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 格式:ppt
- 大小:9.62 MB
- 文档页数:35
布氏杆菌病如何鉴别诊断?中医诊断1、辩证分型:(1)湿热内蕴:证见畏寒发热,午后热甚,全身疲乏,身痛,多汗湿衣,胃脘痞满,纳呆食少,苔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初犯肺卫、肌肤,则畏寒发热;热被湿遏,则身热不畅,午后为甚;湿热阻遏上中焦,则胃脘痞满,纳呆食少;苔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在卫之象。
此相当于急性期,菌毒血症及病灶损害尚属轻浅阶段。
(2)湿热伤营:证见烦热多汗,神疲乏力,关节疼痛,肝脾、睾丸肿痛,苔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伤营入络,经气不畅,则烦热多汗,湿热留滞经络,则关节痛、肝脾肿大;湿热留伏下焦,久而凝滞结聚,则睾丸肿痛。
此时菌毒血症及脏器病损均较严重。
(3)正虚邪恋:证见无热或微热、乏力、心烦失眠,或腰腿疼痛,舌瘀苔白腻,脉沉细。
证候分析:久病正气耗伤,以致气血阻滞,故证见腰背疼痛;阴血两虚,则微热、乏力,心烦失眠,脉细。
此为慢性期,已无菌毒血症,身体虚弱,以神经功能失调为主,或已有关节变形及活动受限。
2.辨证要点本病辨证的关键在于是邪盛还是正虚。
在疾病急性期湿热毒邪外犯肌表,内侵脏腑,患者多以邪实为主。
慢性期由急性期误治、失治而来,湿热潜伏或热去湿存。
久病正气耗伤,以致气血阻滞,经络闭阻。
临床多呈现正虚邪恋之证候。
西医诊断标准: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1977年(于甘肃张掖)召开北方防治布氏杆菌病工作会议制订的诊断科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布氏菌病的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靠:1.流行病学接触史(包括患布病的家畜、野生动物及其产物,布氏菌培养物)。
2.临床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细菌学、血清学和皮内变态反应等。
凡具备1、2、3或2、3项阳性或培养出布氏菌即可确定为病人。
对已接种过菌苗的人,因目前尚无确切的鉴别诊断方法,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凝素效价高低,皮内变态反应强弱仅作参考。
不具有临床症状,不能诊断为病人。
1.血清学检查判定标准(1)血清平板凝集试验:0.02(++)以上为阳性。
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章节安排:1. 引言:介绍布氏杆菌病的背景和概述2. 症状:详细描述布氏杆菌病的常见症状3. 治疗方法:介绍常用的治疗布氏杆菌病的方法4. 结论:总结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引言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本论文旨在概述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和认识这种疾病的基础。
症状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高热是布氏杆菌病的典型症状,持续数天至几周不等。
2. 寒战:患者常伴有明显的寒战症状,特别是在发热初期。
3. 乏力:布氏杆菌病会引起患者持续乏力,使其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
4. 头痛: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可伴随着眼部不适或视力模糊等症状。
5. 关节疼痛:布氏杆菌病可引发关节疼痛,多为多关节受累,甚至导致关节肿胀、功能损害。
6. 肝脾肿大:约有一半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现象,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相关症状。
7. 精神障碍:在慢性布氏杆菌病的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
治疗方法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两个方面:1. 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布氏杆菌病的药物包括多西环素、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2. 支持治疗:在治疗布氏杆菌病的过程中,患者需要适当的休息和调整饮食。
对于合并其他症状的患者,医生会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治疗,比如给予镇痛药物或抗抑郁药物等。
结论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病。
通过对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论述,我们了解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至关重要。
在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中,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需配合适宜的支持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遏制布氏杆菌病的传播,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卫生常识普及也非常重要,增强人们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减少患病风险。
