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8.31 MB
- 文档页数:40
脊髓血管畸形的MRI与DSA对照研究目的研究脊髓血管畸形的MRI以及DSA的分类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患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对所选患者均进MRI以及DSA检查,确定患者病变部位。
结果MRI显示髓外病变患者28例,髓内病变患者18例、髓内外病变患者19例;DSA检出幼稚型A VM患者12例,髓内球型A VM患者5例、髓外硬膜内A VF患者24例(包括5例I型、12例II型、7例Ⅲ型)等。
结论对于隐匿型A VM的诊断采用MRI要优于DSA,MRI能够明确患者病变的部位以及是否存在合并出血,能够进行初步鉴别髓内或是髓外A VM;DSA是对A VM进行分型的黄金标准,能够对A VM的供血动脉、数口以及屡口部位和引流静脉进行可靠地判定,通过联合使用M RI和DSA,可以确定脊髓A VM的类型。
标签:脊髓血管畸形;MRI;DSA自从MRI[1]应用于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诊断以后,大大提高了脊髓血管性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准确性,MRI现已成为脊髓病变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技术,DSA 是对进行A VM分型的黄金标准[2],能够对A VM的供血动脉、数口以及屡口部位和引流静脉进行可靠地判定,本次对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患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对MRI以及DSA检查进行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患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性脊髓血管畸形患者53例、女性脊髓血管畸形患者1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2.4岁(患者年龄9~67岁),患者病程为16h~12年,所选患者均有下述症状:不同平面的深浅感觉减弱甚至消失,患者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所选患者中突然起病者13例,缓慢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者44例,慢性起病,症状突然加重者8例。
1.2方法以及观察指标MRI检查以及评定方法:采用0.35T和1.5T超导成像系统以及0.38T常导成像系统,常规SE序列,评价方法包括定位诊断以及病灶信号评价。
3T磁共振TRICKS血管增强技术在脊髓血管畸形中的应用脊髓血管畸形(spin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SVM)是一类较少见疾病,约占脊髓占位性病变的16%。
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以前诊断此病主要靠DSA,但DSA检查较为复杂,又有一定的创伤和风险性,并需使用大剂最的含碘对比剂,存在X线的高辐射量,限制了此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由于SVM属于可治疗性脊髓病变,因而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定位SVM对临床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比增强磁磁共振血管成像(TRICKS)技术的出现,它可以很好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内部结构,可直接显示病灶的供养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使得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现和诊断变得简单,缩短了诊断时间,患者也由此可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
故逐渐成为非创伤性诊断脊髓血管病变的一种理想方法。
本文通过对13脊髓SVM的磁共振资料分析,总结、提高对脊髓SVM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对13例已确诊为脊髓SVM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5-72岁,平均39.6岁。
发病特点青壮年男性占多数。
临床以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躯体和肢体出现的疼痛等为主要症状。
1.2 扫描方法:使用GE Signa 3T XT磁共振成像仪。
采用8通道颈椎、胸椎及腰椎联合线圈。
每位患者行矢状位T1WI、T2WI、轴位T2WI,血管成像采用冠状位。
具体扫描参数如下:①矢状位T1WI:TE23.4ms,TR560ms,FOV26cm,层厚4.0mm,层间隔0.5mm;②矢状位T2WI:TE120.7ms,TR2900 ms,FOV26cm,层厚4.0mm,层间隔0.5mm;③轴位T2WI:TE117.3ms,TR5360ms,FOV16cm,层厚4.0mm,层间隔0.5mm;④TRICKS技术:TE1.48ms,TR3.988ms,翻转角30°,FOV34cm,层厚1.2mm,无间隔,矩阵256×256。
脊髓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瘤)【病因】(一)发病原因脊髓血管畸形系先天性病变,对其认识以病理解剖为基础,以动脉或静脉畸形为主要病变,过去着重在静脉的病理生理影响。
在磁共振及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的基础上,结合大体病理所见。
现将脊髓血管畸形分为四种主要类型(表1):【症状】依据脊髓血管畸形位于硬膜外和硬膜内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同。
硬膜外脊髓血管畸形属于Ⅰ型,硬膜内血管畸形分为髓内和髓外,分类属于Ⅱ、Ⅲ、Ⅳ型,另包括海绵状血管畸形。
1.Ⅰ型临床表现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畸形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比例为4∶1。
