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56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0一、常见不良反应01.过度镇静0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乏力、头晕,发生率超过10%,氯丙嗪、氯氮平和硫利达嗪等多见,与药物拮抗组胺H2等受体有关,奥氮平和喹硫平治疗患者也可出现,利培酮和舒必利少见。
此类不良反应多见于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时,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用氯丙嗪、硫利达嗪和氯氮平者表现多睡和白天嗜睡。
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
不良反应严重者应该减量,并嘱患者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02.直立性低血压0直立性低血压与药物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关。
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常于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患者猝倒,多见于低效价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
此时应让患者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静脉注射葡萄糖,有助于血压恢复,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3.流涎0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有64.3%的患者出现流涎。
过度流涎在睡眠时最明显,患者经常主诉早晨枕头被浸湿。
尽管抗胆碱药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但因为抗胆碱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
有建议外周抗肾上腺能药物或P物质可以拮抗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反应。
可乐定(0.1mg或0.2mg 贴剂每周一次)和阿米替林也可用于治疗睡眠时的流涎,最近发现氯氮平不增加唾液流量而是减少吞咽,因此在睡眠时流涎最明显。
建议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0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与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有关。
该不良反应常见于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的发生率可达80%。
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少见。
利培酮高剂量时或个体敏感者也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氯氮平、奥氮平和喹硫平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
精神科常用药物及副反应的处理引言精神科常用药物的使用对于治疗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其生活质量。
然而,与任何药物一样,精神科常用药物也会引起一些副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精神科药物及其副反应,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抗焦虑药物1. 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治疗焦虑症的常见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这些药物的副反应主要包括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出现副反应时,可以考虑减小剂量或改变用药时间。
另外,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避免驾驶和操作重要机械。
2.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SRI是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常用的药物,常见的有舍曲林、帕罗西汀等。
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性功能障碍等。
在发生恶心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在就餐时服用药物或者减少剂量以缓解症状。
如果出现严重的副反应,应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二、抗精神病药物1.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类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
这类药物常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包括僵硬、震颤、唾液分泌增多等。
在出现副反应时,可以考虑减小剂量、采用长效制剂或者使用抗震颤药物来缓解症状。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另一类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等。
这类药物的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糖代谢异常、可恶化青少年的骨量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和血糖,必要时可以调整用药方案。
三、抗抑郁药物1.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类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等。
这些药物的副反应包括口干、便秘、心律失常等。
在出现明显的副反应时,可以减小剂量或者改变用药时间。
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期间应保持足够的饮水量,避免便秘。
2.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NRI是治疗抑郁症的另一类常用药物,如文拉法辛、舍曲林等。
副反应包括恶心、头晕、失眠等。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作用和处理抗精神病药可产生许多方面的副作用,可因药物种类、剂量或患者的个体不同而异,但多数具有共同的副作用,有的在用药后短期内出现,也有的在长期用药后出现。
1.药物的抗胆碱能和抗肾上腺素能作用引起的副作用有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心率加快、肥胖,月经紊乱及泌乳等。
2.神经系统症状:以锥体外系症状为突出。
短期服药即可出现急性肌张力不全、静坐不能和类巴金森综合征;长期服药可致迟发性运动障碍。
①急性肌张力不全(Acutedystonia)多见于青少年,特别是带有氟基的抗精神病药尤易引起,多在服药数日内发生,表现为眼、面、口、颈、躯干肌的局部性肌痉挛所致的怪异表现,常见的有动眼危象、颈面征等。
肌注氢溴酸东莨菪碱0.3~0.5mg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②静坐不能(Akathisia):发生率达20~40%,以中年女性为多,且多发生于用药的第2~3周,表现有烦躁不安,不能静坐或静卧、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走,可伴有不自主运动。
治疗同急性肌张力不全,亦可试用安定或心得安。
③类巴金森综合征(Parlinsoniansydrome):十分常见,以女性和老年患者易发生,以动作缓慢或者运动不能、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为特征。
抗胆碱能药物有效。
以上症状是可逆性的,如停药或减药后可消失。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dyskinesia):系长期大剂量服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一般在服药3个月才可能发生,发生率为15%~40%,女性多于男性患者。
最常见的为口一舌一颊三联症(BLM综合征)重者可致构音不清、影响进食。
亦可表现为肢体的不自主摇摆、舞蹈指划样动作、手足徐动或四肢和躯干的扭转等。
