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所谓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财务绩效评价是财务分析技术在绩效评价领域的运用。
财务绩效评价是在财务的范畴之内进行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选取适当的财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特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和结果。
相比非财务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直接性使其成为了绩效评价的最重要部分。
2.1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公司制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关系应运而生。
随着上市公司的出现,企业的股东越来越多,股权进一步分散,所有者控制进一步弱化,经营者权力日益强化。
当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时,为了使得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绩效评价标准来约束经营者,使企业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
2.2利益相关者理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体[1],如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和各级税务主管部门等等,他们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恰当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3.3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变,它认为管理模式和方法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型是要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因此,应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内外部环境进行绩效评价[2]。
3.4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的内部信息不是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的,完整的信息只有管理者和经营者掌握,众多的投资者只能依靠企业披露的一些信息,虽然证监会对信息的披露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还是免不了很多企业对披露信息的造假。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目前我国处于信息化时代,不同的组织对于资金使用拥有更高的要求,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越来越多元化。
文章从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对学者的财务绩效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关键词:财务绩效;财务指标;评价方法一、前言财务绩效是指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形成的效益,以经营业绩形式展现,可以通过财务指标表达企业在全面的经营过程中对于成本控制、资金使用效果、资金配置来源以及资本投入创造的收益,是一个企业一定的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近年来,国营企业,民营企业,高校,民营医院,公立医院等不同的组织对资金的使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每个组织的相关利益者都十分关注组织的绩效考核方面的问题。
所以,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孟红霞(2017)是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对河北省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股权结构于公司财务绩效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财务绩效越好,管理层激励程度越高,财务绩效就越好。
同时监事会会议次数越多,公司财务绩效就会越好。
郭瑛,王玉(2018)研究了信息技术行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企业的股权结构会对财务绩效产生影响,股权过于集中或者股权过于分散都会使公司治理体系紊乱,对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过高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产权性质也会对财务绩效产生影响,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更具有优势。
李霞,谢晓霞(2019)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绩效进行了研究,作者阅读了大量文献,认为影响非盈利组织财务绩效因素很多,非盈利组织的理事会特征,创新创业,财务相关因素,治理特征等都会对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绩效产生影响,理事会理事规模,职业背景多样化,政治关联,女性比率会对财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在财务相关因素方面,筹资能力对财务绩效产生的积极性更强。
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共3篇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1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绩效评价成为了一项关键的管理活动。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经营状况、发展水平、利润能力及未来潜力的科学、系统地评估。
评价结果可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全面、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模型等方面综述企业绩效评价文献。
一、评价方法常见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包括财务方法、非财务方法和综合法。
财务方法主要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如ROI、ROE、ROS等。
非财务方法注重对企业的战略和文化等非财务因素进行评价,如平衡计分卡和价值链分析等。
综合法将财务和非财务方法相结合,使用多个维度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如数据包络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
二、评价对象企业绩效评价的对象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个部门、岗位或者某项业务。
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数据来源。
三、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企业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员工指标、客户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等。
它们可以反映企业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绩效状况。
四、评价模型评价模型是指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
评价模型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目标等因素。
常见的评价模型包括线性规划、主成分分析、AHP等。
五、启示与建议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目标、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价指标和方法、评价结果的解读和应用等问题。
在实践中,需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以及评价结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此外,还需要关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误差,以及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等。
综上所述,企业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
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绩效评价对于企业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所谓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财务绩效评价是财务分析技术在绩效评价领域的运用。
财务绩效评价是在财务的范畴之内进行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选取适当的财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特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和结果。
相比非财务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直接性使其成为了绩效评价的最重要部分。
2.1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公司制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关系应运而生。
随着上市公司的出现,企业的股东越来越多,股权进一步分散,所有者控制进一步弱化,经营者权力日益强化。
当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时,为了使得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绩效评价标准来约束经营者,使企业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
2.2利益相关者理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体[1],如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和各级税务主管部门等等,他们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恰当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3.3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变,它认为管理模式和方法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型是要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因此,应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内外部环境进行绩效评价[2]。
3.4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的内部信息不是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的,完整的信息只有管理者和经营者掌握,众多的投资者只能依靠企业披露的一些信息,虽然证监会对信息的披露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还是免不了很多企业对披露信息的造假。
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所谓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财务绩效评价是财务分析技术在绩效评价领域的运用。
