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鉴赏与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西厢记》大胆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反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这种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在当时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也符合人性的基本需求。
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使人们对自由、平等、真挚的爱情产生了更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看,《西厢记》的曲辞优美,语言生动,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聪慧、红娘的机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西厢记》在情节设置上也独具匠心,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如孙飞虎围寺、崔夫人赖婚、张生相思成疾、红娘传书递简等,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
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综上所述,《西厢记》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情节曲折的古代戏曲佳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欣赏。
同时,《西厢记》所倡导的自由爱情观念和反封建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西厢记赏析西厢记是元代戏剧作品,作者是明代王实甫。
该剧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素材,讲述了宫廷仕宦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情经历。
西厢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唯美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戏曲艺术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西厢记进行赏析。
故事情节西厢记以杨贵妃风月宫为背景,讲述了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开始,张生等待多时的李漫漫终于找到了他。
接着,张生通过千方百计与李漫漫私会,二人相识相爱。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未持久,张生因担任官职必须离开李漫漫,二人分离。
后来,张生被封为秀才,回到了杨贵妃的宫廷。
在宫中,张生偶遇了李漫漫,通过曲子和詞双方表白了相思,但是却无法再次私会。
最终,经过几番波折和阻挠,张生和李漫漫在蓬莱阁上重逢,他们的爱情终于得到了圆满。
整个剧情刻画了张生和李漫漫爱情的曲折与坎坷,也揭示了宫廷中贵妃与普通人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戏曲艺术西厢记在戏曲艺术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它采用了对白与唱词的结合,以及以白描代白写的方法。
这种方法使得西厢记有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形象展示。
其次,西厢记采用了唱词折子选取的方式,使得唱词具有独立的完整性,可作为独立的诗词欣赏。
此外,该剧注重唱腔的抑扬顿挫和音律的变化,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体味到音乐的美妙。
主题思想西厢记主要刻画了爱情与宫廷世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张生和李漫漫的爱情因为宫廷的限制而备受阻挠,无法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杨贵妃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张生和李漫漫之间的差距变得无法逾越,这使得爱情的美丽与残酷在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此外,西厢记还揭示了爱情与理想之间的选择。
张生在蓬莱阁上面临着离开宫廷与李漫漫私奔的选择,他最终选择了留下,维护了自己的理想和责任。
通过这一选择,西厢记表达了对于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与思考。
总结西厢记是一部深情描绘了爱情和宫廷之间纷繁复杂的作品。
它通过唯美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的爱情和宫廷世界的冲突与矛盾。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冲突、社会背景等,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以下是对《西厢记》的赏析,具体如下: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偶遇美丽聪慧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却将她许配给郑恒,张生为了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与莺莺结为夫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张生是一个聪明才智、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对爱情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温柔贤淑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崔夫人则是一个守旧、势利眼的女性,她为了家族利益,将女儿许配给郑恒。
郑恒则是一个无才无德、贪婪好色的男子,他为了得到莺莺,不择手段。