布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西医治疗:1、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包括慢性期急性发作者,,以抗菌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供给营养丰富的饮食和足量的水分;患者高热时可给予静脉补液及解热镇痛剂。
(2)抗菌治疗:为提高疗效,防止耐药,减少复发常采用联合用药。
①链霉素、四环素联合治疗:链霉素0.5g,肌注,每日2次;四环素0.5g,每日4次。
疗程一般不少于3周,间歇5~7天,以2~3个疗程为宜。
②链霉素、强力霉素联合治疗:链霉素0.5g,每日2次,肌注2~3周;强力霉素每日0.2g,连服6周。
国外学者认为是疗效较好的用药方案。
③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四环素联合治疗:卡那霉素每日1.5g 或庆大霉素24万U,稀释后静滴;四环素0.5g,每日4次,疗程3周。
④利福平、强力霉素联合治疗:利福平每日0.6~0.9g,强力霉素每日0.2g,顿服,疗程6周,共用2个疗程。
利福平为广谱抗生素,易于透过细胞壁,疗效较佳,复发率低。
⑤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6周。
(3)肾本腺皮质激素:用于重症患者,如严重毒血症、睾丸显著肿胀、心脏、脑有严重病变或全血细胞减少者,常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日,或地塞米松10~20mg/日,稀释后静滴,疗程3~5日或依症状改善情况逐渐减量停药。
2.慢性期应采用抗菌治疗和特异性脱敏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
(1)特异性脱敏疗法:可用菌苗、水解素、溶菌素,对慢性关节病及迁徒性病灶者为宜。
①菌苗脱敏疗法:咸人一般用量(为灭活布鲁氏菌)为10万/20万、20万/30万、30万/50万、50万/100万、50万/250万、50万/500万个细菌,每一分数代表1日量,分子为准备量,分母为作用量,第1次静注准备量,第2次(给准备量后1.5~2.0小时后)给作用量。
两次间隔3~5日,7~10次为一疗程。
可根据注射后的反应逐次增加用量,以静注后体温波动于38~40℃为宜。
本疗法可引起寒战、高热、大汗、关节痛等剧烈反应。
布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一、概述
其实对于急性的布氏杆菌病急性期的时候,都是要和血白细胞不高的比较长时间的发热性的疾病进行鉴别,特别是同时出现了多汗、关节疼痛、肝脾重大的病人,比如说还有伤寒、结核、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胶原病等等这些疾病,如果是慢性期的话,一般情况下就是需要和慢性的骨关节病,神经官能症,慢性的疲劳综合征等等这些疾病进行鉴别。
二、步骤/方法:
1、其实现在对于布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根据在流行地区居留的时间,病前有没有和病畜或者是动物排出物接触的历史,处理流产动物的历史或者是饮用消毒不合格的奶类等等,
2、还有就是要注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还有可以对于血象的检查,一般情况下就是会出现血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或者是偏低,淋巴细胞会出现相对或者是绝对的增多,有的时候还有可能还会出现少量异型的淋巴细胞,
3、如果是急性期的话,还有可能就是还会出现血沉增快的情况,还有就是可以进行血培养和骨髓培养,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可达80%,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并且慢性期阳性率较低,差不多都是在10%左右
三、注意事项:
现在对于布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一般情况下注意就是看平时表现出来的症状,还有就是可以靠一些实验的检查,一般情况下注意就是看一些血象,还有就是可以进行血培养,。
布⽒杆菌病临床表现 很多患者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布⽒杆菌病后,都会感到很困惑,会觉得:我就是有点重感冒,怎么就成了布⽒杆菌病呢?在此我想说:那并不是重感冒,只是它的症状跟重感冒很相似,很多⼈都会混淆,误以为⾃⼰只是得了感冒。
那么布⽒杆菌病临床表现有什么呢?下⾯和⼩编来看看吧! 布⽒杆菌病临床表现: 1.急性期患者⼤多起病缓慢,常有前驱症状,如全⾝不适、疲乏⽆⼒、⾷欲不振、肌⾁痛疼、头晕头痛等类似重感冒的症状。
时间持续约3~5天。
但也有约10%~27%的病⼈呈急骤起病,表现为寒战、⾼热、多汗、关节疼痛等。
本病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有: ①发热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体温逐⽇升⾼,达⾼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2周,⼜发热再起,如此反复数次。
但据统计如此典型热型者仅占15%左右。
其他可表现为低热约占42%、不规则热约占15%。
另外较少见的热型有弛张热、稽留热等。
发热前多伴有畏寒或寒战。
⾼热病⼈神志多清楚,部分病⼈还可下床活动,热退后反觉症状加重,抑郁寡欢,软弱⽆⼒。
②多汗为本病突出的症状,多与发热相伴,亦有部分病⼈处于间歇期时出现此症状。
⼤汗多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出现,汗味酸臭,浸湿⾐裤,甚⾄影响睡眠。
⼤多数病⼈感汗后体温下降,体弱⽆⼒,有虚脱感,尤其是⼤汗后。
③关节痛约76%的患者出现关节痛,也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
急性期与风湿热相类似,可出现于⼀个或⼏个关节,呈游⾛性,受累者主要为髋、膝、肩、腕、肘等⼤关节。
⾮对称性,局部可有红肿,偶有化脓。
