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学之个性
- 格式:ppt
- 大小:4.88 MB
- 文档页数:16
4
杭州通讯
2008.11留有自身“胎记”的杭州。
与国内城市相比,我们在弘扬“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方面可能做得确实不错,但与圣彼得堡、巴黎、伦敦等国外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
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杭州还缺乏一个具有21世纪时代特色、杭州地域特点、钱塘江特征,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美学、建筑美学的示范区。
我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
本刊摘录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有关“弘扬城市美学”讲话要点,供广大读者参考。
王华/摄
Q U
5
杭州通讯
2008.11■观点
决高下。
我们要把中山路建成“宜
居、宜商、宜文、宜游”的“中国生活品质第一街”,就必须高度关注理念、规划、设计和品牌问题,将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打造成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典范之作。
城市建设中,构建中国当代的“城
市美学”,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内在要求。
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弘扬“城市美学”,通过弘扬“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从城市自然和人文的品质根源上继承和发展杭州城市建设的生命特点,是城市化推进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对城市管理者的最大挑战。
只有解答好了这一课题,杭州才能永远成为“老杭州人”认同的杭州、中外
城市雕塑等的设计和专家咨询论证工作,参与杭州城市肌理、景观风
貌、场域布置、立面序列、节奏韵律、建筑小品、城市标志色等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对进一步提升杭州城市品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规划面积近20平方公里,而且依山傍水、风。
龙源期刊网 “城市美学”:当代审美新视野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2年第06期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由城市化浪潮带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和“城市病”也日益突出。
如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城市环境与历史的错位;城市缺乏市民家园的氛围感;城市自身缺乏鲜明个性等。
在这一情势之下,有关“城市”的人文学科群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城市美学”。
“城市美学”作为世界新兴学科,是从美学角度宏观地研究城市兴衰的哲理,城市与人的关系,包括城市的物质建设、环境建构、风尚变迁,市民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素质等等丰富内容,探讨人类与城市为何失去和谐、两者和谐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以及两者最终重导和谐、真正将城市塑造成市民诗意栖居的天堂的途径。
这不仅是一门新兴学科,而且也是一项具有超前性的美学学科。
因此,它渐成美学热点,2010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还专门设立了“美学与城市文化论坛”,上海市还成立了“城市美学促进会”的组织,有的学者称“城市美学”将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新支点”。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城市高速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也更为突出。
所以“城市美学”研究从上世纪末引进我国,到21世纪初,已经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正在被广泛认可。
在短短的几年内,城市美学专著、译著,论文(包括硕、博士论文)纷纷推出。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出版的城市美学专著不下二十种,发表的论文数百篇。
近年来城市美学研究渐成热点。
“城市美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为新兴学科,正在开拓阶段,实践性强,不仅需要学理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对城市现实的考察与描述,已经突破了一般美学的纯理论模式。
为此,经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将《美与时代》改为周刊,每月增出的一期,内容以“城市美学”研究为中心,反映我国城市面貌的迅速变化,关注城市化浪潮中所出现各种新现象,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物质与精神生活等各领域的审美问题。
运用美学创造城市之美践行美学彰显城管之美作者: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21年第05期成都,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自灿烂的古蜀文明起,历经秦汉“列备五都”的荣耀、隋唐“扬一益二”的富足、兩宋“货通天下”的繁华,以厚积千年的人文底蕴、优雅时尚的现代韵味和乐观包容的精神气质,彰显着千年之城的独特风采。
在这座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城市里,辛勤耕耘的成都城管人,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匠心打造城市景观,实现了美学运用能力与城市颜值品位的同步提升。
美丽蓉城正以其干净整洁、光彩亮丽、温馨便民、安全宜居的独有魅力,牵引着世人的目光和脚步。
(一)城市之美,美在干净整洁成都市大力推进环卫作业机械化,分级分类精细化保洁城市街道,建立环卫工作“1+N”模式,不断刷新“干净之城”名片。
健全市容秩序管理标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试点推进市容秩序物业化管理,打造市容秩序管理特色亮点街区。
编制户外广告招牌设置技术规范,拆除违规设置的户外广告、招牌、楼名牌,净化城市天际线。
积极推进共享单车序化管理平台建设,单车运维调度实现可视化,有效促进了共享单车的总量管控、智能调度和规范停放。
坚持开展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每日巡查、每周执法,精准高效整治扬尘污染突出问题,努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积极探索铁路沿线两侧及高架桥下土地管理和保护性开发利用,让铁路融入城市景观体系、城市功能体系。
(二)城市之美,美在光彩靓丽成都市以“一山双心,三轴四环,多廊多片”为框架,打造南北干线、东西轴线及城市环线“夜间游”景观亮点,全面提升枣子巷、音乐坊等一环路沿线10个“市井生活圈”特色节点景观照明,匠心打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的蓉城夜景,“靓丽新天府·璀璨公园城”魅力大增。
拆除违建,打开院落围墙,增加景观小品和休憩设施。
完成4780个点位整治,植绿增绿1698万余平方米,把街区内部空间变成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了公园城市街区新场景。
城市个性与城市空间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在人类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城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气质与风格,也就是城市的个性,城市的空间便是城市个性的最好体现。
从博采众长的巴塞罗那,到诗意的圣彼得堡,再到广袤自由的巴西利亚,还有很多其他具有奇妙个性的城市,都为人类文明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在体悟优秀城市个性的同时,我们不难得到启示,在当今城市同质化的趋势下,如何培养一个城市的个性,也是城市建设者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个性空间文化魅力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
