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印楝素
- 格式:docx
- 大小:8.34 KB
- 文档页数:2
植物源农药印梀素市场推广有难度
佚名
【期刊名称】《农药研究与应用》
【年(卷),期】2011(015)006
【摘要】印楝素是一种纯植物源农药,从印楝树种里提取的一种生物杀虫剂.目前原药以7%~20%为主,单剂有0.3%、0.5%、0.7%、0.9%的含量,在复配制剂方面有甲维盐、阿维菌素、苦参碱。
【总页数】1页(P4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
【相关文献】
1.印楝质植物源农药对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 [J], 许怀萍
2.植物源农药印楝素价高,市场推广有难度 [J],
3.植物源农药印楝的发展与应用 [J], ;
4.高效低毒的新型植物源农药印棘素 [J],
5.印梀实生袋苗培育技术 [J], 白永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HINA AGROCHEMICALS中国农药21农药论坛吕咏梅(中石化南化公司化工厂)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应用与开发1 概述目前全球都在积极从植物中寻找天然杀虫活性物质,在众多杀虫植物中,研究最多也最具有开发前景的是印楝。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印楝中含有 00多种杀虫活性成分,其中杀虫活性最高的是印楝素,实验证明印楝的枝、叶、种仁、种壳及树皮中都有印楝素的分布。
印楝原产于印度,在联合国的帮助和宣传下,目前印楝的种植已经推广到非洲、南美洲、欧洲、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印楝素是一种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其具体作用机理尚未完全确定,已知印楝素能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并且影响激素的分泌;国外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对哺乳动物是安全的。
2 应用研究印楝素可以防治200多种农、林、仓储和卫生害虫,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
目前全球有近20个国家对印楝素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国际上定期召开全球印楝科学与应用会议。
印楝素被提取分离出来后,被命名为“azadirachtin A”,一系列的“azadirachtin (B~K)”陆续被不同研究机构分离出来并确定了结构。
在国外部分国家印楝已经大规模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斯里兰卡多数茶种植园使用印楝防治害虫,斯里兰卡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出口国之一,自1997年使用印楝产品以来,由于生产的茶叶中农药残留少而成为世界上最清洁的茶;印度等南亚国家采用印楝素作为杀虫剂在甘蓝、茄子、马铃薯、番茄等近20种蔬菜水果进行实验,显示良好应用前景;英国林业联合会一直致力于对印楝素及其他提取物的研究,目的是防治松树象鼻虫对云杉树的破坏,由于云杉树释放出来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吸引这些害虫,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防治措施,以前云杉害虫防治主要采用杀虫剂氯菊酯,但氯菊酯于2004年起已在欧盟禁止使用,急需替代办法,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有可能成为替代品,印楝素也是替代品之一,目前该林业委员会种植1.8万棵印楝树用于试验工作。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植物源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植物源农药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效果,为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害虫:茶尺蠖、茶小绿叶蝉2. 植物源农药:5%鱼藤酮乳油、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0.2%苦皮藤乳油、0.3%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7.5%鱼藤酮乳油3. 仪器设备:喷雾器、量筒、电子天平、培养皿、显微镜等4. 试验地:有机茶园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实验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种植相同数量的茶树。
2. 害虫处理:在茶尺蠖低龄幼虫和茶小绿叶蝉高峰期,对每个小区进行不同植物源农药的喷施处理。
3. 数据收集:喷施处理后,每隔1、3、7、10天调查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5%鱼藤酮乳油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喷施5%鱼藤酮乳油800倍液,茶尺蠖的虫口减退率在喷施后1、3、7、10天分别为85%、90%、95%、100%。
2. 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喷施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减退率在喷施后1、3、7、10天分别为80%、85%、90%、95%。
3. 其他植物源农药的防治效果:0.2%苦皮藤乳油、0.3%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7.5%鱼藤酮乳油对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其中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对茶小绿叶蝉的持效性最好,药后7天防效达100%。
五、结论1. 植物源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5%鱼藤酮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0.3%印楝素乳油对茶小绿叶蝉的持效性较好。
4. 植物源农药在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六、建议1. 进一步研究植物源农药的复配作用,提高防治效果。
2. 探究植物源农药在防治其他农业害虫中的应用效果。
印楝质植物源农药在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徐德进1,祝树德23,张宏2,万晓泳2(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2.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 印楝制剂能防治多种水稻病虫害,并对稻田天敌安全。
