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25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
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
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
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
”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暗示了历史事件和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
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
”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
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
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鉏麑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刺刺不休,沾沾自喜。
忽庄忽谐,亦文亦史。
述事言情,悯生悲死。
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
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
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伦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25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10月检测考试卷(试题150分,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
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逄卖花》云:“逄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
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
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
“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
《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
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
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
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
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
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
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
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
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
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
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
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艺术家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生活中可能有的人、事为基础创造艺术真实。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的过程,旨在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
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艺术家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艺术创作是如何借助艺术虚构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呢?艺术创作始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就是这种联系所爆发的火花,这火花就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虚构的开端。
在艺术虚构的过程中,使这火花变得越来越明亮,直到融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真实之中。
艺术虚构受艺术家自觉的理性制约,不只是艺术家的真实思想,还有艺术家的真实情感。
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如果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与人民相通的,那么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是辩证统一的。
要想创造出艺术真实,一般来说既不能没有生活真实也不能没有艺术虚构。
虚构而达不到艺术真实,都要不得。
离开了生活真实,就没有正确的艺术虚构,就没有更高的真实,即艺术喜实。
正如歌德所说,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
达不到艺术真实的虚构是对艺术真实的歪曲,是对生活规律的背离,艺术家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洞察生活本质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也许有人认为,对文学艺术中的大部分作品是适用的,却不适用于山水诗、风景画等艺术作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除了其中所体现的作者某种特殊审美情趣之外,又何尝不是寂静山林的典型写照?至于从维纳斯的雕像到齐白石的花鸟虫鱼画,无不在个别中显示着某种普遍性,蕴藏着某种发人深省的内在涵义(摘编自郁沅《艺术真实与现实主义》、“百度百科”)材料二:艺术典型是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根据文本,作者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答案解析:作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坚定信念。
2. 文中提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何联系?答案解析:文中指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3. 作者认为如何培养“文化自信”?答案解析:作者认为培养“文化自信”需要从教育、传播、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交流,鼓励文化创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案解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的觉醒、抗争,最终达到自我救赎的过程。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答案解析:作者通过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与他人的对话、内心独白等细节,展现了其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性格特点。
3.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小说的主题是探讨个人在逆境中的成长与自我救赎,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不屈不挠和自我超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本中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哪些具体措施?答案解析:文本中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2. 如何理解文本中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答案解析:“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 文本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有何联系?答案解析:“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023届山东济南10月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
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
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
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
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
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
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
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
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
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
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
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
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
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
2023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截至2013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38个。
梳理以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如乌丙安等(2010)从宏观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王巨山(2011)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
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历史性、稀有性和民族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的测量则更能体现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性。
传统研究的样本量都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更为有限的资料;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为跨时空的国际知名度研究提供了条件。
③我们使用基于英语书面语言语料库中提及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频统计研究方法,研究中所用到的300年来的书籍数据来源于最新版谷歌图书语料库(共811万种英语书籍)。
考虑到每年书籍及书籍词汇总量不一,本书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的“词频比例”,即其在海量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与海量书籍中全体单词总量的比值,来代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在该时段内的文化影响力。
④从统计结果来,1700-1800年间仅有皮影戏和妈祖被少量提及。
1900年以后,其他项目才被普遍提及,京剧、书法、端午节等词汇被提及的频次都有明显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前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起伏,最为明显的是,妈祖和京剧在建国后都出现了骤升的较高梯次。
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妈祖在1960年左右出现了300年来的最高峰值;京剧在建国后的知名度也有巨大提升,在196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后明显波动下降,并在改革开放后显著上升,直至1981年左右达到300年来的最高峰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尽管整体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但仍有例外。
皮影戏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了相对降低的态势。
济南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 及答案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市场经济要多元,至少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我想就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