财务绩效评价是在财务的范畴之内进行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选取适当的财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特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和结果。
相比非财务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直接性使其成为了绩效评价的最重要部分。
2.1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公司制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关系应运而生。
随着上市公司的出现,企业的股东越来越多,股权进一步分散,所有者控制进一步弱化,经营者权力日益强化。
当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时,为了使得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绩效评价标准来约束经营者,使企业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
2.2利益相关者理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体[1],如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和各级税务主管部门等等,他们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恰当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3.3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变,它认为管理模式和方法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型是要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因此,应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内外部环境进行绩效评价[2]。
3.4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的内部信息不是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的,完整的信息只有管理者和经营者掌握,众多的投资者只能依靠企业披露的一些信息,虽然证监会对信息的披露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还是免不了很多企业对披露信息的造假。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一、前言部分绩效评价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结,是一个价值概念,涵盖企业财务指标、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
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在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协助市场管理者加强监督,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当前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中小企业中成长性,管理水平较高的群体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现有的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设定的,专门为中小企业量身裁定的指标体系还不完善,为此本文将经过认真对比分析,研究中小板上市公司及其绩效评价对中国整体的企业集群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传统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如净利润、资产收益率(ROA)和股东权益收益率(ROE)都直接来源于会计报表,由会计报表的若干项目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而成,反映的都是单一会计期间经营的某方面状况,它们都时为适应某一阶段管理侧重点的需要被设计出来的,缺少坚实的理论根基,同时也无法回答企业如果要实现长盛不衰,最本质的要求是什么如何用评价指标反映这种本质要求的满足程度我们需要寻找既要和企业价值存在联系,能够说明价值来源,同时又能对期间经营质量作出判断、对经营活动提供支持的指标,本文将通过运用经济附加值(EVA)和数据包括分析(DEA)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上述目标。
二、主体部分(一)国外对于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成果1、国外对绩效评价的相关定义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工作行为的测量过程,即用过去制定的标准来比较工作绩效的记录以及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主要涉及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方面。
这个过程可起到检查及控制的作用,现将国内外学者关于绩效评价的概念总结如下。
Murphy(1994)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工作中的组织或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
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所谓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财务绩效评价是财务分析技术在绩效评价领域的运用。
财务绩效评价是在财务的范畴之内进行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选取适当的财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特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和结果。
相比非财务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直接性使其成为了绩效评价的最重要部分。
2.1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公司制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关系应运而生。
随着上市公司的出现,企业的股东越来越多,股权进一步分散,所有者控制进一步弱化,经营者权力日益强化。
当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时,为了使得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绩效评价标准来约束经营者,使企业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
2.2利益相关者理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体[1],如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和各级税务主管部门等等,他们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恰当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3.3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变,它认为管理模式和方法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型是要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因此,应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内外部环境进行绩效评价[2]。
3.4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的内部信息不是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的,完整的信息只有管理者和经营者掌握,众多的投资者只能依靠企业披露的一些信息,虽然证监会对信息的披露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还是免不了很多企业对披露信息的造假。
关于白酒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分析文献综述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白酒行业除了要面临激烈的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还要迎接国内外酒类的竞争。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打败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退出新的产品占据更广大的市场,成为了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决策问题,面临这样的经济竞争形势,白酒企业的营销活动已经成为所有经营活动至关重要的活动,与此同时客观科学对我国白酒企业的财务绩效分析也越显重要。
因此构建我国国情的财务绩效分析模型,对白酒行业企业的财务绩效分析评价,依据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的指导对白酒企业进行营销战略的调整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已经成为白酒营销部门关注的焦点。
在充分吸收前人在市场财务绩效分析评价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对国内外与财务绩效评价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结合熵值分析方法和系数法的研究理论,并运用熵值法进行评价,得出白酒企业的相对率对白酒上市公司绩效进行分析,最后在得出具体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给出具体、有效的提高白酒企业上市公司效率的相关对策,论文在文献的研究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整个研究工作客观和研究成果富有成效,且希望能后续的营销绩效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白酒上市公司;熵值法;效应分析;财务绩效分析;主成分析前言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实际应用方面已逐步体现出其价值。
白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是指在许多相关财务活动影响下的财务业绩,具体由财务指标体系来体现。
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国内对白酒企业治理财务绩效的研究很少,国内对白酒上市公司的研究也不会是很多,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给予公司治理财务绩效一个新的界定,以白酒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今年来的相关数据,对治理财务绩效进行专门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白酒行业发展迅速,白酒作为社交工具出现在大众面前,因此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白酒生产企业应运而生。
到2011年年底,中国白酒生产企业已达到3万多家。
但是以茅台五粮液等为首的大型上市公司,一直领舞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
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所谓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财务绩效评价是财务分析技术在绩效评价领域的运用。
