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原因的分类
- 格式:rtf
- 大小:24.95 KB
- 文档页数:2
常见法医死亡原因是指哪些常见的法医死亡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外因和非自然原因三大类。
一、自然原因:1. 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等;2. 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3. 消化系统疾病:如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肝硬化等;4.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衰竭、膀胱癌等;5. 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癫痫、帕金森病等;6.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7. 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等;8. 其他系统疾病:如癌症、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二、外因:1. 暴力伤害:如刀伤、枪伤、打击伤等;2. 交通事故:如车祸、船难、飞机失事等;3. 溺水:包括淹死和窒息等;4. 烧伤:如火灾、火车事故等;5. 高空坠落:如摔楼、坠落物砸伤等;6. 窒息:如窒息死亡、气管异物阻塞死亡等;7. 电击:如触电、雷击等;8. 饮酒过量:如酒精中毒、急性乙醇中毒等;9. 药物中毒:如药物过量、毒品滥用等;10. 毒物中毒:如化学品中毒、食物中毒等;11. 电器事故:如触电、线路故障等;12. 过度劳累:如过度用脑、长期疲劳等。
三、非自然原因:1. 自杀:包括吊颈自杀、药物自杀、自焚等;2. 谋杀:包括刺伤、窒息、淹死等;3. 意外事故:如工地意外、爆炸事故等;4. 外界暴力:如恐怖袭击、暴乱等;5. 未明原因死亡:如尸体遗弃、尸源未知等;6. 慢性自残:如长期吸毒、长期酗酒等;7. 人为损害:如虐待儿童、虐待老人等;8. 医疗事故:如手术失误、药物过敏等。
以上是常见的法医死亡原因,每个人的死亡原因可能都不尽相同,而法医的任务就是通过尸检和其他相关调查手段,尽可能准确地判断死因,提供客观的证据为司法判决提供支持。
死亡原因分类及其鉴定指南
死亡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现象,但是对于死亡原因的鉴定却是非常重要的。
死亡原因的分类及其鉴定指南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死亡原因,为相关的法律和医疗事务提供依据。
死亡原因的分类主要有自然死亡、非自然死亡和未明确死因三种。
自然死亡是指因疾病、老化等自然原因导致的死亡,这种死亡原因通常是可以通过尸检和病史等方式进行鉴定的。
非自然死亡则包括了意外死亡、自杀和他杀等,这种死亡原因通常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和鉴定。
未明确死因则是指无法确定死亡原因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鉴定。
针对不同的死亡原因,鉴定指南也有所不同。
对于自然死亡,通常需要进行尸检和病史调查等方式进行鉴定。
对于非自然死亡,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和鉴定,包括现场勘查、尸检、病史调查、毒物检测等多种方式。
对于未明确死因,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鉴定,包括现场勘查、尸检、病史调查、毒物检测、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式。
在进行死亡原因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鉴定,不能忽略任何可能的因素。
其次,需要进行科学的鉴定方法,不能凭个人主观判断。
最后,需要保证鉴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能受到任何干扰和影响。
死亡原因的分类及其鉴定指南对于我们准确判断死亡原因、维护社会公正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死亡原因的研究和鉴定,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死亡原因分类及其鉴定指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死亡原因的鉴定也越来越重视。
死亡原因的判定不仅关系到死者家属的合法权益,也与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死亡原因的分类及其鉴定指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死因可以分为自然死亡、非自然死亡和待定死因三类。
其中,自然死亡主要包括各种疾病、老年衰竭等自然原因导致的死亡;非自然死亡则包括意外事故、自杀、他杀等非自然原因导致的死亡;待定死因则是指在鉴定过程中暂时无法确定死因的情况。
在对死亡原因进行鉴定时,需要根据死者的病史、现场勘察、尸体解剖、实验室检测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鉴定程序和标准,确保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为了更好地指导死因鉴定工作,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鉴定指南和标准。
例如,美国发布的《医学病理学和法医病理学死因鉴定指南》、中国发布的《死因鉴定标准》等,都为死因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死亡原因的分类及其鉴定指南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人类的死亡因素
