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老子道德课章节翻译-【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翻译】:
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没有比节制收敛更好的。
所
谓机制收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
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道德的极限;没人知晓道德的极限,就可以拥
有国家社稷。
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国家
更加长久,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
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注释:
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气、养护身心。
对“天”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
此句意为保养天赋。
2、啬:爱惜、保养。
3、早服:早为准备。
4、重积德:不断地积德。
5、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
母,根本、原则。
6、长生久视:长久地维持、长久存在。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五十九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
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⑤;无不克则莫知其极⑥;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⑦,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⑧,长生久视之道⑨。
〔注释〕①事:侍奉、奉行。
②啬:俭啬。
③服:“通'备’,准备。
'早服’,早作准备。
”(任继愈《老子新译》) ④德:指“啬”德。
重:多、厚、不断。
⑤克:胜。
⑥极:边际、顶点。
⑦母:根基、根本。
⑧根:树根向四边伸的叫根。
柢:树根向下扎的叫柢。
⑨久视:指长久生存。
《吕氏春秋·重己》:“莫不欲长生久视。
”高诱注:“视,治也。
”〔鉴赏〕去奢崇俭是老子的一贯态度,在本章老子为了国之长久、人之长生提出了与此相关的“啬”的原则,即无论治身、治国都该厚培根柢,积聚能量,收藏精神,充实机体。
这“啬”,字“从来㐭,来者,㐭而藏之”(《说文》),原指耕稼之事,所以“啬夫”亦谓之“农夫”;农夫收割五谷而藏之仓廪,多入而少出,所以“啬”也称为“爱濇”,这也就是韩非子《解老》篇中说的:“少费之谓啬”,即爱惜、俭啬、收敛之义。
而老子将这“啬”字来表示治人、治身的最好原则,也取爱惜、俭啬、收敛之义。
这样,“啬”之于人,则知稼啬之艰难,无暇及于淫逸,社会上下同其劳共其苦,民情淳厚朴质,无奢靡之风、淫逸之潮、变诈之智、劫杀之事;安逸之辈一少,这犯罪率也就少,社会也就安定,国可长久。
同样,“啬”之于身,则知费神耗精多而盲聋悖狂之祸至(《韩非子·解老》),故爱惜精神元气,要谨于内闲于外,内心不驰,外欲不动,使精气不劳,这样人就能长生。
所以,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归纳说:“盖'道’之啬,而至于早服无间,德之积而至于莫知其极,则敛舒咸宜、体用兼妙,以之有国则可以长久,以之固己则可以长生,惟其治人事天,无所不可,故曰莫如啬。
”曾国藩说:“余之志事,颇近秋冬收啬之气……余意以收啬而生机乃厚。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第五十九章[原文]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
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⑤,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⑥。
[译文]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
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注释]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气、养护身心。
对“天”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
此句意为保养天赋。
2、啬:爱惜、保养。
3、早服:早为准备。
4、重积德:不断地积德。
5、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
母,根本、原则。
6、长生久视:长久地维持、长久存在。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治人事天,莫若啬。
莫若,犹莫过也。
啬,农夫。
农人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於齐一也。
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绥百姓,莫过於此。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常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
唯重积德,不欲锐速,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谓之重积德者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道无穷也。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以有穷而莅国,非能有国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国之所以安,谓之母。
重积德,是唯图其根,然后营末,乃得其终也。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惟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凡物方則割,廉則創,直則肆,光則耀。
唯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劇,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所謂音也。
夫音者,有而不用者也。
世患無以服人,苟誠有而能音,雖未嘗與物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則其服之早矣。
《道德经》第59章:长生久视原文及译文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
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道德经59章全文及译文解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
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蒂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解析:•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的“啬” 有多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是吝啬、节俭,这里指的是对精神、精力、资源等的珍惜和节制12。
治理百姓、对待自然和养护身心等方面,没有比懂得节制和珍惜更为重要的了。
强调了一种审慎、内敛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处理各种事务的关键意义。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正因为懂得节制和珍惜,所以能够早早地遵循大道做事,早早遵循大道就是不断地积累德行。
这体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懂得“啬” 到遵循规律做事,再到积累德行,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不断积累德行,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拥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难以估量其极限。
说明德行的积累能够带来巨大的能力和影响力,并且这种影响力是不断增强、没有止境的。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当具备了这种难以估量的力量,就能够拥有国家、治理国家;而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这里指出了“重积德” 对于个人拥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以及国家长久稳定的重要性。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国家长久存在的根本原则。
“深根固柢” 形象地比喻了基础的稳固,无论是个人的生命还是国家的存续,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就是通过“啬” 和“重积德” 来实现。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及译文[原文]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