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
其实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
那时城市的规模较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
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城市化世纪,全球迎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普遍发展的新高潮。
在城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城市成了人类文化最适宜的载体,而城市个性就是最突出的文化特点。
一个人除了有其独特的外貌特征之外,还应有涵养,有素质,也就是良好的个性。
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的发展就像是人类文明次第打开的一本本画册,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气质与风格,也就是所谓城市个性。
正如一个人的个性决定行为一样,城市的空间与格局也与城市的个性紧密相关,而造成一个城市的独特个性的,恰是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正当工业化高速进行,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城市便以工业化的思维被建设发展着,因而逐渐走向了同质化的发展道路,甚至丧失了其个性与魅力。
然而仍有一些城市的个性在这种趋势中得以保存,或者得到了充分的进化与发扬。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个性鲜明的城市出发,探寻城市个性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并且从中发现究竟是什么赋予了一个城市独特的魅力。
文化街头艺术探索城市的创意与个性城市是一个能够容纳各种元素和表达方式的舞台,而街头艺术作为其中一种独特的形式,以其创意与个性感召着城市居民和游客。
它不仅仅是画在大墙上的涂鸦,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一种凝聚城市个性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索文化街头艺术对城市的影响,并展示它所传递的创意与个性。
一、街头艺术与创意街头艺术是城市中最直接且具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展现出无限的创意与想象力。
艺术家们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空白墙面、路面等公共空间,通过涂鸦、绘画、装置艺术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这种创意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并在城市中形成独特的景观。
街头艺术作品通常充满了艺术家独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通过大胆的配色、夸张的形象以及曲线和直线的结合,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这些艺术作品常常给人以震撼和冲击,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城市中行走时,突如其来的街头艺术作品会让人们驻足,思索其背后的创意与个性。
二、街头艺术带来的城市探索街头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体现。
通过观赏街头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不同地区的街头艺术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表达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城市中寻觅街头艺术的过程也是一种城市探索的方式。
街头艺术作品常常隐藏在城市的角落,需要我们穿梭在街巷间,发现它们。
这样的探索过程不仅让我们对城市有更深刻的了解,还提供了一种与城市互动的方式。
我们不仅仅是路过者,更是参与者,与街头艺术作品融为一体,感受城市的创意与个性。
三、街头艺术的社会影响街头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为城市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
街头艺术作品通常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人们可以自由欣赏这些作品,与艺术家的创意互动,增添了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此外,街头艺术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塑造城市特质展现人文之美城市的特质是指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性质和特点,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
塑造城市特质可通过展现人文之美来完成。
以下是关于如何塑造城市特质并展现人文之美的一些建议:1.建设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外观。
建筑是城市的城市名片,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帮助城市树立自己的形象和特征。
巴塞罗那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上海的国际都市风格和巴黎的哈尔斯风格等。
通过建设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塑造城市特质,展现人文之美。
2.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和文化。
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瑰宝,也是城市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可以通过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遗址和文化传统,展示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文化特点,增强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故宫博物院作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3.培育城市特色产业和品牌。
城市特色产业和品牌是城市的重要支撑和特色,可以帮助城市塑造自己的特质和形象。
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广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和上海的金融中心等。
通过培育城市特色产业和品牌,可以展现城市的人文之美和发展活力。
4.举办文化和艺术活动。
文化和艺术是城市人文之美的重要载体,举办文化和艺术活动可以展示城市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音乐会、展览、戏剧表演等。
通过举办文化和艺术活动,可以让居民和游客感受到城市的人文之美,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5.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
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是城市展现人文之美和促进社会交流的重要平台。
城市可以建设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服务,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文化交流和体验的机会。
上海的文化广场和北京的图书馆。
通过以上措施,城市可以塑造自己独特的特质,展现人文之美。
这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浅论上海的城市个性特征冯骥才先生说:“城市是一种生命。
生命最重要的个体价值就是个性。
城市的个性就像人的个性一样,既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又是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是一种命运的塑造呈现。
