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辛亥革命
- 格式:pptx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54
复习学案 2.辛亥革命[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1.原因(1)外因:________空前严重。
(2)内因:____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条件(1)组织:____、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联合成立____。
(2)军事: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____,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3)时机: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始终坚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
3.基本经过(1)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2)次日,占领武昌,成立______,改国号为____。
4.主要影响:各省纷纷响应,____土崩瓦解。
[误区警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____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____纪年。
(2)性质:是一个以________的政府。
(3)措施: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________的法令和措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颁布:___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按照立法、行政、司法____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______。
(3)性质: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
(4)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____的灭亡和________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知识点拨]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辛亥革命教案【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本课重点】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课时】1课时【学法指导】阅读法、分析归纳、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840年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各个阶级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而以失败告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掀起了辛亥革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这次革命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辛亥革命【自主学习】:阅读P50—51“武昌起义”这一部分,完成《新坐标—学案》知识1,P25,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板书:第二课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条件:)史料链接:材料一:材料二: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