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细读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9.73 KB
- 文档页数:8
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一、《登高》内容概要《登高》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律诗。
诗中描绘了登高的过程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五言八句,全诗共三个押韵:AABBCCDD。
杜甫以实际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对登高过程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矛盾的情感。
诗句欣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月夜忆舍弟》内容概要《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为纪念已故弟弟而写的一首律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七言十六句,全诗的押韵方式为ABABCDCDEFEFGHGH。
杜甫借助月夜的意象,描绘了自己在长夜里对弟弟的回忆和思念。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登岳阳楼》内容概要《登岳阳楼》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律诗。
诗中描绘了登上岳阳楼时,诗人对周围景色的观察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七言八句,押韵方式为ABABCDCD。
诗中通过诗人对周围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针砭时弊的态度。
诗句欣赏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月夜忆舍弟》内容概要《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为纪念已故弟弟而写的一首律诗。
诗中描绘了在月夜里怀念弟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五言十六句,押韵方式为ABABCDCDEFEFGHGH。
通过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诗人表达了诗人面对生离死别所产生的痛苦情感。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五、《月夜忆舍弟》内容概要《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为纪念已故弟弟而写的一首律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月夜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五言十六句,押韵方式为ABABCDCDEFEFGHGH。
诗中通过对月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杜甫对逝去亲人的无尽哀思。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八下语文十七课笔记
标题: 八下语文十七课笔记
正文:
本课学习了《登高》这首诗,作者杜甫,全文共五句,每句四个字。
开头两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写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
第二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达了登高的深远感受。
接着三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解释,表现了诗人登高后对自然景色的感慨。
最后一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则表达了诗人在登高之后对自己的肯定和对生命的热爱。
拓展:
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诗中描绘了广阔的大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和信念。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思想。
他的作品不仅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高(—“孤独者的感时伤怀”)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 ǔ(水中小洲)清沙白鸟飞回(盘旋飞翔)。
无边落木萧萧(拟声词)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学常识: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忧国忧民但却一生坎坷。
诗歌上,他创作了《春望》《春夜喜雨》《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被称为“诗史”。
作品有《杜工部集》传世:诗歌艺术集汉魏至盛唐诗歌之大成,诗风“沉郁顿挫”。
而《登高》一诗是唐太宗大历年间杜甫流寓夔州时作。
·课文赏析:1.首联意象、特点、描写手法及表达情感:风、天、猿、渚、沙、鸟高远寥廓、萧瑟凄清,诗人描写方式是视听结合、俯仰结合,体现诗人内心的哀愁孤独;2. 颔联意象及景色特点:“落木”、“长江”“落木”通过“无边”体现出落木范围之广,通过“萧萧下”从听觉上摹写了落木对的窸窣之声;“长江”通过“不尽”表现出江水奔腾不绝的景象,通过“滚滚来”从听觉上描写了长江汹涌之状;二者视听结合,加之叠词的运用使音调铿锵,富有音韵之美。
景致雄浑壮阔,萧瑟凄清。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内心不由生出人生迟暮、韶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3.颈联:十四字中含有八意,极悲,对偶精确。
(羁旅、年老、多病、孤独)4.尾联之“恨”:艰难苦“恨”不仅指自己万里做客,暮年多病的境况与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时事的艰难。
正是这一切的“艰难苦恨”,才使得他白发日多,而今独自登台,心情本是更加落寞与痛苦,需要借酒排遣,可因衰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的内心更加的沉郁苦恨了!·全文格律严谨,声韵流转,高远雄浑,沉郁悲苦!诗歌鉴赏方法:·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作品以作者登上高山极目远眺的所见所感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将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描绘山川大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他也借此抒发自己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诗中,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既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时光流转的无奈。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诗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不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例如,“落木萧萧下”和“长江滚滚来”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则以客寓之悲秋寓人生之无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登高》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以登高望远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流转、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
