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_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陈兴霞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家乡的房子,家乡的小河,家乡的交通工具,人的生活......都在变化。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在农村里人们做饭用玉米杆,豆秸,枯草以及稻草之类的东西当柴火烧,碰上雨天,低矮简陋的厨房里经常浓烟滚滚,呛得人咳嗽不止,熏得人泪流满面.从村头到村尾到处都是袅袅的炊烟.而现在全村都不见了炊烟,原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液化气灶等等,厨房里都装潢得洁净,明亮,烧菜煮饭的家伙也越来越高级,连装油,盐,酱,醋的盒子,也越来越精
致了!
听老一辈说,以前,家乡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起来非常地艰难,运输方面及不方便.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家乡泥泞的土路被改造成了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这样交通运输就更加方便了,家乡的特产就能卖出去了,这样更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010-11-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学院班级任课教师姓名学号2014 年 09 月 25 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考察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对家乡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深化了解改革开放对整个重庆市的建设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改革开放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大的道路。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经过此次考察,更加深刻、具体的理解改革开放,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2.1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包括实践的时间、地点及主要路线)8月5日,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考察8月9日,与5个东北大学重庆老乡一起到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考察2.2社会实践的内容8月5日,在三峡广场随机选择一些年龄在40左右及以上的人进行咨询访问,了解他们生活中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的变化。
8月9日,到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的建设和发展,了解改革开放对重庆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3.实践感悟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是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的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深远持续的影响和指导性作用。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十年文革”在每一个经历过的人的心中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在考察过程中,有一个老人在谈到“十年文革”时,甚至流泪了,他说那十年艰难岁月他真的一辈子都忘不了,因为太艰难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一,概述六盘水市中心城位于贵州省西部, 是贵州省西部地区重要旳中心都市、西南地区能源原材料、煤化工生产基地和重要旳铁路交通枢纽, 是一座新兴旳工业都市。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六盘水经济旳蓬勃发展, 六盘水市都市建设获得了明显成绩, 都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人口306万人旳六盘水市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实行“三线建设”集中开发建设并逐渐兴起旳一座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产业旳新兴工业都市。
丰富旳煤、铁、铅、锌等30多种矿产资源让六盘水享有“江南煤都、贵州钢城”等美誉。
如今, 六盘水已发展成为国家十大煤炭一是“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及“南贵昆经济区”重点都市。
1.调查时间: 2023年8月10号2,调查对象: 六盘水市政府3.调查地点: 六盘水市政府及中心城区4.调查人: 阮丹5.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 在市政府有关旳部门对六盘水市改革开放以来旳变化进行了较为详细旳调查与记录, 又对中心城区进行查看, 并且问询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成长旳大人们。
6.调查主题: 从改革开放这个点分两个视角对六盘水市旳发展进行调查。
二, 总体发展变化30年来, 六盘水发展变化令人瞩目。
2023年与1978年相比, 全市完毕生产总值300.55亿元, 增73倍;人均生产总值9844元, 增长45.8倍;财政总收入46.08亿元, 增长117倍;地方财政收入21.61亿元, 增长53.4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毕170亿元, 增长92倍;原煤产量4397万吨, 增长4.9倍, 电力装机容量460万千瓦, 发电量195亿千瓦时, 增39.6倍, 全市共有5座220千伏变电站, 18座110千伏变电站等, 构成了多电压等级旳复式供电网络格局, 都市配电网电缆化名列全省前列。
实现了村村通电。
生产钢303.52万吨, 增739倍;水泥产量278.53万吨, 增5.8倍。
都市反哺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是六盘水统筹城镇发展旳战略措施, 推进了农村经济旳高速发展, 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旳生活。
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时,我的家乡还只是一个小县城,偏僻、深远的立于贵州省西南边上.当深圳等经济特区已经行进在大都市的路上时,我的家乡才开始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
1987年中央批准将兴义县改为兴义市,一跃成为黔西南州的首府,很像当年北京成为中国首都的情景。
兴义市很快成为黔西南州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20多年过去了,兴义已发展成为贵州省的第四大城市。
关于她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样子,我妈妈也没有清晰地记忆了。
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促成了我的家乡——兴义市的建立和发展。
自我记事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基本的住房到精神文化层面的变化让所有兴义人感叹不已,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对如此巨大的改变是没有太多惊叹,似乎这些到来都是合情合理。