二、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情节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误会、巧合、误会消除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张生误以为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而郑恒则误以为莺莺已经和张生私奔,这些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同时,《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也十分丰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情节,如崔夫人与郑恒之间的矛盾、红娘与张生之间的误会等。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西厢记》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特点鲜明。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西厢记》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王实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四、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它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它通过崔夫人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的束缚和无奈。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厢记》原文及鉴赏【导语】:【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
西厢记各出大意及赏析第一本,楔子:崔相国过世,崔夫人携女儿护送灵柩至博陵安葬。
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将灵柩放在普救寺内,让已经与崔小姐订婚的未来女婿郑恒前来协助。
普救寺香火凋零,崔夫人心生伤感,唤女仆红娘陪同崔小姐散步。
第一本,第一折:张君瑞文才出众,无奈父母早亡,功名未遂。
张君瑞进京赶考,顺道前去拜访结拜兄弟杜君实。
过了蒲津到了城里,张君瑞在一家旅店里打听到附近的普救寺值得一访,便轻装前往。
在普救寺意外碰见崔家小姐崔莺莺,张生对其一见钟情。
为了能再见崔小姐,决定不惜放弃考取功名的机会,要搬进寺内居住读书。
第一本,第二折:张君瑞与寺院长老见面交流后,得到长老应允可以暂居寺中。
此时红娘奉崔夫人之命来唤长老前去崔夫人处议事,张君瑞请求前往,长老同意了。
红娘看穿张生心思,便用道德伦理的说辞教训了张生一番,要张君瑞循规蹈矩切忌害人害己。
第一本,第三折:张君瑞得知崔莺莺每夜都去后花园内烧香,便来到后花园,偷看崔小姐烧香。
张生为了引起崔小姐的注意,在墙角吟诗,崔莺莺也回作了一首诗而且对张心生好感。
漆黑月夜,崔莺莺由于担心被人发现而疑神疑鬼逃回房内,只留下张生一人独自惆怅。
第一本,第四折:二月十五日,崔家在普救寺做法事。
寺院长老请求崔夫人让张君瑞带斋追荐亡亲,谎称张是其亲戚,得到崔夫人应允。
张君瑞得以入内追荐亡亲,并暗地观望让他魂牵梦萦的崔家小姐。
第二本,第一折: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便起了贼心,率领人马包围普救寺,想强抢其作为自己的压寨夫人。
大家束手无策时崔夫人无奈作出决定:谁能击退强盗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危难之中张君瑞主动请缨要承担此重责。
第二本,楔子:张君瑞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信请自己的结拜兄弟率兵前来援救,三日后杜元帅带兵打退了孙飞虎。
第二本,第二折:强敌已退,崔夫人让红娘请张君瑞赴宴,要答谢其救女之恩,张生与红娘交谈后,以为崔母真的要将崔小姐许配给自己,满心欢喜。
第二本,第三折:崔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为由拒绝了张生和盈盈的婚事,而让他们结为兄妹并承诺会厚赠金帛。
《西厢记》鉴赏与评析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这个剧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高峰之一。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封建礼教的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进步社会思想。
这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它被封建统治阶级斥为“淫书”,列为禁书。
今天我们阅读这部著作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体会它的进步意义。
《西厢记》在当时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后世无数青年的喜爱。
流传几百年来,使王实甫名垂不朽,然而“金无足赤”,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很难说十全十美,阅读时需考虑剧本有无不足之处?诸如是不是杂有一些色情描写?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有没有尚可推敲的地方……。
我们今天阅读它不能生吞活剥,不能为爱情而终日愁眉苦脸或者相互猜疑甚至勾心斗角。
围绕着《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展开的有三对戏剧矛盾。
首先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
老夫人要把莺莺许配给当朝尚书之子郑恒为妻,不许外人窥视;而莺莺、张生不仅一见钟情,还在此后一连串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解,互相爱慕,不顾封建家长的反对,坚持自愿结合的婚姻。
红娘则是积极帮助他们结合的人物。
这就在封建家长所积极维护的礼教与青年一代所全力追求的爱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构成一条贯穿全剧的主线。
老夫人作为相国遗孀、封建家长,在家庭内部有支配一切的权利。
她在跟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但她虽则道貌岸然,却背信弃义、口不应心,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不惜牺牲爱女纯洁的爱情和终身的幸福,严酷地设置了几乎难以跨越的障碍,从而激起了莺莺强烈的反感,和张生、红娘连成一气,一步步走向背叛她的道路。
在当时,剧作家如此大胆地处理这一对尖锐矛盾,无疑是对封建思想的极大震撼,也无怪会引起后世百年剧评家们的纷纭聚讼。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代文学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称为中国古代白话戏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蓝本,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纠缠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同时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弊端和人性的真实。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柳世隆和李香君都是封建社会下的人物,他们不仅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还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真爱,不顾一切地追求幸福。
