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文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343.50 KB
- 文档页数:21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作者】黄曼君/喻大翔【作者简介】黄曼君,男,1935 年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邮编430079)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喻大翔,男,1957年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邮编430079)中文系在读博士生、香港岭南大学兼职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论述台港澳文学在20世纪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考察了20世纪中华文学史的时空构架,探讨了建构民族的、国家的宏观新文学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互补价值/台港澳文学/大陆文学/中华文学史一无论从地理学、历史学还是文化学来看,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841、1887和1949年以后,这三个地区与祖国大陆发生了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政治、经济、社会甚至地缘的阻隔。
文化方面,则表现得更为潜隐和复杂一些。
台港澳三地与大陆共植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以此为根基共同经历了20世纪全球现代化的风风雨雨,但在如何阐释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和创造社区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两岸四地均有深层错动和表层现象的差异。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艺术心灵史,也是社区文化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独特的语言演示。
随着香港的回归,随着20世纪的行将结束,随着我们对上述三地文学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如果我们的文学史,尤其是那些立场公正、体系宏大、史论兼备的文学史著作,不再以大陆为本位,而是以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为本位来建构的话,那么20世纪的中文文学史就是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共同创造的白话文学史,这将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没有偏倚的民族文学史和国家文学史。
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系统反映和概括本世纪四地文学各自发展又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和真实面貌。
用上述眼光看大陆已经出版的新文学史,现代的也好,当代的也好,总体的也好,分体的也好,不是以大陆为研究对象,就是以台港为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一种社区文学史。
由于观念、资料和方法等原因,有的甚或可称为畸形的病态的文学史,这自然影响到我国新文学史研究的宽广胸怀、宏大气魄和学术水准,尤其不能适应汉民族历史的巨大变动、四地文化和文学精神的内在运转与交汇。
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概念及台湾文学特色一、什么是台湾文学?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重要的支脉。
它在大方向上秉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创新精神发展而成,其间当然也受到日本及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其所表现的民族情感与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学是相一致的。
台湾文学就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二、台湾文学特色1、民族性2、本土性3、融合性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学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1)20年代摇篮时期(2)30年代成熟时期(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3、70年代的乡土文学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成就:1、强大的作家队伍2、一批好的作品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较多样。
第二章白先勇创作专题介绍一、作者简介193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
其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
1948年到香港读小学,1952年入中学,1957年入台大外文系。
毕业后,于1963年进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1994年退休。
出版有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募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
白越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
他是台湾当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
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传承与创新《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是一本备受期待的教材,旨在传承和推广台港澳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同时也注重对创新和当代文学的探索。
这本教程通过精心编撰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分析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台港澳文学的窗口,进而深入探索其中的思想和文化。
首先,这本教程重视台港澳地区文学传统的传承。
台港澳地区自古以来就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这一传统需要被珍视和传承。
教程中收录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李敖先生的散文、林夕先生的歌词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台港澳地区文学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经典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台港澳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其次,这本教程也积极关注当代台港澳文学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创作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教程中特别收录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如李碧华的小说、黄霑的歌词等,这些作品展示了台港澳地区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性和多元化。
同时,教程也鼓励读者参与到文学创作中,通过写作和阅读的互动,促进文学创作的创新和进步。
此外,教程中还提供了对于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这些分析和评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思想。
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批评,读者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总之,《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是一本既传承古典文学,又注重当代文学创新的教材。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台港澳文学的平台,并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地区丰富多元的文学创作。
无论是学生,还是对台港澳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这本教程都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港澳文学的精彩世界。
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台湾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以他的独特性,与大陆生活的差异性使得他在中国文学界中处在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上。
而台湾的乡土文学也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代表。
那么究竟什么是台湾乡土文学?网络上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以台湾本省作家为主要创作人员,在继承与发扬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基础上,强调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并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文学,被称作台湾乡土文学。
我虽然赞同政治因素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不主张将文学政治直接挂钩,跟何况今天的论题当中有“情结”二字,所以今天我想聊聊不政治的,客观的,可能也参杂着自我感性的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我的书籍阅读量并不大,台湾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但之前我曾阅读过一本台湾文学作品,是杨渡写的《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如今想来,恰好这部我唯一读过的台湾作品,应该也算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书写了作者一家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
用鲜活的全景画面,给大陆带来了那对岸的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史。
作者虽然将书名冠以“一百年”这个大概念,但是全书却通过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
有一个网友对这本书的评论令我印象最深:“颠倒迷错,流浪生死,我们都是在无边无际的时间里流浪的人!哪有什么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都不过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儿!”这部体量宏大却这着眼于民间生活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绵延的亲情与血脉,流淌的辛勤与汗水。
这便是台湾乡土文学给我的最初的也是最直击人心的力量。
以上是我印象当中零碎的,松散的,简单的对台湾乡土文学和情结的看法,那么接下来,我想系统的讲一讲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台湾的乡土文学经过了一个坎坷的历史发展。
虽然文学政治不挂钩,但是文学的总体趋势仍然和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台湾文学概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历史。
在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甲午战争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又长期孤处岛上,这样使台湾成为一块特殊的领域,台湾文学也因为这些历史因素而成为一种“边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虽然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大陆和台湾文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诸如作家队伍的组成,作家的学识、素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思潮和流派,甚至表现和文字技巧等都存在着差异。
但不管有多大不同,它们都是中国人写的,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学品种、体裁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虽然各具特色、观念见解不一,但都是中国文学这一点是不变的,它们是母体文学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扩展。
主要原因在于:1、有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不易为其他民族文化所消解同化。
2、炎黄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和任何条件下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即使是在外族统治的血腥镇压下或全盘西化的摧残下,他们也总是奋起抗争,坚持创作,维护自身的文化。
3、海峡两岸统一在望,两岸沟通日益频繁。
正因为同种同文同传统,富有血缘地缘亲缘心缘情缘之故,台港澳从未与母体文化割断过。
一、台港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台湾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虽然曾有过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但坚韧的向心力总也不曾使它脱离过祖国民族的母体。
秉承着光辉的民族传统,在特定的区域内滋长的台湾文学,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正是在参与祖国文学大业的过程中,台湾文学也显示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1、丰富、延展了中国文学反映生活的空间。
台湾作家对本地区中国人生活各方面的独特写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台湾同胞的身影和心影。
一部个性鲜明的台港文学教材——评古远清《当代台港文学
概论》
江帆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台港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30年来,这个学科由创建到逐步发展兴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台港文学课,与其他传统的文学学科相比较,教材建设起步较晚,迄今,台港文学及由此扩展开来的海外华文文学教材不足10部。
最近,古远清独著的《当代台港文学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实乃一大喜讯。
这是一本由个人独著,个性鲜明、有特色的台港文学教材。
【总页数】2页(P306-307)
【作者】江帆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融汇前沿知识凸显创新品质——评古远清先生《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J], 张益伟
2.重绘台港澳当代文学地志图谱——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台港澳文学》 [J],
武文茹
3.作为台港文学史家的古远清 [J], 冯军;
4.编年体“文学考古”与台港澳文学史料建设——兼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台港澳文学》 [J], 章妮
5.一部成功的台港文学教科书——评《台港文学导论》 [J], 王耀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