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6.04 KB
- 文档页数:7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11.衣食住行的变化一年级的学生一般发现不了科技产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因为他们是最新科技产品的“原住民”,他们享受着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但不知道生活本来不是这样子的。而他们家里的长辈,尤其是祖辈在短短几十年里,各种科技发明不断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让孩子们回家问问长辈,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一方面让儿童学会一种接触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另一方面,调用家庭资源,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家里生活改变最大、最重要的科技发明最具说服力。每个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分享信息,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第一个活动,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生活的不一样,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里,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以便让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古代明的视频、图片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我还看过一个视频,电影《上帝也疯狂》里面有一段,就是讲的非洲原始部落人的生活,通过这个视频了解现代原始部落人的生活,以此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在组织第一个活动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一对比,同样都是穿衣服,古代人穿的和现代人穿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同样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古代人是怎么打猎的,现代人又是怎么打猎的,这些方面都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人睡觉的地方和我们现代人睡觉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当然在这一课,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资,古代人生活的图片、视频,现代人生活的图片、视频,当然我们还需要去找一些体现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特点的实物,比如书信、无线电发射器、手机、钢笔、毛笔。第二个活动是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这个活动就是要一一对应了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一是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二是便于了解这些变化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完成的。利用教具卡片,让学生按照衣食住行进行分类,分类之后按照时间进行排序。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不仅仅是通过卡片有一些古画也可以了解比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在古画上其实也可以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上帝也疯狂》这个视频也可以了解现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生活,并由此可以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舌尖上的中国》《巴黎时装秀》这些视频可以了解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在教学当中,要注意配合学生的活动手册。学生手册要和教材里有一个辨识,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歧义,学生手册要求只给古代人生活要用到的物品打上勾。因为科技发展水平是一维的,就是古代用得上的现代也可以,但是现代人用的古代人肯定用不到,因为还没出现,所以皮衣和兽皮这方面,古代人只能是兽皮,草裙和高质量的印花裙,古代人只能用草裙。包括同样是吃猪肝汤,古代人只能是生吃猪肝,现代人就把猪肝做成汤。古代人只能吃野果,现代人就有可能吃馒头、面包。古代人可能只能去住山洞而现代人住别墅。茅棚和高楼大厦,很显然古代人是住不到高楼大厦。在出行方面,古代人可以骑马,但肯定不可能去开小轿车,可能去划独木舟,但不可能去乘坐高级的游轮。12.轮子的故事走进一年级科学课堂,观察教学,了解学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小学低段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乘借我校“观课议课”教研活动,课题组走进一年级课堂进行观课议课,笔者也进入一年级科学课堂亲自执教感受一年级教师的困苦,解课题组成员之困惑。笔者选取《轮子的故事》作为“观课议课”课题,是为了了解、培养一年级孩童的动手合作意识,为小组合作观察实验有效进行奠基,为观察能力培养案例研究夯实基础执教《轮子的故事》笔者深有感触:一年级孩童对科学课兴趣浓厚,科学课活动环节孩子们急于表现自我互不相让,又易于激动争执吵闹,没有良好的组织策略和激励竞赛机制课堂活动教学秩序则难以维护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为了在秩序井然的科学课堂上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科学教师们改科学课堂上的全员参与的活动为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笔者向低段科任教师求教的一年级课堂组织教学策略也仅仅适用于没有学生分组实验活动的课堂教学组织。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一致认为在三年级实验组织策略的基础上加入现场竞争奖励机制,激励孩童合作,守纪。经历两个班次的对比教学试验笔者认为现场竞争奖励机制的引入有效的提升孩子们的合作意识降低了活动中的因兴奋而激动、因好胜而争执吵闹的声音,提高了活动效率现场竞争奖励机制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活动课的教学效率,但其弊端也随之呈现:活动过程中教师忙于发放奖励;为获得奖励组长或某组员包揽一切;奖励到手后不认真听其他同学的汇报经课题组讨论试验并制定科学课课堂活动奖励办法:1.组内成员人人参与科学合作活动(有组员未参与活动的组取消获得奖励资格)2.活动过程中不制造噪音,组内悄悄商讨(商讨声音大,影响其他组商讨,则取消获得奖励资格)。
苏教版(2024新版)一年级上册科学《4 认识感官》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2024新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
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并描述描述事物的特点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学生通过有趣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
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1.学生年龄特点:本课面向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好奇心,对感官有一定的了解。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对感官有一些基本认识,但缺乏系统的了角和深入的认识。
3.学习风格:学生喜欢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本课将充分利用这些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科学态度●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器官。
教学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洗净的橘子、闻香盒、学生活动手册。
● 学生课前洗净双手、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能够描述它们的不同特征。
2.能够简单描述自然界的景观和动植物,并能辨识它们。
3.能够说出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并提出保护自然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1.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区分和特征。
2.自然界的景观和动植物,并能辨识它们。
3.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以及保护自然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1.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区分和特征。
2.自然界的景观和动植物,并能辨识它们。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说出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并提出保护自然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老师拿出一些自然界的景观和动植物的图片,让学生猜猜它们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工世界中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和人工世界有什么不同,如:自然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人工世界有房屋有车辆。
2. 知识讲解(10分钟)接下来,老师通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单讲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区分和特征,如:自然世界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要人类干预,比如天空、河流、森林等;人工世界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比如汽车、楼房、电脑等。
然后,老师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特征,以便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活动操作(25分钟)在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中,老师将放学生成组,每组平均分配若干个自然景观和动物的图片,并让组内学生分辨这些图片究竟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工世界中的,并各自进行简单的描述。
比如,如果给学生发了一张森林的图片,那么学生就应该说,这是自然界中的,由树木组成,里面可能会有很多野生动物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中,老师要求学生自己讲述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并提出保护自然的观点,以检测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总结能力。