他们通过密谋、私奔等方式展示了对爱情的无尽渴望,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局限和痛苦。
男女平等的呼声。
在剧中,李香君通过行走西厢、私书和柳世隆的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她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可见一斑。
她不愿意被嫁作人妇,更不愿意成为一位被动的听命于人的女性。
她希望有机会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这种对平等的追求也体现了剧中人物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叛。
《西厢记》还通过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弊端,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剧中的官员王守仁贪污受贿、贵妃纳邪、士人裸婚等情节,都反映了元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通过揭示这些弊端,剧中传递了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风气的警示。
语言生动活泼。
该剧以白话为主要表达方式,与传统的文言文戏剧相比,更贴近于百姓的口语表达方式。
剧中对话流畅、富有韵律感,表达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使人更容易沉浸其中。
形象塑造生动。
剧中的人物形象多样丰富,有柳世隆那个充满阳光和正直的青年,有李香君那个聪明机智又深情厚意的女子,有追求正义的崔康之,以及形象鲜明的官员、贵妃等。
这些形象塑造生动刻画,各具特色,使观众能够很快地对他们有所了解,产生情感共鸣。
情节曲折有趣。
剧中的情节曲折有趣,充满悬念和变化,使观众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秘密恋情的曝光、私奔的失败、范宽与宋富贵的夫妻喜庆等情节设计紧凑,情感跌宕起伏,给人以视听上的享受。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西厢记》是中国元代戏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以其浪漫唯美的风格和独特的戏剧性而著称。
下面是对《西厢记》戏剧性的分析:
1.精巧的剧情结构:《西厢记》的剧情结构精巧,情节紧密
连续。
它以李娘子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核心,描绘了两位主人公经历阻碍和磨难、最终取得幸福的过程。
剧中设置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转折和反转,如张生假冒僧人、李娘子绕墙而出等,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吸引力。
2.鲜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
象,各具特色和个性。
李娘子美丽纯洁,有着坚定的爱情观;张生聪明机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宋青书机智过人、李娘子的侍女玉环等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以及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使剧情更具张力和戏剧性。
3.夸张的舞台表演:《西厢记》的舞台表演常常采用夸张、
华丽的手法,增加了剧情的戏剧性。
丰富的舞台设置、奇装异服以及精彩的歌舞场景,使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4.浓厚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以浓郁的情感表达闻名。
剧
中展现了李娘子和张生之间纯真、坚贞的爱情,以及他们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阻碍时的心理挣扎和情感抉择。
这些情感的真实展现,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情感
的荡漾,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而言之,《西厢记》在剧情结构、人物形象、舞台表演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体现了强烈的戏剧性。
它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爱情与命运的冲突、个体追求幸福的艰辛和抉择,引起了观众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
这些特点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戏剧之一,而这个剧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是高超的。
苏州的艺术特色在于它有“慢郎中”、“书卷气”的情趣。
明代著名学者顾起元说:“吴人演剧,最有韵致。
…平、上、去、入诸声,随字转折,无不如意。
”在这里,我想说几点关于《西厢记》艺术特色的赏析。
第一,人物塑造上,人物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性格非常突出。
如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其突出的个性便是含蓄蕴藉。
《西厢记》虽然多处写到爱情主题,但人们不会感到作品的庸俗浅薄,因为作者所赋予的都是“闺情”,而非“男女之情”,并且这种恋爱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卑贱的。
可以说,《西厢记》并没有受到“礼教”的束缚。
正因为如此,《西厢记》更能展示出封建社会“才子佳人”的婚姻悲喜剧。
如果说关汉卿笔下的张生具有某种性格上的内向,那么在马致远的《西厢记》里则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他的话语很多,笑声也时常响起,情感的表达也相当直率,看似粗犷,却很合乎生活逻辑,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接地气”吧。
而且《西厢记》的作者是“第一才子”,他将张生塑造成既幽默风趣,又有学问的谦谦君子形象,可谓“雅俗共赏”。
从中,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曹雪芹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也非常出色。
一开始我们就见到他的幽默与机智,一旦进入正题,那些讽刺手法就毫不掩饰地显现出来。
比如说张生自恃清高的自私和虚伪,红娘对张生的利用和埋怨,崔老夫人的固执和偏见,老夫人对红娘的看法等等,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有反抗的一方,都有“唱词”来表达。
另外,《西厢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影响也非常大。
它提倡“现世报”的思想,并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爱情故事,强调“情”是真正的美学。