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
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
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
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
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
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
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
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
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
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
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以下是一首唐诗《登高》的课堂笔记:1、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注释】猿啸哀:古代长江三峡中猿猴哀鸣。
《水经注》中记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渚(zhǔ):水中的小洲。
清:一作“青”。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一作“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树叶的响声。
长江:指长江奔流的景象。
常作客:长期在他乡作客,流寓他乡的飘泊感。
百年:一生。
多病:一作“独登台”。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一作“霜”。
潦倒:举止、行为困顿衰颓的样子。
新停:刚刚戒掉。
浊酒杯:这里指本要喝酒,因病戒酒。
3、【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的身体并未能使自己的壮志凌云毫不动摇。
4、【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社会、政治、人情万象等方方面面。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登高》的古诗,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共四句八个字,描绘了作者登高仰望天空,思绪万千的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五大要点。
首先,诗中出现了“风飞沙”、“明月松间照”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些描写无疑增强了整首诗的写实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观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的深思。
飞沙和明月给人一种浩渺深远的感觉,可以联想到现实中的社会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其次,诗中出现了“美人如玉”、“忧国忧民”的表述,这些词语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将美人与国家民众联系起来,表达出对美好事物和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关切。
这种抒发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也是杜甫的写作风格之一。
第三,诗中出现了“俱怀逸兴壮思飞”等表达意愿的句式,体现了诗人的志向和追求。
逸兴壮思飞的描述表明诗人立志脱离尘世的纷扰,追求高远的理想和境界。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
然后,诗中还有“青天”、“两情若是久长时”等意象的运用,使诗句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青天给人一种纯净、无限的感觉,取得了与自然景观的一种统一;“两情若是久长时”这句意象丰富的句子,则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思考和对感情美好延续的渴望。
最后,诗中出现了“登高”、“忧从中来”的表述,这些句子使整首诗的主旨更加鲜明明确。
登高一词代表了诗人超然世俗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忧从中来则折射出诗人对于现实问题的担忧和关切。
综上所述,《登高》这首杜甫的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展现志向和追求以及运用意象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杜甫创作的一部份。
《登高》杜甫读后感
《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向读者传递了作者深邃的人生感悟,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后人才俊的期望与赞扬。
他不仅仅看到了当下,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历史的长河和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
同时,他也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体现了这一信念,用崇高的情操和高雅的境界,极力造就历史上的巨匠,自己也成为了那些风华正茂的才子们不可替代的经验之一。
诗篇以“登高”为主题,表现了诗人超越尘世的境界,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他登高远眺,望见了奇山异水、苍茫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洒脱豪迈、自由飘逸的情怀和对生命的热爱与赞歌。
同时也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发掘人生价值的理念,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够受到启示和启迪。