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剧烈时患者辗转不安,服⼀般镇痛药不能奏效。
此外尚可见局限性肿胀如滑囊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等。
在慢性期病变多局限,疼痛固定于某⼀关节。
肌⾁尤其是下肢肌⾁及臀部肌⾁疼痛明显,重者呈痉挛性痛。
④泌尿⽣殖系症状男性患者常有睾丸炎、附睾炎,⽽出现睾丸肿痛,多为单侧。
个别病⼈可有鞘膜积液、肾盂肾炎。
⼥性病⼈可表现为卵巢炎、⼦宫内膜炎及乳房肿痛。
,,
临床症状
(一)急性期
诊断意义。
2、多汗: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亦有多汗。
(二)慢性期: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
慢性。
主要表现
质性损害。
疾病病因
1、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包括羊、牛,猪。
2、
为传播途径之一。
3、
诊断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二)病原菌培养主要取血或骨髓作培养,后者为阳性率高于前者。
(三)血清学检查
二、诊断
2、临床表现急性期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神经痛和肝脾、淋
巴结肿大等。
慢性期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骨、关节系统损害症状
确诊。
治疗方案
(一)急性期
选择能进入细胞内的药物。
一般采取联合用要和多疗程疗法。
WHO
(二)慢性期
治疗较为复杂,应包括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及对症治疗。
预防。
李神经会诊中心群136:神经型布氏杆菌病【2020年11月09日李神经会诊中心25个群精彩发言汇总】[轮值群主]杜庆大庆龙南医院:31岁男性,慢性病程,逐渐加重,双下肢无力+T12平面→T12病变,面瘫→左侧锥体束。
定性:脱鞘,免疫,特殊炎症如梅毒。
额叶这个病灶不能解释双下肢无力和感觉平面,CSF细胞数322,糖氯化物低,蛋白高,这个要注意感染和肿瘤呀。
梅毒艾滋病先排除一下,而后免疫和脱鞘再查一下。
最后筛一下肿瘤。
临床十影像十CSF结果,结核这个思路也不算错,不过试验治疗及检查不支持,那就完善其他检查(脱鞘免疫肿瘤及特殊感染)。
有疼痛的脊髓病变或白质病变确实要注意布病内蒙和河北有布病分布区,看来河南也有。
邱喜林湘雅常德医院神内:青年男性,慢性进展起病,脊髓+右脑干+小脑,定性免疫脱髓鞘感染代谢。
肿瘤也不能排除。
进一步完善头颅及脊髓增强核磁,腰穿查抗体,免疫全套风湿全套+狼疮+ANA谱,肿瘤副肿瘤抗体。
蛋白这么高,脊膜强化很明显。
肿瘤?特殊感染?免疫相关结节?脑脊液细胞学。
找异形细胞和二代测序。
朱海兵赣医附院:定位:双下肢肢体肌力4级,双侧腹股沟以下痛觉减弱,双侧肌腱反射正常,患者酸胀痛明显,应该考虑仍然定位于周围神经可能,腰骶部神经根也可能。
定性:31岁青年男性,慢性病程,表现为双下肢麻木、酸胀痛、乏力等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考虑感染、免疫、肿瘤等可能。
石丹:青年男性,缓慢起病逐渐加重,双下肢疼痛及腹股沟一下感觉减退定位于T12平面脊髓周围神经,右侧面瘫定位于左侧皮质脑干束,双下肢肌力减退定位于双侧锥体束。
定性:脱鞘,免疫,梅毒?进一步查头颅胸髓磁共振,肌电图神经传导,脑脊液化验,血及脑脊液梅毒艾滋病等检查。
黄华生~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青年人,以双下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查体有感觉平面,聪定位上应该在脊髓胸12左右,定性考虑炎症可能性大,免疫炎症重点,得查Mog、结节病等。
不排除感染(特殊的如梅毒、HIV等),其他鉴别的有肿瘤(淋巴瘤)、血管畸形等。
布氏杆菌病的发病症状及预防和治疗措施二、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此分型困难。
根据1977年我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分型为急性期、慢性期活动型及慢性期相对稳定型。
潜伏期7~60天,平均2周,少数患者可达数月至1年以上。
1.急性期病多缓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等。
发热多为低热和不规则热,5%~20%出现典型的波浪形,其特点为: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
发热时中毒症状不明显,有时退热后症状反比发热时为重,故又曾称本病为波状热(undulantfever)。
多汗亦为本病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
关节痛常较剧烈,与风湿热类似,呈游走性,主要累及大关节。
睾丸肿痛最具特征性,约占男性患者的20%~40%,乃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多为单侧。
肝脾肿大也很常见。
其他尚可有头痛、神经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2.慢性期病程超过一年,称为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期病史直接表现为慢性。
凡慢性炎症表现明显者:低热,症状、体征反复出现或加重者为活动型。
凡无慢性炎症表现者: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或功能障碍较固定。
仅于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时才加重者,为相对稳定型。
本期表现更是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两类:一是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类似神经官能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另一类是器质性损害,其中以骨骼-肌肉系统最为常见,如大关节损害、肌腱挛缩等,神经系统病变也较常见,如周围神经炎、脑膜炎等。