人类的死亡因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因素:包括老龄化、疾病和身体衰弱等自然原因导致的死亡。
常见的自然死因有心脏病、癌症、中风、肺炎等。
2. 意外因素:包括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火灾、溺水等非预期的意外事件导致的死亡。
3. 自杀:自杀是人类死亡的一种因素,通常由于精神健康问题、心理压力、绝望或其他个人原因导致。
4. 暴力因素:包括谋杀、战争、恐怖袭击等暴力行为导致的死亡。
5. 疾病传播: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肺结核等的传播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因素之一。
6. 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饮食、缺乏锻炼、吸烟、酗酒等,会增加患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最终导致死亡。
7.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人类死亡。
总的来说,人类的死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死亡原因分类及其鉴定指南1. 前言人类在生命的长河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疾病、意外事故,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点——死亡。
对于不同的死亡原因,需要有不同的鉴定方法和指南,以便对死者的家属、社会和司法部门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2. 天然死亡天然死亡是指死者死亡前没有明显的身体创伤,也没有反常的病理变化,死因可能与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人体重要器官功能失调有关。
鉴定指南:* 首先应当收集病史和死亡前的症状表现;* 现场勘查时应注意现场环境、死者的死亡姿势、死者的体位;* 对死者进行检查,包括体表检查、口腔检查、腹部检查、胸腔检查、骨骼系统检查等;* 根据尸体的发现、现场状况、病史、尸检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天然死亡的具体原因。
3. 意外死亡意外死亡是指因外界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如交通事故、物体打击、溺水、电击、高温、低温等。
鉴定指南:* 搜集现场状况,包括遇难地点、现场人员、合理的第一现场照片以及其他情况;* 现场勘察,注意外伤的发生部位、数量、质地、形态、程度、大小、颜色等;* 对于同时伴随外伤的人,必须先检查后处理;* 根据尸体与现场、尸体本身、寿命、个人因素、环境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意外死亡的具体原因。
4. 自杀死亡自杀是指自愿通过自己的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
死亡原因包括服毒、上吊、跳楼、开车自杀等。
鉴定指南:* 收集死者的生前情况和疾病史,另外要保存现场的遗书或遗言;* 现场勘查,注意死者的死亡姿势,遗体状况和位置、现场物品的摆放、死亡武器及其来源等;* 检查死者的体表情况,包括自杀方式造成的损伤,如颈部挂痕、药品残留物、刀刃切割痕等;* 根据尸体、现场、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自杀死亡的具体原因。
5. 凶杀死亡凶杀是指有人为因素,利用暴力手段致使他人死亡。
凶手可能通过刀具、枪支、钝器等手段实施暴力行为。
鉴定指南:* 收集案发前和案发时的情况和相关资料;* 现场勘查,注意遗体的发现部位、位置、状况和姿势以及现场环境和遗留物等;* 做好遗体解剖,发现死人痕迹必须拍照或视频,并尽快采集相关证据;* 根据被害人的性质以及尸体、现场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凶杀死亡的具体原因。
死亡原因的填写举例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而死亡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将列举出不少于10个死亡原因的例子,并对其进行描述。
一、自然因素导致的死亡1. 心脏病:心脏病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脏病可以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
2. 中风: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供血中断,导致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3. 肺癌:肺癌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当肺癌扩散到其他器官或无法治愈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4. 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慢性疾病的一种,严重时会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二、意外事故导致的死亡1.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导致人们意外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包括车辆碰撞、行人被撞等。
2. 溺水:溺水是指人体在水中窒息而死亡,常见于游泳、航海、工地等场所。
3. 坠落:坠落事故是指人从高处坠落而导致死亡,如楼宇、山崖、高空作业等。
