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_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陈兴霞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家乡的房子,家乡的小河,家乡的交通工具,人的生活......都在变化。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在农村里人们做饭用玉米杆,豆秸,枯草以及稻草之类的东西当柴火烧,碰上雨天,低矮简陋的厨房里经常浓烟滚滚,呛得人咳嗽不止,熏得人泪流满面.从村头到村尾到处都是袅袅的炊烟.而现在全村都不见了炊烟,原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液化气灶等等,厨房里都装潢得洁净,明亮,烧菜煮饭的家伙也越来越高级,连装油,盐,酱,醋的盒子,也越来越精
致了!
听老一辈说,以前,家乡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起来非常地艰难,运输方面及不方便.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家乡泥泞的土路被改造成了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这样交通运输就更加方便了,家乡的特产就能卖出去了,这样更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010-11-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学院班级任课教师姓名学号2014 年 09 月 25 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考察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对家乡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深化了解改革开放对整个重庆市的建设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改革开放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大的道路。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经过此次考察,更加深刻、具体的理解改革开放,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2.1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包括实践的时间、地点及主要路线)8月5日,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考察8月9日,与5个东北大学重庆老乡一起到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考察2.2社会实践的内容8月5日,在三峡广场随机选择一些年龄在40左右及以上的人进行咨询访问,了解他们生活中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的变化。
8月9日,到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的建设和发展,了解改革开放对重庆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3.实践感悟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是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的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深远持续的影响和指导性作用。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十年文革”在每一个经历过的人的心中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在考察过程中,有一个老人在谈到“十年文革”时,甚至流泪了,他说那十年艰难岁月他真的一辈子都忘不了,因为太艰难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一,概述六盘水市中心城位于贵州省西部, 是贵州省西部地区重要旳中心都市、西南地区能源原材料、煤化工生产基地和重要旳铁路交通枢纽, 是一座新兴旳工业都市。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六盘水经济旳蓬勃发展, 六盘水市都市建设获得了明显成绩, 都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人口306万人旳六盘水市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实行“三线建设”集中开发建设并逐渐兴起旳一座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产业旳新兴工业都市。
丰富旳煤、铁、铅、锌等30多种矿产资源让六盘水享有“江南煤都、贵州钢城”等美誉。
如今, 六盘水已发展成为国家十大煤炭一是“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及“南贵昆经济区”重点都市。
1.调查时间: 2023年8月10号2,调查对象: 六盘水市政府3.调查地点: 六盘水市政府及中心城区4.调查人: 阮丹5.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 在市政府有关旳部门对六盘水市改革开放以来旳变化进行了较为详细旳调查与记录, 又对中心城区进行查看, 并且问询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成长旳大人们。
6.调查主题: 从改革开放这个点分两个视角对六盘水市旳发展进行调查。
二, 总体发展变化30年来, 六盘水发展变化令人瞩目。
2023年与1978年相比, 全市完毕生产总值300.55亿元, 增73倍;人均生产总值9844元, 增长45.8倍;财政总收入46.08亿元, 增长117倍;地方财政收入21.61亿元, 增长53.4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毕170亿元, 增长92倍;原煤产量4397万吨, 增长4.9倍, 电力装机容量460万千瓦, 发电量195亿千瓦时, 增39.6倍, 全市共有5座220千伏变电站, 18座110千伏变电站等, 构成了多电压等级旳复式供电网络格局, 都市配电网电缆化名列全省前列。
实现了村村通电。
生产钢303.52万吨, 增739倍;水泥产量278.53万吨, 增5.8倍。
都市反哺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是六盘水统筹城镇发展旳战略措施, 推进了农村经济旳高速发展, 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旳生活。
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时,我的家乡还只是一个小县城,偏僻、深远的立于贵州省西南边上.当深圳等经济特区已经行进在大都市的路上时,我的家乡才开始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
1987年中央批准将兴义县改为兴义市,一跃成为黔西南州的首府,很像当年北京成为中国首都的情景。
兴义市很快成为黔西南州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20多年过去了,兴义已发展成为贵州省的第四大城市。
关于她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样子,我妈妈也没有清晰地记忆了。
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促成了我的家乡——兴义市的建立和发展。
自我记事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基本的住房到精神文化层面的变化让所有兴义人感叹不已,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对如此巨大的改变是没有太多惊叹,似乎这些到来都是合情合理。
可是对于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们而言,这些改变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我自身感受最深的变化是来自于住房的改变。
我家是住在一个镇上,记得小时候闲来无事就到处走家穿巷,整个镇上没有一家是平房,全都是青砖黑瓦的瓦房,傍晚时分,还可以看到邻居家的房顶上冒出缕缕青烟,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应该回家吃饭了。
现在呢这样的场景也只能存于我的脑海了。
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镇上家家住上了两层的楼房,而瓦房就像古董一样存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平房当然更加舒适、更加方便。
原来只要是谁家起了两层的房子,周围的邻居肯定是以一种羡慕的眼神关注这家人。
要知道在那时建一个两层的房子非一般的人力物力是不能办到的。
现在呢,从镇口一眼望去,几乎家家都是两层楼的平房,甚至一些准备结婚的年轻人在准备新房时都直接选择起两层的房子。
这样的改变像梦一样发生在我的家乡,不得不说是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了机会。
除此之外,道路的建设也是让我记忆深刻的。
可以说这是新鲜的记忆,因为道路的翻新重建,我都亲眼看见,犹如我是事件的当事人一样见证了事件的发展。
我有着深刻的感受,在我念初中时,镇上还是黄泥土路,地面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就不想出门,不是因为懒,而是一在路上走着,不时地来辆车,狂飙而过,溅得一身泥浆,顿时衣服就就貌换新颜了,一身的土黄色,并且路还很窄,要是有辆大卡车想要进入我们镇,它一过,路就断了。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国各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与此相伴随的是,各地的家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所熟悉的家乡也不例外,它在这四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探讨我家乡在改革开放中的变化。
首先,家乡的基础设施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我的家乡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小镇。