总之,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令人精神振奋、情感深刻的诗篇,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自己的独立思考,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人生意义,值得我们不断品味和欣赏,从中领
略到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
精读杜甫《登⾼》,古今七律第⼀引⾔⽂⽆第⼀,这是⼤多数⼈的共识,不过⼈各有所好,有的⼈读到⼀⾸诗,⼼⾥喜欢得不得了,将其推为⼼中第⼀,这也是情理之中。
⽽能被历代诗评家推崇,被很多⼈评为⼼中第⼀,必是诗中难得的精品。
之前⼩楼精读过的《黄鹤楼》,就被宋⼈严⽻、清⼈吴昌祺推为唐⼈七律第⼀。
不过,在⼩楼精读《黄鹤楼》那篇⽂章的评论中,很多朋友认为,七律第⼀,应该是杜甫的《登⾼》。
确实,杜甫的《登⾼》也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推崇,评价之⾼,较《黄鹤楼》有过之⽽⽆不及。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为古今七律第⼀,清⼈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浑⼀⽓,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律诗第⼀。
杜甫的七律,如书法中的《兰亭序》,是⽆数后⼈不断学习的楷模,此诗算是楷模中的楷模了。
那么,为会什么杜甫的《登⾼》会获得这么⾼的评价呢?通释理解诗的意思,是欣赏古诗的基础,所以,照例⼩楼先通释全诗的意思。
登⾼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登⾼》,⼤约写于唐代宗⼤历⼆年(767),其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乱虽⽌,⼩乱未息,藩镇割据、外敌⼊侵,唐朝的国势依然颓靡。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曾在其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青春作伴好还乡”,但他的归乡之旅并没有成功,时势动乱,他⼜贫病交加,⾏⾄半途,杜甫就返回成都,投靠他的好友严武。
可惜,不久严武逝世,杜甫失去依托,他只得离开成都,四处漂泊,最后到了夔州。
唐代宗⼤历⼆年(767年)秋天,他独⾃登上夔州⽩帝城外的⾼台,登⾼临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夔州峡⼝以风⼤闻名,故⽈“风急”。
夔州多猿,《⽔经注》中称,猿鸣“空⾕传响,哀转久绝”,故⽈:“猿啸哀”。
渚(zhǔ),指⽔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回,回旋飞舞,⼀说指鸟飞回巢,与诗⼈天涯漂泊⽆处归家形成对⽐,不过⼩楼觉得回旋飞舞更切合诗意。
《登高》唐诗解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巨匠之一。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并以其深刻的思想、雄浑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本文将对杜甫的诗作《登高》进行解析,并对其内涵及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登高》是杜甫晚年时期所作,以峨眉山为题材,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逐渐衰弱的身体和败坏的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
诗的前几句写峨眉山的高峻壮丽,展现了壮志豪情和向上的精神状态。
接着,杜甫通过"天地皆憔悴,何处觅余生"表达了他内心的忧伤和对逝去岁月的思念。
整首诗字数有限,却点出了杜甫壮志未酬的遗憾。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首先,他运用了对偶手法,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将人生与旅途相比,既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又述说了人生的无常。
其次,他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这些夸张形象描绘出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配合上诗人内心的沉重,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诗情更加深沉。
此外,《登高》诗中的意象也非常丰富。
如"巨峰如盖欲堕天",这句描述表现了壮美的山势,将山和天融为一体,展示了自然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统一。
另外,"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象,形象地将云和水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畅想和对自然的倾慕。
这些意象让诗中的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充分展示了杜甫深邃的情感和对自然力量的肯定。
杜甫的《登高》不仅在形式上力求简练,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诗人的悲凉心境与壮美景色相衬,表达了他对壮志未酬和逝去岁月的悲愁与忧伤。
整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低沉的情志,正是这种情感的饱满表达和深刻内涵使得《登高》成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总而言之,杜甫的《登高》以其深入人心的思想、雄浑而凄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在沉思中能够领会到作者对逐渐衰弱的身体和败坏的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登高》一诗的解析,我们不仅能够深度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登高》杜甫读后感
《登高》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具有浓厚的人生哲理色彩。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上高山,俯瞰山下的景象,来表现人生的沧桑与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领悟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诗人用淡淡的笔墨勾勒出登高的过程,但却呈现出极深极远的内涵。
他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中感受到了人生的风险与困难、失败与挫折,又在登山的高度中感受到了人生的辽阔、开阔,还有人生的希望和憧憬。
读这首诗,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领悟,他秉持着“身临其境”的思路,在自然山光水色之间品味生活的艰辛,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
从《登高》中可以看出,杜甫深谙人生天地;达到道德境界,至此亦可望弥补人生的遗憾。
