。
21世纪:追求个性、标新立异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
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
这叫“撞衫”,这是现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
一部分有条件的高端女性开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
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
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作为当代中国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发展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历史也已昭示中国的未来,沿着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继续前进,中国必将达到胜利的彼岸。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今天,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坚
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中国人民的意愿和行动,“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正在浓墨重彩地谱写。
参考文献:
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变化》
3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