道路狭窄、质量差,而且车辆稀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现在,城乡道路都宽敞平坦,公共汽车、出租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各种车辆穿梭于城乡之间。
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其次,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们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手工农耕。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引入了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户们不再靠枯燥的耕种来谋取一餐饭,而是通过市场经济化让土地更加肥沃,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再者,农村的生产力取得了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后,家乡发展了许多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
这些组织为农民提供了一些借贷服务,培训一些新技术、新领域,使得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
另外,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了广泛推广,一些旧的合作社重新整合后,建立了新型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带动了农业的市场化,稳定了农民的收入。
最后,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家乡修建了一些新的学校和医院,解决了农民的入学难、就医难的问题。
同样地,一些课外辅导班、文艺团体等也增加了,促进了农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医学方面,家乡的医疗条件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医疗器械、药品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解决了许多农民的疾病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家乡的变化谁都不能否认,而我的家乡也继承了毛泽东的可贵思想。
在改革开放中,家乡基础设施、农业发展、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作为一个原住民,我真挚地爱着这片土地,深深骄傲家乡的变化,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改革开放30年让福州这个昔日的纸褙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55.4倍;人均生产总值达29318元,是1978年的100倍。
除了经济成就,福州市在民生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同时,福州还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
如今,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打造“适宜创业、适宜生活的宜居城市”,已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选择。
“松绑放权”打开改革开放之门1984年春天,55位厂长经理齐聚福州,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致信福建省领导,掀开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当年,福州市连续颁发了22份文件,在全国率先从自主经营、内部分配、人事调配等10个方面给企业下放99条权限;随后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回顾过去,“松绑放权”成为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词:——为民营经济松绑,开启了民间“造富”传奇。
2007年末,福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16亿元增加到2456.13亿元,实现了从“草根工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历史性跨越;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5万户,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6%。
——为引进外资松绑,奠定了福州开放格局。
1981年,全国电子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州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在福州创办,此后中华映管、冠捷电子、东南汽车等重大工业外资项目纷纷来落户。
到2007年,全市累计批准外资企业8753家,合同利用外资26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0亿美元;在福州投资或建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23亿美元增加到186.41亿美元。
——为行政审批松绑,使福州成为投资乐土。
1988年,福州率先创建对外商投资实行“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的办法,减少审批事项。
2007年11月,福州又率先在全省推行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制度,在网上构建了一个永不下班的行政服务中心,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报告名称改革开放家乡变化大年级 09级四班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学号 09308124姓名郑悦任课教师刘润完成时间 2010.10.9成绩(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年月日改革开放家乡变化大内容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所在的药王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兴城,农民,电器,衣服。
一、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国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全会并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教训,提出要按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经济理论,洋跃进方针被否决,取代之的是的改造开放政策。
邓小平指出,“经济民主,重点不只是政治,重点是经济民主。
”“城市带农村,大城市带小城市。
”[1]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公民经济的基本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十多年来,为改变工农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改革:1.所有制改革。
2.价格改革。
由政府定价到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3.建立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4.宏观调控体系重建。
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5.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
6.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7.对外开放。
[3]二、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
⽑概作业改⾰开放以来家乡变化青岛⼤学《⽑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或调研报告论⽂或调研报告名称改⾰开放以来德州市的发展作者姓名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专业___2011级___电⼦信息科学与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乡所在地_______⼭东省德州市______________青岛⼤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2012年9⽉⼀、基本情况⼆、论⽂或调研报告正⽂改⾰开放以来德州市的进步与发展改⾰开放以来,德州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活更是发⽣了巨⼤的改变,今天,我们就具体聊⼀聊改⾰开放以来德州市在各⽅⾯的进步与发展。
在改⾰开放之初的1978年,市区建成区⾯积仅有10平⽅公⾥,市区总⼈⼝仅有12万⼈,市区绿化覆盖率仅有10%,城区道路总长度60公⾥,共安装路灯1071盏。
改⾰开放30年,德州城市建设按照“做强城市功能,做靓城市特⾊,做⼤城市规模,作美城市环境,做活城市经营,做优房地产开发”的精品开发思路,城市建设按照向四⽅扩张,向东区推进的全⽅位精品规划,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品味得到极⼤提升。
德州的城市化⽔平越来越⾼。
市区建成区⾯积增加到60平⽅公⾥,是1978年的6倍;城市化⽔平达到41.5%,⽐1978年提⾼35个百分点;⼈均居住⾯积达到30.7平⽅⽶,是1978年的5倍;有独⽤厕所浴室的户达到86%,有空调设备的户达到77%,使⽤管道燃⽓的户达到65%,彩⾊电视机达到每百户117台,家⽤电脑达到每百户63台,移动电话每百户185部,家⽤汽车每百户3辆。
德州的公⽤事业越来越完善。
1962年,德州才有了公共汽车,当时是两车⼀线8个站点,全程6.2公⾥。
现在德州公交线路达23条,总计营运公交车辆320部,年输送1800万⼈次。
有出租汽车2400辆,年输送2100万⼈次。
德州的城市建设越来越漂亮。
这⾥是德州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