4. 火灾:火灾导致的死亡原因可以包括烧伤、烟雾中毒等,特别是在没有逃生通道或安全设施的封闭空间中。
三、疾病导致的死亡1.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长期感染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2. 肺炎:肺炎是肺部组织感染引起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3. 糖尿病: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所致,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许多并发症,包括死亡。
4. 肾衰竭:肾衰竭是肾脏功能持续丧失的一种疾病,当肾功能完全丧失时,患者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否则可能导致死亡。
四、暴力行为导致的死亡1. 被谋杀:谋杀是指他人故意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常见于犯罪活动中。
2. 自杀:自杀是指个人主动采取行动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患者。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死亡原因,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如恶性肿瘤、感染疾病、药物滥用等。
每个人的死亡原因都可能不同,对于生者而言,重要的是关注健康,积极预防疾病和事故发生,延缓死亡的到来。
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人类面临的一种生命体验,它是生命的终点,也是人类最不可逆的经历。
那么,什么是死亡,为什么人类会走向死亡,死亡又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一、死亡的概念死亡指的是生命结束的状态,也就是生命活动彻底停止的过程。
具体来说,死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结束,二是生命无法复活。
在科学上,医学和生物学通常用心跳、呼吸、脑电波、血流等多个生理指标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
二、死亡原因的分类不同原因的死亡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
按照其原因的不同,死亡主要可以分为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两类。
自然死亡,通常是由于机体衰老、疾病、器官功能损伤等因素导致的死亡;而非自然死亡,则常常来自于外界的暴力,如意外伤害、自杀或他杀等。
三、死亡意义的探究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它不同于生命的开始,也不同于生命的中间。
那么,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1. 生命有时限死亡让我们意识到,生命是有时限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的截至时间,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它的存在。
2. 人类活动具有更高价值生命的有限性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行动必须产生更具深远意义的效果,这是对自己生命有限的最好回应。
3. 生命的轮回在某种意义上,死亡也意味着新生。
在自然界中,每个生命的结束都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引发新的生命的开始。
4. 让我们想清楚生命的价值观生命的有限性让我们不断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性时,我们会更加珍视人生,更加强调生命的意义。
综上所述,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它揭示给我们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
因此,在我们挥霍时间和滥用生命的时候,需要从死亡中汲取警示,更加珍视生命,认真生活,为我们的人生增光添彩。
三大死因分类标准(一)
三大死因分类标准
引言
•死亡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现象,对死亡进行分类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类型的死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救治措施。
I. 自然死亡
•自然死亡是指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由于人体内部原因导致的死亡。
1.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自然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病、中风等。
2.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也是常见的自然死亡原因,如肺癌、乳腺癌等。
3.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也会导致自然死亡。
II. 外因死亡
•外因死亡是由外界环境、意外事故等因素导致的死亡。
1.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外因死亡原因之一,包括车祸、摩托车事故等。
2.意外事故
–意外事故包括家庭事故、工作事故等,如跌倒、淹溺、触电等。
3.自杀
–自杀是人们主动采取行动导致的死亡,是一种心理问题的体现。
III. 不确定死因
•不确定死因是指无法明确确定死亡原因的情况。
1.疑似自然死亡