如何提高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的保护意识?6.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要求:1. 用不少于5个句子描述自己家乡的一处自然景观;2.总结一下本次课学到了哪些关于自然和人工世界的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掌握科学观察与归纳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物品样本等。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3.1 导入1.询问学生们对《衣食住行的变化》这个课题有什么认知。
2.导入前请让学生观察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3.2 学习1.学生观众教师制作的课件,了解不同时期的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原因。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的变化,学生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变化趋势。
3.教师通过样品,让学生们看到一些原始时期的衣服、住房和食物,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
3.3 巩固1.为了加深学生对衣食住行变化的记忆,教师自己带来一些物品,并将它们分为古代和现代两类,让学生将它们分着放。
2.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时期的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思考和分析它们的变化原因。
3.4 总结1.教师根据学生所观察到和总结出的规律进行总结性讲解,提醒学生们注意创新、适应和维护文明共有的生活方式。
2.鼓励学生们持续关注生活和科学知识,鼓励学生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
四、课后作業1.按照所学规律,写一个小论文,介绍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工具的变化历程。
2.家庭作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家庭中生活的变化并写一个小结。
五、板书设计衣食住行的变化•原因•规律•总结六、教学反思1.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要想更好的引导学生了解本课题的内容,在提问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引导、多概括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时间分配,避免出现时间不足的情况。
并且,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巩固及总结。
在作业设置中,可以通过引导或模范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小小科学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研究的开端。
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科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就是研究大自然奥秘的人,从认识科学入手去获得什么是科学的初步感知;通过像科学家一样做滚小球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有所发现,从而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那么神秘,我们就是在做小小科学家的事情。
最后通知阅读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同时隐含有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论的思想。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滚小球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对比实验,实验前教师先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时做好示范,变量的控制由教师掌握,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提醒学生实验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惯从第一节课开始。
教学目标】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PPT。
学生]每组斜坡1个.钢珠1个.绒布1块.红蓝水彩笔各1支,记录单每人1份。
1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要上什么课?(科学)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2.(出示图片)有的想到了科学家,有的想到了科学发明,有的想到了科学实验。
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3、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搭棚子活动体会用双手可以创造;2、通过举例子体会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丰富的物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用双手可以创造,乐于创造创新。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难点: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准备: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谈话:我们春游的时候,在游乐场看到的景物和在野外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2.学生看图讨论手回答。
学生观察和区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和自然物品,并进行归类,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了人工世界,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是自然世界,由此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1.看资料:你能区分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吗?2.交流后汇报。
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再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寻找,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给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归类,在人造物上寻找人工痕迹。
给出一些人造物和自然物相互融合的图片和物品,如深林中的小路,屋顶上的植物,或者自然世界中一些类似于人造物的自然物,如风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像”等,观察、比较、区分。
3.小组活动:取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小组合作搭个小棚子。
4.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5.展示成果,评价。
6.小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总结与拓展1.看课本第34页,了解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
2.你再举几个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吗?3.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相互评价。
4.环保教育: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又会对人类的生活带什么影响?小结: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但是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对科学这门课程充满了新鲜感和兴趣。
然而,他们缺乏系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直观、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进行。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走进科学》《用感官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创造》四个单元。
教材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以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为框架,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材注重通过观察、实验、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材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帮助学生认识周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5.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 难点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保持耐心和细心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1. 采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游戏、实验、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本教案为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的全册教案,共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物体的大小
- 第一课物体的大小
- 第二课量度物体的大小
第二单元:物体的形状
- 第一课物体的形状
- 第二课画物体的形状
第三单元:物体的颜色
- 第一课物体的颜色
- 第二课发现物体的颜色
第四单元:物体的重量
- 第一课物体的轻重
- 第二课用手感受物体的重量
第五单元:物体的材质
- 第一课物体的材质
- 第二课发现物体的材质
第六单元:物体的状态
- 第一课物体的状态
- 第二课比物体状态的高低
每个单元都包含两节课,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学生了
解物体的各种属性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案中还包含了各种教学活动和课堂上的教学组织方式,方便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本教案是一份全面、详细的教学指导,对于教师教学具有一定
的参考意义。
同时,对于家长了解孩子所学的内容,也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