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 格式:ppt
- 大小:729.50 KB
- 文档页数:39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知识点:1.元祐时期: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2.江西诗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文化]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黄庭坚(1045- 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著有《黄山谷集》。
治平四年(1067年)考取进士,历任汝州叶县尉、国子监教授、太和县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舍人。
他以诗受知于苏轼,又因此受牵连,后因对王安石新法有微辞,被贬而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
黄庭坚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等人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他的词与秦观的词,被人相提并论。
但他的词成就并不高,他的主要成就是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由此形成宗苏、宗黄的宋诗两大派。
黄庭坚的名声大是因为除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宗师,还有着自己的一套创作的理论纲领。
黄庭坚作诗以杜甫为宗,强调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功用,认为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①但他鉴于党祸,特别是苏轼乌台诗案的教训,使诗歌创作走向了脱离现实,以才学相高,以议论相尚的路子。
对此现象,作一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党争,作为社会的背景,是北宋后期社会中心事件。
它不仅改变了此前北宋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并向后影响到南宋政治格局,且直接给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命运和诗文创作以巨大冲击。
当党争由上层的政见分歧,演为复杂激烈的派系倾轧,随双方势力交错升降,继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轮番贬谪。
黄庭坚晚年有两句沉痛的诗:三十年来世之变,几人能不变鹑蛙。
②概括了生活在政局动荡,贬谪频仍中的士大夫的普遍人生遭遇。
而当以诗文论罪,攻讦告发,人人自危,害怕因此贾祸的心理滋生蔓延,使得诗在一度贴近现实之后,取一种迴避的策略。
黄诗是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
同王安石、苏轼相比,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不同。
最能体现黄庭坚诗歌主张的,是他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由此可以见出,除远祸全身之外,他要用儒家传统的诗教说来确立诗歌的创作原则和风格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