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印楝制剂对水稻病虫害生物活性的研究情况,介绍了印楝制剂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并展望了印楝质生物农药在我国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印楝制剂;水稻病虫害;生物活性;无公害中图分类号 S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01-0093-03The Application of N eem Formulation on R ice Diseases and I nsect P estsXU De2jin et al (Instiute of Plant Protection,Jiangsu Academ y of Agricultural S ciences,Nanjing,Jiangsu210014)Abstract Neem formulations are very effective in the control of rice diseases and pests and very safe to natural enem ies.In the review the research on neem formulation in the m anagem ent of rice diseases and insect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were described and the effect and the functional pattern of neem formulation in the control of rice pest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T 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neem formulation in the rice production of China was als 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K ey w ords Neem formulation;Disease and insect of rice;Bioactivity;Rice w ith out public nuisance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依赖化学农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却忽视了其对稻米质量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印楝质植物源农药对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综述了印楝质植物源农药对水稻主要害虫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印楝;水稻;害虫;研究进展印楝( Azadirachta indica A.Juss)为楝科( Melialeae )植物,体内富含印楝素( azadirachtin ,AZ)等多种活性成分。
据统计,印楝质植物源农药可防治的害虫种类超过400种,仅在印度就发现印楝提取物对10个目106种昆虫具有生物活性[1]。
印楝质植物源农药的防治对象包括多种农业、森林、畜禽、卫生及储藏害虫。
另外,印楝质植物源农药还对多种线虫和真菌具有生物活性。
关于印楝质植物源农药对水稻病虫害的生物活性研究国内除赵善欢等[2]对褐飞虱作过简单室内试验外,尚无具体报道,国外则在该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
笔者就印楝质植物源农药对水稻害虫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为印楝在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1 印楝可防治的水稻害虫的种类1985年以印楝素为主要成分的第1个商品药剂Margosan~O在美国获准登记以来,国外开发成功了几十种印楝制剂,有报道在水稻上使用的就有近10种,如Achook、Neemax、NG4、Nimbecidine、Fortune、Rakshak、Econeem、Neem Azal T/S等。
印楝可防治的主要水稻害虫参见表1。
2 印楝对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效果印楝提取物对大多数稻田常见害虫有效果,其中报道较多的是稻飞虱和水稻螟虫等。
Dash等[3]利用5%的NSKE和1%的Repelin喷雾处理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和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结果表明2种制剂对飞虱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如果与monocrotophos和chlorpyriphos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Krishnajah等[4]采用蜜露排泄方法研究了NG4、Rakshak、Neem AzalT/S 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和二点黑尾叶蝉( Nephotettix vireseens )的拒食作用,所有处理均有明显效果。
需施纯氮1 ~18 kg ,同时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增 施磷肥,补钾肥。
3.科学使用化学农药3.2.1把握防治适期,防治时间要准确小麦纹枯病 掌握在小麦分蘖末期防治,当小麦病株率达1% 时开始用药;小麦白粉病掌握在小麦孕穗期至扬 花期17肪治,当上部第三片功能叶病叶率达20%时 开始用药。
对宁麦1号等感病品种,可与小麦纹枯 病、麦蚜、灰飞虱同时进行防治。
大丰区防治时间在 3月下旬至4月上旬。
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在4 月底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期要根据小麦生 育进程,确定防治适期,做到适期早防争主动,以 “齐穗见花到扬花初期(10%扬花)”为防控适期,齐 穗扬花一块,用药防控一块,防止过早或过迟防控、 见病才防、病急乱防的现象。
第一次用药后5 ~7d 再防治第二次。
3.2.2药剂要选对,要准确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 病,每667 m 2可选用11 %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 40 g 、%井冈•蛇床素可湿性粉剂50 g 、43%戊唑醇 悬浮剂40m L 对水喷雾。
防治小麦赤霉病可选用 多-酮复配剂、氰烯菌酯以及咪鲜胺或戊唑醇等髙 含量、效果好的复配剂品种,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延 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确保防控效果。
防治蚜虫、黏 虫等虫害,可用25%氰戊•乐果乳油或3%甲维•啶 虫脒微乳剂。
3.2.3用足药量,用量要准确用药量是影响防治效 果的关键,特别是第一次用药量,由于不同厂家生 产的多•酮、戊唑醇或咪鲜胺复配剂含量不一样,要科並蚩农植物医生科曰思农ZHI WUYI SHENG折算每667 m 2纯量用药。
防治赤霉病,可以选用多 菌灵、氰烯菌酯、咪鲜胺和戊唑醇复配剂,每667 m 2 纯品用量分别不少于50 g 、30 mL 、12 g 和1 g ;防治 白粉病可用三唑酮、烯唑醇,每667 m 2纯品用量要 达到8 g 以上[。