它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丑恶,也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同时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促进了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丰富了文学的创作。
除此之外,还有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清初吴伟业的《圆圆曲》等,均是优秀的短篇小说集,艺术价值很高。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元代戏曲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戏剧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西厢记》进行探讨。
一、思想内容1. 爱情观念《西厢记》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潘金莲和张生、红娘和张生之间的爱情纠葛。
在明清时期,封建礼教束缚严重,婚姻多是以门第和利益为主,而真正的爱情成为一种奢望。
《西厢记》通过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婚姻的束缚。
在戏剧中,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表现得深沉而坚定,他们不顾一切地为爱情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真、真挚爱情的理解和呼吁。
2. 婚姻观念《西厢记》也涉及到婚姻观念的改变。
通过红娘为张生和红娘对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进行支持和帮助,表达了对封建婚姻观念的批判。
在这部戏剧中,作者描绘了婚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实的爱情和婚姻。
3. 教育观念《西厢记》中还包含了对教育观念的批判。
红娘是一位开明而严谨的教育家,她创造了开放而丰富的教育环境,给予张生以全面的教育,培养他的才情和品德,为他的成才之路指明方向。
她也对潘金莲进行了开明的教育,帮助她自立自强,成为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女性。
在戏剧中,红娘教育观念的提倡,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追求和理念。
二、艺术特色1. 表现手法《西厢记》是一部情节曲折、情感细腻的戏剧作品,它运用了多种戏曲表现手法,如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使戏剧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是在对白方面,通过对话的设置和表达,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 人物刻画在人物刻画方面,《西厢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文中场景赏析《西厢记》文中场景赏析。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戏曲文学的巅峰之作。
该剧以唐明皇时期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文中的场景描写是该剧的一大特色,通过对场景的精彩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西厢记》文中的场景进行赏析,探讨其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分析《西厢记》中的开篇场景。
剧中开篇的场景是在一座古老的庙宇中,一对年轻男女在这里相识相恋。
庙宇的古老建筑和静谧的氛围为这段爱情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
庙宇的石阶、斗拱和翠绿的青藤萦绕在墙上,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古朴和宁静。
这个开篇的场景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调,让观众对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剧中的园林场景。
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场景之一,而在《西厢记》中,园林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假山、流水、花木和小桥,这些景致为故事增添了一份浪漫和柔情。
园林中的情节多是男女主角相会、相恋、相思的地方,这些情节在园林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动人。
园林场景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具有画面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与主人公一同感受着爱情的甜蜜和煎熬。
除了庙宇和园林,剧中的书房场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书房是男女主角进行私下交流和倾诉的地方,也是他们心灵交流的场所。
书房中的情节往往是男女主角情感交流的高潮部分,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点。
书房内的摆设、书籍和文房四宝都为故事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和历史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场景外,剧中还有许多其他场景,如街巷、客栈、宫殿等,这些场景都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和历史感。
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精彩描绘,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更加投入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纠葛和人生百态。
总的来说,《西厢记》文中的场景赏析,不仅是对古典文学中场景描写的一次探讨,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爱情故事的一次品味。
《西厢记》鉴赏综合评价《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古典名剧”。
其有如下艺术特色:1.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
全剧安排了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使文章波澜起伏。
2.手法多样,人物个性鲜明。
《西厢记》的人物并不多,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