”所谓天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一面,即是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而命运的塑造,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
因此,城市的个性是由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各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我的家乡——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
关于上海,许多学者都发表过自己的理解,在许多人眼里,上海是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家子气的城市,这主要是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上推论而出的。
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但我认为,一个城市的个性应当从这个城市的历史、地理、经济、生活方式乃至城市管理等多方面来了解,以免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首先,从地理的角度来看,由于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又扼长江出口,所以上海是中国重要的门户。
十七世纪它已成为一个繁盛的港口。
黄浦江上帆樯林立,中外船舶,来往如梭。
但在旧中国,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中,上海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重要据点。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俨然成为中国大陆最受外商青睐的城市。
上海也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上海建城可以追溯到上海市建城历史始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即公元1291年8月19日,朝廷批准上海建县。
此日定为上海建城纪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1842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将上海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以后,美、法帝国主义也相继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在上海强辟租界,霸占海关,驻扎军队,设立捕房,取得领事裁判权。
在这种特权的保护下,他们大量倾销商品,开设银行、洋行、工厂,经营各种公共事业,贩卖毒品。
从此,上海逐渐变成一个工商业畸形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
浅论城市建设的美学景观及其特征城市是一座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也是一座由人、建筑、环境组成的有机综合体。
本文从美学观的角度阐明重视城市的整体设计(环境设计)和城市美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视城市为一巨大的艺术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建设的美学特征;指出城市建设者,用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技巧(技术)创造出优美的城市,以影响人们的美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小城市的发展建设尤其迅速。
城市建筑物、构筑物日趋增多,但在城市建设中多半都只研究组成城市的各自的具体规律和具体技术,而较少甚至没有研究它们的美的规律、美的价值,更没有从美学观点去研究整个城市的美学特征;致使一些城市在建设中未能达到城市艺术的完美性。
纵观世界的城市建设,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注意到把美学原则列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力图创造优美城市。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也都希望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一座既整齐富有变化又有音韵和谐、美丽且富有特色的城市。
据统计:一九五零年世界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六点二,他们居住在十万人以上的城市中;到一九七零年却剧增长到百分之二十三点七。
可以预计今后的增长速度还会加大。
因此研究城市美学及其特征很有必要。
本文着重阐明城市美学的美学特征,即组成城市的三要素——人、建筑、环境的总的美学观及其特征。
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布局一定要有美学观。
城市是一座由人、建筑、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三者多学科社会综合体,因而城市的美融合了多种技术和艺术。
以城市为审美对象与其它诸如艺术美、建筑美、工艺美等相比,城市美更为广泛和深远。
它既有一般的美学原则,又有独自的美学特征,不论是城市建设的总设计师,还是各项工程(建筑、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等)的设计师都要将自己的技术创造与艺术创作联系起来。
并归入城市艺术这一巨大的范畴。
城市建设的美学特征,我们综合分析有五个方面:1.要以本城市的历史和人为出发点人是城市的主体(这里不是指美学中的主体),创建一座完美城市如同创作其它文艺作品离不开生活一样,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座城市的人民都会有它特有的爱好和风俗,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地方风格。
城市美学思考与实践作者:余伟忠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10期一、城市美学·思考城市是一个集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
因此,研究城市的美,应该从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它不是城市各个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艺术处理。
城市的美主要来源于城市的自然景观系统,城市的历史脉络系统,城市元素与节点,城市融合发展过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特有的功能等。
从城市的本体来看,城市美学主要表现在城市精神与城市形态两方面。
我们对一个城市的理解,首先是城市的形态、结构及外在特征的评价,但真正触动我们内心感动与激情的事物,是城市精神中所蕴含着的内在力量与历史积淀,城市的灵魂美才是美学意义上真实的爆发点。
因此,城市美学更多的体现在城市精神上,它是城市的“性格”和“灵魂”。
一个城市如果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那这个城市才能体现城市该有的生活美与功能美,这是城市精神最基础的美学表现。
二、城市精神的研究系统城市美学的内在逻辑应该是由城市精神指向城市形态。
城市最终呈现什么样的形态与视觉效果,需在城市精神的整体研究与提炼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设计。
(一)城市的人文研究。
人文识别是一个城市最持久、最具资源潜力和最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识别系统。
一座城市人文状况是城市个性中最重要的因素,当我们研究城市的人文识别时,必须注意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
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等是长期沉积的结果,是一种历时性的遗产,而当代城市人的现实生活必须与历时性的人文遗产共存,这就是城市的一种共时性状况。
事实上,今天的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以历时性的人文特征来命名的。
(二)城市的地缘研究。
任何城市对外播散的形象因素,首先是地理上的。
我们想起世界上某座城市,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这个城市所属的国家,然后再了解这座城市在所属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