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 格式:docx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8
青城古民居建筑装饰特点与文化特征探析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的黄河南岸,与皋兰县、白银市接壤毗邻,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以及商贸中心,被人们称为“西北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青城古镇的民居建筑主要通过石雕、砖雕以及木雕进行装饰。
其中石雕残存数量并不多,主要用于门狮、抱鼓石、柱础等;砖雕的运用主要有墀头、门头、屋脊以及影壁等;木雕则主要是对于斗(木共)、额枋、门窗及室内家具器物等的装饰。
一、青城古镇民居建筑现状分析在青城古镇现有的14个村中,具有一定文物及观赏价值的古建筑大概有50多处,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这三个村。
青城古镇民居的历史跨度较大,有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大概33处,还有15处左右的民国时期建筑。
虽然它们的历史跨度大,但建筑形制完整,基本保持了建筑的原始风貌,保存相对较好。
青城古镇的街巷依城为界,是非常典型的棋盘格式布局,整个街道整齐有序,主次分明。
主街为东西走向,道路宽阔通畅,以商铺、餐馆、加工铺等为主;小街巷沿着主街呈对称分布,相对较为狭窄;民居则顺着这些小巷而建。
这些古民居建筑从大门开始,到照壁、堂屋、厦房、墙肘、屋檐、门扇与窗户,每一处都有雕刻精美的装饰构件。
这些雕刻装饰通过人物故事、自然器物、祥禽瑞兽等纹样,通过象征、谐音、传统寓意等方式,可以为人们呈现出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生活文化与宗教信仰。
二、青城古镇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与表现形式(一)青城古民居建筑装饰的工艺类型在遗存的青城古民居建筑中,有着大量的砖雕装饰,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积淀,青城砖雕的技法与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面貌。
因地域因素的影响,雕刻工艺多采用圆雕、浅浮雕、高浮雕以及镂空透雕等工艺手法,因为该地区的四合院本身空间封闭,所以装饰也更加侧重于浑然一体的效果。
青城古民居建筑中使用砖雕相对频繁,基本上运用于以下几个建筑构件中:一是门头,基于持久耐用以及经济问题的考虑,青城古镇的门楼多采用单檐悬山顶,檐下的门头通常以数层带状的砖雕装饰线脚作为装饰;二是影壁,一般影壁上的雕刻更多的是集中于视觉的中心和四个角上;三是墙面,墙面的砖雕除了独立的墙体以外还有大量的墙檐部分以及墙裙部位,比如高氏祠堂中前过厅内的《耕读图》,这幅砖雕作品就是墙面砖雕的典型代表,通过这些砖雕作品,可以做到既打破墙面形式的单一又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四是屋脊,青城古民居建筑的屋顶多雕刻或捏塑一些花朵和图案在正脊与垂脊上,普通人家使用如意云纹的脊吻,只有考取了功名和有官职的人家,在屋顶的装饰上才可以使用龙兽形或者是云形纹。
青城古镇罗家大院简介
青城古镇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
古镇。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罗家大院。
罗家大院建于清代,是一座具有典型川西建筑风格的大院落。
该大
院占地面积广阔,建筑格局庞大,包括大门、正厅、偏房、天井、
后院等各个部分。
大院的建筑风格注重坐北朝南,主要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结构
巧妙,布局合理。
大院内部还有精美的雕花和绘画装饰,展示了川
西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
除了建筑本身,罗家大院还保存了许多文物和历史资料,展示了当
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古代川西地区的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手工艺技术等。
此外,大院周围还有一些其他景点,如古老的街道、古桥、古井等,使整个古镇更加迷人。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体
验古代川西地区的生活。
罗家大院是青城古镇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游客前来欣赏和探索。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还是想体验传统川西风情,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青城镇古建筑风格和形制概述青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古镇区,镇区内完整地保留甘肃省内规模最大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群,反映了明清两代在兰州地区的建筑风格和院落布局,具有较高的建筑研究和艺术价值。
标签:建筑风格建筑形制院落布局0引言青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古镇区,镇区内完整地保留甘肃省内规模最大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群,其中,明代民居建筑1座,清代建筑33处,大部分是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修建的,民国时期建筑15处,占地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现存间数505间,建筑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
1建筑形制1.1城隍庙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称狄青府。
明神宗二十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雍正二十年改建为城隍庙。
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城隍庙沿新修复的正门从北向南依次为:正门、廊柱悬空式二层文化娱乐室、戏台、东西厢房及耳房、长廊、鼓楼、献殿、大殿、寝宫(现已毁,改建为民俗文化展厅)。
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献殿:单檐卷棚歇山,檐下不施斗棋。
面阔五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五间,通进深13.04米。