财务绩效评价是在财务的范畴之内进行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选取适当的财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特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和结果。
相比非财务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直接性使其成为了绩效评价的最重要部分。
2.1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公司制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关系应运而生。
随着上市公司的出现,企业的股东越来越多,股权进一步分散,所有者控制进一步弱化,经营者权力日益强化。
当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时,为了使得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绩效评价标准来约束经营者,使企业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
2.2利益相关者理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体[1],如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和各级税务主管部门等等,他们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恰当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3.3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变,它认为管理模式和方法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型是要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因此,应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内外部环境进行绩效评价[2]。
3.4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的内部信息不是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的,完整的信息只有管理者和经营者掌握,众多的投资者只能依靠企业披露的一些信息,虽然证监会对信息的披露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还是免不了很多企业对披露信息的造假。
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所谓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财务绩效评价是财务分析技术在绩效评价领域的运用。
财务绩效评价是在财务的范畴之内进行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选取适当的财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特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和结果。
相比非财务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直接性使其成为了绩效评价的最重要部分。
2.1委托代理理论
现代公司制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关系应运而生。
随着上市公司的出现,企业的股东越来越多,股权进一步分散,所有者控制进一步弱化,经营者权力日益强化。
当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时,为了使得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绩效评价标准来约束经营者,使企业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
2.2利益相关者理论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体[1],如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和各级税务主管部门等等,他们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恰当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3.3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变,它认为管理模式和方法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型是要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因此,应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内外部环境进行绩效评价[2]。
3.4信息不对称理论
企业的内部信息不是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的,完整的信息只有管理者和经营者掌握,众多的投资者只能依靠企业披露的一些信息,虽然证监会对信息的披露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还是免不了很多企业对披露信息的造假。
再加上会计制度和审计准则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缺陷等到,都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提供了基础。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3.1国外文献
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溯源于企业的绩效评价问题,绩效评价是伴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建立、健全和完善的。
189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创立科学管理理论。
之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开始逐步深入研究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方法1917年,福布斯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来比较工业企业股票与铁路行业股票的业绩。
1919年,美国杜邦(DuPont)公司创立了以权益报酬率(ROE)为中心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成为企业财务经营业绩分析的重要依据[3]。
1928年,美国的亚历山大·沃尔(Alexander)在他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一种评价企业综合财务状况的沃尔评分体系,它开创了企业综合财务绩效评价的先河。
195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3](Peter·M·Druthers)通过实证研究提出评价公司绩效的8项指标,并指出虽然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
1991年,美国的咨询公司思图斯特(Stem steward)公司提出了一种有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经济附加值(EV A)。
1992年,美国卡普兰及诺顿第一次提出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即采用财务测评指标来解释已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运用非财务指标来补充财务指标,实现了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4]。
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2010)。
3.2国内文献
国内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相对起步较晚。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工业经济的运行效果进行考核,这段时期主要采用单一指标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改革开放后,1993年,财政部颁布《企业财务通则》,使得国内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提供了依据,用于评价的财务指标包括:偿
债能力方面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周转能力方面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盈利方面的资本金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8个指标。
采用这8个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客观、全面和综合的评价分析。
1995年,财政部新出台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的出台使得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了新的进展。
该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10个指标,具体包括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社会积累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社会贡献率。
该指标体系不仅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也更加注重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而且也考虑了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
1999年,财政部、人事部、经贸委和国家计委四部委联合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在的主导下进行了重新规范。
同时,国内很多的学者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对财务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和探讨。
池国华、迟旭升[5]站在外部投资者的角度探讨了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其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刘书庆、吴田[6]挑选18个财务指标,利用AHP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借助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
苏丽苹[7]将主成分分析法用到汽车制造业,并对其财务绩效进行评价。
3.3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国外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随着时间的迁移和评价目的不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各不相同。
国外财务绩效评价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关于国外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及其改进上。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尚不成熟,特别是对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还没有全面的方法,总体来讲还比较粗糙。
现行我国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适用于一般企业,不能有效地反映不同行业企业的不同特征,不能对一些特殊行业的企业财务绩效进行客观地、全面地评价。
财务绩效评价在纺织服装业的研究却几乎是空白,更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