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PHY研究及其引起的争论对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68.93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防治肾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肾性高血压占成人高血压的5%~10%,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
它不仅可加重肾血管病变促进肾动脉硬化、肾功能恶化,还可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临床治疗多以温补脾肾、活血、利水为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高血压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保护和改善肾功能,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Abstract] Renal hypertension,which accounts for 5%-10% of the adult hypertension,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for the secondary hypertension. Renal hypertension can promote atherosclerosis and worse renal vascular lesions,it also can deteriorate renal function and induce or worsen other organ damage like:heart,brain,arteries. TCM has special medications for this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which emphasises on asthenia in origin and sthenia in superficiality,so the clinical treatment is by tonifying the spleen and kidney,activating blood and diuresis. 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trials illustrate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ve medicin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lood pressure,protect renal function,improve symptoms,and reduce complications.[Key words] Renal hypertension;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v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由肾血管和/或肾实质病变导致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在临床治疗中较原发性高血压更难以控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关键词】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综述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长期服用中西医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改善高血压病症状,治疗并发症有一定优势。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肝阳易升,肝火易冲。
肾为一身阴液之根,肝有赖肾水以滋养,故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
主要病因:①情志所伤,长期恼怒忧思,导致肝郁气滞,损伤肝阴,下劫肾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②内伤虚损,可导致肾精不足,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下不制上,头昏视物模糊;③饮食失节,起居失常。
嗜食肥甘,导致痰湿内生,运化无力,体胖,脉络受阻,或嗜酒,嗜烟,劳逸失度,起居无常,导致眩晕发作;④体质因素,是指先天与后天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生理功能及特性,适应社会自然诸多方面的能力;⑤瘀血内阻,络脉不通,血流受阻而致血压升。
总之,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责之“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心肾不交”等。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
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强烈的、长期的刺激,导致精神、神经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使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②遗传因素。
据统计,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约占50%~60%,多为遗传性缺陷,患者对各种应激的血管反应性增强;③肾脏因素。
肾素分泌增多,肾素在肝中形成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后者具有很强的全身细小动脉持久的收缩作用,升高血压,同时又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醛固酮储留水钠,使血压进一步增高。
此外,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2辨病治疗和辨证施治中医辨证,多从症状、体征入手,一般以“头昏”、“头痛”、“眩晕”、“肢体麻木”、“项强”或“耳鸣”,脉弦或强大,或弦细,或沉细,或细涩,舌质红或淡白,或黯,或瘀点、瘀斑,舌胖大,舌有齿痕,苔黄或厚腻或无苔等进行分析研究,多辨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风痰上扰”等证型。
正常高值血压的危害和防治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世界高血压联盟确定今年宣传主题为“健康膳食,健康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病,又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衰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和心脏病已成为当今我国居民第一致死和致残疾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中国高血压防治2005指南年修订版”将正常高值血压定义为120-139/80-89mmHg,其范围与美国JNCJ所定义的“高血压前期”相同。
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8.8%,人数为1.6亿,正常高值者约占30%,其中130-139/85-89mmHg高值血压占10%左右。
一、正常高值血压的危害1、正常高值血压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从115/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心血管并发症亦增高。
美国弗莱明汉研究对5181例受试者随访10年,结果表明高血压前期者脑梗塞相对危险(RR)为2.2,心肌梗死RR为3.5。
我国中年人群10年随访结果表明:血压120-139/80-89mmHg者10年心血管病危险较血压<110/75mmHg者增加一倍以上,血压120-129/80-84mmHg者和130-139/80-89mmHg者10年进展为高血压的比例为45%和64%。
国内外研究显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伴有胰岛素抵抗,其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压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低于正常血压者。
这些均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促进靶器官损害发生。
2、正常高值血压对心脏损害(1)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改变左心室质量增加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Esceduro等对291例男性研究显示:正常高值血压组左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理想血压(<120/80mmHg)对照组,E/A比值低于对照组,提示左室舒张功能受损。
国内研究表明,在正常血压范围内,随血压水平的升高,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壁相对厚度及左心室质量有增加趋势,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逐渐减退,表现为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逐渐减小。
合物黄花倒水莲皂苷A、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甲酯、邻羟基苯甲酸均为首次从远志中分离得到。
李创军等[13]利用硅胶柱层析、反相中压色谱、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研究远志的活性成分,并利用多种光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从远志的根中分离得到了5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Onjisaponin Wg,Onjisaponin Fg,Onjisaponin Ng,OnjisaponinR和Onjisaponin O及6个寡糖多酯类化合物tenuifolioses A,tenuifolioses B,tenuifolioses C,tenuifolioses I,tenuifolioses K和tenuifolioses G。
结论:化合物Onjisaponin Wg为新化合物。
史天星等[14]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及半制备液相,从远志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山奈酚和槲皮素、异鼠李素、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蒙花苷、5,7-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槲皮素-3-O-β-D -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蒙花苷和5,7-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徐亮亮等[15]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大孔吸附树脂等分离方法对远志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现状*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治则治法、辨证论治,加强高血压的防治。
方法:查阅国内外高血压相关文献,分析、归纳、总结。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及高血压伴有并发症的情况疗效显著,明显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及高血压伴有并发症的临床优势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1.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我国医学古籍中并无明确对高血压病名的记载,将之列入“头痛”、“眩晕”的范围,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已将其统一命名为“风眩”[1]。
认为高血压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病体虚、先天禀赋不足和年老体虚等多种因素致使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情志失调而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盛动风,上扰清窍,瘀阻脑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之气,运化失司,内生痰饮;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过劳导致肾精亏损,脑窍失养,内生风动。
这些病理产物长期积聚在人体内,淤阻清窍,壅滞气机,从而蕴生湿热,烧灼脉络,耗伤津血,炼液为痰,败血成瘀,痰淤变生多种它症,是高血压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2]。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
在国际的统一标准中,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就可以确诊为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为多因素,尤其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其治疗主要通过药物降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某些确定疾病的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3]。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激素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脏机制:即各种原因引起的钠潴留、肾性水,增加*【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505181164558)。
△【通讯作者】彭金香,女,讲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
E-mail:****************。
【作者简介】李叡熙,女,研究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常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是最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无完整统一的认识。
现代医学把高血压病和中医学病名“眩晕”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认为“眩晕”是高血压病中主要的临床表现,关于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认识尚不完全统一,分型方法及种类相当多。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比单一运用中医治疗高血压或者单一运用西医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更有效。
现综述如下: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综述1、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优缺点:高血压病以头痛、头晕、头胀为主要症状,可见目赤、目胀等症,医属“眩晕”“头痛”范畴[1]。
根据祖国医学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的证型被分为五个证型:可分为:心肾气虚、肝阳上亢、瘀血阻络、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
中医中药的优势体现在:重视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不仅着眼于血压的下降,还能运用整体观念全面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同时兼顾靶器官的损害。
这也是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的延伸。
中药的不足表现在:(1)中药汤剂不易保存和携带,中药组方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因人而异,在以经典组方或经验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煎成汤剂或制成膏药,让患者长期服用。
但此法需要临床医生高超的辨证论治的能力和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因此难以发挥显著的疗效,推广受限。
(2)中成药:运用现代科技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研发的有固定配比的复方中药制剂如珍菊降压片等,虽已在临床大量使用,但其药物组成存在争议性。
2、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优缺点:西药的优势主要有: (1)药物发挥作用的靶点明确清楚;(2)药物作用强,尤其是对高血压病急症,能快速、有效地降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