–在某些情况下,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确定死因是否属于自然死亡。
2.疑似外因死亡
–有些死亡情况存在其他可能的死亡原因,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结论
•死亡的分类和研究对我们了解死因的成因和规律至关重要,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类型的死因,我们才能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救治措施,减少意外死亡的发生。
法医病理学的死因分析理论死亡原因分析死亡原因: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损伤,即导致死亡发生的疾病、暴力或衰老等因素。
损伤—机体多种病理变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窒息—缺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中毒—内脏功能变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呼吸循环衰竭即为共同机理,其他为特定机理,损伤、窒息、中毒为死亡原因。
死亡原因分类:1、根据原因力大小:根本死因、主要死因、辅助死因、诱发因素、联合死因、死因竞争原因力是指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共同原因中,违法行为和其他因素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所发挥的作用力。
原因力:导致损害后果的数个原因中,各原因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所发挥的作用力。
(技术概念)责任度: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义务的大小(法律概念)原因力=参与度≠责任度根据原因力分析:原因力是指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共同原因中,违法行为和其他因素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所发挥的作用力。
原因力:导致损害结果的数个原因中,各原因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所发挥的作用力。
(技术概念)由于导致死亡的原因复杂多样,往往既有损伤、又有疾病等因素的参与,在具体分析时常常采用以下表达方式:根本死因、直接死因、辅助死因、诱因、联合死因等。
1.根本死因根本死因是指导致死亡的原发性自然性疾病或暴力性损伤。
如晚期恶性肿瘤致死、冠心病心肌梗死致死、重度颅脑损伤致死等。
2.主要原因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发性疾病、损伤、中毒等。
在疾病死亡中,其死亡原因应与主要疾病是一致的。
例如——急性心肌梗死。
主要死因的理论值为70%,参与度范围:60%——80%。
3.辅助死因辅助死因是根本死因以外的自然性疾病或暴力性损伤。
疾病或损伤本身不足以致命,在死亡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如轻度肝硬化患者因酒精中毒死亡,则酒精中毒为根本死因,肝硬化为辅助死因。
4.诱因诱因是诱发身体原有潜在疾病恶化而引起死亡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健康人一般不会致命,对某些重要器官有潜在性病变的人,能诱发疾病恶化而引起死亡。
法医病理学死亡原因分类及死因研究摘要:医学死亡原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医学中所使用的死因分析方法,其实大多属于排除法,也就是要经过一系列的、综合的工作,将每个可能的因素一一排除;只有当死者的死亡原因浮出水面,才能通过现场和尸体的检查,确定凶手的身份。
文章就死因的归类和死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自己的工作体会,以期能给同行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死亡原因;原因分类;死因研究前言:公安部发布的《法医学死亡原因分类及其鉴定指南》(GA/T1968-2021)已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由于该标准内容有限,无法全面覆盖有关死因的全部内容。
文章根据我国法医死因鉴定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体会,就死因的归类和死因分析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为今后法医死因鉴定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一、法医病理学死亡原因分类(一)根本原因根本死因是导致人死亡的原发疾病或致命的暴力,它是导致直接死因的始发因子,在大多数案件中,根本死因仅有一种,并且是必要的,不属于合并症,也不属于继发性生理机能障碍。
例如,在“高坠致头颅外伤”中,根本死因是“高坠”,在“扼颈致机械性窒息”中,根本死因是“扼颈”。
(二)直接原因直接致死原因是由疾病和伤害造成的,通常是疾病、伤害、中毒、窒息导致的直接致死原因,有可能是单一原因,也有可能是多种原因,例如“车祸造成的颅脑损伤”的直接死因是“颅脑损伤”,再比如,在“道路交通事故致头、胸外伤死亡”中,有两种直接死亡原因,头部和胸外伤都是直接死亡原因,但是不能因为头部外伤的严重,就将其认定为根本死亡原因,将轻微的胸部损伤被认定为次要死亡。
另外,在没有通中间其他环节情况下,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为根本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在“病毒性心肌炎致死”等案例中,“心肌炎”不仅是根本死因,而且是直接死因。