泌尿生殖系统病变也可见到,如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等。
三、预防护理应采取以家畜预防接种为中心的综合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家畜可采取“定期检疫”、“屠宰病畜”、“病健畜分群放牧”、“菌苗免疫”等方法。
菌苗免疫的效果很好。
免疫的方法也有多种。
其中牛型19号(S19)菌苗注射对预防羊、牛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但是孕畜注射后可引起流产,故应在配种前注射,而且应注意防止感染人。
布氏杆菌病的名词解释布氏杆菌病,也被称为贝壳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主要存在于染病动物体内,如牛、羊、猪等,同时也可通过牛奶、肉类等方式传播给人类。
布氏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
据统计,每年约有超过50万人感染布氏杆菌,其中大部分病例发生在饲养牛羊的农民及其家人中。
尽管目前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布氏杆菌病的病例数量仍然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布氏杆菌感染主要通过摄入未经过热处理的牛奶和乳制品、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呼吸道感染等途径进行传播。
一旦感染,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炎、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在长期潜伏期过后,病情将严重威胁人体器官,尤其是心脏、神经系统和肝脏等,引发心内膜炎、脑膜炎、肝硬化等并发症。
目前,诊断布氏杆菌病主要依靠血液、尿液或其他组织液样品中布氏杆菌的培养和鉴定。
然而,由于该病在早期症状上的缺乏特异性,及诊断过程中复杂的培养方法,使得布氏杆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控制依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因此,研发新的早期诊断方法、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加强疫苗研发都是当下重要的课题。
在布氏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尽早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确保乳制品和肉类经过充分热处理,从而减少食物传播感染的风险。
对农民和养殖工人进行卫生教育,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卫生水平,也是控制布氏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已经感染布氏杆菌的患者来说,及早接受适当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抗生素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多西紫杉醇、呋喃妥因和四环素等。
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出现,从而加大治疗难度。
因此,开展布氏杆菌耐药性监测和疫苗研发的工作都是防治该病的重要一环。
总结而言,布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对人类和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布氏杆菌病【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接触牛、羊等家畜史,或职业为皮毛销售人员,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
2.临床表现:①急性期:发热、间歇热(波浪热)常见。
多汗。
关节痛、神经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痛。
②慢性期:神经精神症状,似神经官能症(头痛、疲乏、多汗、失眠等),可有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可伴有骨、关节损害。
3.实验室检查:血、骨髓培养阳性,或PCR阳性。
血清学检查:试管凝集试验抗体效价≥1:160有诊断意义。
【辅助检查】1.血尿便常规2.血培养,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浓汁培养3.心电图4.心肌酶谱、肝功、肾功5.胸部正侧位像6.骨关节像7.凝集实验,补体结合实验,PCR等【治疗原则】一、急性和亚急性感染1.对症和一般治疗2.病原治疗:(1)首选方案:利福平(600~900mg/d)和多西环素(200mg/d),连用6周。
(2)四环素和利福平联合治疗(3)有神经系统受累者:四环素2g/d,6周,加链霉素1g/d,3周。
二、慢性感染1.病原治疗:与急性和亚急性感染相同,必要时重复几个疗程。
2.脱敏治疗:少量多次注射布氏杆菌抗原。