病人的平均年龄为40~50岁,病变多发于胸腰段。
没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畸形可能为获得性疾病,这些病变可能与创伤性因素有关。
疼痛是脊髓动静脉畸形病人最常见的症状。
胸腰段背部或臀部的疼痛可能为其主要症状,有时病人可出现神经根性痛。
Aminoff和Logue报告42%的病人主诉疼a痛为其主要症状,33%的病人有感觉障碍而非疼痛,一些病人常常在针刺感觉降低区的邻近有皮节分布区感觉过敏,有轻触觉和位置觉的缺失。
脊髓硬膜动静脉畸形中1/3的病人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
这些病人通常有上运动神经元和与腰骶部脊髓有关的下运动神经元的混合功能障碍体征。
臀肌和腓肠肌的萎缩常合并下肢的反射亢进。
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和各种俯身、弯腰、伸展或屈曲等姿势加重了静脉的充血可使症状加重。
脊髓硬膜动静脉畸形病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少见。
当急性坏死性脊髓病可能导致突然的瘫痪(Foix-Alajouaine综合征),这可能是由突然发生回流静脉血栓形成引起。
脊髓硬膜动静脉畸形病人典型的病史之一,是进行性发展的有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表现的混合性瘫痪,并且合并有疼痛、感觉障碍、臀肌萎缩和中老年男性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尽管动静脉瘘可能位于腰骶部水平以上或下,症状往往与腰骶部脊髓有关。
80%的病人可以为缓慢进展的脊髓病,不到10%~15%的病人呈严重的脊髓功能障碍,而急性发病。
脊髓血管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与介入治疗(附6例报告)
肖治明;戴洪修;蔡浩
【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
【年(卷),期】1999(14)3
【摘要】目的:分析6例脊髓AVM的影像学表现和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
方法:6例作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术前CT、脊
髓造影和MR资料。
结果:根据病变位置和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组有3例符合硬膜动静脉瘘(SDAVF),l例为髓周的巨大AVF,2例为髓内型。
栓塞术后随访3-24个月,2例完全治愈,4例好转。
结论:脊髓AVM的影像学特点相
对典型,DSA为其金标准诊断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但栓塞材料有待
进一步改进。
【总页数】3页(P144-146)
【关键词】脊髓血管畸形;影像学诊断;血管造影术
【作者】肖治明;戴洪修;蔡浩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4.1;R816.2
【相关文献】
1.脊髓血管畸形的影像诊断(附6例报告) [J], 刘云霞;来颖;苗壮
2.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J], 王湘庆;戚晓昆
3.脊髓血管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与治疗 [J], 高江飞;林宏
4.脊髓血管畸形影像学特点与栓塞治疗 [J], 崔世民;陈俊华
5.带状型灰质异位合并分离型脑裂畸形和透明隔部分缺如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附1例报告) [J], 杨中原;任传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常见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表现一、脑动静脉畸形(AVMs)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异常,通常由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直接连接所组成。
以下是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⒈ CT 表现:●突出的供血动脉。
●线状或斑点状的高密度异常。
●轻度的扩张性梗阻。
●动脉瘤样扩张。
●静脉瘤样扩张。
⒉ MRI 表现:●T1WI 上供血动脉呈高信号。
●T2WI 上供血动脉呈低信号。
●动态增强MRI 显示异常填充。
⒊ DSA 表现:●异常的动脉和静脉连接。
●动脉神经瘤。
●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造影。
二、动静脉畸形(DAVMs)动静脉畸形是指存在异常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多个连接点。
以下是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⒈ CT 表现:●异常的供血动脉。
●异常的引流静脉。
●异常的血管扩张。
⒉ MRI 表现:●异常的供血动脉呈高信号。
●异常的引流静脉呈低信号。
⒊ DSA 表现:●异常的动脉和静脉连接。
●动脉神经瘤。
三、动静脉瘤(DAVs)动静脉瘤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通常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单个异常连接。
以下是动静脉瘤的影像学表现:⒈ CT 表现:●异常的供血动脉。
●异常的引流静脉。
●异常的血管扩张。
⒉ MRI 表现:●异常的供血动脉呈高信号。
●异常的引流静脉呈低信号。
⒊ DSA 表现:●异常的动脉和静脉连接。
●动脉神经瘤。
四、海绵窦瘘海绵窦瘘是一种异常的通道连接,通常出现在颅底的海绵窦和静脉窦之间。
以下是海绵窦瘘的影像学表现:⒈ CT 表现:●异常的供血动脉。
●异常的引流静脉。
●异常的血管扩张。
⒉ MRI 表现:●异常的供血动脉呈高信号。
●异常的引流静脉呈低信号。
⒊ DSA 表现:●异常的动脉和静脉连接。
●动脉神经瘤。
附件:本文档附带相关图片和扫描结果,以供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脑动静脉畸形(AVMs):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由动脉和静脉异常直接连接组成。