(三)辅助原因所谓“辅助死因”,是指在根本死因以外的其他伤害或疾病,这些伤害或疾病本身并不会造成死亡,但是对根本死因或直接死因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其表达形式可以为:“因某种伤害或疾病基础而造成的XXX死亡”,这里的“基础”也可以理解为“附加死因”。
法医学死亡原因分类及鉴定指南1.引言法医学死因是指导致人类死亡的原因。
法医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死因及其原因,对原因进行分类和鉴定。
对于许多死因,他们对社会及其成员的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可能引起重大的社会问题。
因此,研究死因的分类和鉴定对于社会、医学和法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2.死因的分类死因的分类是按照病理生理学和法律医学的特定要求划分。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类:2.1 内在死因内在死因是指死亡与人体自身机能的障碍有关。
这些内在死因主要是由于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器官功能障碍导致的。
例如心肌梗塞、肾炎、肺炎等。
2.2 外在死因外在死因是指死亡与人体的外部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暴力致死。
包括杀人、伤害、自杀、意外事故等。
2. 合并症所致死亡。
主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共同作用引发的死亡。
3. 医疗操作和医疗事故。
由于医疗操作的失误或因外界环境的影响等原因导致的死亡。
2.3 自然死因自然死因主要是指与自然病理过程有关的死因。
包括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因自然病理过程产生的死亡。
3.如何鉴定死亡原因鉴定死亡原因需要根据证据进行分析。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死亡时的状况鉴定死亡原因前,需要了解死者的死亡时间、地点和死亡时的状态,这些信息对确定死因有很大的帮助。
3.2体检对于无法明确死亡原因的情况,体检或尸检可以有效的鉴定死因。
通过对尸体的多方位观察,可以确定死因及其细节。
3.3医学检验医学检验可通过对血液、尿液、组织切片、CT等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得出死亡原因。
3.4调查取证对于某些外在死因,如意外事故、自杀等,鉴定死因需要通过调查取证了解死者生前受到的影响,从而帮助确定死因。
4.结论死亡原因的分类及其鉴定是法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死者的状况、体检、医学检验以及调查取证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更精准地鉴定死亡原因,为社会提供更完善、精确的法律支持和社会健康保障。
什么是死亡,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死亡?
一、死亡的概念及意义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和物质的消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类对死亡的
认知具有宗教、哲学、医学等不同方面的思考。
死亡对于生命具有着
深刻的意义,它使人类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珍贵,促使人们去爱惜生命,关注健康。
二、死亡的原因及分类
死亡有很多原因,包括疾病、意外、自杀等。
根据死亡的原因,可以
将其分为自然死亡、病理性死亡、非病理性死亡等不同的类型。
其中,自然死亡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死亡方式,是由于身体器官的逐渐衰竭和
老化导致的。
三、应如何面对死亡
1. 认识到死亡的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性,从而珍惜时间和过好每一天。
2. 理性看待死亡,积极面对死亡,化解死亡对自己产生的恐慌和压力。
3. 淡定对待死亡,在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式对
待死亡,这样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有更好的保障。
4. 积极支持患病朋友和家人,给与他们鼓励和支持,用爱和关心传递
希望和温暖,让他们在面对死亡时,能够更加坚强和勇敢。
5. 落实自己的意愿和遗愿,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完美的句号,并为自己
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
总之,面对死亡需要有坚强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以生命的珍贵和宝贵作为对生命的最好牵挂和保护。
三大死因分类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法,人的死因分为三大类:
(一)传染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
如鼠疫、霍乱以及目前正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冠疫情等,这一类疾病的死亡率与医学科学水平、医疗条件、卫生状况及营养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等,这一类疾病死亡率与生活方式、环境污染、遗传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与医学科学水平有关。
(三)损伤与中毒。