可是对于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们而言,这些改变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我自身感受最深的变化是来自于住房的改变。
我家是住在一个镇上,记得小时候闲来无事就到处走家穿巷,整个镇上没有一家是平房,全都是青砖黑瓦的瓦房,傍晚时分,还可以看到邻居家的房顶上冒出缕缕青烟,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应该回家吃饭了。
现在呢这样的场景也只能存于我的脑海了。
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镇上家家住上了两层的楼房,而瓦房就像古董一样存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平房当然更加舒适、更加方便。
原来只要是谁家起了两层的房子,周围的邻居肯定是以一种羡慕的眼神关注这家人。
要知道在那时建一个两层的房子非一般的人力物力是不能办到的。
现在呢,从镇口一眼望去,几乎家家都是两层楼的平房,甚至一些准备结婚的年轻人在准备新房时都直接选择起两层的房子。
这样的改变像梦一样发生在我的家乡,不得不说是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了机会。
除此之外,道路的建设也是让我记忆深刻的。
可以说这是新鲜的记忆,因为道路的翻新重建,我都亲眼看见,犹如我是事件的当事人一样见证了事件的发展。
我有着深刻的感受,在我念初中时,镇上还是黄泥土路,地面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就不想出门,不是因为懒,而是一在路上走着,不时地来辆车,狂飙而过,溅得一身泥浆,顿时衣服就就貌换新颜了,一身的土黄色,并且路还很窄,要是有辆大卡车想要进入我们镇,它一过,路就断了。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国各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与此相伴随的是,各地的家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所熟悉的家乡也不例外,它在这四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探讨我家乡在改革开放中的变化。
首先,家乡的基础设施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我的家乡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小镇。
道路狭窄、质量差,而且车辆稀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现在,城乡道路都宽敞平坦,公共汽车、出租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各种车辆穿梭于城乡之间。
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其次,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们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手工农耕。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引入了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户们不再靠枯燥的耕种来谋取一餐饭,而是通过市场经济化让土地更加肥沃,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再者,农村的生产力取得了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后,家乡发展了许多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
这些组织为农民提供了一些借贷服务,培训一些新技术、新领域,使得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
另外,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了广泛推广,一些旧的合作社重新整合后,建立了新型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带动了农业的市场化,稳定了农民的收入。
最后,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家乡修建了一些新的学校和医院,解决了农民的入学难、就医难的问题。
同样地,一些课外辅导班、文艺团体等也增加了,促进了农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医学方面,家乡的医疗条件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医疗器械、药品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解决了许多农民的疾病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家乡的变化谁都不能否认,而我的家乡也继承了毛泽东的可贵思想。
在改革开放中,家乡基础设施、农业发展、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作为一个原住民,我真挚地爱着这片土地,深深骄傲家乡的变化,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改革开放30年让福州这个昔日的纸褙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55.4倍;人均生产总值达29318元,是1978年的100倍。
除了经济成就,福州市在民生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同时,福州还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
如今,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打造“适宜创业、适宜生活的宜居城市”,已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选择。
“松绑放权”打开改革开放之门1984年春天,55位厂长经理齐聚福州,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致信福建省领导,掀开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当年,福州市连续颁发了22份文件,在全国率先从自主经营、内部分配、人事调配等10个方面给企业下放99条权限;随后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回顾过去,“松绑放权”成为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词:——为民营经济松绑,开启了民间“造富”传奇。
2007年末,福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16亿元增加到2456.13亿元,实现了从“草根工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历史性跨越;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5万户,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6%。
——为引进外资松绑,奠定了福州开放格局。
1981年,全国电子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州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在福州创办,此后中华映管、冠捷电子、东南汽车等重大工业外资项目纷纷来落户。
到2007年,全市累计批准外资企业8753家,合同利用外资26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0亿美元;在福州投资或建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23亿美元增加到186.41亿美元。