治疗困难,除加强预防外,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尤为重要,有人使用左旋多巴作“脱敏”治疗,短期内症状加重,2~3周后停用,症状逐渐好转。
目前尚无有效措施。
3.皮肤症状:为过敏所致常发生于治疗的第1~4周,一般表现为红色丘疹,开始于手与面等暴露部位,亦可扩及躯干,呈对称性分布,严重者发生疱疹,剥脱性皮炎、皮肤糜烂等。
精神科药物常见副作用及应对策略以下内容均来自我的一篇回答,链接放在文末,为了方便阅读和整理,转化为文章。
文章会跟随原回答持续更新。
我是精神科医生,持续分享有趣实用的精神病学知识,可以先关注我~~~为什么精神科医生总对副作用轻描淡写?心内科医生,给血压180/110mmHg的患者开了降压药。
患者问,这药对有什么副作用吗,能吃吗?医生答:对你没什么副作用,一天两次。
很多时候患者不觉得心内科医生说的有什么错,也知道有副作用,但是往往很安心的回家服药了。
甚至很多患者根本就不会问药物副反应。
但是,精神科有自知力的患者很少不会问,而患者的家属几乎都会问。
医生大多会耐心地讲,吃过这个药胃肠道会有反应,可能会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口干,但是过两个周就能适应了,以后可能慢慢会消失,如果不舒服再来门诊调整,一个月复查一次心电图肝肾功能。
有的就直接说:对你没什么副作用,一天两次。
同样是图方便,同样没有尽告知义务,为什么精神科医生就是欺负患者了呢,不承认药物副反应了呢?是药三分毒都成了一句谚语,众人皆知。
精神科医生又不傻,自然不会冒着纠纷风险不承认药物副反应。
说实话,精神科医生太了解药物副作用了,整个职业生涯都要与副作用玩猫鼠游戏,患者出个皮疹医生比所有人都紧张。
但是精神科患者实在太关注药物副反应了,每个患者都会纠结,这很好理解:药针对大脑,会不会影响我的脑子;我身上不疼,似乎好像不用吃药吧;我真的没病;听说,精神科药物使人变傻。
因为太在意,患者时常回家就不吃药了。
真•束之高阁。
但是血压180/110了,不吃药咋搞?医生索性就说,没什么副反应。
一方面节省精力图个巧,一方面想提高依从性(但是有时起了反作用),降低患者焦虑值。
并非真的没有副作用,大多是医生用脑子评估过了,权衡了利弊,默认可以耐受。
另外,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藏药吐药,是非住院患者家属的责任,所以,很多时候,医生更倾向于跟家属交待用药须知。
确实没尽告知义务。
但确实有时真的不想解释了,也确实有时是不能多解释了。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一)药源性精神症状(即矛盾反应)1、主要表现(1)过度镇静多由于一次服药量过大、几种镇静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或对老年、体弱病人剂量调节不当所致。
病从表现睡眠过多、难以醒转、软弱无力等。
(2)情绪抑郁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抑郁状态。
其中以氟哌啶醇、氯丙嗪、利血平等较为多见。
(3)焦虑激越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初期,病人可出现失眠、多梦、易激惹、焦虑及心神不定等症状,多发生于具有焦虑素质的人。
其中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维思通等较为常见。
(4)紧张症状群往往先有锥体外系症状、肌张力增高,随即表现缄默、呆滞、直至木僵,可出现吞咽困难。
常与药物剂量过大(包括注射长效剂)有关,老年病人特别易发。
(5)谵妄错乱抗精神病药及抗胆碱类药均能引起。
(6)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2、处理措施(1)根据病史、症状特点、病人的反应等,详加鉴别,必要时停药观察。
(2)出现明显药源性精神症状时,应采取措施促进排泄,足量输液,给予维生素B、C等治疗。
(3)采用心理治疗,进行安慰、解释。
(4)症状治疗抑郁状态: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可给予抗抑郁剂,如多虑平25-75mg,3次/日。
紧张症状群:给予金刚烷胺100mg,2次/日。
意识障碍,应注意除外合并症。
抗胆碱类药物引起者,可用0.1%毒扁豆碱0.5-1ml,肌注,可每小时重复应用,至症状改善。
(二)急性锥体外系症状1、主要表现(1)震颤麻痹综合征一般在治疗早期多见。
主要表现有:假面具面容、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动作笨拙、小步态及流涎等,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动作。
(2)静坐不能多发生于用药早期。
表现为不能静坐、不能静立、坐卧不宁、来回踱步,重者可伴有烦躁、焦虑,甚至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3)急性隆肌张力障碍通常在服药48小时内发生,以青少年为多见。
表现为面、舌、颈部的大幅怪异动作,痉挛性斜颈、动眼危象(眼球上窜)、角弓反张、扭转痉挛等。
2、处理措施(1)注意鉴别,必要时减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加用对抗药(如安坦)来治疗观察。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迟发性运动障碍是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的一种副作用,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如口唇的扭曲、舌头的伸出、颈部的扭动等。
该症状通常在停药后才会出现,且可能是不可逆的。
2、处理措施1)尽可能避免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者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2)对于已经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可以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或者停药,并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3)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抗胆碱药物或者抗帕金森药物来缓解症状。
四)代谢副作用▲▲▲▲▲▲1、主要表现1)体重增加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可能与药物影响食欲、代谢和内分泌等方面有关。
2)血糖升高和糖尿病是一些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代谢副作用,特别是对于已经存在糖尿病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更为明显。
3)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是一些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代谢副作用,特别是对于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为明显。
2、处理措施1)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
2)对于出现体重增加的患者,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尝试换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3)对于出现血糖升高和糖尿病的患者,应该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并根据情况调整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或者类型。
4)对于出现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进行血脂和心血管监测,并根据情况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血小板减少症是由甲硫达嗪、三氟拉嗪等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伴随皮肤、粘膜、胃肠道出血。
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50x)。
处理措施包括适当休息,预防外伤出血;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强的松等药物;重者可考虑输新鲜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大剂量、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有发生的可能,应及时停用药物,使用强的松等药物,加强护理,预防感染。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引起白细胞减少,一般预后良好。
但也有引起急性粒细胞缺乏疸的,以氯氮平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