平面几呈方形。
一层回廊周匝,平面布置类似于宋代的“殿阎地盘殿身五间副阶周匝各四架椽身分心槽”。
室内只用两根柱,具有“减柱移柱造”之遗风。
前后明间、次间做金里安装,前檐各开有六抹桶扇门,明间做“四斜毡纹”心屉;次间做“龟背锦”心屉。
后檐桶扇门已改建。
大木构架九檩卷棚,前出廊较大,从金柱出一双步梁搭在平板枋上,梁头做“麻叶头”,平板枋出丁头拱以承托梁头,室内向前出一三步梁,向后出双步梁,室内柱头用顺袱串相连接。
后檐出挑尖梁,构造大体与前檐相同。
梁架整体构造类似于宋代的厅堂式“八架椽屋分心乳袱用五柱”。
从梁架上看,后期维修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结构。
屋面做捉节夹垄,垂兽用缠枝牡丹脊筒子替代,四角套兽做张口兽。
1.2高家祠堂高家祠堂位于榆中县青城镇政府东南1000米处的城河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的。
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以榆中县青城镇罗家大院为例作者:翁萌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12期翁萌从兰州出发向东北方向110多公里处,有座“黄河第一古镇”,这就是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青城镇坐落在榆中县最北端,黄河南岸,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
丝路重镇和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的地位,通过形制完备的城镇规划和各色建筑体现出来。
据《甘肃通志》记载:青城又称“一条城”,它是宋代大将军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
城因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
后来,为了纪念狄青,人们就把整座城又称为青城。
至2012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以及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青城古民居。
现存50多处四合院古民居。
2013年青城古民居成为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真正为研究甘肃地区乡土建筑的“活化石”。
青城古民居属于典型北方民居合院类型,主要有三种合院形式:三合院、四合院、条形院。
又以四合院最为常见。
青城古民居建筑的院落布局以基本构成单元为主体,以横向和纵向两种形式展开。
青城古民居建筑至今共保存了45处院落,其中明代1处、清代33处,民国11处。
青城民居建筑的基本结构采用的是传统的抬梁式,上堂屋屋顶以硬山顶为主。
如城河村376号院,上堂屋为单檐硬山六檩前出廊、面阔3间,明间开四扇抹棂隔扇门,两梢间个开一窗,斗仅出一跳为河州花牵代做法,柱间施平身科两攒,“牙子”[1]为卷草纹,雕工精美装饰性强,屋面覆以青瓦。
北厢房为单坡水三檩屋面,面阔5开间,屋面覆青瓦,入口开两抹隔扇门,窗饰以“棋盘星”纹样。
为保温每屋都设有火炕,外立面留有烧火口和烟洞,墙体厚实。
由于地处北方,冬季寒冷,所以为解决民居保温的要求,屋面大部分比较厚重,举折平缓。
并且墙体的负荷量较大,因此墙体厚实,保温隔热性能良好。
墙体做法现存三种形式:底部下碱位置毛石砌筑,上部土坯砌筑;底部下碱位置毛石砌筑,毛石上做木腰线,上部土坯砌筑;底部下碱位置毛石砌筑,上部240×115×55青砖砌筑。
甘肃青城古镇简介青城古镇地形险要,水土资源丰富,是历代军事重镇之一,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镇内的建筑、街道、民居、民风,都展示着丝绸之路上的风貌,历史的痕迹留存至今,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历史的长河之中。
青城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各具特色。
其中最著名的是青城寺,这是一座宏伟的佛教建筑,占地面积广阔,气势宏大,是中国九大禅宗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寺内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让来访的朝圣者们能够感受到青城佛教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古镇内还有许多古老的民居建筑和传统手工艺作坊,这些建筑和工坊都保存完好,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
古镇内的街道繁华热闹,古色古香的民居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古老绘画。
在青城古镇游览时,游客可以在古镇内的小巷里漫步,感受其浓厚的古韵,也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感受青城古镇的人文魅力。
在古镇内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店,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精美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浓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青城古镇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的山水灵动,四季分明。
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围环境优美,山水相间,清澈的小溪蜿蜒流淌,潺撂着悠扬的山泉之声。
古镇周边的山峦叠嶂,山林蓊郁,是一处清幽宜人的山水胜地,也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古镇内的自然景观非常丰富,有着独特的地质奇观和自然美景,这些景观都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青城古镇备受游客的喜爱,也吸引了不少摄影师的到来,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古镇的美丽与壮观,让古镇焕发出新的光彩。
游客可以在古镇内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享受到一种别样的文化之旅。
古镇的美景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底蕴,也让人洞悉到古镇的独特魅力。