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性格又具有多重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多角度的刻画。
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特点,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从而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起来。
其次,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烘托人物个性。
譬如《长亭送别》一折写莺莺、张生离别之情,没有就情写情,而是把这种令人伤感的离情别绪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加以渲染。
3.雅俗相济,语言功底深厚。
综观《西厢记》语言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一种既文采斐然,又朴实淡雅的风格。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翻出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
二是借助夸张、对比,刻画人物心理。
三是用比喻来形容“愁”,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饶有新意,独具特色。
四是语言尚俗,大量方言俗语入曲。
如“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等。
形象分析红娘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
莺莺、张生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
但红娘作为一个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发,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人。
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几次三番周旋于莺莺、张生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摘要: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越调·斗鹌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越调·斗鹌鹑】云敛晴空,冰轮乍涌; 风扫残红,香阶乱拥; 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夫人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个画儿里的爱宠。
【紫花儿序】则落得心儿里念想,口儿里闲题,则索向梦儿里相逢。
俺娘昨日个大开东阁,我则道怎生般炮凤烹龙?朦胧,可教我“翠袖殷勤捧玉钟”,却不道“主人情重”?只为那兄妹排连,因此上鱼水难同。
(红云) 姐姐,你看月阑,明日敢有风也? (旦云) 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
【小桃红】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
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
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红做咳嗽科) (末云) 来了。
(做理琴科) (旦云) 这甚么响? (红发科) (旦唱)【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珮玎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冬敲响帘栊?【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 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 其声高,似清风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我近书窗听咱。
(红云) 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
(末云) 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
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
(歌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经典戏剧《西厢记》赏析经典戏剧《西厢记》赏析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厢记》了。
《西厢记》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如果以单部作品而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
它以五本的宏大规模来敷演一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不仅题材引人喜爱,而且人物能刻画得更丰满细致,情节能够表现得更曲折动人,再配以与浪漫的内容相称的秀丽优雅而又活泼的语言,自然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魅力。
《西厢记》主要讲的是书生张珙游学河中府,在古刹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小姐相遇。
因一见倾心,借宿在崔氏眷属暂住的西厢院外僧房之中。
夜间莺莺花园烧香,强生隔墙吟诗,莺莺亦酬诗一首;张生继而藉崔府超度老相国时,追荐自己的父母,在法会上与与莺莺再度相见。
其间贼将孙飞虎为抢夺崔莺莺,兵围寺院,崔母求助于寺众,许诺能退贼兵者以莺莺相配;张生应下此诺并修书一封请惠明送至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处。
杜确率兵打败孙飞虎,普救寺兵围虽解但崔母却违约赖婚,命两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红娘遂教张生夜间在花园外弹琴,对莺莺诉说心曲。
红娘为莺莺、张生传书递简,莺莺瞒过红娘而“待月西厢下”,是夜张生依约到来,但莺莺毕竟囿于礼教,又被红娘看见,竟翻脸不认。
张生为此抑郁成疾,莺莺不禁内疚,以药方为名托红娘送去,当晚便由红娘送莺莺到张生房中。
月馀后,两人情事被崔母发觉,崔母大怒拷问红娘,红据理以争,认为崔老夫人不应悔婚,若不允婚只怕还有玷辱家门和治家不严的罪名,崔母只得允婚,但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方能迎娶莺莺,两人因此长亭送别。
张生行至草桥,见莺莺追赶而来,醒后才知是梦境。
张生得中后欲与莺莺完婚,被当年曾经与莺莺订亲的崔母内侄郑恒阻挠,恰好白马将军携旨到达,为张生与莺莺主婚,郑恒羞愧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评论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