第一,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自由,从积极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自主地决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消极方面讲,每个人都不受他人的奴役。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没有市场机制,即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这就是强盗的逻辑。
第二,市场的基础是产权。
产权也是我们道德的基础。
只有我们尊重个人的权利,通过为个人创造价值而获得自己的收入,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
产权也是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础,因为只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充满了信心,他才会愿意投资,才会愿意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
产权保护的重要一条,就是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产权保护,而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 1215 年英国《大宪章》,约束国王的征税权,也就是说国王不能任意地征税。
第三,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
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
限制企业家活动最大受害者是谁?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者。
企业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伺候人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一项产品进入中国,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数亿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本身。
市场经济的三个基础缺一不可,否则,我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节选自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讲演》,有删节)(1)结合文本,说明为何要保护“产权”,怎样保护“产权”?(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3)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谈自由和企业家精神有何意义?【答案】(1)①为何保护:因为“产权”是市场的基础,是道德的基础,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济南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矗立(chù)蹉跎(cuō)迤逦(yǐ)踌躇(chú)B. 箴言(zhēn)叱咤(chì)踽踽独行(yǔ)蹊跷(qī)C. 踌躇(chóu)叱咤(zhà)蹉跎(cuō)迤逦(yǐ)D. 箴言(zhēn)叱咤(chì)踽踽独行(jǔ)蹊跷(qī)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为了防止此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B.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C.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D.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B.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教诲)C. 君子坦荡荡(坦荡:心胸开阔)D. 不亦乐乎(乐:快乐)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B. “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C. 古代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长篇抒情诗。
B.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光。
C.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济南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3)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答案】(1)A(2)B(3)①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②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③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解析】【分析】(1)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
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D项,曲解文意。
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故选A。
(2)B项,以偏概全。
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故选B。
(3)本题中,由“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可知: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可知: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由“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可知: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故答案为:⑴A;⑵B;⑶①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②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③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会宁皮影戏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会宁皮影多以牛皮、羊皮、驴皮制作而成,一台皮影戏至少需要四至五人才能完成,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
大年三十晚九时许,新添堡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家传来阵阵鼓乐声,村里组织的新年皮影戏演出在这里鸣锣开演。
河屲村是会宁县新添堡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晚上九点,乡亲们在家里欢聚一堂,唱着皮影戏过大年,让我们感受到了皮影戏的魅力。
走进牛俊魁家,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他家的正房里上演,老艺人牛俊魁在白色幕布后舞弄着皮影角色,边舞边唱,另外三人时而拉二胡,时而吹唢呐,敲锣打鼓配合默契,村民们看得全神贯注,记者也被精彩的演出所吸引,跟着看了起来。
在演出结束后记者走进幕后,体验了一把皮影戏的演出过程。
据介绍,牛俊魁是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人之一,他不仅可以熟练制作皮影道具,而且能够演唱多部传统戏曲。
每逢新春佳节,他都要带领村里人白天搭台,晚上唱戏,每场皮影戏要演出两三个小时,以丰富乡亲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新添堡乡河屲村村民邵启虎对记者说,本地文化活动比较单纯,到过年的时候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看一看皮影戏,耍一下社火,自娱自乐,大家都比较高兴。
(“会宁广电网”记者甘孟玉荆平)材料二: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上的活动屡见不鲜。
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
千百年来,作为善于迁徙的狩猎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的习俗延续下来,如驯鹿、瑟宾节都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驯鹿成为贯穿全年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二百余人的鄂温克部落每年能接待中外游客近五万人次。
而每逢瑟宾节,鄂温克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首领主持,猎人们在落叶松的间隙里点燃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山神,一片欢乐祥和。
台湾游客任先生几乎每年都会到呼伦贝尔旅行一次,他说:“不论夏季或是冬季,呼伦贝尔总有让人看不完的美景,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砌出的盛会就让人流连忘返。
”2016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接待中外游客488.47万人次,同比增长8.5%。
以上种种,都只是内蒙古草原上很普通的活动,但也是内蒙古草原诸多文化活动的缩影。
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元文化底蕴深厚,将草原文化融会贯通并“打包”展示已成为当地所有民族文化活动的“套路”。
不论是各地一年四季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还是内蒙古“走出去”举办的文化活动,草原传统技艺总是结伴出现。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内蒙古已在蒙古国、俄罗斯、美国、马耳他、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丹麦、斯里兰卡等地举办“文化周”活动,阵容颇为“豪华”,对外讲述者内蒙古的故事。
落于金莲川草原上的正蓝旗人口仅8.3万,但这里有世界文化遗址元上都和延续千年的传统游牧生活。
(摘自中新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砌”的草原盛会吸引中外游客》,有删改)材料三:江苏省南通市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宋亚军这两天伤透了脑筋,他正在给88岁的毛素娟找一个传承人。
毛素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由于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
赶在老太太还能说会动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把技艺传下去成了宋亚军的当务之急。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锦扬表示,非遗传承有其特殊性,不能全靠市场,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2011年6月1日,国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集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一些地区落实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经费拨款不到位,不重视宣传,对民间的非遗传承人重视不够等。
一些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在非遗上的经费投入只有区区几十万元,非遗传承人、研究人员想对外交流自己的技术和作品都捉襟见肘。
“事实也证明,凡是非遗传承做得好的地区,政府都发挥了很好的主导作用。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说。
在全国,宜兴紫砂壶鼎鼎有名,这是该地区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所带来的效果。
宜兴有专门的副市长、文化局副局长分管紫砂陶艺发展,政府还出资让有兴趣学习紫砂陶艺的人免费学习,每年的“陶艺节”,市委书记、市长再忙也要出席,这些都提高了紫砂陶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结合起来。
”贺云翱教授说,“除了宜兴紫砂壶,像苏州的刺绣,南京的云锦,这些非遗项目都兼具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
相比之下,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人的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政府就更不能缺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也有专家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为非遗的传承出一份力,在韩国、日本,每年都会有企业家出资赞助非遗项目,定期举办一些展览,让民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