青城古镇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非常适合各类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青城古镇的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有着众多星级酒店和民宿,也有着多家特色餐馆和小吃店,能够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青城镇古建筑概述作者:李全武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04期[摘要]青城镇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镇内完整地保留有甘肃省内规模最大的清至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群。
本文从历史沿革、建筑风格、价值评估方面对青城镇古建筑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青城镇;古建筑;民居建筑[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64-04一、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青城镇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黄河南岸,距兰州市90公里、白银市30公里。
青城镇在我国古代属雍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青城属陇西郡。
因为青城雄踞黄河天险,又邻近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早在汉代时,这里已为防守要冲,实行屯兵,唐代在此地修筑“龙沟堡”。
据《甘肃通志》、《兰州府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记载:青城为宋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狄青巡边至定远,因龙沟堡为龛谷(榆中)之要隘而增筑旧堡。
青城《罗氏族谱》记载:“宋宝元时……有豫章罗月泉先生者为宋儒从彦之曾祖,武襄聘为幕客,巡边至定远,筑一条城,月泉襄办屯田事宜,因侨居一条城。
后还豫章,至裔孙柄之复迁于条城。
”现存中城门遗址即旧堡东门,当地人呼以东为“新城”,以西为“旧城”,也称“一条城”。
又因为狄青所筑,故称“青城”。
二、建筑风格(一)基本情况青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古镇区,镇区内完整地保留有甘肃省内规模最大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群。
其中,明代民居建筑1座;清代建筑33处,且大部分是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修建的;民国时期建筑15处。
占地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建筑505间,建筑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青城、城河、新民、瓦窑、东滩五个村。
保留完整的古民居只有12处,残缺的有14处,门楼仅存有16处。
(二)建筑形制1.城隍庙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称狄青府。
甘肃榆中青城古镇一、青城古镇简介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
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
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镇又名一条城,位于兰州黄河下游50公里处,地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陆路距离兰州市约100公里,白银市25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
自古以来是西北商贸集散地。
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
据史料记载,唐朝在此修筑垄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垄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
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
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
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
这里曾经人才荟萃,教育发达,文化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
据统计,仅清代一朝,青城镇就涌现出进士10名,举人数百名。
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
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
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可以让游人流连忘返。
目前,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道台狮子、西厢调等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镇党委、镇政府面对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基本思路,政府多方筹资,先后对高家祠堂、青城书院、罗家大院等古建筑采用原址、原貌、原材料修复其完整性、真实性,恢复其传统的自然风,打造黄河第一古镇。
关于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民俗文化的研究报告白秀红(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06中文甘肃兰州730700)摘要: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有“千年古镇”和“黄河第一古镇”之称。
本文重点考察了有代表性的剪纸、刺绣、西厢调小曲等民俗艺术形式,不仅梳理了它们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状况,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青城镇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正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而这些又往往深藏积淀于民族民间艺术之中;而民族的文化精神、审美个性又往往以最纯朴的审美形态从民间艺术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宝库。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民间艺术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而现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我们必须把它保护起来,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民间艺术都需要拯救。