——为行政审批松绑,使福州成为投资乐土。
1988年,福州率先创建对外商投资实行“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的办法,减少审批事项。
2007年11月,福州又率先在全省推行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制度,在网上构建了一个永不下班的行政服务中心,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报告名称改革开放家乡变化大年级 09级四班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学号 09308124姓名郑悦任课教师刘润完成时间 2010.10.9成绩(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年月日改革开放家乡变化大内容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所在的药王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兴城,农民,电器,衣服。
一、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国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全会并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教训,提出要按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经济理论,洋跃进方针被否决,取代之的是的改造开放政策。
邓小平指出,“经济民主,重点不只是政治,重点是经济民主。
”“城市带农村,大城市带小城市。
”[1]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公民经济的基本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十多年来,为改变工农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改革:1.所有制改革。
2.价格改革。
由政府定价到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3.建立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4.宏观调控体系重建。
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5.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
6.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7.对外开放。
[3]二、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
⽑概作业改⾰开放以来家乡变化青岛⼤学《⽑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或调研报告论⽂或调研报告名称改⾰开放以来德州市的发展作者姓名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专业___2011级___电⼦信息科学与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乡所在地_______⼭东省德州市______________青岛⼤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2012年9⽉⼀、基本情况⼆、论⽂或调研报告正⽂改⾰开放以来德州市的进步与发展改⾰开放以来,德州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活更是发⽣了巨⼤的改变,今天,我们就具体聊⼀聊改⾰开放以来德州市在各⽅⾯的进步与发展。
在改⾰开放之初的1978年,市区建成区⾯积仅有10平⽅公⾥,市区总⼈⼝仅有12万⼈,市区绿化覆盖率仅有10%,城区道路总长度60公⾥,共安装路灯1071盏。
改⾰开放30年,德州城市建设按照“做强城市功能,做靓城市特⾊,做⼤城市规模,作美城市环境,做活城市经营,做优房地产开发”的精品开发思路,城市建设按照向四⽅扩张,向东区推进的全⽅位精品规划,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品味得到极⼤提升。
德州的城市化⽔平越来越⾼。
市区建成区⾯积增加到60平⽅公⾥,是1978年的6倍;城市化⽔平达到41.5%,⽐1978年提⾼35个百分点;⼈均居住⾯积达到30.7平⽅⽶,是1978年的5倍;有独⽤厕所浴室的户达到86%,有空调设备的户达到77%,使⽤管道燃⽓的户达到65%,彩⾊电视机达到每百户117台,家⽤电脑达到每百户63台,移动电话每百户185部,家⽤汽车每百户3辆。
德州的公⽤事业越来越完善。
1962年,德州才有了公共汽车,当时是两车⼀线8个站点,全程6.2公⾥。
现在德州公交线路达23条,总计营运公交车辆320部,年输送1800万⼈次。
有出租汽车2400辆,年输送2100万⼈次。
德州的城市建设越来越漂亮。
这⾥是德州经济开发区。
(原创)成绩:论文题目: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院系:年级:学号:姓名:说实话,我觉得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跨度,这个题目有点太大,太旷,恐怕自己拿捏的不能太到位,所以这次的论文我从自己最有切身体会,也觉得变化最大的点出发写起,写的就是这三十年姥姥家的变化。
先介绍一下人物,姥爷是一位退伍老兵,19岁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辽沈战役,三等残废军人。
建国以后,被分在抚顺的公安系统,62年响应国家号召,一腔热血的姥爷就胁迫姥姥辞去工人工作,毅然回到丹东老家的一个农村落户。
姥爷当上了镇上的民兵连长,而姥姥则沦为普通的家庭妇女,失去了工人的身份,没了工作,房子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姥姥就借钱买了两间年久失修的泥巴房,以为可算有个安身之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68年老舅早产,连累姥姥得了重病,之后老舅又患上了大叶肺炎,那个时候医疗水平低下,每个家庭都没什么积蓄,为了给老舅跟姥姥治病,姥爷只好向生产队,后来又向信用社借钱,这一借就借了2200块钱。
2200块钱,可能现在有时候连一顿饭钱都不够付,可是在68年,那是个天文数字,这个沉重的经济打击一下子就让姥姥家变成整个堡子最穷的人家。
为了还债,日子过的非常艰难,家里的母猪都上缴到生产队抵钱了,平时只吃糟糠饼子,吃顿豆腐就像过年一样,记得妈妈跟我说过,就因为跟家里赌气一顿早饭没吃,中午放学的时候妈妈就已经虚弱的从学校走不回家去。
妈妈上学的时候只有一条裤子,一年四季都穿着,磨破了,就补补,结果这条裤子被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就这样,陪着我妈走过了五个春秋。
现在,那些针脚密实的补丁仍然能在妈妈的小学毕业相上看见。
那些补丁好像就象征着那些艰难贫穷的岁月,深深地刻在年轮的烙印上,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1978年,改革开放,那一年,姥爷在村里的钢厂上当保管员,一天挣1块8毛6,妈妈已经上了八年级,在拼命读书,因为恢复了高考制度,又让每个念书的孩子有了希望,而没赶上好时候的大舅每天凌晨一点去火车站装矿石,和姥姥成天忙里忙外,没日没夜的干活,就是为还那2200块钱。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篇一: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我的家乡[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重庆大学]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姓名:张X 学号: XXXXXX教师:刘昕专业:土木工程班级:XX 级土木 X 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改革开放三十二年——家乡涪陵展新颜我的家乡重庆市涪陵区,是重庆市下辖的一个辖区之一,是除重庆主城区和万州区以外的重庆第三大城市,由原四川省地级涪陵市的枳城区、李渡区两区合并而来,于1997年并入重庆市。