3.对症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有蚊虫叮咬史2.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重型患者可有呼吸衰竭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80%以上脑脊液: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液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辅助检查】1.血尿便常规2.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3.脑脊液乙脑特异性IgM抗体4.血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5. 单纯疱疹、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6. 心肌酶谱、肝功、肾功7. 心电图8. 胸部正侧位像9. 头部磁共振检查?脑脊液细菌培养?血细菌培养?【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隔离、防蚊,加强护理,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足够的热量二.对症治疗:1.高热: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可用亚冬眠疗法2.抽搐: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因高热者降温为主;脑水肿者加强脱水;痰阻脑乏氧者吸痰、通畅呼吸道;脑实质病变者镇静剂)3.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减轻脑水肿、人工呼吸器、呼吸兴奋剂、改善微循环4.循环衰竭:强心剂、升压药、补充血容量、注意酸碱及电解质平衡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慎重,如使用早期、短程用于重症病人四.抗菌治疗:如继发细菌感染选用抗生素五.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加强营养、护理,防止褥疮,避免感染,功能锻炼等麻疹【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未接种麻疹疫苗者易感2.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发热3—4天后皮肤充血疹,出疹3-5天后,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有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狗布氏杆菌病能治好吗-犬布氏杆菌病犬布氏杆菌病以官发炎、流产、肿、不育等为特征。
犬的布氏杆菌感染,一般多为隐性或仅表现为淋巴结炎,亦可经2周至长达半年的潜伏期后表现出全身症状。
流产胎儿常发生部分自溶,皮射水肿、淤血和腹部皮射出血。
部分母犬感染后并不发生流产,而是怀孕早期胚胎死亡并被母体吸收。
流产母犬可能发生炎,因而屡配不孕。
公犬可能发生炎、萎缩、附睾炎、前列腺炎及炎等。
另外,患病犬除发生生殖系统症状外,还可能发生关节炎、腱鞘炎,有时出现跛行。
部分患犬并发眼色素层炎。
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治疗,由于布氏杆菌寄生于细胞内,抗生素对其较难发挥作用,对于雄性动物,药物难以通过血睾屏障,因此治疗比较困难。
①米诺环素,抗菌,12.5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每日2次,连用14天。
②硫酸卡那霉素,抗菌,10~15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每日2次。
结合维生素C和维生素B1,效果更好。
③四环素,抗菌,10~2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每日3次,连用28天。
犬布氏杆菌病症状犬感染布氏杆菌后,一般有两周至半年的潜伏期后表现临床症状。
流产的胎儿常有自溶、水肿及皮下出血等特点。
部分母犬怀孕后并不发生流产,在怀孕早期胎儿死亡,被母体吸收。
流产后的母犬常以慢性内膜炎症状出现,往往屡配不孕。
公犬感染布氏杆菌后,以炎、副睾炎、前列腺炎、炎症状出现。
病犬除发生生殖系统炎症外,还可发生关节炎、腱鞘炎,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主要表现为炎、附睾炎、淋巴结炎、关节炎、流产、不育等特征。
犬感染布氏杆菌大多呈隐性感染,少数可表现临床症状。
犬布鲁氏杆菌病总结犬种布鲁氏菌是由犬种布鲁氏菌引起的。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需氧球虫。
虽然狗吃了动物胎盘和流产的胎儿后很容易感染布鲁氏菌,但狗在疾病的传播中并不是很重要。
这些是狗的主要传染源。
病因主要症状感染布鲁氏菌的狗通常在两周至半年的潜伏期后出现临床症状。
大多数怀孕的母犬在怀孕40-50天后会流产。
流产胎儿常表现为自溶、水肿和皮下出血。
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布病患者一定要记牢布氏杆菌病是牧区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传染时期,而每个时期的变现症状都是不同的,所以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也是需要分急性期和慢性期这两个时期来针对性治疗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下布氏杆菌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案都有哪些吧!★ 1.急性期治疗(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高热患者应用物理降温,高热时可用吲哚美辛栓刺对症处理。
头痛、关节疼痛剧烈者应用镇痛剂;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严重病例可给予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
有严重肌痛的患者可能需要一种强力的镇痛剂,如可待因。
(2)抗菌治疗:应用单一抗生素时复发很常见,故常给予抗生素联合治疗。
①利福平与多西环素联合治疗利福平每日剂量600~900mg;多西环素每日200mg,分次口服,连用6周,为首选方案。
亦可选用四环素与利福平联合治疗。