⒉动静脉畸形(DAVMs):一种存在异常的动脉和静脉多个连接点的脑血管畸形。
CT angiography for diagnosing spinal cordvascular malformationsCAO Xuyang1, HONG Nan2*, XU Jianmin1, ZHANG Futao1,YANG Zhili1, MA Shiliang1, GUO Qi1(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Beijing Fengtai Youan Men Hospital, Beijing 100069, China;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0044,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CTA) for diagnosing spinal cord vascular malformation (SCVM).Methods Spinal cord CTA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data of 85 patients with SCVM confirmed by postoperation patholog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aken the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and postopera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s the gold standard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A for judging the type and extent of SCVM, and the consistence rate of CTA for displaying the feeding artery and fistula location with DSA were calculated.Results Among85 SCVM cases,there were 59 cases of 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SDAVF),10 cases of spinal perimedullaryarteriovenous fistula (SPAVF),12 cases of spin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SAVM)and 4 cases of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M).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A for judging the type and extent of SCVM was 85.88% (73/85) and92.94% (79/85),respectively.Except for 4 cases of CM with negative results of both CTA and DSA,the consistencerate of CTA in displaying the feeding artery and fistula location with DSA in 81 cases of SCVM was 86.42% (70/81) and82.72% (67/81),respectively.Conclusion For most SCVM cases except CM,spinal CTA could accurately displaylesion extent, feeding artery and the location of fistula.[Keywords]spinal cord vascular diseases; arteriovenous fistul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OI:10.13929/j.issn.1672-8475.2023.11.010CT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曹旭阳1,洪楠2*,徐建民1,张富涛1,杨志丽1,马世亮1,郭旗1(1.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69;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44)[摘要]目的 观察CT血管成像(CT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SCVM)的价值。
[深度学习]“脊髓内动静脉畸形”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建议收藏)~~~脊髓内动静脉畸形脊髓内动静脉畸形(AVM)是脊椎、脊髓AVM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脊髓疾病的3.3%~12.5%,又称为髓球型AVM。
【病因与病理】髓内AVM位于脊髓内部,病灶有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三部分组成,在动静脉之间有动、静脉短路。
供血动脉有1~2支髓动脉(脊髓前动脉、中心沟动脉或脊髓后外侧动脉),畸形血管团位于脊髓深部,引流静脉也为多条,多迂曲扩张。
病灶可上下贯穿脊髓全长。
由于出血及短路引起静脉压增高,导致循环障碍从而发病。
出血病灶可在髓内或脊髓表面发现假动脉瘤。
【临床症状】临床发病年龄1~40岁,平均20岁,男性多见,症状主要表现为脊髓蛛网膜下腔或髓内出血伴瘫痪或其他脊髓症状,进行性感觉障碍。
【影像学检查】(一) X线表现平片检查常常为阴性。
(二)脊髓造影表现血管畸形的典型表现为碘柱中出现粗大弯曲走行的如同蛔虫样或蚯蚓样的透光条状影。
有时呈多囊状充盈缺损。
碘柱在病变区流动缓慢,一般无梗阻。
合并蛛网膜粘连时碘柱才弯曲停滞;伴有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时,蛛网膜下腔可出现梗阻征象;有时呈髓内占位表现,椎管不完全梗阻;有时表现为两侧蛛网膜下腔不对称,窄的一侧脊髓边缘不规则;有时造影无异常发现。
透视下可见病变区脊髓搏动异常增强。
碘水造影发现畸形血管时应与正常解剖变异区别,尤其是正常颈段的血管可呈网状,但搏动轻微,均无扩张。
椎管内肿瘤、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形成严重梗阻后,影响脊髓血液循环可引起静脉迂曲,但都见于梗阻病变的附近。