3.2.4坚持肥药混喷,确保“一喷三防”的效果在防 治小麦病虫的同时,要加人腐殖酸、氨基酸等叶面 肥,实施肥药混喷,增加小麦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髙 “一喷三防”的效果。
印楝素杀虫剂说明书印楝素杀虫剂说明书产品名称:印楝素杀虫剂成分:本产品主要成分为印楝素。
功能主治:本产品具有强效的杀虫作用,可有效地灭活和控制各类害虫,适用于农田、果园、花卉、蔬菜等农作物的虫害防治。
适用范围:1. 农田作物:适用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针对蚜虫、螟虫、飞虱、叶螟等害虫的防治。
2. 果园果树:适用于苹果、梨、葡萄、柑橘等果树,针对瓜果蝇、蚜虫、蛾虫、飞虱等害虫的防治。
3. 花卉园艺:适用于康乃馨、菊花、玫瑰等花卉,针对蚜虫、白粉虱、叶螨、蓟马等害虫的防治。
4. 蔬菜种植:适用于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针对蚜虫、飞虱、蛾虫、甲虫等害虫的防治。
用法用量:1. 灌溉土壤:取适量本品溶解在清水中,按照建议的用量比例充分搅拌均匀后,用喷洒器或喷雾设备均匀地喷洒在农田或果树根部周围的土壤中。
2. 叶面喷雾:取适量本品溶解在清水中,按照建议的用量比例充分搅拌均匀后,使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植物的叶面上,注意避免阳光直射时进行喷洒。
注意事项:1. 使用本产品前,请先仔细阅读本说明书,并按照使用方法操作。
2. 使用时请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
3. 本品为农业杀虫剂,请避免接触人体和食品,不得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
4. 使用本产品时请注意风向,避免无风或大风条件下进行喷洒。
5. 使用本产品前,请先进行小面积试验,观察植物的反应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
6. 使用后请将包装密封,并存放在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和儿童。
7. 使用本产品时,请遵守当地农药使用管理法规,并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联系生产厂家。
生产厂家:公司名称:XX农药有限公司地址:XX省XX市XX区XX路XX号联系电话:XXXXXXXXX。
印楝农药的安全性研究进展摘要印楝素是世界上公认最有潜力的杀虫植物,由于印楝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使用不断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对印楝植物源农药使用后安全性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综述了印楝植物源农药制剂对脊椎动物的毒性,对生态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关键词印楝农药;毒性;影响;建议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为确保农业丰收,每年约有80多万吨近400种农药加工成1 000多种剂型施用于农作物。
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在保障农作物高产和稳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传统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害虫产生的抗药性迫使人们加大用药剂量,引起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如土壤、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逐年增加,危害人、畜安全等[1,2]。
使用化学农药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一是害虫和病原菌不断产生抗性;二是化学农药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也大量杀伤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三是污染大气、水域、土壤等生态环境和农产品,造成了“公害”;四是由于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增强,农药的施用次数增多,用量加大,防治成本提高。
这些问题已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3]。
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新一轮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它们既能有效抑制有害生物,又对高等动物安全,对益虫和天敌昆虫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在环境中易分解并且分解产物对环境亦无影响),符合人类发展现代农药所追求的目标[4]。
1985年,以印楝素为主要成分的首个商品药剂Margosan-O在美国登记,迄今已有多种商品化的含印楝素的制剂。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印楝素相关毒理学研究的文献,以及以印楝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杀虫剂产品登记的毒性研究材料,但对某一特定药剂的毒理学研究数据尚非常有限[5]。
近年来人们对印楝质农药的不断研究,并开发了很多种印楝质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也不断的增加,所以我们对印楝植物源农药使用后的安全性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对印楝植物源农药的安全性研究为今后印楝质农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全面的安全性科学依据。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简介
剂型:%、%、%、%乳油
作用机理与特点:印楝素是从印楝树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剂,具有拒食、驱避、内吸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主要作用于昆虫是内分泌系统,降低蜕皮激素的释放量;也可以直接破坏表皮结构或阻止几丁质的生成,或干扰呼吸代谢,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鳞翅目昆虫对印楝素最敏感,表现为拒食、蜕皮时间延长、蜕皮不完全、畸形或蜕皮时死亡;防治贮粮害虫也很有效;
防治对象:印楝素在国内登记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和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
1、防治甘蓝小菜蛾,小菜蛾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发生期间施药,注意喷雾均匀,视虫害发生情况,每7天左右施药一次,可连续使用5次;每亩用%乳油300-500毫升或%乳油60-80毫升,或%乳油125-150毫升/亩喷雾,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1%苦参·印楝素乳油60-80毫升喷雾, 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5次;