据1990~1992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数据显示,三年间,0~64岁人口中,居损伤与中毒前三位的死因分别为自杀和自伤、交通事故、溺水,其死亡率水平为23.16/10万、9.78/10万、2.54/10万。
交通事故是造成男性潜在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女性则为自杀和自伤。
溺水为10岁以下儿童损伤与中毒的首位死因。
其他原因还有:意外中毒、他杀、工伤事故、医疗事故、意外跌落、触电、火灾、由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意外事故等等,这一类死因具体情况十分复杂,但概括地讲,可以分为人祸和天灾二个因素。
死亡原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中的建议,并已为许多国家所承认的概念为:“所有直接导致或间接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情和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按照在死亡发生中的作用和死亡发生的不同情况,对死因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在死亡发生中的作用不同分类:
1.直接死因,指直接引起死亡的疾病或损伤。
它常是疾病、损伤、中毒、窒息所引起的直接致命的并发症或继发症。
它们可以是一种疾病(如支气管肺炎、破伤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脑动脉栓塞),也可以是一种病理状态(如休克、脑水肿和脑疝形成、败血症、脓毒血症)。
总之,直接由它们引起了死亡的过程,直接死因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2.根本死因,指导致上述直接死因的损伤或疾病,即直接死因的启动原因。
它不是并发症或继发症,包括继发的生理功能的紊乱,因而不同于上述直接死因。
它与直接死因间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
如腹部刺创后继发化脓性腹膜炎死亡,腹部刺创是根本死因,继发的化脓性腹膜炎是直接死因。
有时在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之间还可能有中间介入性原因。
如头部被钝器打击致闭合性颅骨骨折,骨折片损伤其下的硬脑膜窦而致硬脑膜外血肿。
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继发感染形成化脓性脑膜脑炎,而长期卧床又继发支气管肺炎而死亡。
根本死因头部钝器损伤与直接死因支气管肺炎间有医疗失误导致的术后化脓性脑膜脑炎介入。
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因果链的关系。
根本死因本身也可导致死亡而没有直接死因和中介原因。
这最常见于重要生命器官的严重损伤或疾病,如重度脑挫裂伤、脑干损伤、严重的颅内血肿、心脏或大血管的破裂、化脓性脑膜脑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肺炎并发肺脓肿,以及重度中毒、心或脑的电击等。
3.死亡诱因,指使身体原存在的潜在或处于代偿状态下的有致死危险的疾病急性发作或突然恶化而导致死亡的因素。
常见的诱因如过度劳累或用力轻度外伤或感染、饮酒、吸烟、高热、寒冷、饥饿。
甚至过分的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都可以成为死亡的诱因。
在诱因作用下发生的死亡都在诱因作用后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这是其重要的特征。
4.辅助死因,也叫促进死亡的因素。
指促进根本死因或直接死因导致死亡的因素。
此时导致死亡的死因多是那些条件性死因。
这些辅助死因如年龄幼小或过老、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如结核病、糖尿病)、免疫机能异常等。
它们与根本死因和直接死因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在死亡上间接起了促进作用。
(二)按在联合死因中的地位分类
有时有一个以上互不联系的损伤或疾病在死亡的发生上都起了作用,正如上述直接死因有时也可能不止一个,即有联合死因时,各个死因在死亡发生中的作用一般有主次之分。
可分为:1.主要死因,指在死亡发生中起了主要作用的损伤或疾病;2.次要死因,这是相对主要死因而说的。
指在有联合死因中起次要作用的损伤或疾病。
(三)依损伤或疾病后死亡发生的机会分类
1.绝对死因,指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人都必然致命的损伤或疾病。
如习惯上称为绝对致命伤的断头、断颈、头部爆炸伤或多发性贯通创、肢体离断、心脏完全性破裂、大血管横断;长时间的缢颈、勒颈、扼颈或溺水;通过心脏或脑部的强电流电击;全身被烧或投入熔化的钢水中;注射大剂量的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剧毒物质;吸入高浓度的CO、C02、沙林等有毒气体;晚期已广泛转移或扩散的恶性肿瘤、急性大块透壁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严重感染晚期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等。
2. 相对死因,又称条件性死因。
指只有在某些条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致死的损伤或疾病。
根据所需的条件不同又分为:①个体性死因:由于个体内在的因素,使对一般人来说不足以致死的损伤或疾病导致了死亡。
这些损伤或疾病就叫做个体性死因。
所谓个体内在的因素就是上面所说的辅助死因。
②偶然性死因:指由于某些偶然的外在条件,使一般不足以致命的
损伤或疾病引起了死亡。
这些损伤或疾病称为偶然性死因。
如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边远、偏僻的地方得不到必要及时的救治,罕见的致病微生物感染等,都为偶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