脊髓碘水造影虽可显示病变,但不能确定畸形血管的范围、类型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也不能区别髓内和髓外AVM,对病变缺乏直观、全面的显示。
(三)血管造影表现当脊髓造影提示髓内病变时,可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
AVM病灶供血动脉来自扩张的脊髓前动脉时认为是髓内型;但是,如果血供来自脊髓侧后动脉并且在病灶水平脊髓前动脉不参与供血,就意味着AVM没有大的髓内成分。
观察脊髓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很好地观察脊髓的情况。
在临床上,脊髓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摄影、CT 扫描、MRI等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常用的脊髓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X线摄影X线摄影是一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脊髓的检查起到辅助作用。
具体步骤如下:1. 患者取立位或卧位,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体位。
2. 采用X线机对脊髓进行摄影,可观察脊椎骨骼结构、椎间盘间隙和椎管大小等情况。
3. 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椎体、椎弓、椎间盘和椎间孔的变化,对于某些脊髓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成像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脊髓和脊柱的影像学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根据需要进行腰椎或颈椎的扫描。
2. 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脊椎骨质、椎间盘、椎管以及脊髓的情况,对于脊髓肿瘤、脊髓压迫等疾病的诊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 CT扫描还可以进行三维重建,更清晰地显示椎体、椎弓和椎间盘的情况,为脊髓手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MRIMRI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脊髓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脊髓和其周围组织的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根据需要进行腰椎或颈椎的扫描。
2. MRI可以观察脊髓、脊柱骨骼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对于脊髓损伤、脊髓炎症、脊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有着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 MRI还可以进行多平面重建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更全面地观察脊髓及其供血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除了上述三种常用的脊髓影像学检查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MRA和DSA等,可以更全面地观察脊髓的供血情况。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V)也可以用于观察脊髓的静脉系统情况,对于一些脊髓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脊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脊髓影像学检查方法,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脊髓内血管畸形的MRI诊断
林曰增
【期刊名称】《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19)5
【摘要】MR检查6例脊髓内血管畸形,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4例动静脉畸形(AVM),T1、T2加权成像脊髓内显示迂曲的信号流空。
T2加权成像在高信号脑脊液中显示更加清晰。
1例AVM行增强MR扫描,显示条状不均匀强化。
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性血管瘤在T1、T2加权成像上呈现高低混合信号,显示病变内或周围有陈旧血块或含铁血黄素沉着。
MRI显示受累脊髓增粗。
MR诊断这些畸形相对直接,没有必要行增强扫描,认为MR是评价这些病变的一种十分有用的手段。
【总页数】2页(P462-463)
【关键词】脊髓内血管畸形;NMR;成像
【作者】林曰增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影像诊断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4.104;R445.2
【相关文献】
1.脑血管畸形的 MRI 诊断--与 CT、脑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J], 赵铭;张祖平
2.脑血管畸形的 MRI 诊断--与CT、脑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J], 裴瑞兵;张祖平
3.脊髓血管畸形合并髓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MRI(附一例报告) [J], 毛小平
4.脊髓脊膜结核及髓内结核瘤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J], 李瀛
5.脑血管畸形的MRI诊断——与CT、脑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J], 赵铭;张祖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