对于杜甫来讲,自然环境本身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又变成了一种人生哲学的经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哲思之作,诗人以豪迈的气势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真挚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这首诗对我们启示很多,它告诉我们人生
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既有丰富多彩的风景,也有泥泞坎坷的路途。
无论前方遭遇多大的艰辛与困难,我们依然要保持乐观,不断追求理想,不断爬上人生的高峰。
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时,更应该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像杜甫一样从中领悟人生真谛,跨越困难与失意,踏上自己的人生路。
杜甫《登高》原文及注释杜甫《登高》原文及注释《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原文及注释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树叶声。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一生。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18):《登高》《登高》杜甫课前自主预习一、作者介绍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评价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二、创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三、常识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①限字句。
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
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第1篇一、摘抄1. “登高望远,方知天地之大,人生之广。
” ——《登高》2. “读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为稻粱谋;第二层,为修己安人;第三层,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读书》3. “人生如登山,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孟子·尽心上》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刘彝《读书行路》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高尔基7. “知识就是力量。
” ——培根8.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
” ——培根9.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朱熹《读书有三到》10. “书籍是朋友,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 ——雨果二、感悟1. 登高望远,开阔视野“登高望远,方知天地之大,人生之广。
”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得更远。
读书也是如此,只有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才能拓宽视野,丰富人生。
2. 读书的境界“读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为稻粱谋;第二层,为修己安人;第三层,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让我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是为了提升自己,造福他人,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
3. 人生如登山“人生如登山,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攀登高峰,只有不断努力,才能领略到人生的美好。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这句诗,让我认识到,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写出精彩的文字。
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和行路同样重要,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力量。
6.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话,让我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
7.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这句话让我认识到,读书、讨论、写作是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才华的人。
古诗三首的笔记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诗通过描写高山壮丽景色和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诗人借登高一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通篇浑然一体,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很大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空间。
诗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白日”是指日光,把山峦高耸的景色和明亮的阳光结合起来。
而“黄河入海流”则描述了黄河奔流到海的壮丽场景,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丽。
接下来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诗人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的表达。
诗人说,如果你想追寻生活的更多美好和广阔,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境界,永不止步。
这里的“千里目”是指远大的眼界和视野,而“更上一层楼”则是进一步攀登的意思,诗人借喻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提高自己。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它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启发人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短诗,以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了人随岁月悠长而飘渺的离别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身处山中的场景和对别离的思念,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别离的惋惜。