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⑤,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⑥。
[译文]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
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注释]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气、养护身心。
对“天”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
此句意为保养天赋。
2、啬:爱惜、保养。
3、早服:早为准备。
4、重积德:不断地积德。
5、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
母,根本、原则。
6、长生久视:长久地维持、长久存在。
[引语]本章讲治国与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从文字上看,老子讲了与别人不同的这样一个道理,他把吝啬当作人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而不是专指财物的爱惜。
老子认为,吝啬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
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啬”,只有积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这就与圣人治国联系到一起了。
这里,把“啬”解释为节俭也可以,因为就老子而言,他十分重视“俭”德,这也是道家一贯的思想特征。
[评析]首先谈“治人事天,莫若啬”。
上面提到,“啬”可以解释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同时也可以解释为节俭的美德。
老子提出“啬”这个观念,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独特的。
老子把“俭”当作“三宝”之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他认为,要“俭”才可以进一步扩大生活的范围,否则必死矣。
张松如说:“啬者,亦俭也。
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能早为之备;早为之备,才能在事物即将发生之顷及时予以解决;在事物即将发生之顷及时矛以解决,才能广有蓄积;广有蓄积,自然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具有了无穷的力量。
道德经第59章原文及译文
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①。
夫唯啬,是谓早服②;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③;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④,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⑤,长生久视之道⑥。
【注释】
①啬:这里是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归无为之意。
②早服:早准备。
③克:胜任。
④母:这里指“道”,譬喻保国的根本之道。
⑤柢:树木的根。
⑥视:生活。
【译文】
治理百姓及养护身心,没有比种田一样,应时按节,并注重节俭、爱惜物力财力更为重要的了。
顺天道、应时节俭、爱惜各种资源,正是早早做好准备;早做准备,有长打算,就叫做注重积德。
注重积德则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他便可以担当好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这就叫做根深袛固,符合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五十九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译文及注释:
治理国家和处理人事的最好方法是〃啬〃,即勤俭节约。
只有勤俭节约,才能早日积累德行。
早日积累德行,就能够无所不能,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没有失败的事情,就不会有极限。
不知道极限,就可以拥有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就像一棵深深扎根、坚固有力的大树,能够长久生存。
这就是治理国家的道路。
注释:
这一章是在讲治理国家的方法。
作者认为,勤俭节约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
只有勤俭节约,才能早日积累德行。
早日积累德行,就能够无所不能,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没有失败的事情,就不会有极限。
不知道极限,就可以拥有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就像一棵深深扎根、坚固有力的大树,能够长久生存。
这就是治理国家的道路。
《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
题意:啬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老子处理一切问题的理念。
啬,包含着多方面的哲学意义:养蓄精神,积蓄力量;节约资源,无私无欲;预作准备,从容应对;无为而无不为;尚虚处卑,不炫耀,等等。
这一哲学理念后来为道家所继承和发展,庄子提倡养生,《吕氏春秋》强调贵生,道教的长生理论就是从老子的“啬”的理念中引申出来的。
任继愈教授指出,这些已经不符合老子的本意,“他们走偏了”。
今天,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消耗面临很大的制约的国情之下,“啬”的理念,节约的理念显得十分重要。
老子原文与今绎:
治人、事天,莫若啬。
统治人,侍奉天,没有比啬的原则更好的理念和策略了。
夫为啬,是谓早服,由于运用啬的理念和原则,
就可以遇事从容,早作准备,避免被动;(服,通备)
早服谓之重积德。
确立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节省资源的啬的观念,
早作准备,早拟预案,从容应对,
就是啬之德不断地积累;
重积德则无不克。
啬之德不断地积累,
就可以做到无往而不胜,
无坚而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无往而不克,这种力量是不可限止的,是无极限的。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不可限量的力量,可以管理好国家。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有了治国的根本(啬),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是谓深根固柢,这就是:根扎得深深的,柢生得牢牢的,
长生久视之道。
永远是治人、侍奉天的原则,长生久视之道。
【憨山大师注释】
此言圣人离欲复性,以为外王内圣之道也。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有而不用之意。
老子所言人天,庄子解之甚明。
如曰,不以人害天,不以物伤性。
盖人,指物欲。
天,指性德也。
言治人事天莫若啬者。
然啬,即复性工夫也。
谓圣人在位,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其子女玉帛,声色货利,充盈于前。
而圣人以道自守,视之若无,澹然无欲,虽有而不用。
所谓尧舜有天下而不与,此以啬治人也。
夫惟啬、是谓早复。
圣人并包四海,智周万物。
不以私智劳虑,而伤其性真。
所谓毋摇尔精,毋劳尔形,毋使汝思虑营营。
盖有智而不用其智,此以啬事天也。
复性工夫,莫速于此。
故曰是谓之早复。
早复、谓之重积德。
此复字,是复卦不远复之意。
言其速也。
又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之意。
庄子曰,贼莫大于德有心。
然有心之德施于外,故轻而不厚。
复性之功,天德日全,不期复而自复,所谓复见天地之心。
故曰早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能重积德,则无不克矣。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此克字,乃克敌之克。
即颜子克己之
克。
以性德日厚,则物欲消融。
而所过者化,无物与敌。
则其德高明广大,民无得而称焉。
故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极,至极,犹涯量也。
此内圣之德既全,虽无心于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
故曰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此内圣之道,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天下国家。
故曰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此道先天地不为老,后天地不为终。
故曰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古人所言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者,如此而已。
结句盖古语。
老子引证,以结其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