②链霉素与多西环素联合治疗链霉素每日剂量1g,分1~2次肌注,用药2~4周。
多西环素每日200mg分2次口服,疗程6周。
亦可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代替链霉素。
链霉素也可与利福平合用,或与四环素合用。
③对布氏杆菌脑膜炎可采用氯霉素与链霉素联合应用或利福平加拉氧头孢合用。
④复方磺胺甲恶唑对本病也具一定效果。
疗程宜为4~6周,过短易出现复发(复发率4%~50%)。
也需同用链霉素,成人剂量每千克0.75~1g,分2次肌注,疗程3周。
小于8岁的儿童可给予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加链霉素或利福平,因为四环素可以损害儿童的牙齿。
★ 2.慢性期治疗治疗较为复杂,应包括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及对症治疗。
(1)病原治疗:急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
方法同急性期。
(2)菌苗治疗:首次剂量为每日25万菌体,以后逐渐增加剂量,疗程结束时,菌苗可达每日1.5亿菌体,10~15天为1个疗程。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杨晶重庆市黔江区白土乡政府 409022摘要布氏杆菌病又称马耳他热或波状热。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本病分布广泛。
牛、羊和猪是主要传染源,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人因接触病畜或食用受染牛奶或奶制品而感染。
潜伏期1~3周,临床特点是缓慢起病,长期发热、多汗、虚弱、全身痛和关节痛,急性期症状多在3~6月内消退。
慢性布氏杆菌病尤为牛型病例,常因众多含糊主诉误诊为神经衰弱。
血和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可确诊,血清凝集试验若效价在1∶100以上亦有辅助诊断意义,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常用于回顾性诊断。
治疗首选四环素或联合应用链霉素,疗程 3周,复发病例可重复疗程。
预防和控制家畜布氏杆菌病是预防人患此病的关键。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呈慢性经过,主要侵害生殖系统,临诊主要表现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病理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病原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流行现状;防控措施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1 病原学布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氏杆菌”。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氏杆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氏杆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
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
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
布氏杆菌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布氏杆菌病症状,尤其是布氏杆菌病的早期症状,布氏杆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布氏杆菌病会怎样?以及布氏杆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布氏杆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布氏杆菌病常见症状:典型症状:神经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头痛、不规则热*一、症状1、急性期①起病缓慢。
突出表现为寒战、发热、多汗。
发热平均为2~3周,数日至2周后再次发势,呈波浪起伏。
热型多为弛张热,也可呈不规则热。
常因大汗浸湿衣被,且与热退相伴,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
②关节痛。
主要为大关节,呈游走性,少数伴关节红肿,或肌肉疼痛。
③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
④其它。
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妇可流产。
腰骶神经病变,造成坐骨神经痛也较多见。
2、慢性期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病史。
常见症状有疲乏、出汗、头痛、低热、抑郁、烦躁、肌肉及关节酸痛。
流行病学发病以春夏为多,牧区发病率高。
了解所到地区、职业、接触范围等情况有助诊断。
*以上是对于布氏杆菌病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布氏杆菌病并发症,布氏杆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布氏杆菌病常见并发症:神经炎、胆囊炎*一、并发病症并发症较罕见,但可感染心脏、脑和脑膜,以及引起神经、睾丸、胆囊、肝脏和骨的炎症。
慢性病例通常导致长期健康不良,但本病罕有致死者。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布氏杆菌病症状,布氏杆菌病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布氏杆菌病”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