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螨 PPT
- 格式:ppt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17
1 前言捕食性螨类(Predacious mite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主要包括寄螨目(Parasitiformes)的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和真螨目(Aariformes)的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
捕食性螨类是一类以捕食为生的螨类,它们不仅能捕食叶螨、细须螨、跗线螨和瘿螨等害螨,而且也能捕食蚜虫、蚧虫、跳虫和其他小型的有机体。
常见的捕食性螨类为中气门亚目的植绥螨科、美绥螨科、尾足螨科、维螨科、巨螯螨科、表刻螨科、囊螨科。
前气门亚目的肉食螨科、吸螨科、长须螨科、绒螨科、巨须螨科等。
至今全世界已鉴定的捕食性螨类可达887属,8280种以上,我国有1000余种,而新疆的种类不足二十来种[1]。
捕食性螨类的食物主要为叶螨等害螨,但是其它螨类,如瘦螨、附线螨、镰螯螨等也可作为捕食性螨类的替代食物或补充食物。
除了螨类外粉虱,介壳虫、蚜虫等昆虫的卵和若虫及其蜜露也可作为捕食性螨类的替代食物或补充食物;多种植物的花粉是真绥螨属等的重要替代食物,在田间这些种类捕食性螨类可以花粉维持种群;甚至微生物的菌丝,袍子等都可作捕食性螨类的交替食物或补充食物。
但总的来说这些补充食料的营养价值较低,只能对维持植绥螨生存起一定作用。
捕食性螨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
其次,其不仅捕食量大,而且食性广,作用迅速,这有利于长期保持较稳定的控制作用,对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有重要意义。
捕食性螨类是许多害虫和小型有害昆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农业生产中极具有利用价值[2]。
捕食性螨类的形态和习性多种多样,其在地球上分布极为广泛,栖息场所也各有不同。
不管在植物上、土壤中还是在其他各种环境里都可以找到捕食性螨类。
捕食性螨类一般足较长,行动敏捷,有强大的螯钳及齿或有掠食性须肢。
通常捕食性螨类乳白色至黄褐色,其第2~4 足基节外侧有1 对明显的气门及与气门相联系的气门沟,颚体背面有头盖,口下板毛 3 对,位于须肢跗节内基角的趾节为叉状毛。
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1 害螨暴发为害的原因当大面积集中种植一种作物时,给害螨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源,而害螨天敌却缺乏补充食物和越冬越夏场所,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单一化,害螨失去自然天敌的控制而暴发;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杀伤大量天敌,另一方面导致害螨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出现农药防治无效的现象.于是喷药次数增加,导致恶性循环。
2 改变传统观念,提倡生物防治传统的化学防治指标系根据每片叶害螨的数量来确定其防治时期,而生物防治原则是提倡在害螨发生前或数量很少或尚无害螨时就释放捕食螨。
同时采用慢速释放系统,由于释放器中还有一部分食物,捕食螨会按释放器中食物供应的充匮而逐渐从释放器中出来寻找食物(害螨).这就相当于分期分批释放捕食螨,使害螨的种群长时间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3 “以螨治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区别化学防治的优点是具有快速杀灭大量害螨的作用.当害螨已暴发时必须采用化学防治;缺点是持效期一般只有7~10 d,持效期后效果不理想;杀卵的效果很不理想,触杀性农药如果未接触到害螨就不能致死害螨.因而常出现施药后2O~30 d内又再度暴发危害的现象;害螨易出现抗药性,导致打药次数和使用浓度不断增加;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果品的品质与出口。
“以螨治螨”生物防治的优点:捕食螨喜食害螨的卵;捕食量大,1只捕食螨一天能取食红蜘蛛6只或锈壁虱8O只,一生能取食30O~500只红蜘蛛或2000~3000只锈壁虱;控制时间长,一般8月份释放可控制到采果前;捕食螨能主动搜索害螨,而农药一般要接触到害螨或害螨取食后才能被杀;害螨不会象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那样对捕食螨产生抗性;使用捕食螨无农药残留,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且使用方便、省工。
缺点:捕食螨也忌接触农药.因此只能在释放捕食螨20 d前喷药。
常用农药对捕食螨的影响分4类:第1类为零毒性.捕食螨的死亡率o~5 ,大部分的植物性杀虫剂属之;第2类为低毒性,死亡率6 ~35 ,大部分的杀菌剂属之;第3类为中等毒性,死亡率36 ~75 .如杀螨猛、乐杀螨、狄氏剂属之;第4类是高毒性.死亡率为76 ~1O0 ,如乐果、甲拌磷等有机磷类农药。
应用捕食螨技术捕食螨(胡瓜钝绥螨为例)捕食螨是以红蜘蛛、锈壁虱、粉虱卵等为主要食物的一种肉食性益螨。
释放人工培殖的捕食螨来控制害螨(红蜘蛛、锈壁虱、粉虱等)的为害,可替代化学药物防治,达到确保产量、提高安全质量、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及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是生产无公害水果的重要技术之一。
运用捕食螨防治害螨,在我国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已取得较大面积应用成功,去年在广西柳州引用,也取得初步成功。
据柳州在南丰蜜桔上的试验示范表明,释放捕食螨的生防区,以2002年8月下旬每株挂捕食螨一袋,至2003年3月底,只喷过一次治病的农药,未发现害螨为害;而常规喷药的化防区,于2月调查,每叶有害螨10头以上,在同样的时间内,已喷过4.5次杀害螨的农药。
捕食螨在柑桔果树上用于防治害螨(红蜘蛛、锈壁虱等),即"以螨治螨"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已由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张艳璇研究员等人研究成功。
2002年8月由市水果办引进这项技术,在四川东泉镇尖石果场、县农科所等柑桔园进行了应用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2年8月24日,在经过清园后的柑桔树上每株挂一袋捕食螨(300头),挂后40天左右可有效控制红蜘蛛的为害,直至2003年10月仍有效防治红蜘蛛为害而不需要喷杀螨剂农药防治红蜘蛛,大幅度减少使用农药和劳力,果树树势旺盛,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无公害水果生产,现对应用捕食螨技术作如下介绍:一、捕食螨是从柑桔红蜘蛛、锈壁虱等为主要食物的一种肉食性益螨。
释放捕食螨应做到:1、清园释放捕食螨前20-40天,要对全园进行1-2次全面彻底的病虫害化学(生物)防治,称"清园"。
最后一次"清园"施药,应根据所用农药药效期的长短与释放捕食螨的时间而定。
2、释放捕食螨的果园应当留草。
释放前,果园草长的要进行一次割除。
果园不得使用除草剂。
3 、放捕食螨的当天,应距最后施药10天以上(应视果园农药的残留期而定),并以每叶害螨虫(卵)2头(粒)以下为最高防治指标(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