诗的第一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通过对场景的描绘,表现出离别的情景。
诗人在山中与朋友告别后,夕阳西下时,关上了家门。
这里的“日暮”象征离别的时刻已经来临,诗人关上家门则意味着离别已成定局。
接下来的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是对友人归来与否的期盼和思念之情的表达。
诗人用春草年年长青绿的景象,喻示友人的生命的坚韧和长久。
而“王孙”一词则表示离别的友人的高贵身份。
诗人询问友人归不归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归来的渴望和心意。
这首诗以简短的文字表达了友人离别的情感和对别离的思念之情,通过一幅寥寥数语的画面,勾勒出了对别离的深情和对友人归来的期盼。
高二语文第5课(上册) 登高原文注解及知识点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是著名诗人杜甫所创。
那么,杜甫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这首名诗呢?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今儿我们来好好看一看登高原文注解以及登高知识点。
登高创作背景:五十六岁的杜甫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眺望,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1、杜甫以怎么的心情写下《登高》?【解惑】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2、杜甫创作《登高》时,生活状况如何?【解惑】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登高原文登高[1]风急天高猿啸哀[2],渚[3]清沙白鸟飞回[4]。
无边落木[5]萧萧[6]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7]悲秋常作客[8],百年[9]多病独登台。
艰难[10]苦恨[11]繁霜鬓[12],潦倒[13]新停[14]浊酒杯。
登高注解1、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高一课程《登高》笔记一、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深刻,特别是对穷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关注。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
当时,杜甫正流寓于夔州(今重庆奉节),肺病日益严重,生活极度贫困。
在这个背景下,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长江,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二、诗歌主题本诗以登高望远为引子,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以及对国运衰微、世道沧桑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包括高台、长江、飞鸟、落叶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三、重点句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象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同时,“无边”和“不尽”表现了秋天的广阔和深远,“萧萧”和“滚滚”则生动地描绘了树叶凋零和江水奔流的动态。
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和心境。
“万里悲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常作客”则表现了他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助。
“百年多病”既指诗人自身的疾病,也暗示了社会的沧桑和动荡。
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困境和心境。
“艰难苦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繁霜鬓”则暗示了诗人已经年老色衰。
“潦倒新停”则表现了诗人的贫困和疾病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注释1. 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2. 作客:客居他乡。
3. 百年:一生,喻时间长。
4. 苦恨:极度痛恨。
5. 潦倒:形容醉酒后的狼狈状态。
6. 新停:刚刚戒酒。
五、思考题1. 诗中哪些元素体现了“悲秋”的主题?答:诗中描绘了高台、长江、飞鸟、落叶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体现了“悲秋”的主题。
2. 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什么情感?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以及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助。
杜甫《登高》细读笔记正如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所说:“诗歌把人统一到一起的方式与游戏不同;当它是真实的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把人们统一在一起,带着所有纷繁复杂的苦难、幸福、追求、希冀以及恐惧,带着他们所有的观点和谬误、全部的美德和理念,带着他们中的一切伟大与渺小,不断聚合成一个生动的、有千万个分支的、内在的整体,因为恰恰这个整体才是诗歌本身”。
带着这样的观点来欣赏杜甫的《登高》,我们可以领会得更深刻更全面。
首联即成对偶,且精工妙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
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以猿多风大水急著称),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阳光一照,漫山遍地满是彤红金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一一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干愁涌上心头。
首联勾勒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站在高台上看,天很高。
高台上的感觉,风很猛。
远处还传来猿猴悲惨的鸣叫声。
小洲里的水清澈透明,岸上是白色的沙地,沙地的上空有几只孤鸟在盘旋飞转。
猿声声传悲,鸟盘旋无依,风物惨淡气氛悲凉,感情复杂而深沉,映照万千流离者――此老杜之“沉郁”者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陡起峰巅,一扫首联悲怆余韵,意境宏开,气象万千――此老杜之“顿挫”者也。
亦其“沉郁”另一化身也。
在此,诗人轻轻吟咏,即吐出万钧霹雳雷霆,挥动连天虹霓云锦。
紧承上联的“风急”,上联中有点的“风急”,一下子活了:它化作了漫空弥望的落木,因为此时的落叶的颜色想必是红黄色的,所以整个视野就像火一般的热烈浓艳,以“萧萧”扫尽秋的悲凉冷瑟,而代之以春夏的艳艳滴红和盛秋的灿灿金黄,这两种人间最亮最暖的颜色此时成了主宰。
且兼以“无边”,神韵大彰,氛围顿浓,囊括了所有物象,包容了无数心态,如一大熔炉,消尽一切,冶化一切,从而陶冶出艳艳滴红和灿灿金黄,陶冶出艳艳滴红的幸福与浓烈和灿灿金黄的圆美与刚健。