涪陵位于重庆主城区东部,乌江和长江两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
以“榨菜之乡”著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全区各项事务全面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我做为家乡的一员也有幸见证了家乡的腾飞,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在重庆作为西部桥头堡的带动作用下,涪陵定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创造更多的辉煌。
这次的调查任务由我一个人完成,才去的主要的手段:1)是通过走访一些政府部门,了解一些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涪陵社会的变迁历程。
2)通过走访一些亲戚朋友,了解他们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生活的变化。
3)通过互联网收集一些可以反映这三十多年来涪陵变化的图片和数据。
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涪陵在已经开发趋近饱和的江南老城区之外规划了李渡新区,李渡由一个小镇正在向现代化大城市发展,而本人有幸住在新区,于是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新区政府-李渡政府,通过访问一些政府官员了解到他们对于这三十二年的变化也是颇有感触,涪陵的GDP在这段时间内已经翻了好几番,目前已经突破1000亿元走在全市前列,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已经翻了好几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幸福感也不断增强,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已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好处,并且对未来也是充满了信心,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确确实实给涪陵带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活。
改革还在继续,发展还在进行,为顺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涪陵区在重庆市以及全国的影响力,涪陵规划了三个工业园区:李渡工业园区,白涛工业园区,龙桥工业园区。
1978年的春天,邓小平挥动改革开放的巨手,一声春雷平地起,唤醒了沉睡百年的中国,一个个沿海城市打开港口,重启“丝绸之路”,一座座小山村跟随城市的脚步踏上了致富的道路。
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这温暖的春风吹过,扶摇而起了崭新的楼房,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而此时中国的高考制度也随之恢复,到了21世纪,一个个大学城拔地而起,这里是中国希望的摇篮,国家与人民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在这里,大学城不仅容纳了中国的未来,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南京仙林大学城就是这样的地方,为我们带繁荣与希望。
南京仙林大学城位于南京大城东,紫金山东麓,距离新街口15公里,2002年2月成立。
截至2013年初,已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等院校及其校区入驻。
南京仙林大学城定位于南京三个新城之一,是21世纪江苏省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重点地区,主打高档社区和科研机构错落分布,借鉴国外高尚人文社区的规划,以高起点,以绿色人文为主题的高发展为目标。
大学城环境优势、学术氛围带来的房地产投资和升值潜力,也为各地房产商和市民看好。
仙林建房在南京市率先实行1:1.35的住宅间距,超过现行规划中1:1.2的标准,新区住户拥有充足的阳光权。
仙林市区将成为以中产阶层白领为主的高档居住区。
仙林中心商业区以三大人工湖为核心,分为三个层次:远离水面的是由多种不规划几何形状组成的大型建筑主体,规划有百货公司、电影院、专卖场等,局部建筑单体之间则由连廊相接;临湖的是小型建筑,有饮食店、咖啡吧、书店、精品店等;两个层次中间是一条长长的带顶步行街,将商业区紧紧联系,成为将来商业氛围的聚核地带。
区域书城、电影院、电子卖场、商务办公楼、星级宾馆等一批文化和商业配套设施建设也开始对外招商,仙林中心商业区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大学城将建成一个“人文、生态、青春”的新市区。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五篇)第一篇: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一直在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不断努力,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了,科技创新,社会不断进步。
而这得益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中国的繁荣富强。
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都在发生变化,都在发展,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都逐步繁荣发展起来,所以位于中国广东省的怀集县也就是我的家乡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为了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家乡具体都有了哪些变化,我这次暑假还特意的去访问了家人。
下面是我跟我奶奶的关于改革开放后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谈话。
我:“奶奶啊,这次放假回来我除了看望您之外,还想向您了解一下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家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奶奶:“哦?行啊!孙子好学是好事啊!哈哈!”我:“那奶奶,我先问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家乡在住房方面的变化,都有些什么变化啊?”奶奶:“说起改革开放后我们家乡住房的变化,还真大,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这些乡镇的,住的是土砖大瓦房已经算不错了,而自从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开始慢慢建了红砖钢筋楼,而且那些楼房越来越漂亮,后来有的人更是住上了楼盘小区,甚至现在更有人住上别墅了,现在的人都富裕了啊!”我:“嗯嗯,奶奶,我想问改革开放后关于吃的方面呢?有什么变化?”奶奶:“哎,说起伙食,改革开放以前哪有那么好啊,以前我们每天能吃上几顿白米饭都已经很知足了,那时真的很艰苦,哪像现在,现在每顿别说白米饭了,连肉菜都不愁了。
家家户户几乎都丰衣足食了,改革开放后,我们老百姓住得舒服,吃得好啊!”我:“对啊,改革开放后家乡都慢慢富裕了,现在不愁吃了。
”奶奶“嗯。
”我:“那我们家乡在穿的方面呢?”奶奶: “改革开放后,我们家乡人们的穿着方面那可是大变化了,以前人们穿的那都是很单调的,没那么多款式,人看上去哪有现在那么会打扮啊,改革开放后不同了,衣服款式都变来变去,样式很多,看上去又漂亮,就像你们年轻人说的越来越时尚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