”在对我的家乡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民俗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刺绣、西厢小调为主)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家乡的民俗文化正濒临消亡的境地。
那么,如何去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民俗文化并让它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就是本文的写作意图所在。
一、青城镇简介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又名一条城,位于兰州下游50公里处,陆路距离兰州110公里,白银市23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
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商贸集散地。
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
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艺术,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可以让游人流连忘返。
2004年10月,青城镇古建筑民居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项目之一,青城镇被省政府初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古镇作者:陶涛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5期夏、秋时节是青城古镇最美的季节。
黄河岸边的田地里,庄稼长势正旺,有的甚至已经露出金黄色的颗粒,农人们有的忙着浇灌庄稼,有的忙着收割,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果园里,苹果、梨挂满了枝头,枣子像一颗颗红色的小星星繁密地挂在绿色的枝叶间,散发着清香。
踏在青石板铺就的洁净街路上,心情不由明朗了起来。
这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北部的黄河南岸,距兰州市区90公里。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曾在此修筑龙沟堡。
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判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
后人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改称青城。
悠悠几千年岁月过去,这里还留存着一些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物古迹,向人们展示着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氏祠堂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青城当时有名的绅士高秉信发起修建。
祠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组成,为方形八卦式的四合小院,后过厅檐下高悬清朝道光皇帝御赐的“才兼文武”匾额和咸丰皇帝御赐的“进士”匾额。
整个祠堂显示了高氏在青城人才辈出、显赫一时的辉煌。
2003年,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门口到大殿,地面台阶一阶比一阶高,均由方方正正的青砖铺就,喻示着高家人一步一个台阶,青云直上,端端正正做人。
青城书院里一派幽静,庭院里草绿花艳,还有小竹丛。
在大堂里的高大孔子塑像前,我禁不住点了三炷香,向这位古代的教育家、哲学家躬身施了一礼。
在后院的授课堂里,阳光静静地照在排列整齐的木桌上,我在讲台上的授课桌旁站了一会,想象着古时的青城学子们学习的情景。
城隍庙是青城的又一处古迹,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称为“狄青府”。
青城古镇之民居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建筑学
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2011年12月27日一行六人乘车经榆中县城前往青城古镇,崎岖山路不知是多少个十八弯,两位同学大有呕吐之势;似悬崖峭壁旁行车,作为乘客我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可怕,对此山路的修建者报以深深的敬意;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星星点点,半个小时还碰不到一个;偶尔可见的几户人家是长在在光秃的山上似的,特有大漠孤烟的感觉,
像是有高人在此山修炼一样;名
副其实的窑洞就在眼前,生平第
一次所见,却只能匆匆几瞥;山
上残留的雪景与万里无云的蓝天
交相辉映,甚是漂亮。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离兰州市约50千米,和兰州一衣带水, 是兰州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非常难得的
古镇,也是兰州城区以外又一块黄河穿
过的夹在两山之间比较大的冲击平原,
平原的地形选择有利于农业的耕作和子
孙的繁衍。
景区内主要是古建筑、古民
居群,对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风情有一定
历史价值。
先后有《老柿子树》、《黄河浪》等电视剧在此选景拍摄。
据史记载,青城古镇为宋仁宗年间
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所筑,为纪念他,后
来便叫做青城。
如图,狄青的雕塑立于青城
古镇的重要位置。
青城古镇有青城书院、
青城隍庙、高氏祠堂、罗家大院等一些规
模宏大、历史悠久、古朴典雅的文物。
青
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
1831 年)。
整个书院坐北朝南,面对崇兰山和普济阁,形如长条,共有三院,33间。
主殿屋面形式采用大屋脊式歇山结构。
青城城隍庙
坐南朝北,整个建筑南北
方向呈“王”字形,东