2、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时,每亩用%乳油90-140克或%乳油60-80毫升,每季最长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3天;
注意事项: 1、不可与呈碱性物质混合使用;2、对蜜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家蚕有毒;蜜源作物花期禁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对附近蜂群的影响;3、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蚕室及桑园附近禁用;鸟类保护区禁用等警示用语;4、使用时应穿戴防护服各手套,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5、避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接触;
中毒急救: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急救措施:1、不慎吸入,立即将吸入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及安静处,病情严重者请医生对症治疗;2、皮肤污染或药液溅入眼睛,立
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3、误服中毒,立即携标签送医院,对症治疗;。
印楝素生物合成你有没有听说过“印楝素”?它可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来源于一种叫做印楝树的植物。
印楝树的名字可能你听得不多,但如果告诉你它的叶子、花、果实全都是宝贝,应该就能让你惊讶一下了。
你肯定想知道,它究竟怎么变成了这么强的“宝物”,能治病、杀虫,甚至还用来做护肤品。
别急,今天就来聊聊印楝素的“成长故事”,让我们从树叶讲起,慢慢理解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的。
一、印楝素的起源印楝素从哪里来呢?这事儿得从植物本身说起。
印楝树是热带地区常见的一种树木,尤其是在印度、东南亚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它的身影。
它的学名叫做“Azadirachtaindica”,听起来像是个高级的名字,但其实它是个非常坚韧的植物,能耐高温、耐干旱,在恶劣环境下都能活得好好的。
你可别小看它,树皮、果实、种子都能做成药,它就像是大自然的“百宝箱”。
最神奇的还是它的叶子,里面藏着一种叫做“印楝素”的化学物质,简直就是它的“法宝”。
不过话说回来,印楝素的存在最早被人们发现时,大家还只是觉得它是个“杀虫小能手”。
印楝素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好处。
早在几千年前,印度的传统医学就开始利用它来治疗皮肤病、胃肠问题,甚至还用来消炎止痛。
看吧,早期的人类可是早就发现它的神奇之处了。
可以说,印楝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早就注定了它非凡的命运。
二、印楝素的生物合成印楝素到底是怎么从树叶中“跑出来”的呢?这个过程可不简单,说白了,它得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才能成型。
就像你做菜,得先准备好材料,再加点调料,最后慢慢炒出来。
印楝素的“做法”也差不多,先从树叶中的一些基本化学物质开始,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慢慢拼凑出最终的印楝素分子。
印楝素的合成要从植物体内的某些初级化学物质开始。
这些物质包括了从空气和水中吸收的营养成分,比如氮、碳、氢等等。
这些基本成分通过植物内部复杂的生物化学途径,经过一轮轮的转化,逐渐形成一种叫做“萜类”的物质。
你可以把萜类看作是印楝素的“前身”,有了它,印楝素才有了生长的“土壤”。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简介
剂型:0.3%、0.5%、0.6%、0.7%乳油
作用机理与特点:印楝素是从印楝树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剂,具有拒食、驱避、内吸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
主要作用于昆虫是内分泌系统,降低蜕皮激素的释放量;也可以直接破坏表皮结构或阻止几丁质的生成,或干扰呼吸代谢,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
鳞翅目昆虫对印楝素最敏感,表现为拒食、蜕皮时间延长、蜕皮不完全、畸形或蜕皮时死亡。
防治贮粮害虫也很有效。
防治对象:印楝素在国内登记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和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
1、防治甘蓝小菜蛾,小菜蛾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发生期间施药,注意喷雾均匀,视虫害发生情况,每7天左右施药一次,可连续使用5次。
每亩用0.3%乳油300-500毫升或0.7%乳油60-80毫升,或0.5%乳油125-150毫升/亩喷雾,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或1%苦参·印楝素乳油60-80毫升喷雾,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5次。
2、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时,每亩用0.3%乳油90-140克或0.7%乳油60-80毫升,每季最长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3天。
注意事项: 1、不可与呈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2、对蜜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家蚕有毒。
蜜源作物花期禁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对附近蜂群的影响。
3、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蚕室(及桑园)附近禁用;鸟类保护区禁用等警示用语。
4、使用时应穿戴防护服各手套,避免吸入药液。
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
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5、避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接触。
中毒急救: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
急救措施:1、不慎吸入,立即将吸
入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及安静处,病情严重者请医生对症治疗。
2、皮肤污染或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3、误服中毒,立即携标签送医院,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