小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文学中最为著名和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
这部小说在描写爱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无奈和苦闷,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虽然是一本古典文学,但它读起来却不失现代的感觉。
小说的情节紧凑有趣,人物性格鲜明,使得读者能够很快地被小说所吸引,产生共鸣。
从文学角度来看,小说的描写手法非常独特,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却能够深情地描写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这种氛围和气氛带给人们的感觉非常的温馨而富有感染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西厢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更是一部集情感、文化、艺术于一身的经典之作,它的阅读价值与文化价值都是无法忽视的。
西厢记赏析(5篇范文)第一篇:西厢记赏析《西厢记》赏析一个精彩的故事需要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来演绎,同样形象鲜明的人物也需要情节丰满的故事来提供展示的舞台,只有这两者达到一个统一,才能成就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
《西厢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可以说是阐述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作品。
《西厢记》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婚姻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批判了由家长包办的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表现了“佳人配才子”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思想和感情。
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塑造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对男主人公张生的塑造,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
张生个性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
《西厢记》鉴赏与评析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这个剧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高峰之一。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封建礼教的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进步社会思想。
这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它被封建统治阶级斥为“淫书”,列为禁书。
今天我们阅读这部著作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体会它的进步意义。
《西厢记》在当时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后世无数青年的喜爱。
流传几百年来,使王实甫名垂不朽,然而“金无足赤”,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很难说十全十美,阅读时需考虑剧本有无不足之处?诸如是不是杂有一些色情描写?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有没有尚可推敲的地方……。
我们今天阅读它不能生吞活剥,不能为爱情而终日愁眉苦脸或者相互猜疑甚至勾心斗角。
围绕着《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展开的有三对戏剧矛盾。
首先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
老夫人要把莺莺许配给当朝尚书之子郑恒为妻,不许外人窥视;而莺莺、张生不仅一见钟情,还在此后一连串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解,互相爱慕,不顾封建家长的反对,坚持自愿结合的婚姻。
红娘则是积极帮助他们结合的人物。
这就在封建家长所积极维护的礼教与青年一代所全力追求的爱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构成一条贯穿全剧的主线。
老夫人作为相国遗孀、封建家长,在家庭内部有支配一切的权利。
她在跟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但她虽则道貌岸然,却背信弃义、口不应心,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不惜牺牲爱女纯洁的爱情和终身的幸福,严酷地设置了几乎难以跨越的障碍,从而激起了莺莺强烈的反感,和张生、红娘连成一气,一步步走向背叛她的道路。
在当时,剧作家如此大胆地处理这一对尖锐矛盾,无疑是对封建思想的极大震撼,也无怪会引起后世
百年剧评家们的纷纭聚讼。
这正是《西厢记》典型意义之所在。
其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
他们都是剧中正面人物,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但由于各自的身份、教养、处境、性格的不同,随着剧情的发展,也不时引起矛盾冲突。
它是在前一对矛盾的制约之下时紧时弛地出现的。
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闹简》、《赖简》等几场戏里。
这一对矛盾不是以一方失败,一方胜利告终,而是由于彼此猜妒、误会,引起冲突,表面剑拔弩张,实则心心相印、同舟共济,到误会消除,彼此释然,主要矛盾也就被推向高潮。
最后是孙飞虎的叛军跟崔莺莺一家、张生以及普救寺僧人之间的矛盾。
它爆发为十万贼兵跟白马将军之间的一场战斗。
在这一戏剧矛盾中,显示了张生的才能,满足了莺莺的心愿,也转变了红娘的态度。
孙飞虎的兵围普救寺,恰好对崔张的月下私期,从反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由《寺警》到《赖婚》,既直接刻画了老夫人,又把莺莺对张生的爱慕由一见钟情向心心相印发展,大大加快了剧情的内在节奏。
《西厢记》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
张生、莺莺都出身于贵族,又有着父死家破的共同经历和文艺素养。
张生怀才不遇,湖海漂零;莺莺闲愁万种,无可倾诉。
正是这些思想上、感情上的共同基础,使他们一见倾心,彼此情意缠绵,难分难解。
但莺莺早已许配给郑恒。
她要违背母命,撇开郑恒,另择佳偶,就困难重重,在小心谨慎,处处提防老夫人严酷的家法和小红娘随身的监视中,莺莺的性格表现为聪明机警和深沉不露两方面,它跟张生的憨厚、红娘的心直口快、形成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