西两面相互对称。
青城城
隍庙山门属歇山式结构,
戏楼、献殿等均属卷棚式
歇山结构,大殿属大屋脊
式歇山结构,寝宫属硬山
一坡水结构。
整个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合理,构造科学。
条城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 年)。
整个高氏祠堂基本采用的是悬山式建筑结构,一层一层,逐层增高,意味着子孙后辈步步高升。
前过厅建筑风格则采用的是卷棚式歇山结构,后过厅建筑为大屋脊式歇山结构。
高氏祠堂的门厅柱数为九,九为数字中最大。
在青城,祠堂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
罗家大院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
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馆。
院子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石桌和满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
二进院子陈设有刺绣、灯笼和一些小物件。
院后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
电视剧《老柿子树》在此院拍摄,成为剧中四个儿子居住的场所。
而青城古镇的民居则数量多,分布广,别具一格。
历史上的青
城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
陆交通发达,北京、天津、太原等
外地客商云集,泊来文化使得青城
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有
北京四合院的格式。
现存的50多处
民宅四合院古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个村。
其中完整的四合
院有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
18处,残缺的有14处,仅存门
楼的有16处这些古民居的砖木
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
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
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构求艺术
语言,来托物寄情。
这里的民居多采用北方大木起脊飞檐形式,庭院对称布局,大门可随地形开在侧面或正中央。
正房、厢房都以单幢建
筑形式围合成四合院或三合院。
庭
院里走道用石板条或石子拼图或
砖铺而成,院子里种花、植果木,
有的还设有花台。
屋顶的主要形式
是单坡屋顶、飞檐椽、小青瓦,正脊为镂空砖雕,檐下多采用如意头、云头挑枋等西北地区的习惯做法,柱基石呈鼓状或多棱体的鼓形组合、雕刻花饰。
屋檐下用条石砌筑院落边缘石。
之所以采用这种屋顶形式,主要还是因为房主人多为各地商人,盖这种单坡屋顶的房子,外部的墙体也就是屋脊的高度,高大结实,院落围合起来以后就像是坚固的城堡,可以保证安全。
高高的院墙还能防止冬季寒风的吹入。
门楼下方根据不同需要有青砖雕花式、六柱木刻式,有的还建有木制大车门,以利大车搬运货物进出。
我们主要调研了NO:
001的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是
个一进院落,首先是入口,入
口在建筑的右侧,映入眼帘的
是那些木质材料表现出来的
古朴感和粘贴在上面的对联和门神贴画,对联: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南西北财,横批是万象更新。
进入四合院首先看到是照壁,照壁上雕刻了枝繁叶茂的植物和
形象活泼的动物,左拐进入院落,院落由下堂屋、上堂屋、两间厦房围合。
因地处寒冷之地的黄土高原,低温干燥,所以院落就较为宽敞,便于接受更多的日照,以提高居室的温度。
后墙厚实以抵挡冬季寒风;房后种植花果蔬木,很好的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进行生产,根据地形进行朝向的调整;屋顶的采用砖雕,檐下已西北习惯采用如意头云头挑枋门口取黄河卵石为“石敢当”镇宅,就地取材;房屋正面窗比门大,既便于采光,又有利于通风,窗上贴有极具西北特色的窗花,窗上还挂有大窗帘便于冬季保暖,庭院里走道用石板条或石子拼图或砖铺而成,院子里种花植果木。
青城南北两山夹峙,黄河穿城自西南向东北流过,青城人要在山水间繁衍生息,必须学会利用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将人山水三者充分的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在这独特的环境下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之美
在青城,砖雕作品作为一种建筑材料。
大
都镶嵌在砖木结构建筑物的侧墙中央或山墙正
面墙头的檐下和庭院影壁正中,有个别的高筑于
屋脊之上,是专门用来装饰砖砌墙壁的手
工艺术品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
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
式透雕等种类。
一幅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
案构成。
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
一体,有极强的立体感。
门窗多为木雕
形式:窗户多为直棂固定窗与支摘窗两
种形式,窗棂图案丰富精美,艺术气息
浓厚;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习惯了冰冷的铝合金类的窗无不感叹这些做工精致优美的窗户。
这些也体现了我们的老前辈对生活的细致追求。
老百姓的宅院没有雕梁画栋,没有
奢华的生活用品,然而这些朴实
的浓浓生活气息里表露着美好
的愿景。
古民居就是一道亮丽的城
市风景线,同时也为现代人诠释着兰州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对这些古民居文化价值的考察,应该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对古民
居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兰州古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功能,这应该是兰州加快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旅游潜力的重要途径。
要离开了,时间过的很快。
途中经过青城的黄河大桥,一眼看去,这里的黄河水不知比兰州段黄河水清澈多少倍,应该是累了,我们上车不久就都睡着了,等睁开眼时到兰州了。
特有种时空错落之感,刚才还是古朴的味道,安静的村庄,突然间就变成喧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