这风“刮”到了下联,由天上来到地下,就化作了一江惊涛骇浪,这一江浩浩荡荡挟风裹雷无坚不摧的水呀,朝着岸上的诗人涌来,朝着多少年后的无数读者涌来,朝着所有在此有所妙悟的心灵涌来。
它让诗人挥笔成章,让读者心潮澎湃,让无数心灵生动起来激越起来。
如果说上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已将一切腐朽的、垂死的、过去的灾难,一切的坎坎坷坷悲悲切切,统统地卷到天地之外,从我们的心中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么“不尽长江滚滚来”送来的则是全新的一切:所有的新生、所有前方的幸福与喜悦、所有的朝阳与坦途、所有的春花秋月良辰美事――正向我们走来。
这一江至柔至刚的水呀,在这最大的江里,最险的峡里,正演绎着中华民族的蓬勃的生命力和石破天惊的创造力……如果说出句的“无边”是从空间落墨,那么对句的“不尽”则正好从时间着想:不知杜甫彼情彼景之下,是否有“逝者如斯”之慨,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却无疑更有豪壮,更有涵盖力,它一扫孔圣的无奈而更有气势更乐观,因为他面对的江水不是逝去的,而是奔来的――似乎永恒的宇宙之门被打开了,迎接诗圣和读者的将是永无止境的天国时光。
诗歌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存在是人的生存世界的价值确证。
诗人通过诗歌而追求无限,他因这种无限的追求从有限存在之中超越出来,而使这种追求本身变成了无限。
总的说来,此诗的颔联,纵横捭阖,对仗精工,意象宏阔,蕴玄含哲,色彩瑰丽,气象万千,开合吞吐,俯仰顿挫。
真我华夏有文字以来最精粹语!按律诗的惯例,颈联应该为“转”:“万里悲秋常作客”即由前面的景转而抒情。
“万里”二字道尽长途跋涉颠沛流离之苦。
由陕入川,又顺江漂泊,其中的“艰难苦恨”全在其中了。
但作者似乎并不是我们的意思,他“悲”的是“秋”,这就使诗句从凡庸中跳脱出来,另辟天地,把我们带到了诗人浩瀚心灵的又一番世界:他“悲”的是“秋”――呀,“秋”本无悲喜之别,因为作者年老多病沦落他乡,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故生出无限的悲秋情绪,因而秋也显得悲凉,“悲秋”写得沉痛。
它融入了作者一生的苦难,寄托了一生复杂而沉痛的感情。
诗人毕竟是诗人,多么的超凡脱俗。
让我们套用他的两句诗来表述他的无比真率坦诚纯粹圣洁的心:生活一何苦,心地一何殊。
这个“殊”正是诗人之为诗人,诗圣之为诗圣的内在根据。
在如此落魄之下,他仍然可以“悲秋”,但可以肯定,这里的“秋”断然不是,不仅仅是秋季之秋,更隐喻着时代之“秋”,盛唐开始转衰,诗人已经由其无比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察觉到了。
这也许正是“万里”流离的最根本的感受。
“常作客”应是诗人一生的总结,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
“浪上浮萍风中叶”应是艰难国运中诗人身家生活的形象写照。
另外,“常作客”也是诗人心灵上寻寻觅觅无家可归的喟叹和悲吟。
出身书香门第、饱受儒教濡冶的杜甫,少有拿云心事凌霄壮志,孜孜以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梦想中的心灵家园。
命定中的仕途不达身沉下僚,使他志不得伸,梦不能圆。
于是心灵上的漂泊感由此而生,精神上的归宿难迪,外应生活上的到处流浪,就使得“常作客”显得格外的悲怆和响亮,因为它发自一个太过悲慨的心灵,又以如此的如椽巨笔挥出,能不有着直透心底的震撼力吗;也正因为它扣住了那么多同样是流离失所的心,所以千万年之下,它的共鸣又具有着如此彻心彻肺的力量。
对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方面承应颔联中“不尽”二字,同时开启了又一个新意象:“百”、“多”与“独”三字竟如此奇妙地共存于一个句子中,经诗人点化出来一个永远的历史形象――人生不满百,而诗人偏偏要承揽百年之病,而且是多病,纯然是担荷普天下忧患的姿态。
诗圣啊,诗圣,真应了“圣人多病”的古训。
从尧舜到孔孟,从屈原到司马迁,千载之下,哪一个圣者不是心灵上的多病者。
他们的病来源于天下苍生、国家社稷,他们独自支撑起整个时代的不幸,“登台”又是对“多病”的挑战和傲视,这“看似寻常最奇崛”的二字,写尽了诗人超然旷达的胸怀;于是,“多病”在“登台”之下,统统地蛛网般被抹去了。
尾联“难艰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稳稳地暗合诗题,勾勒出登高者的内外形象:“艰难苦恨”是这一形象的内在心绪,“繁霜鬓”则是外在特征。
“潦倒新停浊酒杯”又将无形的心态以有形出之:“新停”的“新”字显示着一种对酒的无奈和不甘,“浊酒”的“浊”字则流露着诗人对酒的执著和嗜好。
这正吻合了古希腊的酒神精神,尽管杜甫绝对隶属于日神――酒神精神是对人生原始苦难(意志)的承担和体认,表现为沉醉;日神精神是在静观中把苦难的人生幻想为光辉明丽的形象,表现为梦感。
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牺牲自我为黎民的圣者,但一个像他这样的大师,其无比丰富的内蕴绝对也会放射出酒神文化精神的光辉。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的个人遭遇和不幸以及他对待这一切的圣人的心志使我们在感受到人类自我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觉;这样,个人悲剧给人的不单是纯粹的悲哀,更有一种鼓舞人心振奋意志的力量――崇高感: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崇高。
这正是他日神文化精神的表现。
杜甫又特别爱喝酒,“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诗人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但杜甫的嗜酒似乎有别于李白酒徒式的轻狂和及时享乐的颓靡,他却常常以酒表达对国家对苍生的忧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
咱们中国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但他对理想的执著,对君国的挂怀,对百姓的关注,都已经超越了一般化现实的层面,而上升到理想化浪漫的高度,所以从他的心灵到他的诗篇无不闪耀着日神和酒神文化精神的光辉。
同时,尾联也环衔咬合着首联:“难艰苦恨”与首联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所表达的瑟瑟悲凉,“潦倒”与“渚清沙白鸟飞回”所表达的孤苦无依,恰恰是一内一外,亦人亦物,内外相应,天人合一。
正如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评价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康德哲学超越性意义时说的:“康德是我们民族的摩西,他引导民众走出埃及的颓弱,进入其思辨的自由而孤寂的荒漠,并为他们带来圣山一样充满活力的法则。
”如果说哲学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超越性活动,对民族存在与思想自由这一极为深刻的问题加以解答的话,诗歌又何尝不是呢?而诗圣杜甫又何尝不是我们民族的摩西,引导我们走出精神的颓弱,进入心灵健朗的圣地,得以诗意的栖居!总之,《登高》一诗是杜甫诗作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无论是思想的深刻、情感的深广、意境的宏阔,还是语言的刚健有力、节奏的铿锵婉转、句式的灵活多变、章法上的严谨曼妙,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被推为古今七律第一,当之无愧。
颜生民,语文教师,现居河北任县。
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